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2022 年 12 月 18 日,葦草智酷舉辦的第六屆 " 互聯網思想者大會 "。
分享嘉賓:姜奇平,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葦草智酷創始合夥人。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青羊 值班編輯 | 潤錦
第 7185 篇深度好文:5862 字 | 15 分鐘閱讀
一、" 生 " 與 " 活 " 是兩個問題
首先我解釋一下這個題目總的背景。
我們現在的經濟學對生産和生活世界的劃分,是聚焦在物的生産以及人的繁殖與生存上。按照物的生産與消費,以及人的生産,對生産和生活世界進行了劃分。
我把 " 生 " 和 " 活 " 分為兩個問題," 生 " 對應着生産," 活 " 對應着生活。我們過去一直把生活當做一個詞來看待,正如中國人把時空統稱為宇宙一樣,并沒有分為 " 宇 " 和 " 宙 "。
為了分析方便,我們需要把生産和生活分開看待,這是因為我們當前存在着生産和生活之間的矛盾。
" 生 " 具體指的就是生産,物質的生産以及人的現實生存。" 活 " 更多的是指人的精神活動和人的自我實現,它是人的潛能釋放。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傳統社會是把生産和生活割裂開了,而未來社會将出現生産和生活的融合,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我分三個部分來介紹内容。首先是從 " 生 " 到 " 活 " 的哲學意義,其次是它們的技術意蘊,第三是經濟意蘊。我分别從哲學、技術、經濟這三個角度來剖析 " 生 " 和 " 活 " 之間由分到合,由合到分的一種辯證關系。
二、哲學角度的 " 生 " 與 " 活 "
首先從哲學的角度看," 活 " 是指向死而生,它既不是死也不是生,而是生和死之間的轉變過程,這是第一個觀點。
我今天會介紹三本書,第一本書是著名的現象學思想家羅姆巴赫寫的《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他從哲學的高度來解釋生活,尤其是把 " 活 " 這個含義融入到了 " 生 " 之中,使生産和生活一體化。
羅姆巴赫把 " 活 " 稱為活存,在德語中叫 Leben。這個活存和我們說的 " 生 ",也就是存在,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系呢?
他認為 " 活 " 實際上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生和死通過一個生命結構把彼此連接起來的一個過程,所以人們一般把這個過程稱為生活或者活,而把其中的每一個節點稱為生或者死。
羅姆巴赫所理解的 " 活 ",首先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這個過程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結構,是一個自我構型、自我上升和自我窮盡的自發生過程。
如果用中國的思想來闡釋,叫生生之德,前一個 " 生 " 和後一個 " 生 ",存在着向死而生這樣一個新陳代謝過程,這個是 " 活 " 的哲學含義。
羅姆巴赫指出,一切都生活着或者一切都活着。這是整個世界的一個普遍規律,這是他所說的生活世界,也就是 " 活 " 的世界。相對而言,工業化的社會主要是一個機械的世界,也就是去掉了 " 活 " 的一個世界。
按照 " 活 " 是一種生命結構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生态就是一種結構,它是專門容納 " 活 " 的事物而存在的一種結構,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 活 " 指易,易是周易的易,是變異、變化的意思。在亞裡士多德的概念中,曾經區分了潛能與現實,其中的現實就接近于這裡說的 " 生 " 的概念,也就是生存或毀滅,存在或者不存在。潛能主要是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它不斷地變化來變化去。
牟宗三認為,存在方式的基本問題也就是 being 和 becoming。西方世界的基本哲學,最終追問的都是 " 生 " 的問題,也就是 being 的問題,包括數字化生存,問的也是 being 的問題。
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設問方式,就是數字化生活落在 " 活 " 上面,就變成了 becoming,也就是數字化生活是從哪裡變到哪裡,将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王陽明就是用 becomeing 的方式來思考宇宙的根本問題。
王陽明說:" 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 也就是說," 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
哲學的最高境界是把握變化,而不是變的某一個起點或者終點的那種狀态,聚焦點不在狀态而在過程。這是中國人普遍的思維方式,我們用《周易》把它給固定下來了。
西方人追問的基本問題是 " 生 " 的問題,也就是生或者死。生和死主要指的是一種狀态,他是生就不是死,是死就不是生,是二選一的關系。所以它的基本問題就是 to be or not to be,這是西方人追究到根上的最後一問。
東方人不一樣,東方人問的基本問題是 " 活 " 的問題,也就是變還是不變,我們翻譯成古代漢語就是易。它強調從生到死的變化過程,人生的基本問題是:你到底是哪裡變來的?
