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真的裁撤了!
實驗室連帶儀器設備,統統捐給浙大;實驗室工作人員,去向暫時未提。
這就是達摩院對 " 裁撤量子實驗室 " 傳聞的正式回應。
官方确認出得很快。一切都源于近期市場有種傳言:
由于預算及盈利等原因,阿裏巴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或已解散,并裁減多名員工。共計裁減 30 餘人,且該實驗室許多成員已成功入職其他企業。
量子實驗室前身可追溯到 2013 年,是達摩院在前沿技術的重要布局之一,今年暑期還挂出招人網頁。因此,傳言一出,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而在剛剛,官方的回應,正式确認了量子實驗室在達摩院的結束。
正式确認裁撤
對于市場傳言,達摩院具體是這樣回應的:
爲了進一步推動量子科技協同發展,達摩院聯合浙江大學發展量子科技,達摩院将量子實驗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實驗儀器設備捐贈予浙江大學,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開放。
也就是說,量子實驗室,連同實驗室内可移交的儀器、設備,達摩院統統捐給了浙江大學。
今後,不管是實驗室還是設備,别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可使用(暫不知具體開放形式)——一切爲了 " 進一步推動量子科技協同發展 "。
不過,對于人員處置問題,達摩院并未進行回應。
但在早些時候的傳聞中,該實驗室許多成員,已經因爲裁撤離開達摩院,入職其他企業了。
就在昨晚(11 月 26 日),達摩院的官網上仍挂着 " 量子計算科學家 " 的招聘信息。
而等到今早量子位在其官網查詢搜索時,相關的招聘頁面已經沒有了。
昔日的實驗室主頁也已經清空。
确認裁撤的消息傳出後,不少網友感慨萬千,在網絡評論區留下無盡歎息:
不少人也猜測,此舉或許是因爲量子計算研究太燒錢:
阿裏巴巴量子計算十年成果
阿裏巴巴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 年。
其後 2015 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的前身 " 量子計算實驗室 " 正式成立,由阿裏雲和中國科學院共建。
實驗室當時設定了一系列研究計劃:
預計到 2025 年,量子模拟将達到當今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水平,初步應用于一些目前無法解決的重大科技難題;
到 2030 年,研制具有 50-100 個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突破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的芯片工藝,從物理層設計、制造,到算法運行實現自主研發,全面實現通用量子計算功能,并應用于大數據處理等重大實際問題。
成立不久,2017 年 9 月,實驗室就挖來了一位業界頂級大牛,世界頂級量子計算科學家、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
施堯耘 1997 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是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的弟子。
博士畢業後,他前往密西根大學任教。
至于回國加入阿裏的原因,施堯耘當時的回答是 " 這家公司要做的也正是我要做的:讓量子計算落地 "。
入職後,施堯耘擔任阿裏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主要工作就是組建并負責這個量子計算實驗室。
而且這也是阿裏巴巴對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最繁榮的時期。
2017 年 9 月施堯耘入職,10 月,阿裏就成立了達摩院,宣布 3 年投資 1000 億元投入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等基礎科學研究。
于是,量子計算實驗室劃歸達摩院門下,并作爲其重點部署的前沿技術方向之一。
而後,接二連三有這個領域的前沿牛人加入量子實驗室。
入職後的施堯耘,在西雅圖搞了個實驗室的第二辦公地點,并且雷厲風行,火速在西雅圖挖來了鄧純青擔任量子實驗室量子科學家、硬件團隊負責人。
鄧曾在量子計算公司 D-Wave Systems 擔任高級科學家,領導新一代量子處理器的研發工作。
再然後,也就是前後腳的功夫,兩次理論計算機最高獎哥德爾獎得主、匈牙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裏奧 · 塞格德(Mario Szegedy),也被挖來了。
到2018 年初,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研究團隊基本組建完成。
那時候的施堯耘定下目标,五年時間内,實驗室要建立量子計算的體系結構,挖掘量子計算機的潛力,要解決經典計算無法解決的一部分問題。
