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鏡象娛樂,作者丨顧貞觀
近日,華夏電影董事長趙海城對外透露,烏爾善導演的新戲《鄭和下西洋》系列計劃于今年第四季度開拍。影片和《封神》系列一樣,都爲三部連拍模式,隻是這一次,聚焦點從神話故事轉向了曆史人物。
雖說影片 2026 年上映被網友打趣 " 像是 PPT 裏畫的餅 ",不過另一部曆史片《敦煌英雄》大概率今年登陸院線。電影市場稀缺已久的曆史片重回舞台時,電視劇市場更是熱鬧,《大唐賦》《大漢賦》《風禾盡起張居正》《陽明傳》《諸葛亮傳》等都在曆史劇 " 新餅 " 名單中。
曾經的 " 冷門 " 有成爲 " 燙門 " 之意後,外界對曆史題材的回暖或許才有了實感。如果從 2007 年《大明王朝 1566》的折戟算起,曆史劇已經沉寂了十多年,中間雖然也零星出現過《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清平樂》《大秦賦》等劇集,但類型規模常年處于墊底狀态,大銀幕局勢就更艱難了。
如今,從創作大環境和受衆基礎來看,曆史題材回春的條件已然成熟,這也是視頻平台和影視公司押注曆史題材的關鍵。不過,能否成爲真正的 " 燙門 ",還是要看經曆一整個輪回後,蓄勢待發的這批曆史題材新作中能否跑出爆款。
春天将近
目前,電影領域待上映或有拍攝計劃的曆史片并不多,但較以往的 " 嚴重稀缺 " 而言已是重大突破。其中,在安史之亂背景下講述 " 大唐歸義軍 " 故事的《敦煌英雄》有望于今年上映,剩下的《鄭和下西洋 1:滄海幽冥》《澎湖海戰》《大漢雙雄》等,最早恐怕也得 2025 年才能和觀衆見面。
《敦煌英雄》曾定檔 2023 年 12 月 22 日,但之後又撤檔,官方回應稱 " 還需要再多一些時間讓後期工作更加完善 ",也有說法認爲,影片是因爲回本壓力過大所以另擇檔期。綜合外界爆料的三億投資成本,以及主演缺乏票房号召力來看,《敦煌英雄》目前的處境确實有些尴尬,隻能寄希望于質量過硬,且正式上映前宣發别掉鏈子。
整體來看,曆史片重返大銀幕後,呈現出 " 不碰則已一碰便是大投資 " 的新趨勢,華夏電影董事長趙海城透露《鄭和下西洋 1:滄海幽冥》将探索視聽極緻,影片與《敦煌英雄》一樣,都指向視效這一發力點,成本可想而知。這也是題材特殊性所緻,曆史片本就冷門,大投資的頭部項目還有搏一搏的可能,中小投資想要在市場濺起水花,難度實在過高。
幾部曆史片中《鄭和下西洋》三部曲大概率是耗資最大的,不過影片是國家電影局 " 十四五 " 重點電影創作選題,背後出品方爲華夏電影,有着 " 國家隊 " 兜底。其實,一衆有拍攝計劃的曆史劇背後也不乏 " 國家隊 " 的身影,比如《大唐賦》《大漢賦》的出品方爲愛奇藝,聯合出品方則爲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目前來看,兩部劇的投資成本大概率也處于網劇第一梯隊。
與待映曆史片多聚焦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大事件相比,待播曆史劇的視點更多元一些,切入點有三大方向:一是盛世王朝,以《大唐賦》《大漢賦》等爲代表;二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曆程,以《太平年》《江山大同》等爲代表;三是曆史名人,以《風禾盡起張居正》《陽明傳》《諸葛亮傳》等爲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類曆史劇選擇的曆史人物都是大衆耳熟能詳的。2022 年曆史劇《天下長河》播出,口碑尚佳但熱度遇冷,有人将其歸因于清朝劇市場變小,但更關鍵的還是《天下長河》聚焦的曆史人物陳潢知名度較低。
除了以上三大類,還有一類較爲特殊,那就是以《長安的荔枝》《兩京十五日》等爲代表的 " 新派曆史劇 ",二者均由馬伯庸 IP 改編,而馬伯庸所著曆史小說的典型特征爲 " 将虛構故事嵌入真實曆史背景 "。
比如他的《長安十二時辰》《顯微鏡下的大明》,都在通過構建小人物的故事揭露王朝衰敗的根本原因,這與《大明王朝 1566》由虛構事件 " 改稻爲桑 ",引出明朝的官僚運作體系、嚴黨與清流的黨争、封建王朝中後期無解的土地兼并問題等頗爲相似,也符合曆史劇 "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 的創作準則。