比如姜子牙見到了妲己就問,你到底是什麼變的?孫悟空見到白骨精就會說,你不是你現在這個外表的樣子,不是你現在存在的狀态,你是一個妖精變的。
按照西方的觀點看,tobe or not to be,白骨精一共變化了三種存在狀态 ( to be ) ,先是變成了一個年輕美女,被孫悟空識别以後,一棒子打死了 ( not to be ) 。接着它又變成了一個老頭,被孫悟空識别出來,一棒子下去又給打成 not to be,接着又 to be 成了一個老太太,又被一棒子打 no to be 了。
西方的思想說:你不科學,我問你到底存在的是什麼?他明明就是 " 老頭存不存在?老太太存不存在?美女存不存在?" 的問題,你非得跟我說白骨精在什麼地方,白骨精在哪呢?
中國人就覺得這個很無語,因為白骨精它變來變去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态。西方人可能又說:" 你這不科學,應該把白骨精扭送到派出所,給它铐上手铐,用照相機正面照一張,側面照着一張,這樣你才能證明白骨精的存在。"
就像氣功裡的氣或經絡裡的經絡這樣一種變化狀态,無法把握,這是我們認為," 生 " 與 " 活 " 代表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現在這兩種方式分開了,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将是 " 生 " 與 " 活 " 的結合,也就是不僅追問狀态,還追問狀态之間的變化,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那種活着的狀态。
我們說,生活實際上是 " 生 " 與 " 活 " 的結合,也就是狀态和過程的一種結合。所以羅姆巴赫說存在論是一個動力結構,它不是指向結構的成型,而是指向結構的發生,也就是指向生命的生生之德,指向結構的湧現和生成,這個是他對 " 生 " 與 " 活 " 的哲學含義的一種解釋。
我們目前屏幕上看到的幾何體,它到底是圓還是方?從存在的狀态來說,是很難把握的。
但是如果按照 " 活 " 的觀點,也就是它是從哪裡變到哪裡,我們可以說它是從 a 點變到 b 點,a 點和 b 點都是狀态。a 點是方,b 點是圓。但是 " 活 " 是什麼?" 活 " 是從圓變到方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 " 生 " 與 " 活 " 之間的聯系和區别。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從哲學上解析 " 生 " 與 " 活 " 之間是怎樣的對立關系,同時它們又是如何統一在一起的。
概括來說," 生 " 主要是一種對事物狀态的把握,而 " 活 " 是一種對事物過程的把握,一個完整的事物離不開狀态以及狀态之間的變化。
三、技術角度的 " 生 " 與 " 活 "
接下來我将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 " 生 " 與 " 活 "。
我們向大家推薦的第二本書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史蒂格勒寫的《技術與時間》。這套書一共有三本,第一本叫《愛比米修斯的過失》,書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過去認為技術是死闆的東西,它怎麼會和 " 活 " 聯系在一起呢?
