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376 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 9561 字,配圖 25 幅,閱讀需要 18 分鍾,2025 年 3 月 5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Kagohl 3"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觀前提醒:作者的主要方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武器,對二戰了解非常有限,如果該系列出現了不可避免的錯誤,還請讀者不要對作者人身攻擊,謝謝。
該系列将一直介紹到 VK45.01 原型車。
二戰德國第一款真正的重型坦克當屬 1942 年 8 月首次實戰的虎 H 型坦克,它的誕生标志着德國擁有了一種火力能輕松摧毀 T-34 與 KV-1,防禦能免疫大多數炮火直接打擊的強大載具。不過,德國對這種大型突擊坦克的追求(夢想)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就開始動手實踐。1935 年,德國陸軍就開始了一種 30 噸坦克的研發工作,這種坦克後來被命名爲 "Durchbruchswagen",意思是 " 突破戰車 "。

圖 1: 突破戰車(Durchbruchswagen)
1934 年 7 月,納粹德國第一款坦克,即一号坦克正式投入量産,宣告受屈辱條約限制的德國終于得以真正重組自己的裝甲部隊。這種輕型坦克的誕生除了德國深受凡爾賽和約限制以及經濟危機導緻的财政狀況不佳外,也和 20 世紀 30 年代英國裝甲戰專家約翰 · 弗雷德裏克 · 查爾斯 · 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提出的坦克戰理論有關。這位曾在 1917 年康布雷戰役中表現出色的少将認爲笨拙的重型坦克在未來戰争中無法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的坦克戰模式将由大量輕便靈巧的輕型坦克主導,它們将利用機動性優勢快速突破敵軍防線,而相對少的中型坦克則提供火力支援。這種理論在當時的歐洲各國造成了巨大沖擊,再加上各國财政狀況也确實伺候不起重型坦克,于是他們主要重心都放在輕型坦克研制上面,德國自然也沒能免俗。

圖 2: 約翰 · 弗雷德裏克 · 查爾斯 · 富勒

圖 3: 爲德軍裝甲部隊奠定基礎的一号 A 型坦克
不過,德國陸軍也意識到自己早晚會和一戰的死敵:法國爆發一場大戰。作爲都有坦克在手的工業國,德國陸軍深知戰争爆發後免不了甲彈對抗,而法國體型巨大的夏爾 2C 超重型坦克就讓德軍感到相當忌憚。爲了應對這種怪物,德國陸軍武器局(Heereswaffenamt)在 1935 年 10 月提出了專門用于對付敵軍坦克的 30 噸重型坦克計劃,要求這種坦克裝備初速可達 650 米 / 秒的 7.5 厘米主炮,能貫穿 50-55 毫米裝甲,以有效應對巨大的夏爾 2C 超重型坦克。

圖 4: 夏爾 2C 促成了德國陸軍開發新式重型坦克用以對抗
在 1935 年 10 月 30 日,德國陸軍武器局(Heeres Waffenamt)的局長庫爾特 · 利澤步兵上将(Kurt Liese)遞交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首次提到了這種使用 75 毫米主炮的 30 噸重型坦克設計項目。然而利澤上将這篇報告是在反對該項目的進行:"7.5 厘米口徑火炮的初速必須提高到約 650 米 / 秒,才能有效對抗 " 夏爾 "2C、3C 和 D 型坦克。這種程度的提升需要設計一款全新的坦克。粗略計算表明,厚度達 20 毫米的裝甲防護(仍不能完全抵禦 2 厘米口徑火炮的攻擊)會使重量至少達到 30 噸。陸軍司令最近公開反對這種類型的坦克。作爲後續行動,确認可以放棄研發一款重約 30 噸,配備 7.5 厘米火炮且性能有所提升的重型坦克 "。利澤上将認爲,該坦克雖然性能與此前型号相比有所進步,但其 30 噸的重量會限制其機動能力,而且 20 毫米的裝甲依然不能有效抵禦敵軍炮火打擊。

