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内容轉載自公衆号正和島(ID:zhenghedao)。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168 篇深度好文:6897 字 | 17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本文根據宋志平在北大國發院第七屆國家發展論壇管理分論壇的演講修改。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
從國際來看,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全球化面臨壓力;科技革命下新産業、新業态和新模式層出不窮;雙碳目标引發各個産業結構調整;疫情、俄烏沖突等不确定事件發生,使得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等。
從國内來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2023 年經濟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當前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
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當下,我們既要看到困難和壓力,也要看到機會和希望,堅定信心和勇氣,調整好企業的戰略思路和經營方式,不斷适應變化,乘風破浪向前。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企業管理實踐和思考,我想分享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穩健經營
前一階段,大家講得比較多的是 VUCA 時代,主要強調不确定性。現在又在講 BANI 時代,主要強調脆弱性。
今天做企業确實面臨的壓力很大,也不可能回到以前了,隻能在不确定性下調整心态、做好自己,在脆弱性下更加堅韌、穩健發展。
在經營定位和方式上,企業要重視幾點:
一是合理定位。企業的戰略即選擇,而選擇中最重要的是目标,如何定位。
過去我國經濟經曆了高速增長時代,我們曾形成一些慣性思考,強調跨越式成長、強調大和強。
而現在我們面臨高質量發展時代,企業的定位目标也要發生轉變,強調做強做優做大。
企業的定位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各适其位,各得其所,千萬不能見異思遷,更不能拔苗助長。
關于企業的大小、發展的快慢,其實也要量力而行。對企業來講,不一定目标都定世界 500 強或上市公司,适合自己就可以。大企業定位世界一流,緻力于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和治理現代。
中小微企業圍繞着專精特新,目标是做小巨人、單項冠軍、隐形冠軍。
不管是世界一流還是專精特新,都是突出企業的技術、質量、管理、效益,堅持專業主義和長期主義,構築核心競争力,把企業打造成行業龍頭或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
像北新建材用 40 多年把石膏闆産品做到全球第一,像中材國際的水泥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達 70%,這些企業都發展成為行業龍頭。
二是把握周期。經濟發展有周期,有些行業也有周期。企業要注意發展節奏,重視周期性變化,防範各種風險。
周期上行時可快一些,周期下行時可慢一些,無論快和慢都要突出一個 " 穩 " 字。
前幾年,我們講進入新常态,要有平常心。現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也要進行戰略調整,不能再隻追求速度和規模,要追求質量和效益,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是做強主業。到底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工業化早期,大多數企業走的是專業化道路。随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機會的不斷增多,不少企業開展多元化業務。
但随着市場競争日益激烈,更多的企業無法分散資源,隻有集中精力回歸到專業化道路上來。今天确實也有多元化做得好的企業,但是少之又少。
我本身是個專業主義者,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這 3 年多來,我發現上市公司出的問題絕大部分是出在偏離主業、盲目擴張上。
我常講,做企業要重視業務焦圈化。
如果畫一個十字線,從橫向來講,企業的業務不能太多,要聚焦;從縱向來講,産業鍊不能過長,要深耕。
關鍵要抓 4 個核心,就是核心業務、核心專長、核心市場、核心客戶。在各種誘惑面前,企業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要更有定力,堅守主業,心無旁骛地做好主業。
有些人懷念以前高速增長的日子,總還想用過去的方式做今天的事。實際上,經濟發展是回不到過去的,我們隻能研究現在和未來的情況,把握現在的機遇。
前些年,基建和房地産拉動了很多行業,現在這些行業都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目前拉動經濟發展要靠新興産業,要形成新的增長極,像新能源、電動車、新材料、大健康等。
企業如果在新興産業裡,就要抓住機遇、創新引領;企業如果在傳統行業裡,就要考慮轉型。但轉型不是轉行,而是要立足主業,利用技術進步、結構調整、産品細分等來不斷增加競争力和附加值。
