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
"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可能成爲殺人兇手?"
你坐在一張椅子上被人控制,生命受到威脅,但你手上握着一個按鈕。
隻要按鈕一被按下,就會有一個陌生人死。
你會按嗎?
「模仿犯」
2023.3.31
網飛最新台劇,改編自 " 日本推理女王 " 宮部美幸同名小說。
原作在日本曾暢銷超 300 萬冊,連獲文學界 6 項大獎。
日本本土也曾根據小說拍出過影版(豆瓣 6.0)和劇版(豆瓣 7.1)。
這次網飛翻拍,10 集全釋出,一舉進入網飛劇集全球 Top10。
圖源水印
豆瓣開分 8.0,現在穩定在 7.5 分。
算是難得的 " 翻拍好于原作 "。
班底卡司也實在亮眼。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 9.4)制作團隊,吳慷仁 + 柯佳嬿 + 庹宗華 + 林心如。
演技有,尺度有,深度有。
變态連環殺人案
1997 年,公園角落裏。
一隻狗對着前面狂吠,主人跟過去查看,發現一個紅色禮盒。
輕輕推開,裏面赫然是一隻女性的斷掌。
案件由郭曉其檢察官(吳慷仁飾)接手。
郭曉其,人稱龜毛其。
在檢察廳裏特立獨行,斷案廢寝忘食。
爲了給嫌疑人洗清罪名,可以用兩個禮拜打電動,121 次直到通關。
法條背的賊 6,原則性也很強,抓自己人也毫不手軟。
斷掌案落在郭曉其手裏,自然也不會輕輕放下。
法醫從手掌切段邊緣判斷,是死後才被切下來的。
所以判定這是一起兇殺案。
而且斷掌的拇指脫臼,可能是在掙脫什麽。
經法醫回憶,此處細節和兩年前 " 田村義案 " 有相似之處。
當年被害人江雨萍被奸殺後棄屍,且同樣拇指脫臼。
在警察眼裏,所有的巧合都不是偶然。
經過排除,能造成這種傷痕的工具是拇指拷,色情片的常用道具。
但可疑的是,當郭曉其去提審田村義時,卻發現他連拇指铐都不太會用。
田村義可能還有共犯?
這是一起連環殺人案?
更可怕的是,兇手仿佛提前知曉檢察官的行動。
正當郭曉其到當年田村義殺人埋屍現場時,老屋的房門突然開了。
紅色禮盒再現,裏面是另一個失蹤女性秦怡君的皮包。
兇手是在挑釁公檢法?
還是在故布疑陣?
而此時,犯罪還在繼續。
兇手的犯案模式和動機不明,不爲錢、不爲利,似乎隻是沉溺于玩弄人命的快感,把殺人當成創作。
每一步都殘暴且冷血。
以被害者的痛苦爲樂。
将被害者綁在單面玻璃可視的小貨車後座,故意開到被害者家附近。
讓她能看到親人、能呼救,卻無法被聽見、被拯救。
給她希望,再讓她絕望。
以被害者家屬的痛苦爲食。
給被害者的阿公打電話,讓年過七旬的老者在大街上跪地扮狗叫。
阿公照做,但回家後迎接他的不是外孫女,而是一個紅色禮盒和 VCR。
盒子裏裝着滿是血迹的内衣,VCR 裏播放的是被害者被殘忍虐待的片段。
一時間,輿論和報道蜂擁而至。
但兇手并沒有因爲記者報道和警察追蹤而暫時停歇,反而更加活躍。
甚至把手伸向了警察的女兒。
一個又一個年輕女孩失蹤,被性虐、毆打、殺害。
心思之歹毒,手段之殘忍,罄竹難書。
兇手到底是誰?
兇手因何犯罪?
