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遇事不是盲目相信,不是囫囵吞棗,而是思考 " 為什麼,為什麼 ",不追及本質,就不會輕易認同,不會信服。——稻盛和夫
作者:稻盛和夫
來源:盛和塾,本文精選了稻盛和夫著作《卓越企業的經營手法》《企業經營的真谛》
1
隻用理性思考還不夠,
遵守先理性、後情感的順序
隻重感情的人,在私人交往時或許很愉快,但如果一起共事,難免會常常吵架。
例如,有位好友來求助,說是 " 資金周轉一時困難,請你幫幫忙 "。
因為他為人不錯,我就充當了他的貸款擔保人。
這時候周圍的人都誇我夠仗義,講友情,樂于助人。
但是,某種情況下,評價卻會一落千丈。
比如,此人的公司因借款太多破産了,作為擔保人,我自己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跟着倒了黴,周圍的人馬上會轉口說我傻,沒人再誇我樂于助人了。
還有,他來借錢時,你出于同情借給他了,他會說 " 你真是個好人 "。
但此後他又來借,如果你拒絕他 " 這次不借了 ",此人因為上次借到了因而感謝你,而這次沒借到,他就會忌恨你。
這就是人,就是人之常情。而且,因忌恨造成的感情上的裂痕,其傷害更大。
我認為,與其後來拒絕,不如一開始就斷然拒絕,還是應該遵守先理性後情感的順序,不可颠倒。
隻用理性思考,隻憑理性行動,那麼誰也不會追随;而隻憑感情思考和行動就會亂套,就會失敗。
為了事業的成功,首先要用理性思考,然後在憑理性行動的同時把感情添加進去,這是必要的。
我很自然地感受到這一點,并在不知不覺中實踐着。
" 稻盛先生是一位非常嚴厲的社長,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有時候會朝我們發火。
但過後又會主動招呼我們,會不失時機地鼓勵我們,讓我們感覺格外開心。所以我們一直追随他。"
我經常聽到員工這樣說。我反而有些疑惑。
我并不是處心積慮這麼做。
我本來是一個很重 " 感情 " 的人,但我告誡自己做工作不能單憑 " 感情 "。
我抑制感情,做事先按照理性,随後又很自然地流露感情,或安慰或鼓勵。
而員工感覺我有情有義。所以我這位社長确實很嚴厲,但員工願意跟随我。
2
遇事要徹底思考如何改善,
吸取教訓把今後的事情做好
蕭條來臨,勞資關系往往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景氣時彼此都可以說些冠冕堂皇的話,一旦面臨蕭條的嚴峻狀況,經營者要求嚴格時,很快光說漂亮話就不管用了。
比如,經營者剛提出要減少部分工資,平時被認為圓滿的勞資關系立即變為緊張的對立關系。
從這個意義上講,蕭條就是考驗勞資關系的試金石。
我一貫強調,經營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經營者與員工的關系問題。
經營者要愛護員工,員工要體諒經營者,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必須建立這樣的關系。
不是資本家和勞動者的對立關系,而是勞資雙方持有同樣的觀點,共同謀求企業的發展,應該形成這樣的企業風氣。
為此,我總是利用各種機會與員工談話,努力使大家具備相同的思維方式,并舉辦酒話會,與員工促膝而坐,在互相幹杯之餘進行心對心的坦率交流,求得互相理解。
我總是盡可能制造這種與員工交談的機會。
因為平時做了這樣的努力,一旦遭遇蕭條,不能光說好聽的話了。
" 要更多地幹活,經費要一降再降,但工資不會加,獎金發不出,請忍耐 " 等,對員工而言有點苛刻的話到時非說不可。
蕭條這種災難到來時,本該齊心協力克服困難,但往往就在這時員工衆叛親離,導緻公司分裂,甚至企業崩潰散夥,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企業裡這種人心混亂的征兆稍有顯現,經營者就應該認真地反省。
與員工重新建立信賴關系該怎麼做才好,要與員工坦率地交換意見,自己也要拼命思考這個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經濟好的時候這些問題不會顯現出來,但患難時才見人心。
這時候對企業内的人際關系不能一味地歎息,而是應該徹底地思考如何改善,如何吸取教訓把今後的事情做好。
3
無論如何必須成功,
思考再思考,靈感必然會出現
之所以能夠開發出優秀的材料和産品,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天才,是頭腦特别聰明。這是不對的。
無論如何必須開發成功,思考再思考,當我持續懷抱這一強烈願望的時候,偶然産生靈感,再把這一靈感變成了現實。如此而已。
無論在人生中還是在工作中,這樣的靈感必然會出現,可是,我們往往不把它當回事。
我們常常輕視它:" 怎麼,這不過是你心血來潮吧!" 但這種靈感非常重要,正是這種靈感才是創造的原點。
不過,僅靠靈感還不能實現創造。
靈感出來以後,必須做出不同尋常的努力。
也就是說,珍惜這個靈感,千方百計讓靈感成形,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靈感再加上拼命努力,才能帶來真正的創造。
當時的我隻能在那家破公司上班,無處可逃,被迫無奈,無論如何必須找到一條出路,為此我拼命努力。
一般來說,大家都有某種餘裕,而有了餘裕,即使想把靈感變為現實,但一旦遭遇困難就會想 " 果然,這事很棘手,不好辦 ",于是就退縮了,所以也就不能成功。
"
我就像傻瓜一樣相信:" 自己具有無限的能力。頭腦好壞沒關系,神靈本來就賦予了每個人無限的能力。"
"
