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量子教育。
分享嘉賓:王達峰,《哈佛商業評論》撰稿人,量子教育特聘講師。
高級筆記達人 | 歸一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77 篇深度好文:6772 字 | 18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一名職場人,從員工晉升爲管理者,不僅身份要變,認知更要變。管理者的認知越全面、清晰,管理工作越有成效。
然而,很多做了多年管理的人,對成爲一名管理者,需要具備的基礎認知仍然不全面。
比如:管理者會有 4 種管理角色、5 項權利,甚至會自帶 7 種壞習慣等等。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擔憂,不妨看看新晉管理者在身份轉變時,需要掌握什麽樣的認知,查缺補漏。
一、角色變了,對身份的認知也要變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一個當父母的人,是做好了一切的知識、技能、意識、心态等多方面的準備以後才當了父母,還是被動的、被催着當了父母?
絕大部分人,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就當了父母。但很奇怪,絕大部分人卻能把父母這件事情做得挺好,而且還能不斷精進,不斷努力,越當越好。
另一個現象是,在企業中,當管理者之前,你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你的公司、領導會教給你很多知識、技能,送你參加很多培訓,你也會有意識地對自己的知識思維做全方位的提升。但當你做了管理者之後,能做好的概率并不高。
這是爲什麽?我聽過一個很棒但也是很土的回答,這個回答說出了這件事情的根本。
他說因爲我們很清楚,做父母這件事沒有退路。從當父母的那天開始,我們就知道這件事情沒法推脫,即使碰到了困難,也隻能想着如何跨越這個困難,幾乎不會有 " 我不幹了 "、" 我把這件事情換一個試試 " 的念頭。
但是做管理者這件事,專業能力越強,遇到的障礙越大。一旦碰到了很難跨越的困難,他會經常有 " 大不了我再回去 "、" 大不了我重操就業 " 之等的念頭。
1. 什麽是自我身份認同感?
一旦有了這種 " 大不了 " 的念頭,就會影響一個人的角色轉變。所有的角色轉變,都有一個關鍵核心詞,叫自我的身份認同感。
什麽叫自我的身份認同感?就是你對自己做這件事情所承擔的角色和身份越來越認同,越來越強化。
當爸爸媽媽這件事,我們從孩子生下來的那天開始,自我身份認同感每天都在不斷地增強。當孩子有一點點成績,你都會引以爲傲,你會想發個朋友圈,想和别人聊一聊。
但是做管理者,當你的團隊有一點點成績時,你有沒有也引以爲傲呢?這也驗證了你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有沒有在不斷加強。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沒有錯,重要的是你要演得足夠入戲,不能總是出戲。當你足夠入戲的時候,你就能把這個角色承接好,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都能夠不斷增強。
無論你碰到什麽樣的困難,你的内心幾乎隻有一個念頭,就是尋找資源,想盡辦法解決,而不是 " 大不了我怎麽樣 " 的念頭。
2. 四種管理角色扮演
在職場中,你認爲作爲一個管理者,應該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以下哪種?
a:一方諸侯。
b:下屬代言人。
c:上司代言人。
d:職務代理人。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新晉的管理者,你擁有自己的團隊,但這個團隊隻有一個下屬小王。
有一天,小王不小心把公司的一面玻璃撞碎了,按照公司 " 誰損壞誰賠償 " 的規定,小王理應賠償這面玻璃的原價 2000 元。
但是小王很委屈,他作爲一名新來的員工,不知道在這個地方有一塊玻璃,而且玻璃上的标識貼得也不夠明顯,最後撞碎了他也很受傷,很心疼。
這時,你作爲小王的上級,也很明白小王的難處。所以你很想爲小王争取一些更好的條件,也告訴小王你會去和領導申請。
所以你找了領導申請适當減免,但領導聽完你的反饋後,很直接地要求按規定處理。請問,你如何面對小王,如何向他說明這件事情呢?