圖 6: 利澤上将反對 30 噸坦克的一大原因是當時德軍舟橋隻能扛住 16 噸重量
雖然武器局反對 30 噸坦克的設計,但陸軍中一些有識之士依然不願意放棄這種武器的開發。于是在 1935 年 12 月的報告中,這種坦克依然被公開提起,但該報告也指出了爲坦克研制發動機遇到的麻煩(事實上發動機是很多軍用車輛和飛機設計階段都會遇到的老大難問題)。不過有趣的是,這個報告中的一段令人直接想到了未來虎式坦克安裝的邁巴赫 HL.230 汽油發動機 :" 奧古斯丁工程師轉而讨論爲重型坦克開發 600 馬力發動機的事宜,并指出他認爲 600 馬力是不夠的,實際上,立即開發一款功率達 700 馬力的發動機才是更正确的做法。"(Dipl.Ing. Augustin turned the discus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600 hp engine for the heavy Panzers and noted that his opinion was that 600 horsepower will not be sufficient and that indeed it would be more correct to immediately develop a motor capable of 700 hp)
這種想讓人吐槽一句 " 跨這麽大步子也不擔心扯到裆 " 的計劃也是德國陸軍腦洞大開的想法造就的。經過一番扯皮後,德國陸軍武器局覺得 30 噸坦克項目還得繼續推進,于是希望邁巴赫公司開發 600-700 馬力引擎來讓計劃中的新式坦克實現最少 20 馬力 / 噸的動力重量比,這次詳談過後的 12 月 28 日,軍方就召開了該發動機開發計劃會議并且批準了邁巴赫公司對其開發。但是以現有的技術水平開發可靠的 700 馬力引擎隻能說一聲 " 洗洗睡吧,夢裏啥都有 ",至于計劃中的邁巴赫 HL.320 V-12 型 600 馬力汽油機也不符合現實,要知道此時邁巴赫公司剛在測試的新式汽油機也才 300 馬力(也就是後來的邁巴赫 HL.120)。

圖 7: 邁巴赫 HL.120 發動機
眼看期待的 600 馬力汽油機無法設計成功,大失所望的德國陸軍不得不選擇叫停 30 噸重型坦克項目。但事情很快迎來了轉機。在這得提到德國優秀的車輛設計師海因裏希 · 恩斯特 · 科尼普坎普(Heinrich Ernst Kniepkamp),此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獲得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的工程學位,于 1923-1925 年加入 MAN 公司工作,後在 1926 年成爲德國陸軍主管裝甲車輛研發的部門:武器局研究 6 處(Waffen Pr ü f ä mter 6,簡稱 Wa Pr ü f 6)的一分子,并因表現突出成爲該部門的首席工程師。在他的影響下,本該夭折的 30 噸坦克項目才得以死而複生。

圖 8: 海因裏希 · 恩斯特 · 科尼普坎普
1936 年,科尼普坎普升任爲武器局 6 處的副處長,擁有了更多涉足新式坦克開發的權力。1936 年 10 月(另有說法是 11 月 2 日),在科尼普坎普的指示下,該部門向克虜伯公司發出委托,要求爲這種 30 噸坦克設計一種靠譜的炮塔,用于容納 7.5 厘米 24 倍徑主炮。克虜伯公司于 1937 年 2 月 22 日向第 6 處遞交了設計草圖,第 6 處決定以此作爲後續開發的基礎。
在第 6 處的影響下,30 噸坦克項目的戰術功能不再是摧毀敵軍的重裝甲坦克,而是轉變爲了與早期四号坦克相同的 " 護航戰車 "(Begleitwagen),但由于裝甲更厚,故被稱作加強型護航戰車(Begleitwagen verstaerkt),其作用是掩護輕型坦克向敵軍防線推進,發射 7.5 厘米高爆彈摧毀對輕型坦克和步兵構成威脅的敵軍工事,必要時發射穿甲彈摧毀敵軍坦克。
1937 年 1 月,第 6 處與位于卡塞爾(Kassel,是德國中部黑森州北部富爾達河上的一個城市)的亨舍爾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簽訂合同,要求他們設計和建造加強型護航戰車的軟鋼樣車車體,而發動機、變速器等子系統需要使用武器局方面指定的型号。雖然亨舍爾公司在此前接過幾筆一号坦克的生産訂單,但設計一種 30 噸坦克對他們來說還是未曾涉及到的領域。爲了完成任務,亨舍爾公司将設計工作交給總設計師埃爾文 · 阿德斯(Erwin Aders)牽頭,而他就是未來的 " 虎式坦克之父 "。按照要求,該車的正面裝甲、側面裝甲以及背部裝甲都要達到 50 毫米,以具備抵擋德軍自己的 PAK-36 型 3.7 厘米反坦克炮的能力。