四類曆史劇中,如今創作難度最高的當屬聚焦盛世王朝與曆史名臣的,原因也很簡單,珠玉在前就如泰山壓頂。
與《大唐賦》《大漢賦》曆史背景相同的《貞觀之治》《漢武大帝》,都是曆史劇中的高分經典,曆史名臣類以諸葛亮爲例,其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已經非常立體飽滿。可以說,如何做出新意,是這兩類劇集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 半熟 " 市場
曆史題材斷檔的十多年裏,劇集和電影市場籌備的曆史大劇大片,從未有如此之多,因此,大衆對曆史題材回春的感受才會如此直觀清晰。
2023 北京電視劇盛典高峰論壇上,導演高希希表示曆史劇未來将再次迎來新的創作熱潮,這也是基于如今重大曆史題材已經和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未來,共同成爲了廣電總局号召的創作重點,而做出的客觀判斷。
從市場層面而言,如今曆史題材回春的時機也已到來。在曆史劇的衰落過程中,《大明王朝 1566》的收視滑鐵盧無疑是标志性事件,原因涉及内核深奧、市場大環境變化、娛樂産業叠代、審美變遷等等,但最核心的還是受衆的斷代。
當時,電視機前的新一代受衆正值青春,他們的青春記憶則是《仙劍奇俠傳》《又見一簾幽夢》等偶像劇。那如今曆史題材的受衆基礎成熟了嗎?嚴謹點來說答案是 " 半熟 ",但已然足夠。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此前《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 1566》三部高分經典曆史劇中,《雍正王朝》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是略遜色于其他兩部的,但近一兩年,《雍正王朝》中的 " 朕宰了你 ",成爲了繼《康熙王朝》中的 " 康熙怒斥群臣 " 後的 B 站鬼畜區又一曆史名梗。
這說明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到了《雍正王朝》,上一批誕生于千禧年之際的曆史劇,二十年後終于等來了随着娛樂化浪潮成長起來的 " 新一代受衆 "。
與此同時,當下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都是曆史題材回春的前提條件。電影領域,《滿江紅》《長安三萬裏》等曆史向影片的高票房,劇集領域,《大明王朝 1566》被遲到的劇粉們一步步推上神壇,以及《覺醒年代》這部曆史新劇在年輕群體中風靡,都足以說明問題。
如今,外界對曆史題材的關注度持續走高是不争的事實,《風禾盡起張居正》《鄭和下西洋》等頭部項目未拍便已登上熱搜。
《風禾盡起張居正》出現在騰訊視頻大劇片單中後便備受矚目,微博和豆瓣等平台關于 " 主演最終花落誰家 " 的猜測絡繹不絕,其中既有對外界爆出的張頌文、陳坤、成毅可能擔綱主演的探讨,也有不少帖子是在自發提名 " 既有實力又有流量 " 的主演人選。
目前《風禾盡起張居正》的主演尚未敲定,但顯然,外界公認這部劇對演員來說是不可多得的 " 好餅 ",這也代表着人們對曆史劇的價值認同。
當然,究竟是不是 " 好餅 ",不到播出時誰也無法斷言,曾經備受期待的《大秦賦》就是反面教材。但如果質量上乘,頭部曆史劇帶給演員的加持是不難想象的,早期唐國強、陳寶國、陳道明等無不是與一衆經典曆史劇相互成就。
思維再發散一些來看,曆史題材受衆基礎的成熟,其實也離不開近幾年以《大江大河》《人世間》《繁花》等爲代表的現實題材和嚴肅文學改編的回暖。同爲觀劇門檻相對較高的類型,它們對受衆深度觀劇習慣的培養,是不能忽視的。
之所以稱受衆基礎隻是 " 半熟 ",在于當下曆史劇的受衆規模依然較窄,破圈重任還需交給新一批的曆史題材劇影。客觀來說,市場也不存在完全成熟的時機,諸如懸疑題材、現實題材等都是在創作方與觀衆的相互作用下發展壯大的。
老調新談
