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前過春晚了!"
8 月 18 日,電視劇《鵲刀門傳奇》播出,帶領着熟悉的趙家班弟子,趙本山此次選擇将東北與武俠結合,在遼東大地上講述鵲刀門内啼笑皆非的武俠故事。
《鵲刀門傳奇》
說是武俠題材,其實更像情景喜劇。在每集 25 分鍾左右的時長裏,你會看到謝廣坤反串、李大國扮太監、劉英成刺客,一人分飾鵲刀門掌門西門長海、廚子村夫西門長在兄弟二人的趙本山,更是貢獻其裝瞎、掉凳等獨門絕活,讓觀衆在哈哈大笑的同時,感歎 " 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
看着趙本山帶着徒弟們打打鬧鬧,很難不去聯想他昔日的黃金搭檔——範偉。《漫長的季節》中跨越二十年時間追查真兇的父親王響,讓觀衆再次被範偉的演技猛然震撼。
範偉《漫長的季節》
伴随着十餘年的比較、猜測與揣度,在 2023 年,趙本山與範偉兩個人再次通過熟悉的東北叙事,完成了一次屏幕交彙。
當這對曾經的黃金搭檔再次站在觀衆面前,有人已成爲猛虎,有人則細嗅薔薇。
交彙
1995 年,趙本山和範偉在春晚舞台上第一次過招。
這一年,憑借着《相親》一炮走紅的趙本山,帶來了《牛大叔提幹》。他依舊熟練地把控所有笑點,人們很難在這場幽默風暴中,注意到一旁沒幾句台詞的範偉。
《牛大叔提幹》
這是範偉第一次走上央視春晚的舞台,其實在這之前,他和趙本山私下裏見過幾次面。
第一次是 1992 年春晚前夕,趙本山小品角色需要換人,于是他找到範偉。這對範偉來說是天降的好機會,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地排練,但最終導演決定用原演員,範偉就這樣與春晚舞台失之交臂。
得知結果的範偉什麽話也沒說,一個人默默走了。這讓趙本山注意到了範偉," 看一個人要看大喜大悲,範偉就是我要的搭檔。"
趙本山曾這樣評價自己," 我在生活中挺準确的,準确指的是爲人處事,對事物的判斷,對人的交往。" 對于範偉的選擇,也許是這種自我評價的體現之一。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從《走毛道》到《兒子大了》,趙本山一直帶着範偉,兩個人都卯着勁地想闖出東北。
《兒子大了》
生活環境天差地别,但兩個人都有顆不安分的心。
範偉生長在遼甯沈陽,出生時這個城市還閃耀着 " 共和國長子 " 的迷人光芒。全家五口人生活在沈吉鐵路旁的胡同裏,鄰裏鄰居都是工廠工人。父親是廠裏的宣傳幹事,母親是位營業員,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相比之下,趙本山的成長經曆更加傳奇。同樣出生在遼甯,但趙本山生在現在的 " 宇宙大都市 " 鐵嶺下屬的開原市蓮花鄉蓮花村石嘴溝,也是《不差錢》裏丫蛋和小沈陽的故鄉。
幼時喪母,父親爲了逃饑荒遠走他鄉,當時隻有 6 歲的趙本山幾乎成了孤兒。爲了活下去,趙本山隻能跟着盲人二叔趙德明學藝,從小吃村裏百家飯長大,最餓的時候甚至隻能喝涼水充饑。
兩個人不同的生長環境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東北的一體兩面:一個是散發着熱騰蒸汽與鋼鐵氣息的工業文明,一個則是田間地頭的鄉野生活,但二人在或普通或苦難的生活中,都選擇了靠向藝術。
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精于小品的範偉,小時候最喜歡的是相聲。
範偉《要賬》
