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當大多數人按部就班地完成論文、達到學校要求,沉浸在順利畢業的喜悅中時,有一群博士生可能面臨着被 " 降格 " 爲碩士、甚至清退的風險。
日前,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印發《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實施辦法》,對于在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中期考核、論文預答辯多次未通過等不宜繼續培養者進行 " 分流 "。
所謂分流,是指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對研究生進行考核、篩選、分流和淘汰,對于不适合繼續進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生,在畢業與退學之間提供多種出路方式,常見的分流方式包括直接退出、向較低一級分流培養比如博轉碩等。
以某 " 雙一流 " 高校印發的《博士研究生分流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爲例,博士研究生分流出口包括結業、肄業、取消學籍、博士生轉爲碩士生、退學等。
一邊擴招,一邊分流
作爲我國高等教育的塔尖存在,博士教育承擔着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使命。近年來,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增長。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博士招生人數從 1981 年的 900 人,擴招到 2022 年首次突破 13 萬人次,并保持繼續快速增長的趨勢。
今年 3 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 全國研究生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 365.4 萬人,這兩年增加比例比較快的是博士生,博士生的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 55.6 萬人,是 2012 年的 2 倍。"
與招生人數一同上升的,還有博士研究生的延期畢業率。
據中國教育在線《2020 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03 年博士研究生延畢率約 46.5%,在 2012 年延畢率突破 60% 後仍不斷上升,到 2018 年延畢率已達到 64%,說明有超過六成的博士研究生無法正常畢業。
延期畢業,逐漸成爲常态化現象。
博士延畢率居高不下隻因畢業太難,一名博士研究生若想順利畢業,需要修讀一定量的課程,參加必需的學術實踐活動,跨過中期考核、論文開題、寫作、預答辯、論文審查和論文答辯等多道坎,才能拿到 " 沉甸甸 " 的博士畢業證書。
可想而知,并非所有人的讀博路都能這麽順利,有些博士的課題難度大,很長時間都沒能産出科研成果;有些博士的實驗周期長,論文數量少;有些博士沒有好的 idea,研究課題無從下手;還有些導師的要求非常嚴格,很難滿足導師的畢業要求……在這個過程中的任何一步受阻,博士生都有可能主動或被動的,成爲延畢中的一員。
在延期畢業率持續攀升的勢态下,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呼聲日益高漲。教育部和部分高校也加強了對博士培養關鍵環節監控,爲不适合繼續進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生 " 另謀出路 "。
早在 2017 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 " 十三五 " 規劃》就曾指出要暢通博士研究生向碩士層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到 2019 年 2 月,教育部重申對不适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2020 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确要求:" 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中,積極支持嚴把質量關、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較大的培養單位。"
作爲教育部确定的全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點高校,南京大學實施博士生資格考核,對排名在後 15% 的博士生實施彈性分流,同時實施博士生學業預警幫扶綜合措施以此督促博士生。工作開展一年後,延期人數減少了 480 人,在校博士生平均延期率也明顯下降,有效降低了延期博士生人數。
分流,不能一 " 退 " 了之
本月初,中南大學發布公告,要求做好 2014-2016 級博士生和碩士生學籍清理工作。近幾年,全國多所高校已經着手對超期博士生正式做出退學處理。
從目前高校具體實行的博士研究生分流情況看,還主要以自然淘汰、被動淘汰爲主,清理解決入學八年以上的曆史遺留問題多,對博士培養前兩年的考核鑒定、規劃建議少,這種" 行而上學,不行退出 "的模式無形中提高了每一個人的讀博風險,同時也導緻分流退出機制作用發揮受限。
辛苦數年、收獲了了,隻能拿着碩士文憑乃至本科文憑去找工作,簡曆上八年碩士難以解釋的尴尬,他們将不得不與比自己年輕的人競争相同的崗位,喪失了自己的經曆優勢……這對于退學或轉碩的博士生是一件無奈又窘迫的事情。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陳新忠教授提出,分流的關鍵不在于 " 誰留誰走 ",而是幫助博士生在入學和就讀過程中做出明智的決定,以及在做出分流決定之後爲其提供相應保障,讓 " 留下的人 " 和 " 流出的人 " 都能走上更适合其自身發展的人生軌道。因此,對于學習困難的博士生,設計多種分流模式,才是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舉動。
對于博士生分流模式的改進,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陳新忠、邢曉認爲應該建立招生入學、培養、答辯三階段分流,以校内分流,例如學博與專博互轉、博轉碩、轉導師、轉學科專業等爲主體,以校際分流爲輔助,以社會分流如退學、提前就業、返校再讀等爲補充的促研成才目标體系。" 留下的人 " 通過分流的制度化約束與激勵,激發其學習熱情和潛能,督促其更好地完成學業和科研任務;" 流出的人 " 則能有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博士生立體式分流模式圖
圖源:《博士生立體式分流的内涵特征與實踐取向》
在分流退出之前,應該采取更多舉措保障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環節,也正在成爲越來越多高校的共識。
天津大學試行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分流退出機制,通過與學院平行篩選、雙層預警退學風險生,實施學業預警報告等措施,将質量控制落實到研究生培養前半段。
導師作爲博士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也在博士生的培養中充當着重要角色。華東師範大學從導師一方入手,實施 " 導師指導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嚴格博導崗位管理,控制導師在讀博士生數量和年度招生數量,實行副導師制度,支持導師跨學科、跨單位聯合培養指導。
每一位博士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經過了層層激烈選拔之後獲得了就讀機會的佼佼者。對于博士生來說,上下求索的過程是艱苦而孤獨的,也許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科研道路上走到底,選擇其他道路也不代表人生的失敗,或許還有新的風景在等着你。
而對于高校來說,在分流和退出這一重大抉擇面前,如何盡可能保障每一位博士生的權益,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思考。
本文來源:軟科綜合整理,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