斯蒂格勒從 " 生 " 與 " 活 " 這樣一個角度把技術分成兩種,一種叫普羅米修斯技術,一種叫愛比米修斯技術。普羅米修斯技術就是 " 生 " 這種類型的技術,愛比米修斯技術就是 " 活 " 這種類型的技術。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普羅米修斯和愛比米修斯他是兄弟兩個,在古希臘神話裡面一個負責給萬物賦能,一個通過盜火為人類賦能。
首先我們來看 " 生 " 的技術。按照斯蒂格勒的描述,普羅米修斯類型的技術代表的是工具理性,獲得火就是人類掌握工具理性的象征。工具理性是沒有生命的,它隻是工具,所以普羅米修斯會把這種工業化的技術或者說是專業化的技術,稱為普羅米修斯技術,這種技術導緻一切都向着機器靠攏。
自然轉化為機器,社會轉化為機械,人們的思維也開始像工具理性一樣變成一種教條,但技術本身卻不是隻有這一種取向。斯蒂格勒指出,相反還有一種使事物從統一的狀态變成靈活的、差異化的技術取向,它就是愛比米修斯技術。
愛比米修斯技術在現代對應的是信息技術和生命技術,它恢複了整個系統的活性。這種 " 活 " 的狀态,也就是變化狀态。大數據就是來把握世界的千變萬化,它的下一個階段将進入到大模型的階段,同樣是為變化來建立模型,強調變的本身不變,把這一點作為最高的原則。
基于此,這種技術在變化過程中産生了我們所說的個性化、差異化的經濟形态,這種技術形态的根源就是 " 活 " 的技術。
在希臘神話裡,愛比米修斯被潘多拉的美貌吸引,遺忘了普羅米修斯的告誡——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結果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這個是曆史上的故事。它比喻的是,從一個單一世界變成了一個複雜混亂的世界。當然混沌可能也有它自己積極的一面,就是使世界充滿了活力。
最後宙斯把潘多拉嫁給了愛比米修斯。這個比喻的是什麼呢?比喻的是多樣性。潘多拉在古希臘神話裡代表甕罐,隐喻女人的子宮,代表的是不确定性和一切皆有可能以及孕育生命的狀态。
所以愛比米修斯技術實際上指的是,像信息技術、生命技術這種活性的技術,一旦它們和經濟社會融合起來,将會使信息社會沿着和工業社會相反的方向演進。這個是我們讨論 " 生 " 與 " 活 " 問題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四、經濟角度的 " 生 " 與 " 活 "
下面,我們來讨論從 " 生 " 到 " 活 " 的經濟意蘊。
技術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是人與人的關系。在經濟中 " 生 " 與 " 活 " 又是如何區别的?如何從一種以 " 生 " 為主,即以生存發展的物質需求為主,向自我實現這種精神滿足為主的方向發展的?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推薦的第三本書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巴塔耶的書,叫做《被詛咒的部分》。
《被詛咒的部分》同樣是一個三部曲,這三部曲統稱為普遍經濟學。巴塔耶這個經濟學家,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他被稱為是 " 經濟學的尼采 "。
他的普遍經濟學認為,經濟學家說的經濟學都是關于 " 生 " 的經濟學。" 生 " 的經濟學是沒有生命力的,它是為生産而生産,最後把世界搞機械化了的經濟學。他希望 " 活 " 的經濟學成為一種更普遍的狀态,所以他的理論稱為普遍經濟學。其中的第一部分叫做被詛咒的部分。
第一個觀點," 生 " 是為生産而生産。
什麼部分被詛咒了?詛咒的就是 " 生 ",也就是為生産而生産,以緻達到過度生産。所以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首先是建立在對工業經濟的批判上。工業經濟雖然有它的曆史進步之處,也就是帶來了高度的專業化發展。
但它也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單一、單調,越來越從有生命的這樣一種 " 活 " 的狀态,進入到沒有生命的一種機械的狀态。走向極端就會帶來異化。
比如衆所周知,工業化造成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把人變成了機器,變成了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使在信息社會,人們仍然熱衷于拿信息技術去搞自動化。
當然了,必要的自動化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把全部社會都變成了一部精密的機器,這個時候犧牲的是什麼?犧牲的就是人的活力狀态。
每個人在這部機器體系裡,被滅活了,他的能力、潛力難以得到釋放,這種機會被抑制,這就是過度的理性化,或者說這就是為生産而生産造成的問題。
但從東方的觀點看," 活 " 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如何把工業社會這樣一個機械體系盤活,也就是我們不應該執着于物的那種非黑即白的狀态。
正如互聯網不能執着于節點 a 或者節點 b,而是通過互聯互通把它的活力激活。經絡是幹什麼?經絡是為活而存在,也就是生生之德,使 " 活 " 得以存在。