1978 年,16 歲的範偉在家裏平房的地上,磕了幾個響頭,拜了沈陽曲藝團演員陳連仲爲師。此後爲了能說好相聲,範偉至少每天花上兩三個小時矯正自己的東北話,字字句句地斟酌每一處包袱、貫口甚至氣息。
和規規矩矩的範偉相比,趙本山明顯路子更野。跟着自己的盲人二叔,趙本山學會了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小帽,尤其擅長三弦,模仿盲人二叔更是一絕, 被譽爲 " 東北第一瞎 "。
如果說範偉的技藝精進源于自我的勤勉與師傅的提攜,那麽趙本山則來自一次次走街串巷賣藝讨生活的錘煉。
範偉(左一)與趙本山(左二)
這讓趙本山更知道觀衆喜歡什麽、想要什麽,表演也更放得開,追求的是大開大合、随機應變與濃墨重彩。而工于相聲的範偉則更講求工整嚴謹,争取不出錯,這也爲後面二人不同的藝術追求埋下伏筆。
從《牛大叔提幹》開始,範偉被正式帶進了趙本山的話語場。連續三年貢獻了《三鞭子》《紅高粱模特隊》《拜年》等經典作品,但卻始終被觀衆視爲趙本山的 " 綠葉 "。
終于來到 2001 年,範偉迎來《賣拐》,成功讓觀衆在 " 大忽悠 " 之外,也記住了 " 腦袋大,脖子粗,不是老闆就夥夫 " 的範師傅,後續的 " 忽悠三部曲 " 也讓範偉如日中天,甚至一度可以與趙本山比肩。
《賣拐》
範偉走紅,趙本山并不介意,甚至帶着編劇何慶魁一遍遍磨劇本,想着怎麽給 " 範師傅 " 加點戲。在拍《劉老根》的時候也一樣,眼見範偉把原本并不吃重的 " 藥匣子 " 演的有滋有味,趙本山馬上給藥匣子加戲,令其變成《劉老根》系列的靈魂人物。
範偉《劉老根》
" 本山大哥居然能讓我這麽放手演,我體會到了作爲演員從未有過的快樂。" 範偉曾這樣說道。
剛跟趙本山搭戲的時候,範偉也很不适應。趙本山喜歡臨場反應,時常砸一個劇本上沒有的包袱過來,砸得追求嚴謹、細緻的範偉一陣發懵,說得最多的話是," 哥,好像沒這句啊?"
" 你不能背得 100% 固定,你要固定就死了。" 趙本山這樣和範偉解釋,一來二去,範偉被趙本山帶的活泛起來,《馬大帥》中範德彪與馬大帥街邊扭打的經典橋段就來自二人的即興發揮。
趙本山 範偉《馬大帥》
除此之外,利用人物缺陷做标簽、諧音梗、肢體表演等趙本山的獨家法則,也都被範偉學的二樣不差。趙本山也曾說," 他跟着我這麽長時間,幾乎把我的這點玩意兒都偷幹淨了。"
沖撞
就在人們以爲趙、範二人能一直在春晚演下去時,事情發生了轉變。
2005 年,表演完小品《功夫》後,範偉找到趙本山,說自己想休息兩年,讓他找别人搭檔。黃金搭檔的分道揚镳有人說是範偉承受不了春晚的直播壓力,也有人說二人嫌隙早起。
趙本山 範偉《功夫》
就在前一年,一直定居沈陽的範偉想搬到北京來,趙本山當時的确有些不舒服。在他看來,範偉此舉是 " 翅膀硬了 ",但還是幫範偉聯系了煤礦文工團的翟團長,幫範偉在北京安了家。
也是在這一年,範偉主演了安戰軍的電影《看車人的七月》,一舉拿下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這也是範偉首個國際性電影獎項。
《看車人的七月》
或許這才是趙本山感到不安的根源: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小品搭檔, 竟然要去演電影了。
這并不是範偉的一時興起。在與趙本山合作的十餘年間,範偉越來越清楚自己喜歡的,适合的是什麽。
小品一直是趙本山的舒适區,在此之前,範偉一直在單方面接納趙本山的表演法則。比如趙本山喜歡用生理缺陷爲人物做标簽,于是有了《賣拐》系列裏腦袋大脖子粗的範師傅,以及《劉老根》裏說話結結巴巴的藥匣子。
範偉也曾順着這種方法,讓《鄉村愛情》裏的王木生變成 " 大舌頭 "、《天下無賊》中的劫匪也是磕磕巴巴。從觀衆反應來看,這種方法無疑是成功的,但範偉與趙本山的靈感來源明顯不同。