可能有些人會這樣說:
" 哎呀,我去和公司争取了,昨天找了兩次領導,但是領導說不行,我也很想幫你争取一些資源,希望公司能夠減免,但是領導鐵面無情,我也沒有辦法,我隻能幫你到這了。"
如果這麽說給小王聽,請問這個管理者的角色做得好不好?每個人都可以反思自己。
一方諸侯,是永遠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對方。比如,既然要賠償 2000 元,作爲領導的我也不想爲你争取,賠就是了。
下屬代言人,是下屬有難處,我負責收集起來,然後代表下屬去和領導談。
上司代言人,是領導和我怎麽說,我就怎麽和下屬說。若是下屬有意見,就讓下屬直接和領導說。
以上三種角色都不對,作爲一個管理者,應該明确一個很重要的選擇,即 d 選項職務代理人。
什麽叫職務代理人?他既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一方諸侯,也不是下屬代言人,更不是上司代言人。他不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傳聲筒,他有他的目标,有這個角色要承擔的很重要的價值。
領導給了明确的答案是不行後,你回到小王的面前,不是告訴小王你和領導說了,但領導不同意的話。
作爲職務代理人,你應該告訴小王:我後來想了想,其實不用和公司、領導商量了(表明是自己的想法,不是直接說出是領導說),公司有明确的規定。
我也知道你的情況,不如我幫你一部分,我出 40%,或者我借錢給你,你分期還我等方式來解決這件事。
3. 四類管理者的管理風格
從業務導向和管理導向的維度來看,管理分爲四類。
一類是經營型管理,既有業務導向,又有管理導向。
一類是純粹型管理,有很強的管理導向,但業務導向很弱。
一類是業務型管理,有很強的業務導向,但管理能力很弱。
一類是無作爲管理,既沒有業務導向,也沒有管理導向。
我經常講一句話,管理爲經營服務,經營爲市場服務。管理永遠隻是手段,如果不能爲市場創造價值,管理手段就變成了成本、累贅。再差的管理手段,隻要能夠爲市場,爲目标服務,就是合适的、優秀的管理。
所有的企業,都要提倡一個方向,我們要的不是職業型管理者,而是經營型管理者。既要有市場導向,也要有管理導向,兩者并行。
哪怕你隻是一個财務人員、行政人員,或是後台的機關部門、職能部門,你的盈利也要看客戶,要考慮爲前端的市場做促進或負責。不能爲了有文化而做文化,爲了有流程而做流程,爲了制度完美而做制度。
純粹型管理者爲職責負責,經營型管理者爲價值負責。
爲職責負責的人,會經常和别人争論這件事情的對錯,黑白是非,但是爲價值負責的人不是。
爲價值負責的人認爲,對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爲客戶帶來價值,爲市場帶來價值,爲今年的核心經營指标帶來價值。
一家企業裏,文化層次越高的人越多當然好,但是如果所有人永遠不關注市場導向,不關注客戶價值,都在憑着自己所學的管理知識,就想讓企業的管理變得更規範,更科學,這無疑是會給組織帶來巨大的、隐形的成本。
二、轉變管理認知
1. 管理時,記住 6 件重要的事
很多新晉管理者,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他可能會面臨一些認知和思維上的挑戰。作爲新晉管理者,要記住六句話:
第一句話,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有道理是黑白對錯分明,有效果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結果。專業人員在乎這件事情有沒有道理、對不對;管理人員在乎這件事情有沒有效果,值不值得。
第二句,合适比合格更重要。
管理隻有合不合适,沒有合不合格。專業人員考量的永遠是分數合不合格,管理人員要學會分析一個人合不合适。也許他在這方面的能力不強,但他适合這個崗位;也許他的能力很強,但是不适合這個崗位。
第三句,共識比對錯更重要。
在企業中,專業人員經常花很多時間讨論事情對錯,黑白是非,但是管理人員很清楚,讓團隊内部達成共識是最重要的事,要在價值觀上達到三觀一緻。
第四句,氛圍比任務更重要。
專業人員的思維方式像一個狙擊手,他有非常強的個體專業技能,非常擅長解決任務、完成目标。但有沒有和大家配合不重要,團隊氛圍如何也不重要,隻要完成目标就好。
管理者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爲團隊塑造良好的、輕松的、有趣的氛圍,才能更好地激發員工在實現目标過程中的創意。
第五句,目标感比目标更重要。
這個時代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所以,大家會覺得變化這麽快,還定目标幹嘛?
