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時節,圓明園遺址公園内,藍天白雲與紅牆碧瓦相映,"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 2023 北京公衆考古季 " 在此舉辦。回歸展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學共同主辦,共展出文物、照片等約 50 件(組),展覽爲長期展覽,10 月 14 日正式對外開放。
一進展廳,記者就被 7 根擺放錯落有緻的石柱吸引了。這些不到一米高的漢白玉石柱,均爲雕西洋花建築構件,整體造型統一而細節有别,雖留有歲月的印痕,但整體品相較好。
這些石柱,原來屬于圓明園的哪座建築,有何作用?專家依據西洋樓銅版圖,并與圓明園現存石柱文物比對,認爲這 7 根石柱,應原位于圓明園西洋樓建築。據專家推測,這些建築構件可能爲欄杆連接物,有的原位于某一段欄杆的中部,有的原位于欄杆的起點或者盡頭處,還有的原位于兩段垂直欄杆的交接處或在樓梯向上轉折處。
圓明園西洋樓建築主體仿西方巴洛克風格建造,常在建築上設立石柱作爲望柱或欄杆連接物使用,同時石柱還具有裝飾的作用。兩側沒有雕花的石柱應爲建築上的聯排裝飾物,兩側飾有花瓶或花紋的石柱則用于樓梯或樓層平台欄杆部分,花瓶的樣式則是配合欄杆形制雕刻而成。
記者走近觀察發現,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爲主,側面花瓶内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爲主,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闆相同,中西合璧,花紋繁複。
百餘年前," 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 劫火過後,圓明園的建築構件、山石碑刻等被大規模盜用、售賣,甚至出現在市場上流通。民國時期,這批圓明園石柱不幸輾轉流落他鄉。
曆經百年輾轉,幾經周折。近年來,在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政府、高校、機構、社會力量通力合作,最終促成挪威收藏機構向中方捐贈這批石柱文物。2023 年 6 月 20 日,7 根總重超過 2.6 噸的石柱安全運抵北京,次日于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6 月 30 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的專家開展實物鑒定。專家一緻認爲:" 該 7 件文物爲漢白玉質地,工藝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纏枝幾何紋飾,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迹,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爲真品。"
故國萬裏,歸途漫漫,這 7 根漂泊異鄉重返故土的石柱,是繼馬首銅像之後又一批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随着國運興民族強,未來還會有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