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脈脈 MAX 中國職場力量盛典。
分享嘉賓:樊登,樊登讀書 App 首席内容官。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潤錦
第 7239 篇深度好文:5699 字 | 15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昨天,樊登讀書發了一篇推文為《十年," 樊登讀書 " 要說再見了》。事實上,不是樊登讀書要說再見了,而是樊登讀書要改名了。虛驚一場。轉眼間,2013-2023,樊登讀書走過了第一個十年。十年,或許足以讓一個人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足以讓一個品牌與越來越多的人發生連接。從 0 到 6000 萬,每一位用戶都在樊登讀書與好書結緣。筆記俠也在這裡祝福樊登老師和樊登讀書 APP 越辦越好,也感謝樊登老師帶給我們的每一次能量、認知上的沖擊。
正如樊登老師所說:十年間,堅持聽書的人,生活早已發生了改變。本文為 " 樊登讀書 App 首席内容官 " 樊登在脈脈 MAX 中國職場力量盛典上分享的主題演講(演講全文略有删減),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文字版,希望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本期音頻由倒映有聲 AI 主播播報)
大家好,我是樊登。
我這次的題目是" 從圓心出發的每一條半徑,都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是來自《瓦爾登湖》裡的一句名言。
一、人一生中,
要做的就是攢夠足夠多的熱量
1845 年,美國一個叫梭羅的人,哈佛大學畢業,出身非常好,家裡面開着工廠,還跟他的哥哥一起運營着一個高中。
結果他的哥哥在做木匠活的時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頭,竟然破傷風去世了。
這件事情給梭羅帶來很大的沖擊。于是他向别人借了一把斧子,在瓦爾登湖挖湖畔自己動手打造了一棟小木屋。住了兩年又兩個月之後,他從瓦爾登湖走出來。九年之後,他寫了這本傳世名著《瓦爾登湖》。
為什麼我跟職場人講這麼一個奇怪的話題?因為我在和大家聊天中發現,當下職場裡蔓延着焦慮的情緒,很多人都在讨論裁員、降薪或者長時間的失業。
我們的内心變得越來越焦慮,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吐槽公司、對标别人家的裁員,或者讨論是不是還可以有什麼别的福利能拿到?
如果我們對梭羅當年所做的事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梭羅本人其實不是一個特别會賺錢的人,他自己家的鉛筆廠不好好經營,他哥哥去世了以後,學校也不再做了,反而住進了瓦爾登湖。
在梭羅看來,人一生中,要做的就是攢夠足夠多的熱量。
我們每天吃東西、穿衣服、住房子,都是為了能夠維護這個熱量。梭羅自己算了一筆賬,他認為,能夠賺夠他一年所需要熱量的工作時間才不到六個星期,也就是說一個禮拜他隻需要工作一天就足夠了。
他蓋了那棟小木屋,一共才花了 28 塊錢美金。然後他每天就花大把的時間坐在湖邊看風景、看動物,跟來來往往來拜訪的人聊天。
然而,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梭羅的經濟狀況。
當他真的在湖邊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之後,他把這段時間寫成了一本書。他這本書,全球加起來估計賣了有上億冊,不光是梭羅自己賺了很多的稿費,他的家裡人、後代子孫可能都不用再為生活擔心。
我分享這個案例,不是為了讓大家都去瓦爾登湖湖畔休息。我隻是想要告訴大家,在人生當中,我們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極其多樣,這種極其多樣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出其不意的競争優勢。
二、爬山算法
我最開始講書的時候,我周圍的朋友都很奇怪:你做這個事能賺錢嗎?你做這個事幹嘛,這個東西能夠帶來收入嗎?
沒有人能夠看到希望。因為大家認為互聯網的内容核心是免費,而我是在收費講書。
但是對我來講,這就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并且我覺得我講的書,給别人創造了價值,我應該收他的錢。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底層邏輯,讓我堅持做到今天。
《混亂》一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之所以每天焦慮、痛苦、無助,覺得很多事情做起來非常難,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們頭腦當中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對确定性的追求,我們希望一切東西按照我們構思、規劃和想象的方式不斷地推進,但是很遺憾,人生沒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不确定的,而且這個不确定的影響力,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好比我當年能夠成為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也純粹是意外,我相信,你今天從事的工作,很可能也是因為你某天突然下決心參加的那場面試,或者不小心走錯了一個門。
我們的人生被大量的不确定性掌控着,但我們的内心當中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确定性,我們希望跟某個人對标,我們希望成為那個人的樣子,或者我們想要打聽其他人一個月賺多少錢,再或者我跟某個人幹一個樣的工作,為什麼我賺得少?
是這些奇怪的想法,使得我們産生了大量的痛苦。
既然我們知道不确定性是占大多數決定性作用,那難道我的人生就沒法努力了嗎?不能夠努力,不能夠選擇,不能夠有自己的規劃了嗎?
那你極端了。
人生雖然是不确定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變得更大。那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對的?《混亂》這本書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算法,叫爬山算法。
什麼叫爬山算法?