範偉《天下無賊》
生理缺陷或肢體沖突在趙本山看來,可以成爲觀衆的直接笑料,比如隔壁長年腦血栓的吳老二、或者百試百靈的踩空、掉凳,這或許來自趙本山童年的賣藝經曆,他知道這樣的表現,觀衆會開懷大笑。但範偉對于這種表演法則的使用,則建立在豐富角色的基礎上,比如《鄉村愛情》裏的王木生,範偉設計的口吃是爲了讓 " 富二代找不到媳婦兒 " 這一情節找到邏輯落點。
趙本山 範偉《鄉村愛情》
《賣拐》中的範師傅,範偉也從未認爲他是靠走路一高一低、腦袋大脖子粗的外貌特征讓觀衆發笑,而是 " 他認真到了一個極端,所以才好笑 "。藥匣子也不是靠肢體語言和擠眉弄眼赢取喜劇效果," 而是靠性格本身 "。
表面上這是二人喜劇技巧取用方式的不同,實質上已經昭示了二人漸行漸遠的結局。
在《看車人的七月》後,範偉逐漸打開電影之門,陸續拍攝《耳朵大有福》《私人訂制》《我不是潘金蓮》《不成問題的問題》,角色也從一開始的多多少少帶點幽默色彩,最後變爲範偉一直想要的 " 正劇範兒 "。
趙本山也是個好演員。2007 年主演的《落葉歸根》至今位列 " 想看但不敢看的電影 " 榜單前列,2013 年《一代宗師》中的 " 關東之鬼 " 丁連山也讓觀衆印象深刻。
《落葉歸根》
但與範偉不同的是,趙本山并不是做不了一個好演員,而是他不能隻做一個好演員。或者換句話說,他更想成爲的,是一個話事人,是權力的掌控者。
這麽多年,趙本山的身份已經不僅局限于一個小品演員,他是曾經的本山傳媒董事長,是幾百位徒弟的師傅,是王家衛口中的 " 本山大哥 ",是張藝謀嘴裏的 " 快樂寶貝 "。
從 1990 年登上央視春晚,趙本山就是絕對的主角。高秀敏、宋丹丹、範偉是他一輪接一輪的黃金搭檔,張惠中、何慶魁是他創作的左膀右臂,趙本山習慣了居于話語場的中心,他需要的是絕對服從、不背棄、不逃離。
趙本山 宋丹丹
爲了讓這種絕對服從更加牢靠,在搭檔接連離開之後,趙本山選擇了構建師徒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接近血緣的社會關系,這也成爲他這二十餘年來的事業重心。2003 年,趙本山成立了本山傳媒,前幾年啓動的 " 趙本山杯 " 二人轉大獎賽中的優勝學員成爲本山弟子,同時也是公司員工,趙本山的演藝帝國開始搭建。
次年,本山傳媒與遼甯大學共同創辦了 " 遼甯大學本山藝術學院 ",列入國家計劃招生。但趙本山覺得徒弟還是不夠,爲了挖掘更多好苗子,趙本山也時常觀看演出,小沈陽就是趙本山 2006 年在鐵西和平影劇院親自面試的。
趙本山 小沈陽
也是在這一年,趙本山帶着徒弟小沈陽、丫蛋走上春晚舞台。闊别昔日所有黃金搭檔,趙本山這次憋着一口氣,即便直播前已經身體嚴重不适,仍在床上一遍遍給徒弟們加戲、改腳本,争取把所有高光落在徒弟們身上。
小品《不差錢》
所幸《不差錢》成功了,小沈陽一炮走紅,對着各路媒體一遍遍感謝自己的師傅,就像當初範偉一遍遍重複 " 感謝本山大哥知遇之恩 " 一樣。
2011 年,趙本山帶着徒弟王小利、李琳再次走上央視春晚,效果卻大不如前。終于,趙本山在這一年徹底告别央視春晚舞台,選擇爲徒弟們開辟康莊大道。
從 2006 年開始,幾乎一年一部按時定點的《鄉村愛情》讓趙本山和其徒弟們有了春晚之外更廣闊的舞台,在這部鄉村群像系列劇中,趙本山将自己的一衆徒弟容納進象牙山,劉能、趙四、廣坤們,在屏幕上一遍遍重複着趙本山的表演法則。隻要觀衆吃情懷,趙本山的老路子就能行得通。
《鄉村愛情》第一季
當然,即便在師徒關系中,絕對服從也是不存在的。2014 年,小沈陽将社交媒體認證從 " 趙本山徒弟 " 改爲 " 藝人 ";嬌嬌開直播稱要與趙家班 " 決裂 ";劉小光賭博、出軌傳聞不斷 ......