因為我堅信這一點,所以我認為,隻要努力到位,事情總能成功。
如果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可能性,認為再努力也是徒勞,那就不可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我相信人的能力是無限的,所以才會持續努力到夢想實現為止。
我認為,這一思想才是促使新的精密陶瓷材料開發成功、批量生産獲得成功的源頭。
4
做任何事要思考責任、
目的和意義,願意為之奮鬥
在京瓷的幹部們彙聚一堂的會場上,我曾經講過:" 京瓷所有的部門都應該揭示自己部門的大義名分。"
京瓷這個企業有大義名分,有 " 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 " 的經營理念。
同樣,在座的各位幹部,你們在各自負責的事業部門也應該揭示大義名分。
這樣的話,你們的部下就會覺得" 為了實現如此崇高的目的,為了這項事業的發展,我們願意粉身碎骨 "。
他們就會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把事情做好。
另外,在京瓷每個月召開的業績報告會上,根據阿米巴經營,要算出每個人每小時産生的附加值。
在會上,看着 " 單位時間核算表 ",我有時會進行嚴厲的批評:" 本月的單位時間附加值不好啊!你們到底幹了什麼?"
但是,我并不是僅僅追究核算數字不好的責任,而是告誡他們:
" 這個事業具有大義名分,所以投了資,要為社會做貢獻。
但這麼差的業績,不可能讓事業發展,也不可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要徹底查明虧損的原因,盡快想辦法扭虧為盈。也就是說,必須實現事業的目的。"
我可以這麼說:
" 我嚴厲批評你,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潤。
但為了實現這項事業的大義名分,利潤是必要的,必須促進這項事業的成長發展。
正因為如此,我才不能容忍業績低下,我才會進行嚴厲的批評。"
這麼一講,員工的心态、員工的積極性就會完全不同。
京瓷的事業部長和各個阿米巴長相當于中小企業的經營者。
我在年輕時,也就是京瓷在中小企業階段時,我思考了企業目的,思考了大義名分。
希望你們同我一樣,也要樹立崇高的大義名分,敢于宣告:" 這項事業很有意義,我願意畢生為之奮鬥。"
在這樣的大義名分之下,員工也會從心底産生共鳴,主動請戰:" 這麼有意義的事業,務必讓我也來分擔。"
我們一定要營造這樣的組織氛圍。
5
在逆境中做事,
努力思考事物應有的理想狀态
我 27 歲時,創建了京瓷。
公司開始的時候,是生産電視機顯像管電子槍中用的絕緣零件。
這個産品是我大學畢業後,在我初次就職的松風工業這家瓷瓶制造企業裡,由我開發的陶瓷新材料制造的産品。
在松風工業,雖然我剛大學畢業,還很年輕,但很快我就承擔了從産品研發到生産、銷售的一系列工作。
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研究新材料,而且從使用這種材料開發産品,到制定生産工藝、設計生産設備,從日常的生産活動到與客戶打交道的銷售活動,有關這個産品的幾乎全部工作都由我來負責。
" 為了經營好企業,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我每天都在認真思考。
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我構建了我的經營哲學的原形,現在被稱為 "philosophy"。
其實," 思考事物應有的理想狀态 " 這種習慣,我從松風工業時期就開始了。
從那時起," 為了做好工作,必須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必須抱這樣的心态 "。
每當我有所感悟時,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記在研究實驗用的筆記本上。
後來,當我開始經營京瓷公司的時候,我常常把記錄了我工作要訣的筆記本拿出來,再添加上在經營企業中新的體悟,将這些要點重新整理,就成了我創建的 " 哲學 "。
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要想辭職也無處可去,我隻好投入研發。
在逆境中做事,要出研究成果,要把企業辦好,究竟該怎麼做,我思考,我煩惱。
每當有感悟,我就記在筆記本上,這就是我下面要講的哲學的原形。
我自己在從事經營,但我卻不懂經營。
因此," 不安煩惱,煩惱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究竟怎麼做,經營才能順暢 "。
煩惱之餘,終于找到的經營的思維方式以及經營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我的哲學。
在這個哲學中,例如 " 以心為本的經營 "" 統一方向、形成合力 "" 遵循原理原則 "" 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 " 等,有許多的條目。
所有這些,都是在不斷的工作和研究中、在經營中、在痛苦呻吟中感悟出來的,是貨真價實的實踐性經營哲學。(本文完)
點贊關注管理智慧視頻号,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原創商業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