(筆記俠注:爬山算法是人工智能算法的一種,其原理是把你随機地抛在地球上的一個點,抛在那個點以後,你就近在最近的幾公裡之内尋找最高點,然後找到最高點之後,立刻站到這個最高點上去,再在最近的幾公裡之内尋找最高點。)
用計算機模拟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就是那個屏幕上,現在屏幕中所有的坐标、高度都未知,然後看看誰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這個屏幕上的最高點。用什麼樣的方法找到最高點?全球大量的計算機編程高手開始設計這套邏輯,有的人沿着邊走,有的人直接到中心,有人用交叉、畫五角星法 .... 各種各樣的方法,到最後發現,最優秀、最快能夠找到最高點的算法隻有一個,這個算法被稱作爬山算法。
它的方法是什麼?就是在整個屏幕上随機一抛,讓這個點落在任何一個地方,然後在能力範圍之内搜索,在能力範圍之内盡量找到周圍最高的高度,找到最高的高度以後,以這個最高的高度為圓心再找周圍最高的高度,然後依次循環(找最高點周圍的下一個最高點),盡可能地找到最高的高點。
如果你今天特别倒黴,掉到一片沙漠中間,這個沙漠周圍的高度都差不多,沒有特别高的高度,那該怎麼辦?這時候需要重啟,拿起來随機的一抛,重啟到另外一個地方再找另外的高度。
這個算法裡面有兩個核心的點:第一個點,是你要接受随機的一抛,你要接受有不确定性的發生;第二個點,是無論命運把你抛到什麼地方,你都要努力地展開搜索,盡可能地做到最好,盡可能地找到最高的高點。
這就是爬山算法的精髓。使用爬山算法探索一片屏幕,到最後發現這種方法是最快的。
大概二三十年前,還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玩微軟自帶的掃雷小遊戲,這個遊戲如果你是從邊上一點點開拓,肯定玩不過去。玩這個遊戲最核心的辦法,就是先随便點幾個點,看哪片的數字最大,然後慢慢的去做。
如果我講這個簡單的算法讓大家覺得比較抽象的話,我再舉一個書上的例子。
曾經有一個美國的爵士樂大師,到歐洲去演出。
大師的這場演出是被一個歐洲的 18 歲的小姑娘忽悠去的,她說你來吧,我們給你準備好了,我們特别熱愛你的音樂。
結果大師去了以後發現這些人一點都不專業,找了一個很破舊的演奏的地方,場地不怎麼好,琴竟然也是壞的,琴的高音部分也彈不出聲來,非常糟糕的一個環境,琴也不趁手,所以這個大師說不演了,你們太不把我當回事了,轉身就要走。小女孩在後面追他,在雨夜當中,畫面感很強,這個大師覺得心軟了,太可憐了這個孩子,因為票都賣掉了,所以這個大師就說那行吧我給你演出,但是效果好壞我不管,因為你的琴都是壞的,我就随便彈,那天晚上就去演奏爵士樂。
演奏的結果卻創造一個了曆史,當天晚上演奏的唱片後來被賣了 300 多萬張。人們評論說,沒有見過如此有激情的彈奏者,因為他全程都是站着彈,之所以站着彈是因為坐着彈聲音不夠大。而且他始終沒有使用過高音區,完全用中低音區彈奏出了美妙的爵士。為什麼不使用高音區?因為高音區是壞的。
所以就是在這種糟糕的環境之下,努力的砸下琴鍵,非常富有激情的完成了當天晚上的演出,最後賣掉了 300 萬張白金唱片。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你根本不知道你命運的機遇,會在什麼地方閃現。你命運的機遇将會是在曼哈頓豪華的演奏廳裡面,是在朱麗葉音樂學院,還是在歐洲一個不知名的小教堂裡面?
你不知道,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接受這随機的一抛,然後努力把它做到最好,而不是今天晚上就随便瞎演,或者今天晚上 " 我就不演了,放棄吧 "。
書中還講了一個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它說這位美國大師的人生高度,已經到達了所謂的阿爾卑斯山的頂峰,這其實已經很高了,但是他始終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珠穆朗瑪峰在哪,是這個小姑娘把他帶到了這麼一個不靠譜的地方,幫他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珠穆朗瑪峰。
其實,這就是接受混亂規則所帶來的好處。
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珠穆朗瑪峰在哪,但如果我們能夠接受不确定性,做好當下,努力把眼前的東西做到極緻,那我們在職場當中就能夠更加的淡定、更加從容。你能夠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也才能活的跟别人不一樣。
當我們不斷地對标别人的收入、别人的工作,或者同樣的崗位給多少錢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是在努力的趨近于想要成為一個 NPC(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
我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紙片人、工具人,當你成為能夠随時替換他人的紙片人時,你也可能随時被别人替換,所以,我們在職場當中的大量焦慮、恐懼和努力都是來自于我們隻想成為一個能力替代他人的人,但同時很容易被别人替代的紙片小人。
實際上,真正能夠在職場當中賺到大錢的人,真正能夠獲得很高的不可替代性的人,都是那些活出了自我的人。
我們的關鍵問題是要剖析,為什麼我們不敢做那樣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敢像李子柒、像梭羅,或者像張同學一樣,去一個修身養性的地方待下去?