更緻命的是,劇情注水、人設崩壞的《鄉村愛情》也讓觀衆不再買賬,趙本山帶着徒弟們走上 " 象牙山 ",也終究有下山的一天。
入海
2019 年,《劉老根 3》開播,最引人矚目的是,範偉居然回來了。
《劉老根 3》
闊别 17 年,趙本山、範偉再度合作,沒人知曉個中緣由,但一句 " 這不是你一句話嗎?你說我就回來呗,是吧?" 讓觀衆幾乎與藥匣子、劉老根共同落淚。
對于觀衆來說,這是一對黃金搭檔的重歸于好,也是一個時代的再次回歸。
在這次的短暫交彙後,範偉、趙本山又繼續各自事業:耕耘電影多年後,範偉選擇重回電視劇領域,《漫長的季節》中範偉再次用爐火純青,臻于化境的演技将王響這一角色帶給觀衆;趙本山則開辟了武俠喜劇新路數,依舊帶着一班徒弟在《鵲刀門傳奇》裏扮瞎、掉凳、玩笑料。
範偉《漫長的季節》
和現實生活一樣,趙本山在劇中也是掌門人,隻不過一人分飾西門長海、西門長在兩角,這兩個角色仿佛趙本山的兩大分身,前者是名動武林的當家掌門,需要照顧一大家子徒弟;後者隻喜歡做做飯、找老伴兒,過好日子,胸無大志。
趙本山的理想生活似乎通過這兩個角色得到投射,他向往柴米油鹽,親友圍繞,但又放不下聲望名利。在媒體釋放的《鵲刀門傳奇》探班視頻中,趙本山下廚做飯,周圍照舊徒弟環繞,辣椒剛放鍋裏周圍就驚呼 " 太香了!"
不知道這是否是趙本山苦心經營二十餘載的最終所求,但在他身上始終背負了太多東西,或者說他的心裏裝了太多人。
他把自己和别人都看的很重要。即便回到農村小院洗手作羹湯,趙本山也擺脫不了肩上的這種重壓感,這種重壓感來自名、來自利、來自他通過衆人環繞爲自己創造少時缺失的安全感,沒有人比他需要通過 " 師徒 " 這種人造關系,來爲自己塑造血肉。
趙本山對自己的評價除了 " 準确 ",還有前半句," 我是個性情中人。" 回顧趙本山三十餘年的走紅史,充滿了煙、酒和各路朋友。第一次上春晚備的一箱茅台酒、和山東老闆打賭喝的七瓶白酒 ...... 再大的腕見到他都要尊稱一聲 " 本山大哥 "。
趙本山與姜文、王家衛
但範偉則不一樣,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希望逃離一切舞台之外的舞台。和屏幕形象大相徑庭的是,範偉生活中不愛說話,不抽煙也不喝酒,就算别人請他去酒局他也很難講出幾句吉祥話,甚至劇組的開關機儀式他都從不參與。範偉的愛好也是做飯,但很少有人知道。
" 範偉是個好人,但他不能夠去迎接社會所有的一切。" 趙本山的這句評價,或許是兩個人各有天地的最終注解。一個人努力站在權力之巅,彩虹與風暴他都迎接;另一個人謹小慎微,隻想努力守住自己的一小方城。
或許這兩個人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分道揚镳,外人猜測的種種不和、矛盾,歸根結底也許隻是人生目标與選擇不同。曾經的交彙來自于對同一個目标的追求,分開也隻是再次奔向各自的道路。
就像發源于同一處的溪流,經曆了短暫的交彙,最終又流向了各自的高山低谷。但對于岸邊的我們來說,他們始終沒什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