圖 9: 亨舍爾公司

圖 10: 埃爾文 · 阿德斯
或許是受到了英法兩國對重型坦克的運用理念,在 1937 年 3 月 12 日,德國陸軍再次對 30 噸坦克項目的功能進行修改,稱之爲 "Infanteriwagen",也就是所謂的 " 步兵戰車 "(步兵坦克),負責爲進攻步兵提供直接支援,使用火炮摧毀攔路工事并用裝甲掩護步兵前進。1937 年 4 月 27 日,軍方對該項目的戰術定位做了第三次修改,正式命名其爲 "Durchbruchswagen",即 " 突破戰車 ",其功能不再是作爲戰鬥坦克和步兵的附庸,而是作爲前鋒力量沖向敵軍防線,利用厚重的裝甲抵擋火力打擊,接着操作主炮撕開敵軍防線,爲後續部隊創造戰機,類似于法國的夏爾 B1 重型坦克。
1937 年中旬,亨舍爾公司制成了該項目的第一輛原型車,名爲 "Durchbruchswagen I",簡稱 "DW I",意思是 " 突破戰車 1 型 "。它采取了分體式設計,裝甲車體分爲戰鬥室(前半部分)和動力室(後半部分)兩個部位,兩者結合部以大型鉚釘連接。整個車體用軟鋼制成,其正面、側面和背面均達到了 50 毫米,而且正面和背面的部分裝甲闆帶有小傾角,至于車體頂部和底部的裝甲厚度則是 20 毫米,用于抵禦地雷或是攻頂的炸彈 / 航炮。在無線電員座椅右前方和動力室左前角位置的底闆上開有逃生艙門,分隔動力室和戰鬥室的防火牆上也有艙門,乘員可以從這裏進入到動力室中。


圖 11、12: 突破戰車 1 型複原圖
該坦克的車體采用分體設計也是無奈之舉。當時爲亨舍爾公司提供鋼闆的廠商條件有限,他們現有的銑床無法加工足夠長度的 50 毫米側面裝甲闆,所以亨舍爾公司隻能讓側面裝甲由兩部分組成,并在拼接處通過多組大鉚釘讓它們固定在車體骨架上。這種沒辦法的辦法增加了車輛的重量,并影響了側面裝甲的結構完整性。(多少是削弱了側面防禦力)
DW I 原型車的車組布置和後來大放異彩的三号坦克與四号坦克一樣,是标準的五人配置,分别是車體前部的駕駛員和無線電員,以及炮塔中的炮手、裝彈手和車長。這種炮塔三人配置在當時非常先進,車長隻需要把心思放在指揮車組或是其他車輛即可,不必爲坦克武器的操作費心費力,而同期法國坦克的炮塔隻能容納一個人,車長先生不僅要負責指揮,還要負責炮塔轉向、火炮裝填 + 瞄準 + 開火,以及同軸機槍的射擊和上膛。另有說法指出,DW I 原型車的駕駛員和無線電員的頭頂上也有艙門,而且他們面前還有觀察窗和球形機槍座。(這配置類似于未來的黑豹)


圖 13、14: 計劃中安裝炮塔的 DW I 原型車
由于計劃中的 600 馬力引擎不能實現,德國陸軍退而求其次,爲 DW I 原型車選擇邁巴赫 HL-120 TR 型水冷式汽油發動機,功率爲 280 馬力(另有說法是 300 馬力),位于坦克後部。該發動機的改良版本也用于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及其衍生型号。發動機與位于坦克前部的 Variorex 氣動預選式變速箱(Variorex semi-automatic transmission)相連接,該變速箱也用于三号坦克。據稱,這些裝置可使車輛達到最高 35 公裏 / 小時的速度。轉向系統由三個串聯的裝置組成,這種裝置被稱作 "Cletrac stages",是一種三級轉向器,每個 Cletrac 轉向器都包含一個惰輪,該惰輪将連接到的行程減到一個固定的量,産生了不同的固定回轉圓。這種裝置在坦克轉向時可将動力從一條履帶轉移到另一條履帶,使得坦克不會像通常那樣因制動而損失動力(當時坦克轉向一般是讓一側履帶停止,另一側履帶繼續運動)。這種串聯轉向系統允許使用三種不同的轉彎半徑,這樣坦克可以進行更淺或更急的轉彎而不會損失過多動力。然而,這種轉向系統在測試中出現了問題,其采用的鑄鐵外殼兩次發生破裂。制動系統也存在天生的設計缺陷,導緻坦克在制動時會産生大量煙霧,所以必須更換塗層。

