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明雅 | 編輯:葛偉炜
" 後快時尚時代,真的不好幹。"
好文 3414 字 | 6 分鐘閱讀
題圖源自電影《黑白魔女庫伊拉》
去年 6 月,快時尚巨頭 H&M 關掉了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中國首店。新年剛過,另一家巨頭 ZARA,也迎來相同的命運。
元旦假期最後一天,1 月 2 日,ZARA 南京西路店結束運營後正式閉店。店鋪公告說明,系租約到期。不少當天進店的顧客後知後覺,感到驚訝,舊款衣服大量堆積,打折處理,後來的人挑挑揀揀,幾乎都已經斷碼,沒了良機。
這家店的關閉格外讓人唏噓。它始于 2006 年 2 月 24 日,是 ZARA 在國内開出的第一家門店,甚至有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認知裡,上海的 ZARA 隻分 " 南京西路店 " 和 " 其他店 ",足見其認知度。
這還不是唯一的壞消息。同一時間,位于杭州延安路上的 ZARA GDA 店也已關張,而這家門店正是 2007 年 11 月開業的杭州首店。
快時尚的頹勢不是一個新話題,H&M 也好,ZARA 也罷,近些年的标簽總與關店牢牢挂鈎,并不稀奇,但 " 圖騰 " 式的首店撤退,仍值得探讨。
一方面,首店固有其象征意義,但商圈環境等外部環境變化,也是影響決策的因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線下購物逐漸向體驗型消費轉換,品牌們也更偏好 " 少而精 " 的線下布局,旗艦店、概念店層出不窮就是例證。
此外,以 ZARA、H&M 為代表的頭部快時尚品牌們,也早早開啟了多元化業務以及集團孵化中高端品牌的布局,這是一場 " 後快時尚時代 " 的競争。
變 化
曾經處處可見的 ZARA 線下店,如今還有幾家?實際的數字可能讓人驚訝。
從 ZARA 官方微信公衆号内搜索,除卻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一線城市暫且還有超過 10 家門店外,其他城市均在個位數掙紮。廣州和成都均餘 4 家,天津隻剩 2 家,杭州是 6 家,山西省會太原,目前僅剩 1 家。
小紅書上,各地關于 ZARA 的探店博文裡," 撤店清倉 " 已經成為高頻詞彙,回憶聲不絕于耳,不少紮根當地十多年的門店都沒能堅持下去。
一位上海的朋友見證過附近一門店的興衰。
上海中山公園旁側的龍之夢購物中心,ZARA 原位置屬于 H&M,在 H&M 撤出後順勢接手,但原本寬敞的大店也日漸萎縮,分割出去的空間被泡泡瑪特一類的新品牌租下。
這是當下快時尚替換潮的縮影。我們曾在《很遺憾,快時尚敗退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一文中提到過,作為購物中心曾經的流量大戶,快時尚離去後,大都由國内興起的新消費品牌補位,能讓商業地産短暫喘氣。
單看國内的行業大事件,去年的焦點其實是 H&M 中國首店閉店,以及 GAP 全國大規模撤店。印象裡,即便關店頻發,但 ZARA 仍是中流砥柱。無奈,頭部如斯,在不少超大城市也隻餘數家門店殘喘。
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ZARA 母公司 Inditex 集團在全球 215 個市場共計擁有 6307 家門店,其中,包括 ZARA Kids 和 ZARA Home 在内,ZARA 擁有 2444 家門店,國内大約有 180 家,ZARA(快時尚)數量占比約 70%。
數字不大,要看對比。在其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Inditex 目前擁有 100 家門店。2022 年第三季度财報發布時,Inditex 資本市場總監 Marcos López 特别強調,從中長期來看,集團對在中國的機會充滿信心," 該地區的潛力依然巨大,該市場将繼續成為集團的優先事項之一 "。
去年,Inditex 在中國有兩項大動态,一是新的中華區總裁 Eugenio Bregolat 走馬上任,新總裁此前一直在上海任職,二是 ZARA 的姊妹品牌 Bershka、Pull&Bear 和 Stradivarius 關停線上,徹底退出中國。
Inditex 調整的決心肉眼可見。
回顧 ZARA 在國内的發展曆史,從 ZARA 首店開業算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其飛速發展時刻,2007~2012 年間,其門店數量以每年 60% 的速度迅猛增長,到 2011 年時已有超過 500 家門店。
其中,消費水平大幅提升,消費者對時尚的日益追求等影響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難忽視的條件,即國内商業地産對 ZARA 一類品牌的格外青睐。
除卻承擔引流任務,此前,ZARA 們作為國際品牌,對提升商場格調有積極影響,而作為穩定的客戶,商場與其的合約大都一簽十多年,租金、位置等優惠措施自然不斷。
如今,随着快時尚整體祛魅,商圈潮流化改造需要,尤其在一線城市熱門地段,顯然,ZARA 們不再是香饽饽,調性不符,租金上漲,它們成為了離開的一方。
當然,品牌也會有自身的考量。
年輕人們能明顯感覺到,上海的南京西路、北京的王府井、西安的老城根等一衆傳統城市商圈,越來越成為 " 帶外地朋友去逛 " 的地方。
北京王府井