" 我隻需要負責熱量就夠了 "。我相信,如果你隻追求熱量,你就減壓很多。雖說現在咱們不至于像梭羅那樣砍柴找飯吃,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不敢?
深度地剖析這個問題,會發現其來自于教育。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來自于老師和家長。他們每天說的最多的話是:你夠嗆,你不行,你很有危險,你将來一個月能掙 1 萬塊錢算你了不起了。
所以,過度的貶低,過度的威脅,過多的脅迫感、恐懼,使得我們失去了想要追求一份跟别人不一樣的生活的動力。我們不敢像梭羅一樣任性地做事情。
這導緻的結果就是我們不斷地重複别人的道路,不斷地對标别人的行為,不斷的追求别人曾經拿過的薪酬體系。這就是使得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的核心原因。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應該讓自己的人生态度放松一點,這樣才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三、認認真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你才能夠發現那件事情的與衆不同
我要提到的第三本書,叫做《心流》。
《心流》這本書的作者米哈裡 · 契克森米哈賴(很不幸在不久前離開了我們),是一位心理學大師。
他在《心流》這本書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覺得無趣,一定不是因為那個事情的問題,而是因為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方式不對。
我們經常會覺得這份工作不是我想做,如果被我找到了我想做的那件事的話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能做的很好,請您放棄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在有些人看來,如果把愛好做成了工作,那會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因為絕大部分的人不會用興趣去做事情的,我們做事情往往來自于責任感、來自于逼迫、來自于要賺工資,我們才敢幹一件事。
隻有少部分人,能夠把各種各樣的事情做到有趣,而且這個有趣來自于自己的内在。當你能夠認認真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才真的能夠發現那件事情的與衆不同。
《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當年也是一個失業的大學生,去到了一個陶瓷廠工作,所有跟他一起報名參加這個工作的大學生全都各自跑路了,在大城市裡面流浪。隻有他一個人留下來了,因為他哥哥不同意他辭職,所以他就待在那繼續工作,每天打掃衛生,特别無聊。
後來有一天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既然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衛生,也沒有别的出路,那我能不能把這個衛生打掃得很好?所以他開始琢磨用不同的方式打掃衛生,每天發明一種新的掃地的方法,每天想着怎麼能夠提高掃地的效率。
後來他發現掃地這個事也沒有那麼無聊,再後來,被領導看到,就讓他去燒陶瓷了。他依舊用掃地的方法燒陶瓷,每天就是不斷地琢磨:怎麼能夠把陶瓷燒的更好,甚至是别人燒不出來的,我能夠燒出來?
你說這個年輕人,天生下來就對陶瓷感興趣嗎?他天生就知道自己将來會成為陶瓷大王,會成為京瓷的創始人嗎?沒有,他隻是善于把任何一件小事情幹到産生興趣。
當你能夠把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事情,幹出心流來,(用我們中國人的話叫)幹出花來,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沉浸在裡面去體會、去享受,而這個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總結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剛剛講的這三點:
第一,《瓦爾登湖》告訴我們:人生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你覺得你擁有錢很重要,而你用錢又想買自由,但實際上你不需要花這個錢就可以獲得自由,所以我們可以放松一點,去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二,你真的想在職場當中快速的發展,那你就要擁抱不确定性。
樊登讀書大概從 2013 年開始到今天,我大概講了有 500 多本書,在這些所有的書裡面,我總結出來人生最大的智慧(包括東方的、西方的,孔子、老子、柏拉圖、蘇格拉底加在一起),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要學會擁抱不确定性。
人生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是來自于我們對不确定性的抗拒。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按照一個模式成長,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按照一個模式發展,我們希望我們創業做的公司,能夠按照一個節奏安全一個模式發展,是這些抗拒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煩惱。
但是實際上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是擁抱不确定性。當不确定性發生、命運将你随機一抛的時候,你能夠随時随地、立刻展開最好的努力,而不是待在原地拼命地抱怨,拼命地對标,拼命地去維權,反而這些東西浪費了我們太多的時間。
第三,如果你能夠了解心流所帶來的影響,能夠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隻要你認真做都能夠做出幸福感、做出心流來,你就很有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大師。
因為人生是否能夠成功,來自于大量的随機性的因素,沒有人能夠給你保證,但是如果做的時間足夠長,做得足夠認真,做得足夠沉浸,你内心當中負擔足夠小,你是更有機會成為被命運選中的那個人。不離開牌桌,才有機會賺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套邏輯。
我今天講的這三本書,如果能給大家在職場中最焦慮的時刻,帶來一些不同的聲音,讓大家能夠理解說 " 從圓心出發的每一條半徑,都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我今天來演講的目的就達到了,謝謝大家。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企業内訓 | 線上、線下企業大學 | 課程團購
請在公衆号後台回複 企業深度學習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