從如今已有的信息來看,近二十年過去後,新一批的曆史題材劇影也有了區别于巅峰期,且更适應當下時代的新變。事實上,這一變化此前已經隐隐浮現,如 " 新派曆史劇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美劇拍攝手法,就是以往曆史劇中未曾出現過的。
具體到不同體裁,電影領域曆史新片可參考的案例并不多,抛開近幾年較爲成功的主旋律題材,一衆經典國産曆史片《荊轲刺秦王》《一九四二》《大明劫》《我的 1919》等要麽是距今年代已遠,要麽是票房遇冷。在此背景下,曆史新片還需自尋出路,目前來看,烏爾善執導的《鄭和下西洋》系列已經給出了答案。
《鄭和下西洋 1:滄海幽冥》的定位既是曆史片,也是奇幻冒險片,後者從片名也能明顯看出,此外,烏爾善也曾透露影片會參考創作于明代的《三寶太監西洋記》,該小說中不乏斬妖除魔情節。可以說,《鄭和下西洋 1:滄海幽冥》的成品大概率更像中國版的《加勒比海盜》,而非《大明劫》此類嚴肅曆史片。
從導演個人風格和商業層面雙向考量,爲曆史片注入奇幻色彩,确實是值得一試的解題思路。
劇集領域,曆史新劇可參考的案例雖稱不上海量,但也遠超電影領域,隻是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即上文提到過的 " 如何做出新意 "。目前來看," 與經典之作撞背景 " 的《大唐賦》《大漢賦》也各有答案。
2006 年播出的《貞觀之治》關注的核心爲 " 治國 " 二字,全劇故事線爲大唐盛世是如何在李世民的 " 文治 " 下成型的,而今《大唐賦》選擇回望李唐王朝的創業之路,故事線則由李世民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串聯。《大漢賦》分爲上下兩篇,上篇和《漢武大帝》一樣,聚焦的都是漢武帝時期西漢走向強盛的宏觀曆史,但下篇的切入點則是光武帝時期的 " 光武中興 "。
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隻是表層的變化,從過去的發展曆程來看,曆史題材的成功與否主要還是取決于嚴肅性和可看性的平衡,以及内在的價值基底。
以當年播出時便成爲爆款神劇的《康熙王朝》《漢武大帝》爲例,這兩部劇有一大共性,即時間跨度較長,清晰展現了康熙與劉徹從少年到晚年的人生軌迹,起承轉合強烈且 " 爽劇 " 基因突出。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大事件基本遵循史實,但叙事模闆套入男頻爽文也毫無違和感,這便是可看性,對比之下,《貞觀之治》的遇冷便在于叙事過于嚴肅且平鋪直叙。
再來看價值基底,以當年同爲爆款神劇的《雍正王朝》爲例,從九子奪嫡開始,《雍正王朝》的叙事焦點就在廟堂之上,但劇集的主題卻并非權謀鬥争下的成王敗寇,而是觀衆能普遍共情的 " 明君夢 " 與 " 清官夢 "。其實這也是《大明王朝 1566》的主題,隻是後者更晦澀難懂,觀劇門檻比《雍正王朝》高了不少。
在不少人眼中,曆史題材似乎是一個有些奇特的類型,畢竟有時候拍得好也不一定能成爲爆款,但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曆史題材的成功與否是有規律可循的,且這些規律在曆史題材遇冷期依然适用。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播出時,雖引發了主角司馬懿曆史形象不佳的争議,但這并未影響劇集熱度,因爲劇中同樣暗含 " 大男主爽劇 " 的叙事套路,當然," 爽 " 并非《軍師聯盟》成功的唯一要素,該劇對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内部矛盾的闡述是相當精彩的。
《軍師聯盟》的對照組,則是服化道一流但播出時熱度未達到市場預期的《清平樂》,它的失利在于朝堂戲過于乏味,缺乏戲劇張力與可看性。
如今,新一批曆史劇影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創輝煌,需要交給時間來評定,但作爲一個斷檔多年的類型,在談長久發展之前,還是需要先交出一兩部爆款來提振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