圖 15: Variorex 變速箱(左)與邁巴赫 HL.120 發動機(右)。這種發動機從動力室兩側凸出的開口結構直接吸入冷卻空氣,完成冷卻後從車尾排出
DW I 原型車的行駛裝置由前部的誘導輪、後部的主動輪、三個托帶輪和每側五個中等大小的雙輪緣負重輪組成。負重輪裝有橡膠輪緣,以降低履帶運行時産生的噪音。由于采用了扭杆懸挂裝置,負重輪并非對稱布置。坦克右側的負重輪要比左側的稍微靠前。扭杆爲方形空心結構,彈簧剛度較小,這意味着在某些條件下行駛較爲平穩,但無法應對崎岖地形,而且行駛、停車或起步時車身颠簸比較嚴重。每側履帶均裝有兩個減震器,分别位于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負重輪上。這些部件旨在輔助扭杆,因爲扭杆承受着更強的沖擊,尤其是在刹車或加速時。此外,懸挂系統中還增加了緩沖器,以防止負重輪偏移過多,從而保護坦克不緻底部擦地。履帶銷釘中心距爲 300 毫米,這個概念指的是兩個相鄰履帶闆中心之間的距離。通常來說,減小銷釘中心距可以提高速度和行駛舒适性,但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履帶闆。履帶經過潤滑處理,還能安裝橡膠墊。橡膠墊會使坦克運行時更安靜,也更不易損壞路面,而潤滑則減少了摩擦,從而提高了車輛的速度。這些特點似乎都源自德國半履帶式軍用車輛的設計。

圖 16:DW I 的扭杆垂直切割成型,中間鑽孔掏空,彈簧定數爲 12-13 千克 / 毫米,調校偏軟,對向兩根扭杆交錯布置,右側負重輪位置比左側略微往前
雖然車體留下了直徑 1.5 米的炮塔座圈,但克虜伯公司的炮塔不能及時交貨,因此在陸軍武器局測試中,該車沒有按照炮塔。此外,由于車體是用軟鋼而不是軋制裝甲鋼打造,軍方也沒安排防彈測試。不過從紙面數據來看,DW I 原型車全向 50 毫米的裝甲在當時來看也确實耐打,要知道法國的索瑪 S-35 中型坦克的正面和側面裝甲分别也隻有 47、40 毫米,而夏爾 B1 重型坦克的側面垂直裝甲也隻比 DW I 多出 5 毫米,所以 DW I 若換上裝甲鋼也足以抵擋當時不少反坦克炮和輕型野戰炮的直接打擊,算是達成了 " 突破戰車 " 這種進攻載具對防禦力的要求。

圖 17:1937 年 10 月投産的四号 A 型坦克算是 DW I 的同期生,然而該車正面裝甲隻有可憐的 14.5 毫米,側面裝甲更是隻有 10 毫米,相當于一戰水平
雖然最高時速隻能達到 35 公裏 / 小時,但 DW I 原型車在多項機動測試中的表現還是讓德國軍方比較滿意。然而不幸的是,DW I 在測試中暴露制動器在使用時大量冒煙以及側減速器外殼脆弱的缺陷,而且該車使用的是内置滾針軸承的濕銷式履帶,這種履帶雖然具備動力損失小和使用壽命長的優勢,但隻适合于較輕的半履帶車輛,用于 30 噸坦克顯得負擔較大。
介于 DW I 原型車在測試中暴露出的缺陷,亨舍爾公司馬上在 1937 年中旬制成了改進産品:Durchbruchswagen II,簡稱 DW II,意思是 " 突破戰車 2 型 "。主要是針對車身和行走裝置進行改進。該坦克的側面裝甲闆終于換成了一體結構,而不是那種讓人不放心的分體設計。


圖 18、19: 突破戰車 2 型複原圖
DW II 原型車的首要改進是撤除了 Cletrac stages(受控差速器)轉向系統,改爲更先進的電磁離合器三半徑差速轉向機,這種轉向機允許坦克在轉彎時一側履帶降低一定速度,而另一側履帶的速度升高一定速度。同時也會分配更多功率到外側履帶上。此外,它可以空擋使兩側履帶旋轉方向相反以此來實現中心轉向。此外,履帶銷釘中心距縮小到 260 毫米,而扭杆也換成了更硬更有剛性的材料,其彈簧常數也擴大了三倍。而因爲這些改進,變速箱固定基座、驅動輪、主減速器和刹車裝置也需要一并改進。側減速器結構得到了簡化,并對齒輪進行硬化處理,轉向半徑最小的一檔離合制動機構得以保留。采用新型轉向機的原因是原先的離合制動式轉向機在越野行駛時,較大的兩檔轉向半徑幾乎形同虛設,雖然新型号也沒徹底解決,但聊勝于無。