模仿犯
乍看《模仿犯》,可能有觀衆會覺得劇情稍拖沓,推理環節較弱。
事實上,這就是宮部美雪小說的特點。
《模仿犯》屬于典型的社會派推理,注重寫實,以女性連環被殺案爲核心,從多方視角切入社會現狀。
重點不是破解詭計,而是犯罪活動引發的社會反應,犯罪者的心理狀态描摹。
人性的惡真的無下限。
郭曉其檢察官通過對幾個已知受害女孩的走訪調查,發現了一個共同點。
她們都是同一間夜店的常客。
順着這條線索,警方鎖定了一名嫌疑人——胡建和。
他容貌異于常人,臉上有明顯的疤痕,總是用長頭發遮住一半的臉。
經常出入夜店拍攝,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未成年校園暴力犯罪記錄。
當年的犯罪檔案中,被害人臉上被塗了口紅,最新的被害人臉上同樣被塗了口紅。
但更有嫌疑的,是他的好朋友,夜店 DJ 沈嘉文。
沈嘉文在夜店就葷素不忌,家裏更是滿牆的色情影帶。
情緒陰晴不定,嗑藥暴力都來。
原生家庭非常不幸,母親從小就把他當作早夭的姐姐對待。
從頭到尾否定他的存在,穿小裙子塗口紅,導緻他性格十分扭曲。
當年校園暴力的受害女生床下,也刻滿了他的名字。
這就破案了?
是的,他就是兇手。
他模仿當年母親對他的暴力,轉移給了被綁住的毫無反抗之力的女生。
将别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仿若也讓童年的他重獲自由。
他一方面痛苦,一方面暢快,已然病态。
但這就完了?
沒有。
還沒等警察上門逮捕,沈嘉文在自首和自竄之間,選擇了自殺。
還一并帶走了他的好兄弟胡建和。
這次完了?
還沒有。
按理說,兇手死了,案件應該了結了。
但連環殺人案還在繼續,胡建和身上的嫌疑也還未被洗清。
而且這次,兇手的目标更加大膽,是電視台當家主播和檢察官郭曉其的女朋友。
手段也更加殘忍,血腥,毫無顧忌。
甚至通過電視台錄影帶向大家宣告,殺人還會繼續。
他究竟是模仿者,還是開創者?
群體的惡
劇名爲何叫《模仿犯》?
沈嘉文是模仿者,但更多的模仿者,是圍觀群衆。
導演張榮吉在采訪中提到——
"《模仿犯》中的犯罪比疾病更像疾病。"
是社會病了。
劇裏的時間背景是 90 年代的台灣,是經濟文化野蠻生長的階段。
公檢司法混亂,刑偵手段低級,媒體流量爲王。
兇手一步一步利用電視台的輿論擴散,将惡的種子播撒出去。
當年田村義案的被害者江雨萍,隻是一個開始。
田村義自首時,稱兩人合意拍攝裸照并發生性行爲,後因江雨萍反悔,怒而将其奸殺。
新聞媒體隻報道她行爲不檢,好朋友的澄清卻無人問津。
後來的秦怡君案,年過古稀的阿公上電視喊話兇手,希望歸還孫女。
但打進電話的觀衆卻口出惡言——
" 你孫女自己跑到那種不三不四的地方!"
" 不用說嘛,她自己有問題啦!"
" 哪有什麽乖巧的女生會去夜店?那些女生穿很少在勾引男人!"
……
普通大衆在社會事件中,被兇手裹挾利用。
或許是爲了和被害者區分開來以避免被兇手盯上,但這樣釋放出的惡意同樣傷人。
甚至會無意識的自發成爲合謀。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問題——
" 隻要按鈕被按下,就會有一個陌生人會死,你會按下嗎?"
就像最後,兇手通過電視募集下一個目标,募集到的信件超 3000 封。
社會上突然出現很多兇手的支持者,戴上面具模仿作案。
群體的惡,在被放大。
而司法,卻囿于程序正義無法行動。
正如兇手的邏輯——
" 沒有觀衆的叫好,就不會有秀了。操控過的真相,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殺人按鈕。"
90 年代如此,2023 年同樣如此。
阻止惡的蔓延,和制裁兇手同樣重要,這也是這部劇在推理以外更深的現實意義。
當然,劇集也有些缺點。
比如女主胡允慧(柯佳嬿飾)作爲心理學博士的參與感極弱,像個花瓶,時刻感覺陳韻如附身。
主播姚雅慈(林心如飾)的人設也有些矛盾。
有時是爲了熱度耍手段的無良媒體人,有時又是堅持原則的新聞人。
但仍然瑕不掩瑜。
是一部工整的推理類型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