但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并不是你不定目标的理由。定目标後,讓目标完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哪怕這個目标最後沒有實現,但你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标的過程中,有目标和沒目标會讓你的工作變成有目标感或者沒有目标感。
所以,目标不僅是一串數字指标,更是讓你在工作過程中更有目标感。
第六句,信任比權力更重要。
今天如果你告訴一個 60 後、70 後、80 後的人,官大一級壓死人,他聽完就服了。可是你告訴一個 90 後、00 後的人,他聽完後可能内心的想法是 " 你有病 ",他們對官的身份沒什麽感覺,可能都是看心情。
所以,權力再也不是一個管理者的 " 尚方寶劍 " 了,在這個時代甚至越來越轉移,從上遊轉移到了下遊,從上級轉移到了下級。
2. 管理者有 5 項權利
做了管理者之後,在團隊内部創造信任,會比你永遠盯着手上的職務權力更重要。但是,任何一個人成爲管理者之後,都會發現突然擁有了以前不曾有過的 5 種權力。
第一種叫行政權力。就是你的職務等級帶給你一定的行政權。
第二種叫獎賞權力。就是你可以獎勵别人,懲罰别人,也可以調用某些資源。
第三種叫強制權力,即絕對話語權。當一個團隊内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你要拿定主意。
第四種叫專家權力,就是你了解所管理的領域,熟悉該領域業務,擁有專業話語權。
第五種叫關系權力,又稱爲人格魅力。
前三種權力屬于職務權力,這是所在組織帶給你的權力,無論是誰,隻要坐在管理的位置,就天然擁有這 3 種權力。後兩種權力屬于你的影響力。
當這個時代權力越來越轉移,個體越來越崛起,年輕員工越來越個性,指揮命令控制越難生效的時候,每一個管理者都不要迷失在這 5 項權力當中,要很清晰地區分 5 項權力,告訴自己多發揮後兩項權力,構建你的影響力。
3. 摒棄新晉管理者的 7 項壞習慣
在理解了新晉管理者的 5 項權力後,我們再來了解并審視新晉管理者的 7 項壞習慣。
第一項,總認爲凡事我要親自做才能完成,信不過下屬。
不放心把工作委派給下屬,結果就是自己雜事一堆,被工作追得團團轉。你享受自己一個人能夠搞定工作的成就感,就會讓更多下屬不斷地滿足你這個成就感,結果就是事事請示,凡事細節過問你的 " 有病 " 狀态。
第二項,總以自己習慣的方法來處理事情。
這項很重要,很多人作爲專業人才,總是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或小技巧把事情解決了,但這不是你的獨到之處,而是因爲你的經驗娴熟,技巧過人。成爲管理者之後,你要努力把個人能力慢慢變成組織的能力。
個人能力可以有很多小伎倆、小竅門、小技巧,但組織能力要考慮這些事情能不能标準化、規範化。
如果你沒有辦法把這些技能進行标準化和規範化,你就沒辦法把這種技能變成組織技能,它就隻能埋藏于每個人的經驗中,最後随人帶走。這就會導緻你培養人才、提升組織能力的效果不佳。
第三項,委派工作時,隻說 what(這件事情是什麽),不說 why(爲什麽要幹這件事)。
這就導緻了在工作中,很多下屬事事要彙報,凡事要請示,沒辦法靈活應對突發情況。
第四項,無法輕重緩急地安排工作。
比如,企業組織一場培訓,在培訓前領導告訴大家,培訓很重要,要求認真聽。可是培訓開始後,領導轉身回到辦公室,碰到了一個數據不清楚,突然想看一個材料時,順手就拿起電話打給正在培訓的員工,要求把材料、數據送給他。
這種對自己工作沒有按輕重緩急安排,導緻混亂的現象,會無意識地占用了下屬很多的時間,而自己也無計劃可言。
第五項,總認爲接受了領導授權就無需彙報,總是不彙報和不聯絡。
沒有主動彙報工作進度,導緻直接上級經常不知道你的工作成果幹得怎麽樣。
如果領導主動問你一件事的時候,你就該反思你的彙報不及時了。最好的情況是不需要領導主動問你,你能及時主動彙報,兩人達成默契。
第六項,總是認爲待在公司就是工作,活動四肢就是工作。
一個技術型人才,他可能需要體力工作。但一個管理人員,體力工作不再是工作的全部,腦力工作勝過體力工作。
作爲管理者,不要總認爲每天忙就是在工作,這樣隻會讓你整天隻做一些與核心價值無關的事情。你需要去了解員工的需求,覺察團隊今天的狀态,感知每個人彼此不一樣的氛圍,考慮今天整個團隊幹的事,是不是在圍繞我們核心的關鍵目标進行。
第七項,認爲管理者的工作就是照本宣科,實行上司的安排,隻要不逆于上司,不被上司責罵,就是盡到了管理者的責任。
這樣做,你會不由自主地成爲了上司的代言人,成爲一個機械式的管理者。你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判斷。
以上 7 項新晉管理者的壞習慣,希望我們引以爲戒,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三、提升管理認知
1. 不同的管理角色,不同的管理認知
