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8/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48 天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濟南的宋女士,因為天冷,加上孩子也在家,于是打算一起吃火鍋。
當天,宋女士花了 4 小時炖肉湯、準備一大桌子品類豐富的火鍋菜,等着丈夫下班後,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吃火鍋。
結果沒想到,丈夫下班回家後隻看了一眼,就一聲不吭轉頭自己另煮白面條吃了,反應相當冷漠。
本來一件高興的事,最後變得很掃興。
宋女士表示,當時丈夫并沒有說為什麼煮面吃,兩個人也沒有吵架。丈夫平常比較内向,不開心的時候就會這樣。
但畢竟忙活了幾個小時,還準備了丈夫愛吃的菜品,丈夫冷漠的舉動,還是讓她感到委屈:" 可能他不太喜歡吃火鍋吧,以後可能不會再做火鍋。"
新聞一出,宋女士的丈夫就被 5 萬人罵上了熱搜:
" 這不叫不喜歡吃火鍋,這叫冷暴力!跟這種人生活真沒勁!"
" 好 low 的操作。"
" 這不是内向,這是沒家教!"
熱搜上的這位丈夫,讓我想起《無問西東》裡的許伯常。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彼此閱曆的差距,大學畢業後的許伯常已經不再愛未婚妻劉淑芬。
劉淑芬拿刀逼着,強迫許伯常和她結婚。她天真地以為,隻要如願嫁給這個自己曾經深愛着,願意出錢供他讀書的男人,她就會幸福。
但沒想到,婚後帶給她的,是這個男人無盡的冷漠。
沒有愛,沒有溝通,有的隻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
丈夫的冷漠,逼得她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打罵許伯常,整天鬧得雞飛狗跳。
而忍受着妻子打罵的許伯常,從不還口也不還手,在旁人眼裡,俨然一個受害者形象。
妻子對他說:" 外人隻看到我打你罵你,卻不知道,你是如何打的我。"
許伯常不服:" 胡說,我何時打罵過你?"
妻子忍着淚水,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 你不是用手打的我,你是用你的态度。結婚以後,我們所有東西都分得清清楚楚,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把你的杯子摔了,你甯願用飯碗喝水,也不願意用我的杯子。"
最後,劉淑芬帶着對婚姻的絕望,跳井自殺。
冷暴力,是隐形攻擊的一種,指采用冷淡疏遠、言語攻擊、暗示威脅等方式的非武力暴力。
這種隐形攻擊的殺傷力,有時比直接攻擊帶來的危害還要大。
因為攻擊的一方常常會把憤怒隐藏,受到隐形攻擊後,被攻擊者通常不知道如何反擊。
如果被攻擊的一方,是比較習慣通過自省或容易内疚的人,在這種時候就很容易向内攻擊,比如自責。
這種情況,反過來又會縱容對方,繼續使用隐形攻擊的手段。
這時候,遭受到隐形攻擊的人常常會感到很委屈。
因為他們既要消化對方的攻擊,又要消化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長期處在這樣的親密關系中,崩潰就是遲早的事。
熱搜上宋女士的丈夫,和《無問西東》裡許伯常的冷暴力,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 "不回應"。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西班牙則有詩歌說: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
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于處于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電視劇《知否》裡,盛纮因為三兒子妄議朝廷,被皇帝關了禁閉。
在空無一人的偏殿裡,盛纮攥着緊張不安的心,就這樣過了一天一夜。
回到家後,他是這樣形容關禁閉的感受的:" 那滋味,就像是頭上懸了一把利劍,生死一線,時刻都是煎熬。"
婚姻中,得不到情感回應的伴侶,就像關禁閉,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動。
這時候,你的内在心靈就會陷入徹底的幻想狀态,從而演化出各種可怕的感受和想象。
就像劉淑芬在徹底絕望中,對許伯常喊出的那句:" 你讓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将很多個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關在一起。
讓負責養育的護工,隻給予物質滿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動,比如撫摸等。
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都死掉了。
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到,如果缺乏情感的回應,靈長類動物會有精神問題;而如果沒有情感回應,至少人類嬰兒的靈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甯願死亡。
隻有人性化的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人的身心才會健康。
沒有回應,即是絕境。
但這裡的 " 回應 ",不是簡單的 " 答複 ",而是帶有情感的回應。
什麼是情感性回應?
舉個例子,當你跟伴侶說 " 我昨晚做了個噩夢 " 時,對方如果回答 " 這有什麼關系,不就是一個夢嘛 ",然後不耐煩地聽下去,這就是沒有情感的回應。
而如果對方給的回應是,耐心地聽你描述夢境、互動讨論……這就是有意義的情感性回應。
台灣心理專家張怡筠曾講述過一段自己的經曆:
和大部分女人一樣,她也喜歡說一些婆婆媽媽的事。
一般的男人都會覺得這樣很無聊,根本沒在聽,但張怡筠的丈夫會很專心地聽她講。
有時候張怡筠錄完節目回家,一邊卸妝一邊說,今天有個女人來上節目,她怎樣怎樣。
講着講着,她就覺得,幹嘛把這個故事講給丈夫聽?反正他也不會感興趣,于是馬上住口了。
這時她的丈夫會突然擡起頭來,問:" 後來那個女士怎麼樣了?"
張怡筠頓時來了興趣,然後接着講下去。
她知道,其實丈夫根本不關心這個故事,他之所以會聽,是因為講故事的人是她,他在乎她的感受。
人和人的感情,本質上就是一種依戀關系。
而這種依戀關系,就是通過情感性回應建立起來的。
比如,母嬰之間的依戀關系是這樣建立的:嬰兒看着母親,母親也看着嬰兒,他們的目光遇到了,嬰兒笑,母親也笑。嬰兒由此确信:" 媽媽喜歡我。"
恩愛的夫妻也是如此,妻子對丈夫說:" 我昨晚做了個夢。"
丈夫表現出興趣,問:" 做了什麼夢?有沒有夢到我呀?"
妻子笑:" 哈哈,你就盼着我夢到你呢吧!"
兩人一來一回,愉快地交談起來,這樣的互動頻率越高,婚姻質量才越高。
毫不誇張地說,情感性回應,是婚姻生機的來源。
事實上,任何關系都需要這樣的回應。
你會看到,那些擁有豐盛飽滿人際關系的人,總是鮮活熱情、有感染力。
而人際關系匮乏的人,生命力也匮乏幹癟,缺乏活力。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 3 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願你我的人生,永遠不缺這道光。
共勉。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