其實即使經濟下行,做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仍然能夠獲得良好效益。當然,如果行業被替代或急劇萎縮,則必須果斷轉行,開發新的領域。
四是管理風險。風險是客觀的,做企業是在發展和風險的兩難中選擇。
如果隻顧發展而忽視風險,那企業可能轟然倒下,如果隻考慮風險而不顧發展,那企業可能止步不前,在競争中被淘汰。
因此,做企業要特别注意風險管控。做任何決策,都要評估風險是否可控可承擔。
出現風險以後要早發現、早處置,不要等風險變成大危機再去處理,那個時候為時已晚。企業處理風險的原則是讓損失降至最小。
過去幾年,房地産行業處在一定的下行趨勢中。萬科及時看到行業的周期變化,對企業的經營較早地做出調整:放緩了開發速度,穩健開展房地産業務;利用自身優勢開展一些租賃和現代物流倉業務。
最近國家相關部門明确支持優秀的房地産頭部企業,滿足行業合理融資的需求,萬科又是金融重點支持的企業。萬科的發展就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例子。
二、有效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解決經濟跨周期、克服企業的困難、提升企業的競争力,都要靠創新。企業創新也有風險,我們講不創新等死,盲目創新找死。
企業創新要把握幾點:
一是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
經過 40 多年的改革開放,應該說現在我們具備了雄厚的創新基礎,在電動車和動力電池等不少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現在提倡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是非常有條件的。
自主創新是獨立、原始的創新。今天是科技競争時代,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隻能靠自我研發。
尤其大企業要多投入自主創新解決 " 卡脖子 " 問題。像中國建材這些年開發超薄電子觸控玻璃、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碳纖維等新材料都是靠自主創新。
集成創新是開放式的創新,也就是說把各種創新要素結合起來。
企業很難做到一個産品完全是獨門絕活、關着門做出來的。吸納海内外資源為我所用,取得 "1+1>2" 的效果,是集成創新的真正價值所在。
企業要廣泛開展産學研的合作,進行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我國電動車迅速發展,就是集成創新很好的例證。
二是創新要立足解決企業的問題。
講到創新,人們通常容易想到高科技,高科技固然重要,但在企業裡也要重視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
另外,我們講要重視颠覆性創新,其實企業裡大量的是持續性創新,持續性創新也非常重要。
企業的創新,關鍵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針對不同的問題,可以選擇适合的創新模式。比如零科技,就是商業模式創新,雖然稱不上是科技創新,但同樣能夠創造巨大價值,也是重要的創新方式。
三是注重創新效益。
企業創新和科學家創新有所不同,科學家創新是發現未知,不見得有當期利益,而企業創新有商業約束,如果無法産生效益或市場價值,再好的創新,企業也不能輕易做。
對企業家來講,要進行有目的、有效益、有質量的創新。企業創新确實承擔着一定的風險,企業家在創新中需要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盡量規避風險和減少盲目性。
四是創新要依靠資本市場。
資本是企業家用來創新的杠杆。再優秀的企業家,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持,也不太容易做成事。
尤其像技術創新,早期大多是高投入,若沒有風險投資或資本市場的支持,一般企業是難以為繼的。
這幾年,我國科創闆、創業闆相繼試點注冊制,深化新三闆改革、設立北交所等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為大量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創業資金,有力支持了我國企業的創新。
2021 年科創闆上市公司 IPO 融資總額約占上交所 IPO 融資總額的一半,我國還有 20 萬億元左右規模的私募基金,企業創新要充分利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中複神鷹是國内碳纖維行業的龍頭企業,2022 年 4 月在科創闆上市。其實這個過程曆經十幾年,得益于中國建材的大力支持,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攻克裝備制造難關,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封鎖,直至成功産業化。
三、強化管理
現在我們提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提出世界一流和專精特新。但要做到這些,說一千道一萬,必須把企業管理做好,把管理做到極緻。
做企業,通常有幾個步驟:一是把産品做出來,二是能量産,三是能有高的合格率,四是能把成本降下來,這些都離不開管理。
企業有再好的技術、有再好的商業模式,如果質量做不好,成本下不來,照樣會失敗。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是做企業的基本功。做好管理,要重視幾點:
一是注重管理方法。好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像格力的 " 格力模式 "、濰柴動力的 "WOS" 質量管理模式,等等。我之前去甯德時代調研,它的 " 極限制造 " 讓我印象深刻。
三精管理是我在中國建材帶領大家長年實踐和總結的成果,主要内容是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和經營精益化,這兩年結合一些其他企業的研究,又進一步歸納成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現在受到不少企業的歡迎并在推廣。
二是開展對标管理。這是上世紀 70 年代美國施樂公司首創的,現在大家都在使用。
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選擇國内外一流的相關企業進行主要技術經濟指标的對标,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反複對标優化,提高自身水平。
如在水泥行業,中國建材堅持與海螺水泥、拉法基豪瑞等國内外優秀企業進行對标,現在部分企業像南方水泥的各項指标已經達到行業一流的水準。
三是強調質量貫标。做企業、做産品、做服務,從根本上講,做的就是質量。
質量怎麼管呢?是從嚴還是從寬,其實嚴和寬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有一套方法,就是全員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過去我們推 TQC,後來是 ISO9000,現在推 PEM(卓越績效模式),積極引入質量标準的管理對提高質量管理和績效水平都非常有效。
像北新建材的主營産品雖然是普通的石膏闆,但公司導入卓越績效模式,持續推進質量管理,産品質量一直很好,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 60%。
四是做好财務管理。企業發展中要重視财務的預算,量入為出,到底有多少錢,做多大的事,千萬不能 " 寅吃卯糧 ",入不敷出。
同時,企業也要合理利用财務杠杆,控制資産負債率,降低企業财務成本,歸集資金使用。根據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資産負債率一般在 50%左右比較合理。
如果周期上行、效益良好,資産負債率可以适當高點,如果周期下行、效益欠佳,資産負債率就得降低,過高會增加企業财務費用和償債風險。
企業還要關注經營活動現金流。現金為王,企業要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現金的正常流動确保企業的持續穩定經營、支撐企業的健康發展。
企業出問題往往出在資金鍊斷裂上,做企業其中的一條底線就是要守護好自己的資金鍊,凡事心裡要有數。
甯德時代擁有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系統,在極複雜的工藝流程中達到了極快生産速度和極高質量的要求。目前甯德時代在産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很好,其實也得益于它的精細管理。
四、開拓市場
市場是企業的命根子,做企業歸根到底做的是市場、是客戶。
改革開放後,我們曾用 " 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用國際市場帶動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了大量中國本土的企業和企業家。
但今天看來,我國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大市場,我們的市場戰略調整成 " 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
我國企業既坐擁 14 億人口的國内大市場,又有開拓耕耘幾十年的國際市場,這是其他經濟體企業沒有的優勢。所以我們還是要充滿信心,一方面要努力開拓國内市場,另一方面還要抓住國際市場。
一是積極開拓國内市場。
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 年)》,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培育完整内需體系,提振市場信心,讓企業很受鼓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挖掘國内市場潛力,提升内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現在我們有完備的産業鍊和強大的制造業體系,産品質量、服務水平、旅遊設施建設等都有了比較好的基礎。
随着我國内需和中産階層的擴大,我國市場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作為企業,還是要把産品和服務做好。
以前企業往往習慣把好産品銷到國外、國内銷普通産品,今後我們要改變這一慣性思維,在國内銷售最好的産品,進一步提升國内産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
二是繼續深耕國際市場。
我們要繼續發揮我國配套齊全、産品性價比好、整體成本低等綜合優勢,鞏固和擴大我國企業在海外的競争力。
海外的市場絕不能放棄,還是要當仁不讓。随着我國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斷優化,我們看到來自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不少外貿企業組團出海,很是振奮人心,可以想象接下來走出國門的企業會越來越多。
