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 93 歲抗美援朝老兵尹生祥的軍旅生涯可謂坎坷曲折,出生在戰争年代,十來歲就加入了新四軍,後與部隊失聯,又在異地他鄉重新入伍。作爲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士兵,在朝鮮戰場的 1 年多時間裏,他擔任機槍手參加了五場戰鬥,後因被嚴重凍傷患病休養離開戰場 …… 回憶起戰場上的經曆,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仍然記憶猶新:槍林彈雨中,滿地血肉模糊,天氣太冷,禦寒的衣物來不及發放,食物更是稀缺,但他坦言,保家衛國是責任,沒有國哪有家。
△尹生祥
" 放牛郎 " 加入新四軍,最早一批支援朝鮮
1930 年 5 月,尹生祥出生在鎮江市宋官營一個貧困的家庭。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尹生祥沒怎麽受過教育,靠爲地主家放牛補貼家用。
13 歲時,他在鎮江郊外放牛遇到了新四軍。由于做事紮實、忠誠可靠,他被發展成爲編外 " 通信兵 ",幫助新四軍秘密傳遞情報。1944 年,14 歲的尹生祥通過組織考驗,正式成爲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戰士。8 個多月後,因身體患病他由部隊送回家中養病。後新四軍北撤,雖幾經尋找,但尹生祥還是與部隊失去了聯絡。當時的尹生祥害怕參加新四軍連累家庭和父母,就隻身到上海做皮匠學徒。在這期間,新四軍原部隊曾派人到鎮江找過尹生祥,但受當時通訊條件所限,尹生祥再次錯失了回歸部隊的機會。直到 1949 年 2 月,在上海浦東,尹生祥再次入伍,成爲了人民解放軍一名戰士,并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鬥。1950 年 10 月,部隊緊急集結,來不及多做準備,他們連夜就踏上了火車。" 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去哪,還以爲要去北京,過了鄭州才知道,目的地是鴨綠江。"
曆經長途跋涉,尹生祥和戰友們到達朝鮮,成爲最早一批援朝部隊中的一員。由于裝備懸殊,初來乍到的他們并沒有得到另眼相看," 因爲我們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朝鮮人難以想象這樣怎麽和美國人打。" 很快,尹生祥和戰友們的表現颠覆了他們的看法。中國人民志願軍用劣勢的武器裝備,一次又一次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
△年輕時候的尹生祥
參加長津湖戰役,沒想過自己能活下來
尹生祥所在的是第九兵團 20 軍 60 師 180 團 2 營機槍連,2021 年,以抗美援朝戰争中的長津湖戰役爲背景的電影《長津湖》火遍全國,這次作戰的主力部隊便是尹生祥所在的第九兵團。
時隔 70 多年,尹生祥在鎮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下觀看了這部電影。動情之處,他幾度落淚。" 電影基本還原了部分場景,但遠遠不及現實來得慘烈。" 他說,當年中國的經濟、軍事等方面落後于美國,爲了打赢這場正義的戰争,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 我就是第九兵團的機槍手,和電影中演的一樣,當年我們的身邊就到處都是彈坑,美國的飛機在天上飛,炸彈随時會投下來,很多人犧牲了,我都沒想過自己還能活下來。" 尹生祥說,戰争殘酷而血腥,很多戰友就倒在身邊,滿地血肉模糊。與此同時,更難的是當地氣候嚴寒,志願軍缺衣少糧,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雪地裏潛伏。" 我們一個師裏面,四分之一的人沒了,凍得太冷了,衣服來不及發,隻能吃土豆,土豆還沒燒好就被炸了,我們就吃生的,不吃又餓得要命,口渴了就喝雪水,臉上身上凍傷了,有的腿都站不起來。" 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尹生祥幾度哽咽。
長津湖之戰,艱苦卓絕。一邊要躲避美軍飛機轟炸,一邊又要快速落實戰略部署,尹生祥所在的部隊長期在夜間行軍,這就需要躲避一個個地雷,靠着鋼鐵般的意志,志願軍戰士們完成了外人看來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尹生祥和戰友們最開心的事,便是進攻中繳獲美軍留下的食物。特别是美國的牛肉罐頭,對于長期忍受饑餓的他們來說,稱得上是人間美味。
尹生祥和數以萬計的戰友們在零下 30-40 攝氏度的嚴寒中苦鬥 20 天,之後,美軍 殘部在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利用海路脫離戰場, 這也意味着聯軍全部被逐出朝鮮東北部。在這次戰役中,征服了極度惡劣的環境,打退了美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收複了 " 三八線 " 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扭轉了戰場态勢。 這場戰役也就此成爲朝鮮戰争的拐點。
△尹生祥
93 歲精神矍铄,自言 " 沒有國哪有家 "
在朝鮮的一年多時間裏,尹生祥一共參加了五場戰鬥,不計其數的子彈從他身邊劃過,身體也多次負傷。因爲長期遭受惡劣氣候條件的侵襲,他多次被凍傷,并患上慢性支氣管炎。1952 年 1 月,他被部隊轉入後方醫院治療休養。" 當時我已經意識模糊了,怎麽被送過去的完全不知道。"
1952 年 5 月,身體恢複的尹生祥想再次回到前線,此時朝鮮戰場邊打邊談,戰局相對穩定,不需要如此多的兵力,于是按照部隊安排,尹生祥 " 回鄉生産待命 "。
△轉業軍人證明書
轉業回鄉後,他到了鎮江市港務局生産一線做了一名碼頭工人。1956 年,他在單位申請入黨,成爲一名光榮的黨員。1968 年,他又聽從組織安排到新組建的港務處(後更名爲鎮江市聯運公司)工作,成爲一名電工,直到 1990 年退休。
△轉業證明材料
在尹生祥的卧室中,他參軍時的照片挂了一整面牆,每每來人,他都要向客人介紹一番這段難忘的經曆。雖然已經時隔 70 多年,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老人的床邊放着軍旅包,那段見證着這段曆史的證件就收納在包内。記者看到,1952 年尹生祥離朝回國時的《回鄉轉業軍人登記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回鄉轉業軍人證明書》依然保存完好,上面蓋的 " 東北轉業建設委員會 " 的鋼印章依然清晰可見,内有朱德總司令簽發的 "…… 現全國勝利,爲加強 國家建設,特派回原籍,生産待命,并得按回鄉轉業建設軍人待遇辦法予以應有之待遇。此證。" 另加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之關防 " 大印。而在床邊的櫃子裏,他珍視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紀念章以及光榮在黨 50 年徽章則用鎖鎖了起來。
如今,已經 93 歲的尹生祥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不但能夠自主上下樓,還能騎着自行車前往家附近的菜場買菜。一兒一女皆在身邊,兒子在他的影響下,也早早入伍。回憶起這段戰場經曆,他說相比很多犧牲的戰友,如今他非常滿足,也非常珍惜," 保家衛國是責任,沒有國哪有家。"
通訊員 曹倫平 現代快報 + 記者 曹德偉 文 / 攝
(部分圖片由鎮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吳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