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靠的是天賦,更是技術
在南極這樣的苦寒之地,最大的問題不是寒冷,而是飲食。
我國在南極長城站的科考隊員們,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菜。
更牛的是,這些新鮮蔬菜不是運過去的,而是從長城站内的溫室裏栽培出來,妥妥的原産地直供。
憑着手裏的這些新鮮蔬菜,不但有旁邊俄羅斯站點的朋友們過來友好 " 蹭飯 ",時令蔬菜還經常作爲禮物,促進我們與其他國外站點的互通有無。
我國傳統的種菜産業,是如何 " 長出 " 新質生産力的?
在南極種菜
在南極怎麽種蔬菜呢?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用大棚。
托大棚種植的福,我們在冬天也能吃到反季節的夏季蔬菜和水果,而且産量和質量都有保障。
長城站有一個 80 平米的溫室,常年保持 25 度左右的溫度。
在無土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這裏采用垂直種植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間。
再加上由中控系統控制的燈光、濕度、通風以及營養液的注入,這裏面的蔬菜不僅長勢喜人,而且品種還很多,有辣椒、西紅柿、小黃瓜、茄子等 " 嬌貴 " 的品種,保質保量,定時采摘。
南極長城站蔬菜大棚内部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大棚内部的周圍還種植了一大片苔藓和小型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淨化棚内的空氣,與蔬菜作物共同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态系統。
說起這一切,離不開科考隊的随隊醫生——王征。
科考隊隊醫王征 截圖來源:上饒電視台城市報道
2012 年,上饒市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王征經過層層選拔,成爲中國第 31 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隊醫。
來到南極長城站後,爲了解決隊員們吃菜的問題,讓隊員們的膳食營養更加平衡,在中國人 " 種菜基因 " 的驅動下,他萌發了就地種菜的想法。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王征論證了南極種菜的可行性。
接下來就是尋找合适的建築材料,跟同事們建起一個 16 平米的小溫室。
考慮到南極的紫外線輻射非常強,地表反光也很強,王征用高透光率的中空透明塑料闆作爲采光材料,模拟正常陽光爲蔬菜提供充足光照。
南極沒有土壤,那就用無土栽培技術。
沒有種子,王征就在國内精選優質蔬菜種子,通過恒溫儲存運輸到長城站。
爲了獲得好收成,王征甚至給蔬菜放輕音樂。
經過幾年的經驗累積和技術提高,南極長城站建立起更大的大棚,蔬菜的年産量也達到 900 斤左右,每日的采摘量維持在 1 公斤以上。
南極中山站蔬菜大棚裏的蔬菜
一個醫生都能在南極種菜?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也沒那麽難。
這裏面的難點,是可持續性。
一方面,南極可是個 95% 覆蓋冰層且幾乎沒有土壤的地方,平均溫度爲零下 25 ℃,極端最低溫度接近零下 90 ℃,最大風速可達 75 米 / 秒。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對大棚的管理稍有不慎,所有成果瞬間清零。
另一方面,保持 900 斤的年産量,到目前爲止,隻有中國長城站能做到!
其他國家的隊員也想嘗試,但結論是:在南極種菜實在太難了!