典型如南京西路,在今時 ZARA 中國首店撤店之前,2011 年開業的 H&M 因租約到期,已經于兩年前閉店,而 forever 21 等熟悉的快時尚品牌,也早早成為記憶裡的事物。
首店撤店了,但真的不用唏噓,尋找更年輕、更潮流的歸處,是商圈與 ZARA 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方 向
ZARA 中國首店關閉公告中提到,品牌将在同一時尚地标區域積極籌備開設一家全新概念店。
線上已經扛起銷售渠道大旗的今天,線下的趨勢是,更加注重體驗型消費,落到實處,即各大品牌們的概念店、旗艦店層出不窮。
先來分别解釋一下二者。
商業地産服務商 RET 睿意德對概念店的定義是,一個将新想法整合在一起,以提高顧客體驗達到促進更多産品銷售目的的品牌店鋪,在今天,是許多品牌的 " 消費實驗室 "。
相較傳統門店形式,概念店在展示品牌美學主張、搭建與消費者的溝通橋梁和塑造全新體驗上,有突出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概念店也成了為目标消費群體創造理想生活範本,以及塑造具有培養歸屬感和社交感的場所的最佳選擇。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概念店是品牌想通過販賣自身的創意和文化吸引消費者。
旗艦店,則是品牌所有連鎖店面中具有主導地位的店鋪,大都設立在城市主要商圈,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最全的貨品,以及最快的上新速度。
不過,如今,概念店與旗艦店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後者作為樣闆,必然也承擔了輸出品牌文化與理念的職責,因此,從實際體驗的角度看,不會有特别明顯的差别。
上文中提到,ZARA 首店撤離的背後,也有店面所處商圈老化的因素,輝煌不比十多年前開業時。随着老去的商圈們意識到問題嚴重性,開始升級改造,相應的,與 ZARA 們則會重回 " 蜜月 "。
2020 年前後,已經有 20 年曆史的北京王府井步行街改造工程開啟,除了清退小吃街等措施外,最重要的就是引入各大國際品牌的旗艦店、概念店,如耐克全球旗艦店、FILA 全球概念店、蘭蔻全球旗艦店等。
當然,還有 ZARA 亞洲最大店面—— ZARA 王府井亞洲旗艦店,上下四層,占地超 3500 平米。這之前,它先撤掉了對面 apm 購物中心内的普通門店。
官方介紹裡,新的亞洲旗艦店更強調 " 線上線下一體化 ",門店設有線上訂購專區,線下以推新品為主,空間寬敞,貨品重種類而非數量,此外,還有美妝和家居等産品,是集 ZARA 服飾與 Zara Home 為一體的新型門店,并承擔了樣闆功能,以便其他門店快速複制。
很難否認,動辄 " 亞洲 "" 全球 " 的旗艦店、概念店們輪番上陣,着實讓這些國際連鎖品牌們卷到頭秃。從門店設計到聯名産品,一個個為販賣文化鉚足了勁。
Adidas 王府井店,城市限定産品
快時尚們太想改變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了。
盡管快時尚降低了普通消費者觸達時尚的門檻,但不可否認,在其最火熱的年份裡,關于其帶來全球資源極大浪費的批評聲從來不止,快速叠代的産品更是廉價的代名詞。
文化灌輸與購物體驗的雙重升級,是在快時尚落寞的當下,試圖在消費者心中找到新定位。
它不止發生在國内。
去年 12 月,Inditex 集團 CEO 奧斯卡 · 加西亞 · 馬塞拉斯(Óscar García Maceiras)表示,公司将繼續在關鍵地點開設戰略旗艦店,譬如将在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瓦倫西亞開設 6000 平米的 ZARA 門店。
此外,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店面升級為 3600 平米的旗艦店,開業與巴黎時裝周同時進行,同時,店内将設立高端系列産品 "Origins " 的專有空間。
與 Inditex 集團類似,H&M 也在向中高端邁進,如孵化的 COS、& Other Stories 和 ARKET 三大品牌,已經接連打入國内市場,并維持穩定增長速度,COS 更是被視為重新拉動集團發展的潛力股。
艾媒咨詢在《2022~2023 年中國服飾行業發展與消費趨勢》報告中提到,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将達 11071.8 億元。此外,中國服飾企業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國民接受度進一步提升。
品牌們都意識到了,品質化需求是下一個增長機遇。
本文從 ZARA 的首店閉店,談到品牌們喜好的店型的更叠,想呈現的觀點,或者樸素的基調是,這件事并不稀奇,也有必然性,所以少了新鮮感。行業競争激烈,大多都能在各品牌身上看到相似的探索軌迹和路線,最終,各家又相遇在新賽道的比拼中,繼續 " 打架 "。
遺憾的是,目前來看,結果并不如人意。Inditex 集團在國内保留的中高端品牌 Massimo Dutti 和 OYSHO 門店規模萎靡不振,而在社交平台上,COS 無論設計還是質量,都被評價為與 " 中高端 " 沒有絲毫關系。
後快時尚時代,也是真的不好幹。
* 本文配圖均為新零售商業評論拍攝
快來說說,你覺得線下概念店更好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