三是企業 " 走出去 ",進行跨國經營。
為了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壁壘等問題,我們需要考慮從産品 " 走出去 " 到企業 " 走出去 "。
像海信、TCL 等企業國際化程度都很高,在海外建廠或收購了不少海外企業和品牌。過去我們比較重視 GDP(國内生産總值),現在也要重視 GNP(國民生産總值),重視海外投資和收益。
四是加強國産自主品牌建設。
微笑曲線圖中,設計研發和銷售品牌是兩個嘴角,而制造代工是下唇。
改革開放後,我們曾提出 " 用市場換技術,用市場換資本 ",當時有它的合理性。但現在看來,市場的核心是品牌。
我國汽車業發展經曆了合資和打洋品牌的階段,這些年加大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建設。據統計,目前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超過 50%。
最高領導人在中國一汽集團研發總院考察時鼓勵大家," 一定要把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就要立這個志向,要把我們的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
現在我們到上海黃浦江邊能看到一汽紅旗車的廣告,我也算一個老企業工作者,以前看到的更多是外國汽車品牌的廣告,今天看到我國自主品牌的廣告,心裡還是感到由衷的高興。
我們要增強對國産品牌的自信心。安踏是一個由代工企業成長為自主品牌的代表,安踏運動鞋在國内市場的銷量已超過其他國際知名品牌。格力提出 "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卡塔爾世界杯中就用了 4 萬多台格力空調。
這些消息都讓人十分振奮。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也要讓世界愛上中國品牌。中國企業要講好自己的故事,積極打造卓越的一流品牌,增強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真正成為品牌強國。
雙循環裡,有以國内市場為主的,也有以出口為主的,還有既有國内也有國外的,要因企業而異。
中國巨石就是一個雙循環相互促進的例子,國内市場為主體,也重視國際市場。中國巨石早年發展主要靠出口,随着國内市場的發育,現在産品 70%銷國内、30%銷國外。近年來,還在美國和埃及建廠,産品覆蓋北美、歐洲、非洲市場。
五、培育隊伍
企業的一切歸根結底是靠人創造的。做企業不能隻看到廠房、設備和産品,而是要看到人。
要做高質量的企業、做高質量的産品,關鍵是靠高質量的員工團隊。要開展國際競争、解決當前困難,也得靠企業堅強有力的帶頭人和能打硬仗的團隊。
這幾年,我們企業遇到不少困難,但大家都表現出了堅強的韌性,未來在經濟轉好市場競争的過程中,還要靠企業團隊頑強拼搏的精神。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悍馬精神、工匠精神,這 4 種精神缺一不可。
一個企業裡,既要有無私奉獻的企業家和管理團隊,也要有勤奮鑽研的科研隊伍、敢打敢拼的營銷隊伍,還要有具備工匠精神的工人隊伍。這方面我也想分享幾點:
一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稀缺資源,可遇不可求。
好企業都會有個好的企業家帶頭人,企業家應該有越挫越勇的特質,尤其是現在,企業更需要企業家的帶領。我國有龐大的企業家隊伍,要關心和愛護企業家,讓他們敢闖敢幹。
二是要培養一支具有科學家精神的技術團隊。今天是個高科技時代,技術人才是企業的核心資源。
企業要特别重視技術人員的自我培養,也要積極引入技術人才,設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技術人員的創新熱情。像萬華化學就用科技分紅重獎有貢獻的技術人員,開發出大批高附加值的高端産品。
三是要有一支有悍馬精神的營銷隊伍。企業要把産品銷出去,就必須有銷售員走出去,找市場、找客戶。
開拓市場是件十分艱辛的工作,要創造客戶和維護客戶也需長期細緻的工作,企業要進行雙循環就必須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銷售隊伍。
企業要在後疫情時代奪回客戶和市場,銷售工作也是首當其沖、重中之重的工作。所謂悍馬精神,就是不辭辛苦、走遍千山萬水開拓市場的精神,有時可能是一個推銷員幫助企業擺脫了困境。
四是要有工匠精神的工人隊伍。想要産品卓越,把産品做到極緻,就必須有硬工夫的工匠。
企業要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工人的作業水平。像濰柴動力研制的柴油發動機的熱效率超過 52%,企業裡的大國工匠功不可沒。
格力電器之所以能在市場競争中取得好成績,得益于公司有個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有鬥争精神的企業家董明珠,有 15000 人的技術團隊,和幾萬名現代工匠。
在疫情嚴重影響企業時,董明珠聲明決不裁減職工,甯肯降薪也不裁員,這是需要情懷的。
在磨難中往往也是人進步最快的時候。這個時刻,我們企業上下要團結一緻,同舟共濟,領導要關心員工,員工要理解企業。
大家要擰成一股繩,上下一心,衆志成城,奮發圖強,共克時艱,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躺平。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句話。以前是回不去了,我們隻能向前看。隻有靠當下正确的抉擇和努力,我們才有輝煌的未來。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