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每年丢掉 1.8 億支訂單 " 、 " 印度制造要趕超中國制造了 " ……
最近,世超在刷到印度相關的消息時,經常看到這樣的論調。
于是我追根溯源了下,在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的報告裏找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從 2014 到現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印度從中國的手機進口量已經從 1.8 億部,驟降到 219 萬部。
并且印度手機自産自銷的比例,也從一開始的 19% 增長到了現在的 98% ,甚至有消息稱印度幾乎不需要從中國進口手機了。
不僅如此,印度甚至還扭頭 " 搶 " 起了國内的一些訂單。
就拿剛剛發布的 iPhone 15 來說, " 印度制造 " 在首波發售時就已經參與進來。
這也是蘋果第一次在新機型還沒發布前,就在印度實現量産。
要知道去年, iPhone 14 在印度的出貨時間比中國還遲了大半年,甚至再往前推幾年,印度還隻能生産過代 iPhone 。
現在,印度不僅能和中國差不多時間生産新款 iPhone ,并且蘋果還透露,計劃在 2025 年之前把 25% 的産線轉移到印度。
在此之前,大部分人肯定都沒太把印度的手機制造當回事,而且印度的奇葩新聞是真的太多,甚至有時還當個樂子看。
但從 Counterpoint 的數據和 iPhone 産能的轉移上看,條條仿佛都在說印度手機制造業現在變強了。。。
世超也不賣關子了,說實話,一直以來,大家多少都有點小瞧印度的手機制造業了。
就拿整機組裝來說,在 2014 年以前,能在印度造出一部完整智能機的,就隻有三星一家。
而随着印度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的發布,一衆手機廠商都不顧之前外企在印的 " 悲慘遭遇 " ,屁颠屁颠直奔印度市場這個香饽饽。
投資的投資,建廠的建廠。
像小米、 OV 等這些手機廠商,當時在國内手機市場已經到達瓶頸期,也是果斷選擇出海印度。
一開始它們隻是出口整機過去,賺點小錢。
但嘗到甜頭之後,這些手機廠商的膽子逐漸大了起來,開始投資建廠,着重發展印度市場。
現在,僅小米一家在印度建的工廠就有 7 個。
不止小米、 OV 這些國内品牌廠商,像國内知名 ODM ( 原始設計制造商 )廠商智慧海派和上海與德等這些手機組裝工廠也看得心癢癢,開始轉移部分産線到印度。
目前,能在印度生産整機的,光是國内廠商,就不止 15 家。
産能就更不用說,在 2015 年,印度就已經超過越南成爲第二大手機制造國。
現在,整個印度智能機的組裝量将近是越南的兩倍,大概是國内組裝量的四分之一。
并且,印度的野心已經不止滿足本國智能機的自給自足,還把手伸到了出口這塊兒。
該說不說,在出口整機上,印度這幾年也是整得蠻不錯。
在搞 " 印度制造 " 的這九年期間,它向外出口了超過 20 億部的整機。
去年一年印度組裝的整機中,有 16 % 都出口到了其他國家,甚至今年 4 、 5 月份,印度智能機出口額達到了 2000 億盧比,比去年同期的 900 多億高了一倍不止。
像阿聯酋、美國、荷蘭、英國和意大利,都已經被印度培養成了第五大穩定 " 客戶 " 。
連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國務部長拉吉夫 · 錢德拉塞卡都放出豪言說,明年,手機就會成爲印度出口的十大類别之一。
當然,印度的整機制造發展起來了,上遊手機零配件的制造自然也就會被帶動起來。
整機制造在印度完成産線布局後,卡利潤的環節就跑到了進口零配件的頭上。
爲了削減這些沒必要的開支,手機零配件廠商也開始了産線轉移,像瀛通通訊、合力泰、長盈精密等等都把部分零部件産線搬到了印度。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2018 年,印度手機市場有超過一半的廠商要依賴進口半成品,自己進口零件組裝的隻占到了三分之一。
而到 2019 年,這個數據就來了個大翻轉,有三分之二的廠商都實現了自己進口零件組裝,不再依賴組裝好的半成品。
現在,包括主機闆、電池模組、包材等近八成組裝好的手機部件,制造商完全可以在印度本地買到。
不僅如此,零部件廠商向印度的轉移還在繼續。
前段時間,全球 3C 領域最大的代工廠鴻海(富士康)就宣布,要在印度市場搞個大動作,豪擲 500 億盧比,拓展那邊的手機零部件和半導體業務。
就這樣悶頭發育,印度一躍成爲了這顆行星上,第二大的手機生産國。
印度的進步确實是神速,但,有些媒體說 " 印度手機的産業馬上要超越中國了 " ,世超卻覺得有些印吹斯汀了。
因爲現在談超越中國這件事兒,有點還爲時尚早。。。甚至,還有那麽一絲不禮貌。
俗話說得好,已經在谷底了,怎麽走都是向上。印度手機市場出現那麽誇張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起點足夠低。。。
