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潮汐商業評論
奉行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的 Joy 最近也研究起保險了,從日常出行的騎行險、小病小災的門診險,到預防大病的重疾險、可以終身領取的養老金,Joy 認真學習着每一個險種。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年輕人已經開始買保險了。
數據顯示,在新增保民中,有四成用戶都是 90 後,而 80 後、90 後和 00 後用戶合計占比已經達到了 80%。他們一邊爲生活瘋狂拼命,一邊瘋狂惜命,買保險正成爲這代年輕人的選擇。
在小紅書,有 1777 萬 + 篇關于 " 保險買哪個公司的比較好 " 的筆記,在微博、B 站等互聯網社交平台上,也經常能看到各路網友熱火朝天地分享經驗、交流心得,各種各樣的保險攻略讓人看得眼花缭亂。
這屆年輕人爲何越來越熱衷于買保險?
事實上,保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全球的第一張保險單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超過 600 年的時間。
但在國内,保險卻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特别是傳統的壽險,起步至今也就 20 多年的時間。
而且國内的保險行業,由于早期監管不夠完善,代理人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業務員爲了高傭金隻一味的向客戶推銷,并不管客戶的真正需求,導緻很多人買了保險,卻不知道到底保什麽。
這也造成了一種現象,大多數消費者每每提及保險,第一反應往往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買保險等于花冤枉錢 "" 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 的刻闆印象深入人心。
不過,近幾年,随着政策的不斷變化,保險行業逐漸走向規範化,消費者對于保險的認知水平也開始慢慢提升,又加上從業人員愈加專業,慢慢的保險理賠失敗的情況就大幅度下降了。
2023 年理賠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保險獲賠率整體超 98%,其中,中國人壽壽險公司披露數據顯示,2023 年的獲賠率 99.7%。
除了理賠率,保險公司的理賠服務也發生了變化。
剛開始,保險理賠是一件讓人十分頭疼的事情,理賠服務中的 " 信息不對稱 " 的問題,給消費者留下太多 " 不太愉快 " 的記憶。比如,在申請理賠前不太清楚需要提交哪些資料,四處咨詢四處碰壁;好不容易進入理賠環節,往往又出現過程不透明、審核時效長等問題。
一趟趟跑理賠手續,耗時又耗力,整個理賠周期讓急于用錢的人等得心焦。
近年來,各保險公司都在積極創新服務内容,提升用戶體驗,推出各具品牌特色的服務。
以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爲例,其推出的 " 重疾一日賠 " 服務,大幅簡化理賠手續流程,提升理賠速度。2023 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的整體賠付時效爲 0.38 天,同比提速近 12%。其中,實現 " 确診即可賠 " 的 " 重疾一日賠 " 賠付 24.4 萬件,賠付金額近 112 億元。
又加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不少保險企業也乘上了科技的快車,用科技推動服務變革。
其中,中國人壽在試點地區上線了 " 全流程無人工理賠 " 服務,人工作業時間縮短超 90%,自動通過賠案比例達到 5%-15%。
如今保險行業的痛點,被一一擊破,行業更加專業化,人性化,個性化。
當上一輩試圖從保溫杯泡枸杞中獲得養生安全感時,人間清醒的當代青年風險意識在不斷提高。
對年輕人來說,與其做對抗風險的孤勇者,不如把風險轉嫁給保險,讓家庭在遭遇意外時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沖浪達人 Ada 時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年輕人患重病的故事。如 "23 歲女孩把可樂當水喝,患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生命岌岌可危;25 歲女孩發現乳房長出 9 個腫瘤;浙江一家 4 口人查出甲狀腺癌,年紀最小的才 16 歲 ……" 要說 Ada 爲什麽要買保險,大概三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安全感。
說到安全感,排在第一位的非健康莫屬。而如今,網上遍布 " 重疾年輕化 ""90 後不敢看體檢報告 " 等新聞,讓 " 健康焦慮 " 來得越來越早。
對于這屆年輕人來說,生活不止是保溫杯裏的 " 枸杞 ",大把大把的保健品才是常态。但似乎,這種方式隻能算是完成了 " 心理養生 " 的任務,畢竟疾病風險依舊存在,并不能帶給年輕人十足的安全感。
中國人壽發布的 2023 年度壽險理賠服務報告顯示,重大疾病理賠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承保的 25-45 歲人群重大疾病發現率已從 2013 年的萬分之 6.3,提升到 2022 年的萬分之 12。
除了 " 惜命 " 因素,理财觀念的變化也在影響年輕人的消費方向。疾病背後的經濟問題與疾病同樣沉重,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治病住院将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如果後期帶病生存期延長,需要長期維系醫療支出,經濟負擔将更加沉重。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意到這一變化,出于對自身健康和财務的擔憂,他們開始尋找規避風險的途徑,慢慢的開始将保險作爲自己的 " 安全港 "。希望用買保險的方式爲生活加上一道防護鎖,手中緊握的不僅僅是保單,更是 " 出事有保險公司替你分擔的安全感 " 以及爲健康和經濟儲備提前布局的規劃。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保險從業者一度被當作 " 無情的推銷機器 ",買保險則被認爲是 " 智商稅 " 和 " 花冤枉錢 "。随着保險行業的規範、人們風險意識的提高,許多年輕人開始主動爲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險,把保險當作生活品質托底的工具,不等保險代理人上門推銷,主動搜集信息,了解不同保險品種的特點,爲自己購置各種保險。
