以下文章來源于城市進化論,作者唐俊

兩座城市 " 殊途同歸 "
近日,一場規格空前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讓民營經濟發展再度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之際,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營經濟不僅貢獻了 50% 以上的稅收、60% 以上的國内生産總值,還貢獻了 70% 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以及 90% 以上的新增就業。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占企業總量提升至 92% 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擴大至 92% 以上。
可以說,民營經濟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中國經濟的 " 基本面 "。而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所在城市息息相關,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往往也意味着這個城市更有活力和創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這次座談會的企業來自多個城市,其中有兩個城市的企業數量較多——深圳和杭州。實際上,在有關誰是 " 民營經濟第一城 " 的讨論中,二者正是呼聲最高的兩座城市。
深圳和杭州有諸多相似之處,兩地的民營經濟規模、民企 500 強數量均排在全國最前列;深圳的科創民企走向全球,杭州最近爆火的 " 六小龍 " 也是科創民企。
相似之外,杭州和深圳也有不少差異。兩座城市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徑有何不同?未來如何共同撐起全國科技突圍和産業升級之路?
規模效應
《深圳特區報》報道稱," 深圳是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第一城’ ",其考量的維度主要是市場主體數量。
市場主體數量反映了市場的活躍程度和經濟的多樣性,市場主體數量更多,意味着更多的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營經濟活力。

2023 年,深圳的存續商事主體達 422.6 萬戶,商事主體數量和創業密度居全國第一。而杭州的市場主體數量低于深圳,同期僅 187.5 萬戶。
僅看民營企業,深圳的數量也高于杭州,深圳 2022 年底擁有民營企業 237.9 萬家,占全市企業數量 97%;而杭州 2023 年底擁有民營企業 87.0 萬家,占總體企業總量 90.6%。
如果算上人口因素,深圳 2023 年常住人口爲 1779 萬人,平均每 4.2 個人中就有 1 個 " 老闆 ";杭州 2023 年常住人口爲 1252 萬,平均每 6.7 個人中有一位 " 老闆 "。
民營企業的數量之外,這些企業所産生的經濟效應更加重要。從民營經濟增加值來看,深圳爲 1.81 萬億元(2022 年),杭州爲 1.23 萬億元(2023 年)。
但杭州整體的經濟體量小于深圳,民營經濟規模占 GDP 比重更能反映城市内部的經濟結構,深圳占比爲 55.9%(2022 年),小于杭州的 61.2%(2023 年)。

圖片來源:攝 · 圖網 _501066897
外貿方面,2023 年,深圳民營企業進出口 2.54 萬億元,占 65.7%;杭州隻公布了出口數據,2023 年民企貨物出口 4047 億元,占全市貨物出口的 75.8%。
另外,還有一些數據也能顯示出兩地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比如杭州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 51.9%,深圳民企貢獻稅收占比約 70%。
總體來看,基于整體經濟規模更大,深圳在民營經濟規模方面領先于杭州,但觀察部分維度的比例時,杭州也具有一定優勢。
産業路徑
杭州也被視爲 " 民營經濟第一城 ",主要是基于全國工商聯公布的 " 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 " 榜單。
城市進化論基于企業注冊地梳理數據,2024 年,杭州有 36 家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總營收達到 4.43 萬億元,數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杭州日報》稱,這已是杭州連續 22 年蟬聯該榜單第一。
深圳排名第二,有 27 家企業入圍,總營收達到 3.87 萬億元。其次是蘇州、無錫、北京、甯波、上海等地,均有 20 家及以上企業入圍中國民企 500 強。

在前 10 強民企中,有 6 家企業來自杭州和深圳,足以凸顯兩地的民營經濟實力。6 家企業中,兩座城市各占一半,杭州有阿裏巴巴、榮盛控股、吉利控股,深圳有華爲、騰訊、比亞迪。
相會在 " 頂峰 " 的兩個城市,其民營經濟有着不同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以 " 三來一補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和民營企業入駐。此後,深圳民營經濟開始向制造業、科技領域拓展,一批代表性的企業如華爲、騰訊、比亞迪等逐漸壯大。
杭州與深圳有所不同,更多地依托于江浙一帶的商業傳統和内生力量。杭州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當地民企在制造業、輕工業等領域逐步成長。在世紀之交互聯網浪潮來臨時,阿裏巴巴、網易等崛起,推動杭州從傳統制造業向數字經濟轉型。
這些經過多年發展成長起來的大型民營企業,深度影響了所在城市的商業生态與産業結構。

以兩個城市的前 10 強民企爲例,互聯網科技、汽車、物流是兩地的共同點,但杭州的前 10 強民企中有好幾家石化企業,而深圳則更多偏向信息技術、金融、保險等領域。
從具體的民營經濟驅動模式來看,兩地也有所不同。深圳以華爲、大疆、比亞迪等民營企業爲代表,形成了 " 硬件+供應鏈 " 的産業路徑,造就了産業鏈集群及強大的制造能力。
杭州則是互聯網驅動的 " 平台+垂直應用 " 的模式,孵化了大量輕資産、高增速的互聯網民營企業。火石創造研究院院長馮雷分析指出,杭州的數字經濟産業上下遊協作緊密,從阿裏生态衍生出的技術、管理經驗外溢,爲當地科技企業提供了供應鏈、市場資源支持。
不過這些頭部企業,代表的是過去已經成長起來的行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石。" 杭州六小龍 " 爆火後,大家将目光更多聚焦在了未來産業上。
未來競争
杭州科技的突然爆發,讓長期作爲中國科創高地的深圳也面臨一些質疑的聲音。
在大灣區财經觀察者林斯基看來,最近幾年,深圳主要做的事情其實是補鏈。" 就像大家所感受到的,深圳很多資源都向大企業傾斜,因爲深圳很明白,工業才是它的基本盤。圍繞華爲、比亞迪這些大鏈主,做完整的核心軟件硬件配套,命運才能掌握在自己手裏。" 他說。
有一個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兩地的創新實力——獨角獸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是指那些年輕的、高估值的、未上市的企業,不少獨角獸企業處于前沿的技術領域,未來有望成長爲具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 2024 全球獨角獸榜顯示,杭州有 24 家獨角獸,深圳比杭州多 10 家,有 34 家獨角獸。這些獨角獸企業,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

從行業來看,獨角獸企業大多集中科技領域,但杭州更多集中在數字經濟領域,深圳則有不少硬科技企業,約 1/3 是人工智能和半導體企業。


當下,全球科技競争焦點轉移,人形機器人、大模型、量子計算等成爲國際競争新高地。深圳和杭州的民營經濟雖然經過了不同發展路徑,但現在殊途同歸,都在向 " 硬核科技 " 發起沖擊。
杭州的 " 六小龍 " 企業聚焦機器人、AI、腦科學等前沿領域,代表了杭州的硬科技實力。馮雷認爲,杭州上一代互聯網巨頭更多是基于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而 " 六小龍 " 是在技術驅動下,向更底層、更基礎的科技領域進軍。
深圳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觑。林斯基舉例說,此前華爲 Mate 60 發布後爆火,就是深圳上上下下補鏈的結果,而現在,深圳仍在全力攻關芯片技術,未來有望爲全國的半導體供應鏈帶來國産替代機會。
可以說,深圳和杭州,都是中國民營經濟高水平發展的代表。在 " 民營經濟第一城 " 的争論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兩個城市如何優勢互補,一起推動中國未來科技産業向更高處進發。
記者|唐俊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