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相信這兩天許多汽車已經被這句話刷屏了,這句話出自 8 月 9 日晚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發布會上。比亞迪不僅在會場外放了許多同行的車,還在發布會 TVC 的視頻和 PPT 上都 cue 到了友商。
然後,輿論一邊倒的站在了比亞迪這一邊,甚至參會媒體的重點大都已經從原本是 500 萬輛的重點轉移到了這句話上。
它不僅在發布會現場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還收獲了許多諸如比亞迪格局大、王傳福真性情的口碑。
這很好嗎?筆者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
好是一片熱鬧
來看看友商們是什麽反應。
由于都被比亞迪 cue 到了,無論是感謝這免費的流量還是出于商場禮貌,當晚及次日,一汽、東風、奇瑞、長安等多家中國車企都紛紛回電祝賀。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發文緻敬比亞迪,并表示:" 爲這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開創者鼓掌!爲每一位新能源時代的參與者點贊!大好時代,一路同行!"
小鵬汽車 CEO、董事長何小鵬于 8 月 10 日發文稱:" 要給傳福兄和 BYD 點贊,團結才是質量,也是帶頭大哥風範,小鵬會繼續加電前行。"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 李斌發文:" 祝賀比亞迪,也爲中國汽車産業驕傲!比亞迪的厚積薄發,是長期主義的勝利,向比亞迪學習。中國汽車,一起加電!"
美團的 CEO 王興也來蹭了個熱度,在朋友圈也轉發視頻,稱比亞迪輕而易舉就讓其熱淚盈眶,贊比亞迪,贊中國汽車。
這是主流的觀點,稱贊比亞迪的大格局和實力,也是比亞迪想要的效果。
但也有不太舒服的,這裏面有同爲國企的北汽,畢竟它是唯一沒有被比亞迪點到的國企。然後還有零跑、哪吒、問界,這幾位前半年動辄幾萬輛的銷售體量實際也不算小。
最不舒服的,怕就是長城了。
在活動當晚就有許多輿論出來,像比亞迪胸懷格局大,與其相比長城格局不值一提。畢竟一直以來,以德報怨的形象在這個民族的心裏都有着無限胸懷和格局。長城前腳還在舉報比亞迪,比亞迪後腳就将你長城綁到了中國汽車這一緯度上,還宣傳你長城的好。
比亞迪這 " 以德報怨 " 形象躍然紙上。也意料之中的是,長城并沒有接。
長城不接
就在發稿當天,長城汽車 CTO 王遠力在微博上轉發了《什麽才是中國汽車在一起的正确姿勢》一文,并附文中一段話來表達态度。
這段話爲:" 在這樣嚴峻的時刻,中國汽車怎麽在一起?我們必須直面競争的現實,我們不要道德綁架的在一起,我們不要被裹挾着在一起,我們不要 " 我跟你談法律,你跟我談感情 " 的在一起,商業還是要用商業的邏輯來解決,如果隻是口頭上強調在一起,那還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這被視爲長城不願讓比亞迪在道德、情懷以及中國汽車高度上綁在一起。
同樣,這傳達的意思在筆者看來是在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顱内高潮和情懷拉滿過後的理性思考。
精彩的故事往往不是一家獨大地将衆人按在地上摩擦,而是勢均力敵的兩個劍客,刀光劍影中你攻我守,勝負一瞬間,輸赢輪轉的過程。
長城和比亞迪,就是傳統造車陣營中的兩個劍客,但這兩個劍客在新能源的銷量上很不勢均力敵。
5 月份長城舉報比亞迪油箱排放門的事件,其實到現在比亞迪除發布了一個 " 符合國家标準外 " 的簡單聲明以及自己認爲是專利的聲明後,比亞迪方面就沒有了消息。現在相關部門的處理到什麽進展,我們無從得知,畢竟在這個環境下,确實有些棘手。
你不能說這是長城絕對的不道德,畢竟同行之間相互敦促也是件有利于行業發展、有利于消費者的事情。總之,在這一事件裏,長城在輿論上已經背上了 " 沒格局 "" 打不過就舉報 " 的帽子。
而比亞迪的插混車主,也确實發現了車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制 OTA 以及即便在 EV 模式下發動機也會強制啓動的情況。
誰對誰錯,我們分不清。至少目前從輿論上來看,長城又一次被比亞迪狠狠的壓住了。
那麽,比亞迪總是這麽綁定中國汽車,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到底好嗎?真的在一起了,又怎麽競争?
先打一架吧
在市場經濟發展這幾十年中,我們見過很多中國 XX。如中國速度、中國基建、中國航天、中國高鐵,但是中國汽車這一詞的高調出現,還是頭一次。以往,我們都喊自主品牌汽車,有時也喊一下華系車。
但凡名字前面加上中國兩字,那這件事情就不簡單了。
如若有不苟同之處,那你絕對是在政治、民族、情懷的路上走偏了。畢竟中國人團結,擰起一股勁來敢讓天地換容顔。
汽車曾被譽爲人類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曾幾何時,我們大街上跑的全是外國品牌。但現在,自主品牌不僅越來越多出現在街頭巷尾,也已經出海,讓越來越多的國外人直觀體驗到中國的科技和工業發展水平。
我們知道,這出彩的成績不容易,還是在汽車這個西方曾驕傲和自豪的領域,這是過去 70 年裏一代代汽車人筚路藍縷的積澱。同樣,"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幾字也不是一句簡單的口号。
私認爲,在出海路上你可以大聲的喊這句話。畢竟,面對全球市場,中國汽車品牌不再是哪一個品牌,而是會被統一視爲中國品牌。但凡有一個不守規矩的,就會讓中國品牌在國外集體蒙羞。
可在國内市場,面對着自己國家的消費者,就必須要互相競争。
在前不久面對國内汽車業水軍的亂象,奇瑞集團掌門人尹同躍的一句話很是到位:" 中國自主品牌要想崛起,還要規範自己的行爲,要文明競争,真正的競争是工程師之間的對決、技術的對決,而不是在這之外的東西。"
是的,工程師之間的對決、技術的對決才是王道。在這之外,無論是營銷還是其他,都不應該是擾亂競争的手段。
筆者甚至試着去查閱諸如德國、美國、日本這些汽車強國裏車企相愛相殺的曆史橋段。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多少年來他們最多的就是在技術上的幹仗,那些 F1、WRC 拉力賽更像是神仙打架,你來我往。
即使是在同國度的車企,營銷上大部分也都在互掐,也沒有出現過我們要在一起如何如何,至少筆者沒找到,如若有歡迎指正。
換個角度,"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這句話的确很棒,它甚至還提起了人們的凝聚力,甚至民族自信心,這很符合當下的價值觀。
可我們還是要理智的思考,如果真在一起了會是什麽後果。在一起同盟再來一次不降價承諾書?還是一起綁架上面制定偏向車企利好的政策?還是大家一起割供應商割消費者的韭菜?
好好競争吧,就讓技術決定、讓市場決定、讓消費者決定誰的去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