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觀衆緣,一向屬于玄學。
從翻車到翻紅,僅有一字之差。
作爲看客,我們早就習慣了這種套路。
要說這幾天内娛最熱門的口碑扭轉事件,一定非張大大直播間莫屬。
八卦藝人戀情,點評藝人演技。
該問的不該問的,網友全都問了個遍。
事态愈演愈烈,張大大的直播間以「幫網友實現願望」爲初衷,最後淪爲「全網精神不穩定患者團建大會」。
連麥調戲張大大,成了網友最熱衷的消遣方式。
張大大也因此口碑翻轉,從「讨人厭界天花闆」變成了備受憐愛的「互聯網受害者」。
人紅是非多,網友對直播間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張大大直播 劇本」的詞條更是沖上熱搜第一。
其實,網友産生這樣的情緒,魚叔一點也不奇怪。
畢竟,無論是直播還是綜藝節目,被曝出有劇本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
恰巧,魚叔最近正好重溫了一部老片。
上世紀的美國電視圈,發生過一起很相似的醜聞——
《機智問答》
Quiz Show
對全世界的影迷而言,1994年堪稱影史奇迹之年。
電影誕生第100年,所有電影人都卯足了勁獻出大禮。
在一衆殿堂級作品橫空出世的時代,這部電影也脫穎而出,獲得那一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與它一同提名的電影還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和《低俗小說》。
在一堆神片裏,它顯得有些不太起眼,可謂生不逢時。
但直到今日,這部被埋沒的佳片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映照。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是剛出道沒幾年的「伏地魔」拉爾夫·費因斯。
前一年,他憑借參演《辛德勒名單》出了名,開始正式進軍好萊塢。
他的英俊外形和精彩演技,也爲影片增色不少。
「21點大滿貫」,美國當紅的電視益智問答節目。
從紐約到洛杉矶,西雅圖到聖彼得堡,每個人都會準時守着節目播出。
畫面中的觀衆,像極了小時候放學等着看電視的我們。
節目規則很簡單,每期由兩名參賽者競相答題。
爲了公平起見,每期比賽開始前,問題都鎖在銀行保險櫃。
比賽時,參賽者被鎖在隔音間中,無法得知對方獲得的分數。
參賽者每赢得一分,就能獲得五百美元。
勝利的一方算是守擂成功,下期換新選手挑戰。
隻要連勝,他所獲得的獎金可以不斷累積。
但一旦被打敗,則會失去此前的所有獎金。
「21點大滿貫」是一場比賽,亦是知識的賭局。
觀衆享受觀看賭局所帶來的刺激感。
連續獲勝的選手,也會名聲大噪,成爲人們的「偶像」。
查爾斯(拉爾夫·費因斯飾)是一名哥倫比亞文學系教授。
他出身于文學世家,儀表堂堂,英俊迷人。
作爲這檔節目的忠實粉絲,查爾斯躍躍欲試,也想參加這類問答節目。
思前想後,他決定先報名電視台其他問答節目試試水。
查爾斯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21點」的制片人丹(大衛·佩默飾)一眼相中。
在丹的辦公室中,查爾斯得知了節目組的驚天黑幕——
節目營造的「賭局」都是假的。
根本沒有什麽鎖在銀行保險櫃的題目,每期的獲勝者都是由節目組内定。
在節目組的安排下,獲勝者會提前知曉問題的答案。
獲勝者的選擇,純粹是爲了節目的收視率。
而現在,「21點大滿貫」陷入瓶頸期。
連續獲勝八周的赫伯(約翰·特托羅飾)讓觀衆喪失新鮮感,節目組急需新鮮血液。
相貌英俊,出身于名門望族的查爾斯是最佳人選。
隻要答應參賽,那查爾斯就會順理成章地成爲下一個「偶像」。
節目背後的現實,着實給查爾斯出了個難題。
一方面,強烈的榮譽心不允許他接受黑幕。
