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 每年都去考,考到 35 歲,能考上嗎?有意義嗎?"
在社交平台上,黎可(化名)講述自己連續幾年考公落榜的經曆和迷茫,吸引了一衆有着相同經曆的網友熱議。
自 2019 年畢業,環境工程專業的黎可就開始爲每年的國考、省考備考,這期間她先後在兩家環境類企業上班,白天工作、晚上刷題是她 4 年來的常态。
沉迷考公的原因,她覺得 " 公務員不僅是一份輕松的工作,也是一種輕松的人生 ",爲了追逐這份不知能否落地的 " 輕松 ",現在的她需要加倍負重。
圖源:圖蟲創意
國家公務員局于 10 月 26 日 18 時正式結束對 2024 年國考的資格審查工作,并于當晚公布本次國考報名和資格審查情況,今年共有 303.3 萬人順利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爲 77:1,高于去年的 70:1。
這是曆年國考招錄中資格審查通過人數首次超過 300 萬大關。
另一方面,自 2020 年以來每年國考應屆生崗位占比均超過 60%,國考招錄已然形成向應屆生傾斜的趨勢,這也意味着,像黎可一樣的往屆生想要考公上岸,形勢更加嚴峻。
1/300,或 299/300
" 今年運氣不大好。"
提及今年國考報考崗位的錄取比例,黎可自嘲自己可能又要當 " 氣氛組 " 了。
自 2019 年畢業後,環境工程專業的黎可就踏上了漫長的考公之路。因爲家在廣東江門,黎可理想的工作地點是廣州、深圳、佛山、珠海和江門老家,這也是她報考時主要選擇的城市。
" 但是今年,省内面向環境工程專業女性考生的崗位十分有限,目前我能報考的職位隻有一種,在梅州稅務局。" 黎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雖然地理位置不算理想,但考慮到競争可能也比較小,以及多年上岸失敗的挫敗感,她還是第一時間報名了。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從報名截止數據來看,這個職位錄取 5 人,但報名且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數達 1000 多人," 這也意味着,我上岸幾率是三百分之一 "。
往前推 1 年,2023 年國考報名時,廣東省内,黎可具備報考資格的崗位超過 10 個,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等城市,爲了提高上岸的可能性,她把目光瞄向競争程度相對較低的老家江門,但同樣是 300 多人争 1 個崗位。
如何成爲幾百分之一,是擺在相當一部分考生面前的問題。
2024 年國考廣東地區競争最激烈的十大部門(截至 10 月 24 日 17 時 30 分) 圖源:中公教育
以廣東省報考數據來看,中公教育根據 10 月 24 日 17 時 30 分報考數據整理得出,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廣東海事局、廣東省郵政管理局等 10 部門競争最爲激烈,這 10 個部門中競争最高的廣東郵政管理局競争比達 843.67:1,排在最後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競争比也達到 106.87:1。
工作和備考,可以兼顧嗎
廣西南甯,26 歲的胡欣(化名)和黎可經曆相似。自 2019 年畢業以來,胡欣一邊在當地建築企業擔任文職,一邊報考國考、區考,年年如此。
胡欣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爲本科學的是廣告學,公務員報考時僅限填報新聞學大類。
不過新聞傳播學一度被視爲考公友好專業。據中公教育整理的 2023 年國考最受歡迎專業 TOP10 顯示,新聞傳播學考生可填報職位達 406 個,競争比 85:1,成爲當年考公友好專業第 7 名。
這也意味着,該專業無論在崗位數量還是類型選擇上都更加豐富。對考生而言,就是上岸率提高。
胡欣說,這幾年她報考的國考崗位,有競争比高達幾百比一,也有的競争比是幾十比一,但無一例外都沒有通過,至于原因,她覺得自己在備考上準備不足。
胡欣說,雖然目前的工作是做五休二,但是時有加班," 就算不加班的日子,忙了一天回來也已經是精疲力盡,沒有精力複習,所以整個備考過程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
這也是往屆生考公群體經常談論的一個問題:在職備考,還是脫産備考?前者需要承受工作和備考的雙重壓力,後者要考量脫産期間的花銷、未上岸再求職的難度,得失心也會因此放大。
社交平台上,不時有博主分享自己離職備考最終上岸的經曆,但在這些内容的評論區,最多的是這 3 種聲音:有裸辭備考者講述上岸失敗的壓力和迷茫;有在職者在是否裸辭備考中猶豫徘徊;還有人希望博主分享上岸教程。
黎可做到了工作和備考并重。她現在是廣州一環境企業的員工,被外派到當地政府部門工作,工作量和工作時間都強于同部門有編制的同事,但在晚上下班後,她都會抽出 2 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看書、刷題,到了周末,她則是日均花 6 小時用于備考,這樣的狀态已經持續 3 年多。爲了不影響工作,她将備考這件事對單位上的所有人保密。
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她的休閑時間所剩不多。偶有一個下午或晚上給自己放假,她會和朋友打卡同城網紅餐飲店,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到圖書館看文學類書籍,比起感興趣,更因爲保持閱讀習慣可以讓她在備考時更專注。
考到 35 歲?
黎可和胡欣的努力方式或許有所差異,但她們的出發點則完全相同——考公上岸,意味着穩定、體面,以及相對輕松。黎可說,就像她所在政府部門的其他同事一樣。
但她們很少提到,自己付出諸多努力,是因爲喜歡什麽,也許在擇業這件事情上談喜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圖源:圖蟲創意
甚至伴随着年歲的增長,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傾注在備考上也成爲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爲在家裏的長輩看來,她這個年齡段還有更要緊的事。
三四年前,父母就找來媒人給她安排相親,對于還沒有戀愛經曆的黎可來說,這是一件不夠 " 浪漫 "、沒法接受的事情,去年她 28 歲,父母的催促更加頻繁,她也開始陸續相親,不過最後都因爲各種情況沒有下文,比如 " 沒有共同語言 "" 不合眼緣 "" 婚介在介紹男方信息時撒謊 "......
黎可說,身邊有對象的朋友,大都是以前的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又或者是工作、社交中結識,但是她每天工作和家裏兩點一線,社交圈子裏幾乎沒有男生。
和父母操心張羅相比,黎可對自己的婚戀顯得很佛系,她的生活重心幾乎都放在了備考。國考、省考之外,她還在備考明年五月份的環評工程師考試。
" 這是爲考公不成準備的後路。" 據黎可介紹,該考試上岸難度也不亞于考公,當然含金量也很高,這個證書能在求職過程中帶來很大議價權,行業内持證人數并不多," 每年考場上都有不少人 50 多歲還在考 "。
工作和備考來回切換,單位、家裏兩點一線,黎可比大部分同齡人自律,但這份自律目前并沒有給予她期待的舒适和自由,在年齡漸長、考公多年仍未上岸的現實環境下,她甚至開始自我懷疑。
" 考到 35 歲,能考上嗎?有意義嗎?"
她在社交平台上發布這段文字,原本安靜、無人問津的社交賬号收到鋪天蓋地的留言。留言中大都是和黎可一樣抒發忐忑、迷茫以及期待的考公人,也有人直接表示 " 這條路走到現在一無所有 ",還有人自述上岸史激勵大家。
黎可仿佛從留言中看到了自己,過去的,現在的,或将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