對經濟來說,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需要向死而生。因為生産,即對 GDP 的狂熱,對生活造成了一種壓迫。就像加在人身上的詛咒一樣,人類需要消除這種詛咒。
第二個觀點," 活 " 是綻放。
如果剛才從反面的角度講,在 " 生 " 的反面," 活 " 是對物化的一種否定。正面的主張是什麼呢?我們用一個詞 " 綻放 " 來表現。
綻放在巴塔耶的理論裡被稱為耗費,這個詞有多種譯法,它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首先來看他是如何提出這個問題的。我們的消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的消費現在變成了為了解決生産的問題而促銷,促銷是為了讓過剩的産能有地方去消費,而不是出于消費本身的意願去生産。
巴塔耶的意思是,要把經濟從物的狀态變成 " 活 " 的狀态,從生存發展這種物質需求發展成自我實現這樣一種 " 活 " 的過程。所以他認為要解決的是生命問題,因為生命是活的。
人類不能為了生産而生産,必須得是讓人的這種活性得以釋放,也就是解決經濟生命化的問題,從機械化向生命化的過程去升級,為此而提出了耗費這樣一個概念。
我們把耗費換成燃盡這種說法,更貼切。
燃盡的第一個含義是指物質的毀滅,也就是不是為了物質而物質,不是為了生産而生産,物質和生産作為手段,最終是要被毀滅的,也就是否定手段之後再來實現目的。
比如我們把一個東西消耗了以後,目的實現了,這東西不見了,饅頭被吃完了就不見了。但是什麼東西存下來了?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這就是把物質毀滅,為生命創造條件。所以物質并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目的,它隻不過是一個有待毀滅的手段。
燃盡第二個含義是什麼?是重生。從物質的毀滅裡,向死而生。重生的是什麼?是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重生。比如說創新,比如說快樂幸福,這是人自我實現的目的,這種需求是高于生産的。
我們把兩個過程結合起來,就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 "" 活 " 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 ",這個過程最好的表現就是涅槃,也就是從一個生生死死的狀态,變成了一個生命過程的延續。
巴塔耶曾經轉譯維吉爾的一句詩——給我滿把的百合花。他的意思說工業社會過度理性造成人們的物化,使每一個小人物都不能實現自我,使精神受到抑制。
他希望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使每一個小人物的活力能夠釋放出來。比如通過創業、創新,把小人物的能力、潛力、可能性釋放出來,這才是耗盡這個詞的真實意思。所以最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綻放。
在整個工業社會中,每一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灰暗的,他們為物質而奔波,活得灰頭土臉。但是巴塔耶說,從出生到活着這個過程,意味着我們小人物,在一生中也總要有一個高光時刻。
比如我可能在五分鐘之内成為了網紅,就像櫻花一樣迅速地綻放,哪怕隻綻放一刻,但是我曾經綻放的無比精彩。
如果經濟也能把我們從這種物化的狀态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釋放狀态,我們對于克服整個工業經濟的弊端就可以實現,更不用說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人們将普遍的綻放。
我們為衣食住行而投入的這個過程,可能在十天裡邊用一兩天就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幹嘛呢?每個人都像網紅似的天天綻放,無時無刻不在綻放自己。這個就是從經濟角度,從 " 生 " 到 " 活 " 這樣的一種轉變。
我把今天的發言概括一下。從 " 生 " 到 " 活 " 實際上是從理性向意義升級的一個過程,也就是我們從為了物質的存在,向着自我實現的存在轉變,這正是信息社會向我們展示的未來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謝謝大家。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葦草智酷,(全稱:北京葦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組織。
通過各種形式的沙龍、對話、培訓、叢書編撰、論壇合作、專題咨詢、音視頻内容生産、國内外學術交流活動,以及每年一度的互聯網思想者大會,葦草智酷緻力于廣泛聯系和連接科技前沿、應用實踐、藝術人文等領域的學術團體和個人,促成更多有意願、有能力、有造詣的同道成為智酷社區的成員,共同交流思想,啟迪智慧,重塑認知。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