另一方面,名聲和金錢的誘惑确實令他心動。
在丹的誘惑之下,查爾斯放下自尊心,加入了這場提前寫好「劇本」的遊戲。
果不其然,查爾斯一登場就成爲「頂流」。
節目收視率再創新高,查爾斯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豐厚的獎金讓他住進豪華公寓。
原本門可羅雀的課堂變得熱鬧非凡。
頻頻在衣着光鮮的女伴陪同下,出席高級社交場所。
媒體采訪應接不暇,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一時之間,查爾斯風頭無兩。
然而,享受名利雙收之時,他的身後卻暗潮洶湧。
第一波攻擊,前任冠軍心有不甘。
在節目的打造下,赫伯也曾是萬衆矚目的巨星。
窮苦學生逆襲記,一個多麽符合美國夢的主角。
然而,随着查爾斯出現,赫伯的美夢幻滅了。
他被制片人安排,成爲查爾斯的「手下敗将」。
作爲補償,他會獲得一大筆錢和另一檔節目的邀約。
可當他按約定輸掉比賽之後,制片人并未履行約定。
與此同時,敏感的赫伯認爲查爾斯看不起自己。
于是,他決定「反水」,向聽證會揭露節目涉嫌作弊的事實。
第二波攻擊,國會議員介入調查。
古德溫(羅伯·莫格飾)也是「21點」的忠實觀衆。
得知赫伯舉報節目涉嫌舞弊,身爲國會議員的他,察覺到案件有内幕未被曝光。
他懷着滿腔熱情,向上司申請調查事件。
沒想到的是,上司卻勸他不要自不量力,去挑戰電視這個巨頭行業。
古德溫不甘就此放棄,開啓走訪調查。
「21點」的新任巨星查爾斯,成了他重點關注的對象。
查爾斯的頂流生活,時刻處在破滅的危機之中。
「21點」是否存在黑幕的問題愈演愈烈。
議員古德溫也不再掩蓋接近查爾斯的目的。
他向查爾斯坦言,自己已從赫伯處得知節目存在黑幕的事實。
面對逼問,查爾斯避而不談。
但查爾斯内心卻開始松動。
出身名門望族,查爾斯身上承擔着家族的名譽。
一旦在節目中舞弊的消息被大衆得知,那不僅僅是他一人的恥辱。
教授職位不保的同時,他甚至會令家族蒙羞。
望着挂在牆上代表家族榮譽的獎狀和合照,查爾斯被負罪感壓迫得心力交瘁。
查爾斯不再像之前一樣沉溺于粉絲的擁簇。
最終決定,采用節目慣用的方式退出「21點」。
「我想離開節目,我已經14周無法呼吸順暢」
黑幕事件并未就此結束,議員古德溫找到了決定性證據。
一時之間,曾經赢得滿堂喝彩的「21點」成了衆矢之的。
前明星選手查爾斯也不可避免地站上風口浪尖。
聽證會召開在即,電視台的謊言眼看将被戳破。
爲了撇清幹系,電視台總裁親自出面,要求查爾斯召開記者會替電視台澄清。
在查爾斯看來,自己沒有被傳訊的情況下。
「無緣無故辯白反而更可疑」
總裁簡單一句提醒,讓查爾斯無話可說。
「謠言傳久了就變成事實了」
查爾斯拒絕總裁的同時,發現節目制片人早已逃到墨西哥。
他終于意識到,電視台背後的黑幕遠比自己知道的更爲複雜。
不管是制片人,亦或是自己。
需要的時候頂上去,不需要的話就抛棄。
他們都不過是資本運作中的工具而已。
查爾斯再也無法壓抑複雜的心緒,忍不住向父親坦白并忏悔。
縱然父親無法理解查爾斯參賽作弊的動機,但仍然選擇支持兒子。
在父親的鼓勵下,查爾斯站上了聽證會的證人席。
我對美國大衆說謊,我隐瞞了我所知的事實
也隐瞞了我不知道的事情
我逃避現實,希望問題會消失
但問題是不會消失的
我毫無借口,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說真話
很俗,可是我終于尋回了自我
我一直在演戲,我以爲我很有成就
以爲自己達到了某種目的
我的機會比人優越,我活在象牙塔中
從未曾立足于生命裏紮下根基
我靠别人飛得太高,什麽都太輕而易舉了
所以現在我才會在這裏
查爾斯終于直面内心深處的自我。
憑借這段聲明,他赢得了大衆的原諒,獲得了自我救贖。
遺憾的是,這段證詞并未讓整個事件得到公正的裁決。
制片人丹成爲替罪羊,一人扛下了所有罪責。
影片的結尾,幾段字幕交代了這起電視醜聞參與者的後續情況。
查爾斯和議員,最終都選擇成爲作家。
赫伯爲紐約交通局工作。