我總結出一張管理者的角色認知表,這張表能夠讓你更好地考量你的角色在組織中發揮的作用。
從這張表格裏可以看到,管理的角色分爲高層、中層和員工。
第一,高層管理者關注方向,員工關注行動,中層關注方法。
第二,高層需要先見力,要眺望遠方,判斷方向,走三步,看十步。員工需要執行力,讓執行更強一點。中層需要計劃力,能夠把領導有前瞻性的戰略、目标,落地變成有條理、可推進的 1234 條,讓員工可以用執行力把它一項項落實。
第三,高層有很廣的見識面,屬于創造理念、創造目标、創造新的業務模式。員工總是希望維持自己的工作方式。中層屬于改善,當高層很多創造、理念不能立馬落實時,中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推進改良,慢慢改善,徐徐遞進,發揮作用。
第四,高層善變,員工不變,中層應變。作爲中層管理者,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既要面對變,也要面對不變。
第五,高層叫天,員工叫地,中層叫人。解決人際關系的問題會占用中層管理者大部分的時間,因爲你要關注人,而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動機,不同的心情,這就需要你花大量時間去了解,動态匹配。
第六,高層充當好人,總說以人爲本;員工充當憨人(老實人),老實肯幹;中層敢當壞人,敢于把責任一肩挑,有鍋一肩背。
第七,高層有權,無論是抓權、放權,還是授權,都是他很重要的資源。員工要利,他隻關注做這件事情有沒有好處。中層受責,要學會承擔責任。
第八,高層放心,實行人性化;中層操心,實現标準化;基層安心,做到合理化。
當你面對委屈、内心煩躁的時候,你就告訴自己,這是一個中層管理者應該承擔的責任,應該背起的鍋,應該有的操心。所以努力讓自己承擔好中層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向上提拔。
每一次跨越,都會有疼痛、不開心,但是清晰的角色能夠讓自己更容易理解,更能面對自己所承擔角色的處境,讓自己更快完成成長的轉變。
2. 管理者成長轉變的 7 次升級
關于管理者的成長轉變,有 7 次升級的過程。
第一,在工作内容上,從做業務到做管理,再到做經營。
第二, 在實現方式上,從野牛型到野雁型,再到賦能型。
野牛型是空有一身力量,但狂蹦亂撞。野雁型是有領導、有組織、輪流當榜樣。賦能型,是加入你團隊的人都能得到你的信任、資源、支持,得到周圍人的鼓勵。
第三,在工作方式上,從個性化到标杆化,再到組織化。
第四,在人際關系上,從感情關系到事業關系,再到使命關系。
很多人容易在團隊内部建立感情關系,但是純粹靠感情關系維系的團隊不穩定,還要把感情關系進化到事業關系。
什麽叫事業關系?
管理者一定要努力學着帶團隊打赢勝仗。一個團隊内部其樂融融重要,但是打勝仗更重要,隻有打勝仗才能帶給團隊最大的激勵,讓大家一起爲了某個事業、某個目标而努力。
使命關系,就是我們的人生追求相同。
第五,在目标上,從個人目标到團隊目标,再到共同目标的交集。
個人目标是分散的,團隊目标是強制合一的。個人目标不可能和組織的目标完全重疊,但每個人的目标都應該和組織的目标有交集。交集,能夠讓我們既爲自己努力,也爲團隊努力。
比如,球隊和球員的目标沒有完全重疊,但是有交集。就像打一場球,每個球員在球場上都在爲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奔波,也在爲組織的榮譽而拼搏。
第六,在工作力度上,從維持不變到看到機會,再到突破變革。
第七,在管理方式上,從指揮到授權,再到授責。
很多人隻會授權,沒有授責,沒有讓下屬挑起責任,隻是讓他在某些權限之内幫你做事情。
新晉管理者,從當上管理者的這天開始,就要杜絕 7 個壞習慣,努力轉變 7 個成長轉折點。
四、總結
最後用兩句話總結:管理者,主動讓事情發生;被管理者,等待着事情發生。
什麽是管理者?一個人是不是管理者,不在于你有沒有一個職務,而在于是否主動讓事情發生。即使你隻是一名一線員工,但是你主動讓事情發生了,你也算是一個管理者。
什麽是被管理者?不是因爲你沒有職務,你就成爲了被管理者。即使你是副總經理,如果你永遠都在等待着事情發生,那麽你也隻是一個被管理者。
今日互動:
作爲一名管理新手,文章有沒有解答你的一些疑惑?
作爲一名管理老手,有沒有說出一些你的管理盲區?
歡迎留言互動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量子教育,核心管理團隊來自浙江大學,秉承「以知識推動創新 · 讓客戶更具價值」的使命,鏈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知識的創新、傳播與共享。
自 2017 年成立以來,成功打造知識 IP2000+,在線課程累計曝光 120 億 +,已爲 35000+ 企業提供内容解決方案、數字化學習運營、在線學習平台等人才培養創新服務。
掃碼成爲筆記俠的朋友
領取商業實戰方法,叠代你的賺錢邏輯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