《90 後保險大數據報告》顯示,90 後的投保人群中,一半以上集中在 26-28 歲,這一年齡段的 90 後進入婚育高峰期,很多人都會爲自己和家人進行保險規劃。
惜财更惜命的脆皮年輕人,手握五六張保單是常事,保險越多心越踏實。互聯網保險代理平台螞蟻保數據顯示,平台上購買商業醫療險的消費者中,35 歲以下的占比約 55%。這部分年輕群體對商業醫療保險的滿意度超過 70%,并普遍打算長期參保。
據了解,他們除了關注自身之外,也會給父母、孩子、伴侶,甚至是愛寵投保險。
據《用戶家庭保障報告》顯示,30 歲以下的購保用戶非常關注 " 父母保障 ",他們中有接近 50% 的人選擇優先爲父母投保。不少網友表示,父母的近憂也是子女的遠慮,送他們一份保險,比逢年過節送衣服、補品更爲實在、有誠意。
此外,《2023 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還顯示,養老焦慮也開始呈年輕化趨勢,商業養老險在未來計劃購買的險種中排名第二,在未來 1~2 年内,20~30 歲的年輕人計劃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比例最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嘗試 " 養老儲蓄 " 了。
" 我買保險的理由很簡單,主要就是不想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因爲一場疾病或意外而被降低,也不想讓家人和我一起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換句話說,面對任何事情,我想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如是說 Ada。
很多人像 Ada 一樣,把目光投向了保險。
盡管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選擇用保險爲自己豎起一道風險 " 屏障 ",但仍有部分人對其持觀望态度。
在《當代青年保險态度報告》中,有 65% 的人表示 " 有社保就夠了 ",40% 的人表示對保險不了解,所以不敢購買。
那麽這部分沒有選擇買保險的消費者又在顧慮什麽呢?
首先,買保險最關鍵的是如何選對保險,而這正是橫亘在用戶和保單之間的一大鴻溝。
名目繁多的保險産品讓人不知從何下手;晦澀難懂又多達上百條的條款,跟天書有得一拼;花高價買錯了 " 保命險 ",索賠時困難重重;買保險時稀裏糊塗、盲目跟風,最後隻能含淚繳費,或被迫退保 ……
其實,普通人對保險的需求很簡單,花小錢獲得大保障。不管你是久經沙場的老主顧,還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在投保前應明确自身的保障需求和經濟條件,再選擇适合自己的保險産品。如果買到不适合自己的保險,爲安全感進行的投資很可能變成壓垮駱駝的重擔。
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買保險踩雷的真實案例,而總結下來,讓消費者望而卻步的不過是兩點。
第一種是有很多人擔心買到不适合自己的保險,最終隻能忍痛繳費或含淚退保。
在海量的互聯網保險中,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爲困擾無數人的難題。
而消費者一定要細心的将保額、繳費年限、保障範圍等維度了解清楚,并且貨比三家,找準性價比最高的保險。
買保險絕對不是一件拍腦門就能決定的事,需要對投保門檻、保障範圍等各項細則進行仔細研究。首先要從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先針對生活中常見且重要的風險,例如疾病、意外等配置相應的基礎保障,然後再根據生活中具體的場景配置其它保險,因爲它們更多的是爲生活 " 錦上添花 " 的工具,而不是 " 雪中送碳 " 的朋友。
第二種是擔心買時容易賠時難。
在購買保險時,保險公司會要求客戶進行健康告知,客戶需要遵循無問不答、有問必答、答必如實的原則,進行如實告知。但總有保險公司違規操作,總有人遇到賠付困難。
在豆瓣上,一位網友分享了他身邊關于保險的坑:" 我的朋友買了一個醫療險。後來住院了,本來覺得可以賠,交了資料後,拒賠。因爲他小學割盲腸了,保險公司說保險員沒有收到告知,帶病投保。"
其次,是消費者就是覺得不需要,并沒有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
在中國,保險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消費者對商業保險的認可度較低。加上過去保險業務監管不完善和代理人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導緻一些人對保險持懷疑态度。
此外,幸存者偏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即人們更容易注意到身邊健康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因疾病或意外需要保險保障的人。
事實上,商業保險公司也在努力迎合年輕客群,以螞蟻保爲例,就啓用了在年輕消費人群中頗具影響力的演員劉亦菲爲其全球品牌代言人。不僅使品牌形象更加落地,同時也加深了與年輕用戶的情感聯接和品牌認同感,進而推動大衆保險保障認知的普及。
随着 " 理性消費 " 的盛行與新經濟周期的疊加影響,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也越來越關注自身長遠的 " 安全感 " 保障,而這些新生需求的出現,勢必會造就新一輪的商業細分藍海。
" 先買一份重疾和一份百萬醫療,其他的慢慢的補充吧,希望以後生病不用花自己一分錢,不過最好還是用不到。"Joy 最終爲自己先選了兩份保險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