圖 20、21:DW II 原型車行走裝置特寫照片
不過遺憾的是,由于大量資料均已流失,DW II 的測試結果已經無法考證,目前作者查到的信息也隻能表明 DW II 原型車于 1938 年 9 月在沒安裝炮塔的情況下進行了試車,而它留下的照片也隻有兩張行走裝置的特寫。後世展示的 DW I 原型車圖片都是軍事研究者根據殘存的信息複刻的。
至于計劃中的炮塔,武器局 6 處在 1937 年 3 月給出了具體指标:座圈内徑爲 1.5 米,正面、側面和背面裝甲厚度均爲 50 毫米,頂部爲 15mm,炮盾厚度 20 毫米。炮塔放棄了四号坦克的電動旋轉系統,通過從變速箱主傳動軸引出的動力驅動,同時參考三号坦克炮塔的設計,爲裝填手增設一個炮塔旋轉手輪。在炮塔内部火炮之後的位置還裝有一部無線電接收機。爲了提升防護性能,暴露在炮塔之外的螺栓頭數量也被盡可能地減少。設計完成的炮塔将跳過木制模型工序,直接使用軟鋼制作原型。
炮塔武器是早期四号坦克的 KwK-37 型 7.5 厘米 24 倍徑炮(7.5cm Kampfwagenkanone-37 L/24),主要彈藥是被稱作 "Sprenggranate 34" 的高爆榴彈,重達 4.422 千克,内裝 454 炸藥,用于對付敵軍步兵、機槍崗哨、掩體和低防護車輛。如果要對付敵軍坦克,該炮也配備有 Pzgr.39/1 型風帽被帽穿甲彈,該彈初速 385 米 / 秒,可在 100 米距離上貫穿 54 毫米垂直裝甲,1000 米距離上則是 46 毫米。這種穿甲彈還有名叫 Pzgr.39/2 的改進型号,雖然初速相同,但它在 100 米上能擊穿 60 毫米裝甲,1000 米上則是 50 毫米。


圖 22、23:KwK-37 坦克炮
這種炮塔的正式名稱是 Durchbruchswagen-Versuchsturm,簡稱 D.W.-Versuchsturm,意思是 " 突破戰車的試驗型炮塔 "。盡管在 1938 年 6 月 24 日就下發了訂單(另有說法是 7 月 24 日),但克虜伯公司直到 1939 年 5 月才交付産品,因此兩輛原型車都沒能安裝炮塔。這種炮塔的具體造型也沒有什麽資料留存下來,不過根據後世研究者繪制的複原圖來看,和早期四号的炮塔非常相似。


圖 24、25: 後世還原的安裝炮塔的 DW II 原型車
突破戰車的車身尺寸也沒資料顯示,不過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測,其尺寸數據可能與早期四号和後來的新式 30 噸原型車相差不大:車體長度大約在 5.7 米,車體高度大約在 2.7 米,車體寬度大約在 3.1 米。
1939 年,随着戰争陰雲的覆蓋,再加上各國坦克技術的進步,曾被寄予厚望的突破戰車項目已經顯得不合時宜。經過考慮後,德國陸軍武器局宣布終止突破戰車的進一步發展,将重心轉移到新式的 VK30.01 項目。但 VK30.01 項目也大量繼承了突破戰車的技術,而且這個新夥伴在德國官方文件中也經常被冠以 "Durchbruchswagen" 之名。1939 年 11 月,突破戰車經曆了最後一次改名,變爲了 "Vollketten 30.01 ( H ) alte Konstruktion"。而在 1940 年 9 月,亨舍爾公司制造了一幅裝甲鋼組成的突破戰車的車身,這個實驗品被用作射擊測試,雖然結果不明,但該車的圖紙得以留存。
雖然 Durchbruchswagen 項目早早宣告終止,留下來的信息也不多,但作爲第三帝國對進攻型重裝甲坦克的首次嘗試,該項目證明了這類武器蘊含的潛力,其留下的各種技術優點和設計缺陷也爲後續型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亨舍爾公司也以此爲起點不斷進步,最終造就了著名的虎式重型坦克。
作者我感到遺憾的是,虎式坦克參戰的 1942 年 8 月是德軍逐漸 " 被轉折 " 的不吉之時。如果突破戰車項目能早些開花結果,德軍可能會在 1939 年入侵波蘭和 1940 年入侵法國期間就有足夠的重裝甲坦克用于撕裂敵人的頑固陣地。就算晚一點也說不定能趕上 1941 年巴巴羅薩行動風頭正勁的時候,屆時德軍裝甲部隊或許能取得更可怕的戰果。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