在印度開始發力的 2014 ,印度全國雖然有超過 9 億的手機注冊用戶,但智能機的覆蓋率卻少得可憐,不到兩成,隻有大概 1.2 億人在用。
同樣重要的是,印度人力成本真的太便宜了。
政府給出的最低薪資标準是 178 盧比一天,折合下來就是 15 塊人民币。。。
巨大的藍海市場加上便宜的勞動力,隻要當印度政府稍微有點轉向,各大手機廠商自然就會屁颠地跑過去投資。
有這樣低的起點和這麽大機會,印度這波,頂多算一個正常發展。
是不是真的 " 崛起 " ,歸根結底,還得看其他方面的因素。
而從印度這些年發展的路數來看,他們政府有點太能整活了,不确定性太高了。
按道理要發展手機制造業,就得搞好自己的營商環境,發揮自己的人力優勢,營造一個共赢的局面。
然鵝看看印度這幾年的政策變化,顯然它把重心放到了另外一個手段上,靠豎立貿易壁壘生 " 搶 " 供應鏈。
像小米、 OV 這些國内手機廠商,在印度建廠多少都有點被推着走的意思。
2016 年,在推行 " 印度制造 " 還不到兩年,莫迪政府就開始整活兒。
之後的幾年時間裏,手機及其零部件的關稅就跟坐上火箭似的,噌噌猛漲。。。
其中對手機整機收的關稅最多,最高稅率達到了 20% ,像電池、充電器、适配器這些手機零部件則相對來說低一點,平均關稅爲 15% 。
這下擺在國内手機廠商面前的選擇就隻有兩個:
要麽放棄印度市場,要麽在印度市場建廠。
當然,小米這些手機廠商的選擇都是後者,畢竟沒有比印度更香的市場了。
等國内一衆廠商建的廠子差不多了,印度又出來無差别狙擊準備進一步收割。
這兩年,印度的稅務審查是一波接着一波,幾乎所有國内主流手機品牌都沒能逃脫。
小米印度公司被指控逃稅 65.3 億盧比, vivo 在印的 119 個相關銀行賬号被凍結, OPPO 也被要求繳納近 439 億盧比的稅款。
這個陣仗,都把剛出海的榮耀給幹蒙了,連夜逃出了印度市場。
甚至三個月之前,印度執法局還扔出一份文件,說要沒收小米去年就被凍結的 48 億人民币。
總結下來,印度在手機制造這塊整的就是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策略。
把産業鏈全都吸引過來之後再搞些貿易壁壘啥的,到頭來就都成自己的了。
雖然就目前來看,印度給出的 " 甜棗 " 還算過得去,一大波廠商都上趕着去那邊投資設廠。
但印度的尿性大夥也都門兒清,之前的教訓已經不少,誰都不想成爲下一個沃達豐。
所以現在去印度投資的廠商,也都是謹慎再謹慎。
就拿蘋果來說,在印度的擴張也是如蜻蜓點水般的試探。
這不,爲了賺更多的票子,一個多月前蘋果還又會見了下印度财政部官員,希望獲得更多的扶植政策。
除了這些之外,打鐵還需自身硬,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地的手機供應鏈,目前還是扶不起的阿鬥。。。
像莫迪政府出台的 " 印度制造 " 政策,本意是想扶植本地的手機廠商來着。
結果沒成想,引來的小米、 OV 等等這些品牌直接包圓了中低端市場。
對比在 " 印度制造 " 計劃實行之前,還能從三星手裏搶來一點市場份額的印度四小龍 Micromax 、 Intex 、 Lava 和 Karbonn ( 合稱爲 "MILK" )。
2014 年之後,就被小米、 OV 等不斷擠壓。到 2021 年時, MILK 四個廠商手裏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到 1% ,基本上可以說是退出智能機市場了。
零部件上,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少手機半成品都已經能在印度組裝生産了。但本地對應的最基本的零部件供應鏈是一點都沒發展起來,大部分還要靠進口。
去年,印度還惦記着扶一扶本地的零件廠商,于是在 2 月 9 号限制進口手機顯示器、鏡頭模塊等部分手機零組件。
接下來,有意思的來了。
限制進口後,海外進口的關鍵零件組被扣留在海關。而本地零件制造商根本撐不起來,導緻手機廠商中斷了供應鏈,整條産線直接癱瘓了。。。
于是 2 月 24 日,印度又緊急發布公告,恢複了零部件的自由進口。
再比如富士康,它想把産業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也不是啥新鮮事了,但轉移三成産能,它就規劃了五到十年。
之所以這麽慢,關鍵流程就卡在手機零件這塊,蘋果組裝用的零件幾乎有九成都是中國特供的。
即使它把一些産能轉移到印度去了,組裝的零部件大部分也還是要從中國進口。
現在我國每年向印度出口的貨物中,手機元件設備已經排到了第一,金額達 17.4 億美元。
綜合來看,印度手機制造業現在還隻是外強中幹。
要真正把手機制造業弄支楞兒起來,還是得先搞好自身的硬實力,把本地的手機供應鏈培養起來。
再回到媒體渲染的印度制造崛起那個話題。
說實話,要和十年前的它自己比,肯定是躍升級别的,但要和國内手機制造業比的話,印度制造還真是差點兒意思。
在世超看來,印度手機制造業要真想崛起,除了平衡好各手機廠商之間的利益關系之外,布局本土的手機制造供應鏈也得趕快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