制片人沉寂幾年後,又與老搭檔再次攜手合作電視節目,成爲百萬富翁。
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國家廣播電視和贊助商,始終未被這件醜聞波及。
正如議員古德溫所言——
「我想逮的是電視的毛病,結果發現我們完全受控于電視」
本片取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視圈的真實事件。
我們發現,即使過去這麽多年,當年的商業模式至今仍在使用。
綜藝存在劇本,對觀衆而言早已不是秘密。
随便打開招聘軟件,「綜藝編劇」的崗位赫然在目。
話題、撕B、賣慘……
這些制造戲劇沖突的元素在綜藝中早已屢見不鮮。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XX綜藝有劇本」的話題沖上熱搜。
觀衆也從最開始滿心好奇,到現在越發無人在意。
就拿最近剛剛收官的《再見愛人2》來說。
離婚綜藝,本應主打真實。
然而随着節目的推進,關于夫妻内心情感的刻畫越發薄弱。
最離譜的是,在觀衆對每對夫妻的最終選擇已經心裏有數的情況下。
節目組依然選擇用冗長的對談,來營造根本不存在的「懸念感」。
除此之外,更容易激起觀衆負面情緒的是選秀類綜藝節目。
從楊超越高位出道,到李玟怒斥《中國好聲音》。
黑幕、皇族、保送生,每一個詞都令節目充滿争議。
這在觀衆看來,無疑是浪費感情的行爲。
與此相悖的,同樣有不少觀衆認爲,綜藝有沒有劇本并不重要,好看才是王道。
畢竟,電視節目又不是紀錄片,何必扣住「真實」二字不放呢?
其實,這是電視行業始終無法解決的核心問題——
電視節目究竟是真實重要還是好看重要?
這部電影中,制片人丹清楚地指出節目制作者的邏輯。
電視台和贊助商獲利
參賽者獎金優厚
觀衆看得高興
到底誰受到傷害?
電視節目欺騙觀衆,在這般冠冕堂皇的解釋下,變得似乎很有道理。
确實,站在制片人的立場上,節目本就是一個商品。
如何将商品賣出去成爲他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此基礎上,隻要觀衆買單,欺騙一下也無可厚非。
節目贊助商的态度就更爲直接。
「觀衆才不想知道高深的學問,他們要看人赢」
馬丁·斯科塞斯客串贊助商
感慨資本家目的性強的同時,更唏噓的一點在于——
我們早已被這種思想洗腦,默認接受了被欺騙的事實。
這也是爲什麽很多觀衆能夠接受隻要節目好看就行的原因。
電視節目的真實性,本質上是個道德倫理問題。
國内觀衆在這一認知層面上的缺失,導緻了不少觀衆認爲這部電影讨論的問題有些上綱上線。
如同制片人對自己的辯白所言——
滿足大衆,就像你們一樣
益智節目不是公共事業是娛樂
我們不是犯罪,隻是搞娛樂的
但問題是,作爲大衆傳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真實的價值不僅存在于電視本身。
如果電視節目公然造假不被制止,那就意味着在公衆語境中,撒謊是被允許的。
一旦這個設定成立,某種程度上來說,就代表着公共道德标準的降低。
默許綜藝節目存在劇本還可能産生另一個嚴重的後果——
大衆輿論娛樂化、商品化加劇。
爲了刺激到觀衆,綜藝節目會盡可能迎合觀衆喜好,在劇本中刻意制造情緒點。
而這種投其所好的方式,某種程度上弱化了觀衆思考的空間。
在預設的沖突中,觀衆接受被編排好的思考方式,這導緻群體量級上的反思越來越少。
可悲、可怕、可懼。
如今,這股風潮從電視轉到了網絡,從綜藝節目傳到了視頻直播。
還有可能,已經蔓延到了所有熱搜事件的發展與輿論的引導。
光是想到這一點,魚叔就已不寒而栗。
然而,諷刺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和電影中的觀衆一樣。
縱然得知背後的「黑幕」,卻仍然不可避免地接受自己繼續被欺騙。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