沒點種菜天賦,真的不行。
種菜技術進化
對于中國人來說,種菜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
中國人種菜的原則非常簡單:
有條件要種,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城市的邊邊角角,綠化帶裏巴掌大的地方,都會有人種上菜。
即便在鋼筋混凝土的 " 森林 " 裏,也不難看到有住戶用花盆、泡沫箱,甚至塑料瓶種菜。
兩三平米的自家陽台,就能種出辣椒、西紅柿、生菜等好幾種蔬菜。
賺不賺錢不重要,夠不夠吃更是其次,緩解 " 種菜焦慮 " 才是重點。
比較魔幻的是,重慶南岸區白鶴路一棟建築的樓頂上,居然被開辟出 2 萬多平方米的農場,不但收獲了茄子、南瓜、絲瓜,甚至還種出了水稻,挖了人工河,養魚、養蝦 ……
重慶某樓盤頂層種植的農作物
中國人的太空夢裏,也有種菜這個環節。
2016 年,天宮二号的宇航員們進行了第一次太空種菜,神奇般地培育出太空生菜。
宇航員種植的太空蔬菜
中國人對種菜的執念,簡直就是刻在基因裏,就連太空也沒有放過,至于地表,那更是到處開拓了。
烏蘭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
恐怕誰都想不到,有一天,這裏也能種出有機蔬菜。
2023 年,種在烏蘭布和沙漠裏 1000 畝的有機貝貝南瓜,經過采摘、裝車,已經在全國規模化上市。
烏蘭布和沙漠産出的有機南瓜
去年 12 月,四川成都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座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這座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農作物基地,是全球農業黑科技的集大成者。
通過國際領先的 " 光 - 溫 - 營養 " 耦合調控作物快速繁育技術,這座高達 20 層的垂直植物工廠,實現了在垂直空間内農作物的育種、栽培、生長全過程,僅用 3 分地的占地面積就達到 6 畝地的産出效果。
有了這個技術,以後不管是在沙漠還是兩極,乃至其他高寒地區,甚至是城市的中心地帶都能種蔬菜,生産新鮮蔬菜水果都将不再受土地、空間、土壤、陽光照射等自然條件的限制。
當然,要實現這種對農作物全天候的精準控制,農業高新科技功不可沒。
萬物生長靠太陽,光是植物生長的基本要素。
植物工廠采用 LED 光源,解決了普通光源 " 光效低、能耗高 " 的世界性難題。
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内部
不同植物對不同波段的光需求不同,不同波段的光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也不同。
光譜分析表明,紅光和藍光主要參與光合作用,其他顔色的光則參與到植物生長的各個代謝過程中。
了解了植物對光的偏好,科研人員就能根據不同植物所處的不同生長時期來配置不同的光線。
再結合 LED 光源的精準控制,能讓正常生長周期在 60 到 80 天的生菜,達到 35 天就收獲一茬的生長速度。
此外,還有育種加速器。
這種新型的育種平台主要由基因編輯、植物工廠系統集成和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三大功能構成,讓育種工作能在實驗室中完成,大大減少田間的工作量和花費,提高了育種的精準度和效率。
使用 DNA 測序和分析工具,育種加速器可根據不同需求,對種子進行節水抗旱、抗蟲害、抗除草劑等方向的改造或定制,滿足生産上多種多樣的需求。
長出新質生産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産力成爲焦點話題。
一提到新質生産力,很多人都會想到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
其實,傳統産業,也能長出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的 " 新 " 在于創新。
不少傳統産業經過技術改造,成爲培育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
就拿種菜來說,中國人憑借着勤奮、創新,讓這門古老的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土裏種菜不算什麽,無土種植蔬菜就是一種新質生産力。
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
在地球上種菜不算什麽,跑到太空裏種菜就是一種新質生産力。
根據 2022 年的統計,中國人均蔬菜年消費量爲 384.2 公斤,相當于每人每天吃掉兩斤多蔬菜,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7 倍,美國、歐洲的三倍多。
人均蔬菜消費排名
爲了能吃飽吃好,中國人必須多種菜,種好菜。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顯示,2022 年,我國蔬菜總産量爲 7.91 億噸,世界第一。
也正是憑借着新質生産力,中國人端穩了自己的菜籃子。
除了自己吃,蔬菜還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産品。
中國早已穩坐世界蔬菜出口的頭把交椅。
2022 年,我國共出口蔬菜 1183 萬噸,隻是自己消費的總量的九牛一毛,卻已經占了世界蔬菜出口量的 14%。
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我國蔬菜出口量最大的作物是大蒜,占全部出口量的 19.1%,行銷全球 159 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
中國的蔬菜,不僅養活了自己,還滿足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需求。
中國人靠的是天賦,更是技術。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正解局 ",作者: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