此後,量子實驗室确實對外拿出了一些不俗的成果:
2018 年 5 月,施堯耘團隊宣布研發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量子電路模拟器 " 太章 ",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模拟了 81(9x9)比特 40 層的作爲基準的谷歌随機量子電路(之前達到這個層數的模拟器隻能處理 49 比特)。
這一成果,超過了谷歌量子硬件當時可以實現的規模。
△ " 太章 " 模拟的随機量子電路規模(黑線)與谷歌量子硬件可以實現的規模 ( 紅線 ) 比較
2019 年 9 月,量子實驗室宣布完成了第一個可控的量子比特的研發工作。
該比特的設計、制備和測量全部是自主完成。
2020 年年初,太章 2.0 模拟了谷歌宣稱實現 " 量子優越性 " 的量子電路。
年底,阿裏對外發布阿裏雲量子開發平台(Alibaba Cloud Quantum Development Platform,ACQDP),并開源自研量子計算模拟器 " 太章 2.0" 及一系列量子應用案例。
等到 2021 年,實驗室又進一步展開超導量子硬件項目的建設。
2022 年 3 月,實驗室成功設計制造出兩比 fluxoniu 量子芯片,實現了單比特操控精度 99.97%,兩比特 iSWAP 門操控精度最高達 99.72%,
操控精度,已達全球同類比特最高水平。
這款芯片在此類比特達全球最佳水平,是 fluxonium 優勢從理論到實踐的重要一步。
并且截至這時候,量子實驗室還建成 Lab-1、Lab-2 兩座硬件實驗室。
整個行業速度放緩,但仍在前進
回顧 2019-2022 年,可以算是量子計算領域的一輪爆發期。
由谷歌宣布實現 " 量子優越性 " 開始,不僅研究成果頻頻登上 N/S 頂刊封面,可操控的量子比特數量不斷刷新。連 2022 年的諾貝爾獎都頒給了量子糾纏。
進入 2023 年以來進展有所放緩。
就連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上個月發布九章三号成果時,也強調了謹慎樂觀:
目前的九章三号,還隻是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 " 單項冠軍 "。
不過也不全是 " 壞消息 ",今年的量子計算更多進展出現在基礎設施、工具鏈、實用化等方面。
量子糾錯是其中最突出的方向。
如英偉達發布了全球首個 GPU 加速量子計算系統 DGX Quantum,将英偉達 GPU 鏈接到量子計算機,實現校準、控制、量子糾錯和混合算法。
IBM 也公布了新的 " 消除量子噪聲 " 方法,在 127 量子比特的 Eagle 處理器實現超越經典計算機的性能。
根據 The Quantum Insider 數據,量子計算融資相比去年也有放緩迹象,2023 年上半年相比 2022 年同期,從 1200 億美元規模下降到 500 億左右。
截至目前,2023 年千萬美元以上的融資事件,時間上主要分爲兩個波次:
1 月 -3 月,以法國 PASQAL 完成 1.08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英國 Oxford lonics 完成 36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爲代表
6 月 -8 月,以澳大利亞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完成 5 千萬美元 A 輪融資,德國 NVision Imaging Technologies 完成 3 千萬美元 A 輪融資爲代表。
再具體到國内量子計算行業,除阿裏之外,華爲、百度、騰訊等大廠也都有所布局。
其中華爲量子技術基礎研究實驗室,近年來比較神秘低調,在公布相關專利時才難得露面。
騰訊量子實驗室,港中文大學張勝譽教授(也是姚期智院士高徒)帶隊,今年主要進展集中在量子化學模拟、材料設計和新藥研發方向。
今年發布了高性能量子計算化學軟件包 TenCirChem,并在受控量子态制備和一般量子電路的優化方面取得了進展。
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悉尼科技大學教授段潤堯帶隊,今年的主要進展集中在金融科技、光量子和量子芯片領域。
今年推出了量子金融工具集 QFinance,整合衆多量子算法提供高效量子期權定價工具。還推出了光量子計算模拟器 PQS,以及已完成一款 2D 含耦合器量子芯片的 " 流片驗證 "。
另外根據各招聘平台查詢,百度和騰訊量子計算相關崗位均仍在招聘。
所以種種迹象來看,阿裏對達摩院量子計算的 " 戰略撤退 ",核心還是公司本身戰略選擇的原因。
自阿裏組織架構調整,蔡崇信和吳泳銘重返公司掌舵後,阿裏作出了多項調整,其中在基礎計算方面,撤回了 " 拆分阿裏雲獨立 " 的決定,認爲在新的計算革新周期,需要加大投入,确保雲智的持續領先。
但另一方面,對量子計算也作出了 " 擱淺 " 決定,等待更好的時機再上車。
而這一決定最後的大赢家,自然是浙江大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獲得了巨人的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