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普通的 16 絲粗細的絲線,每根絲再徒手 " 劈 " 出十分之一,最終使用的繡線隻有原本絲線的一百六十分之一,比針尖還要細。對着日光巧手勾勒,栩栩如生的人物 " 呼之欲出 "。南通海門繡娘周武珍是沈繡的第四代傳人,多年來用繡線 " 複刻 " 書畫名卷。其中一幅《姑蘇繁華圖》,一針一線繡出了驚人的 1.2 萬個人物,放大來看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表情,觀者驚歎巧奪天工。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近周武珍,近距離了解藏在針線背後的秘密。
△周武珍在刺繡中
從小學代課老師 " 變身 " 繡娘
她用近半個世紀煉成好手藝
1960 年,周武珍出生在南通海門三星鎮一個普通的鄉村。她原本是當地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後來村裏辦起了繡花廠,爲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培養繡娘,周武珍的命運也由迎來了轉折點。" 當時大家的目的都很單純,就是想學門手藝可以掙錢,多貼補家裏。" 周武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時第一批有 120 個年輕姑娘報名,随着學習進度的推進不斷篩選,最終隻留下了一半左右。
在接受了三個多月的培訓後,周武珍她們開始獨立刺繡,逐漸能接活做成品和服腰帶。對于繡娘來說,心靈手巧是必需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對色彩的敏感度。在完成大幅的刺繡作品時,不同顔色的繡線要用到數千種。顔色之間微小的差異,色彩層次的疊加變化,都需要繡娘進行判斷。
△栩栩如生的動物
周武珍學習的是沈繡,這種刺繡技藝又名仿真繡、美術繡,是沈壽在蘇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刺繡藝術,她也是這門技藝的第四代傳人。沈繡首用旋針來表現人物的肌理,運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調,展示繡線的自然光澤,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沈繡在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油畫藝術的光和色,讓作品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 周武珍說。
随着時代的變化,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也解散了,許多繡娘選擇了轉行,但周武珍始終堅持着這門技藝。爲了突破瓶頸,她經常尋找不同領域的老師來請教。" 比如色彩的把握,人體結構的掌控,陰影如何變化更加自然,每個細節都有講究。隻有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經驗,你的技術才能不斷進步。" 周武珍說。
繡線隻有百分之一毫米
每次開工都要 " 天時地利人和 "
一點一滴的小進步,日積月累出驚人的變化。讓人最爲驚歎的,就是周武珍的繡線越用越細。從原本的三絲、一絲 …… 到最後已經能用一絲再 " 劈 " 出十分之一,也就是一根普通絲線的一百六十分之一,直徑隻有百分之一毫米,比繡花針的針尖還細。
" 一般來說,這種特别細的繡線,是用來繡人物以及花鳥魚蟲之類的活物的,繡出來的樣子更加細膩。" 周武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隻有 " 天時地利人和 " 的時候,她才能靜下心來進行這種精細刺繡," 首先是身體狀态要好,才能有充足的體力;第二個是心情要舒暢愉快,不急不躁;最後是天氣要好,光線充足。等到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我會洗個澡,點上香靜心,才開始進行刺繡,每次要‘一氣呵成’,沉浸式連續工作 4 個小時左右。"
對于沈繡來說,顔色也是掌握作品成敗的關鍵。此前,周武珍計劃用沈繡來 " 複刻 " 北宋王希孟創作的《千裏江山圖》,在前期研究時,她發現這幅作品的用色非常大膽奇詭。" 你打眼看過去,好像裏面包含的顔色并不多,但我們用了大量定制顔色的絲線,最終用到的大約 4000 多種顔色,總計用掉了 30 多斤線。因爲刺繡對繡線的質量、染色要求很高,裏面大約三分之二左右是篩選掉的。" 周武珍介紹。
△《千裏江山圖》繡品一角
《千裏江山圖》在作畫時,是以紅色赭石鋪底,先刷一遍青綠,再一層層用綠色覆蓋着墨,最後添上青色。正是這一層層顔色的疊加與交織,才讓這幅畫作呈現出獨特的色澤。周武珍帶領 10 多名繡娘共同創作這幅作品時,也是模仿畫作本身的創作手法,進行一層層地覆蓋刺繡,從底到面共繡制了近十層,但卻一點都沒有凹凸感,線與繡布貼合在一起,仍是一個完成的平面。該作品曆時一年半多,才最終完成,還原度之高令人驚歎。
△《千裏江山圖》繡品一角
一幅作品中刺繡了 1.2 萬個人物
每個人物都有不同表情五官
這些年來,周武珍完成了數不清的作品,有 " 複刻 " 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也有西方油畫。而她最爲珍愛的,是她完美刺繡 " 複刻 " 出的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紙本畫作《姑蘇繁華圖》。這幅長達 15 米有餘的刺繡作品,生動呈現出了清代姑蘇的市井風景。
△《姑蘇繁華圖》中有 1.2 萬個人物
據統計,畫中約有一萬兩千餘人,近四百隻船,五十多座橋,二百多家店鋪,兩千多棟房屋。周武珍和繡娘們用一針一線,将所有人物全部精細地繡出,放大來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五官和表情。即便離近了去看,也幾乎看不出繡線的痕迹,恍若渾然一體,如筆墨描繪而出。
" 這幅作品也有人開高價想要購買,但我一直沒有舍得售賣。這幅作品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可以說是傳家寶了。" 周武珍說,現在能跟她一起完成作品的繡娘,大多都是跟她相仿的年紀。還要聚集這麽多有高水平的繡娘再次 " 複刻 ",将會越來越不容易。
△細膩的人物
而這一點,也是周武珍多年來的一件心事。" 這些年來,跟着我的學生不少,但能完整繼承這門技藝的學生很難得。" 周武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現在她的兒子郁宗翰在日常工作之餘,也在跟着她學習。兒子繼承了她的心靈手巧,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不少作品,她也傾注了許多心血進行指導,希望将來兒子能作爲下一代傳人,将沈繡技藝不斷傳承下去。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校對 李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