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吉
" 插混是純電動車的過渡形态 ",雖然沒有經曆過嚴密的論證,但在國内新能源市場爆發增長之前,這個觀點在業内就已經廣爲普及,0 碳排放的純電動車是終極未來,這個聽起來就很環保的暢想,也有着些許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但是,汽車形态的終章真的是純電、燃油和 HEV 混動注定會被淘汰、而 PHEV 混動也隻能承擔過渡角色嗎?時間來到 2024 年,是時候列數據、擺論據地好好聊聊了。
純電增速很快,但沒有 PHEV 快
之前聊新能源車,總是把 BEV、PHEV 擺在一起,将 ICE 燃油車放在對面,今天我們抛開必将沒落的燃油車,在新能源陣營内,看看 BEV 和 PHEV 内部競争的情況。
我們知道純 BEV 和 PHEV 都有很多爆款車型,按照乘聯會的數據,今年 11 月份國内 BEV、PHEV 總的零售量爲 84 萬輛,這裏大家憑自己的感覺猜一下,BEV 和 PHEV 各自的銷量占比有多少呢?
答案是 BEV 零售量 55.2 萬輛,PHEV 爲 28.9 萬輛,基本上恰好是 2 比 1,純電車型的規模,可以說遠大于插混和增程組成的 PHEV 車型,這似乎也印證了 PHEV 是 BEV 過渡形态的觀點。然而從發展趨勢的角度看,情況卻恰恰相反。
雖然目前 PHEV 的規模隻有 BEV 的一半左右,但是看同比增幅,11 月份 PHEV 零售量較前年(2022 年)同期增長了 76.4%,而 BEV 的增幅隻有 26.1%。直接看銷量數據,2022 年國内 BEV 和 PHEV 的零售量分别爲 43.8 萬和 16.4 萬輛,兩者之比接近 2.7 比 1。
也就是說,新能源市場總體大爆發的階段裏,PHEV 和 BEV 之間的差距沒有變大,而是在快速縮小。
具體看車型的話,月銷從萬輛突增到 4 萬輛以上的理想,無疑爲 PHEV 陣營做了不小的貢獻,但在更主流的價位裏,除了比亞迪一直火爆的 DM-i 系列外,采用插混的領克 08、吉利銀河 L7、深藍 S7/SL03 的增程版、改款後銷量大漲的問屆 M7 等等,雖然都沒登上榜單頂端,但加起來的規模還是相當可觀。
至于純電類别,吉利的熊貓 mini、奇瑞的 QQ 冰淇淋、長安的 Lumin、比亞迪的海鷗、以及五菱宏光 MINI 和缤果等 10 萬内的電動小車,11 月份總的零售量超過了 13 萬輛,在當月 BEV 純電車型中的占比達到了近四分之一。而在 A0/A00 級别中,PHEV 類别則是一片空白。
也就是說,如果抛開小微電動車,隻看更主流的級别和價位,BEV 在 11 月份的銷量規模大約是 42 萬輛左右,它和 PHEV 的銷量比,就縮小到不到 1.5 了。
所以,不管是市場現狀還是發展趨勢,PHEV 到底是不是 BEV 的過渡,還有很大的懸念。我們今天也不準備對此下結論,但是在當前這個關口,還是有必要從各個角度,分析一下 BEV、PHEV 各自的優缺點,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分析 BEV 和 PHEV,有哪些要點?
BEV 和 PHEV 的發展,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話題,需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切入,而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對最終結果産生很大的影響。我們當下能做的,也隻是盡量基于現有的情況做一個基本分析。
1、同平台車型,PHEV 比 BEV 更受歡迎
BEV 電池大續航長,出行成本低,但有裏程焦慮;PHEV 純電續航短,不能經常充電的話就要時時加油,出行成本略高。這是兩個類别車型最直白的差異,但是細究下來,其實并不簡單。
比如圈子裏對比亞迪的 DM-i 車型有個調侃,就是 " 一年加不了兩箱油 ",雖然有點絕對和誇張,但是很多 DM-i 車主依靠家充,日常通勤基本能以純電覆蓋,加油的周期确實相當長,在動力類型上和純電車型的使用體驗差别很小。
除此之外,同級别、同等配置下,PHEV(包括插混和增程)的成本、售價都比 BEV 純電要低一截,從總體擁車成本來看,即便是 PHEV 車型隻燒油不充電,5 年的購置 + 使用成本,可能仍比純電車型要低。
例如比亞迪秦 PLUS DM-i 起步價已經降到了 8.98 萬,而 EV 版 420 公裏版本起步仍需要 11.98 萬,主銷的 510 版本更是高達 12.98 萬,和 DM-i 版差價高達 4 萬元。對于日常家用來說,這 4 萬元很難通過用電的成本優勢來彌補回來。增程和純電的關系,也和插混相似。
實際上,同時具有 PHEV(插混 / 增程)和 BEV 版本的車型,PHEV 的銷量都明顯高于 BEV 版本,比亞迪的秦 PLUS、宋 PLUS、漢,深藍的 S7/SL03 以及零跑的 C11、C01 等,都是如此。這意味着共享平台設計的話,售價更低、且沒有裏程焦慮的 PHEV 其實要比 BEV 更受歡迎。
當然,前提是平台、設計、配置等方方面面都相同,而 PHEV 和 BEV 的較量,顯然不會局限在這個情況。
2、小微代步車,BEV 優勢無可取代
說得絕對點,能和 PHEV 插混共享平台的 BEV 純電車型,本質上都是油改電,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出純電車型在空間、布局等方面的優勢,增程和純電兼容性更強,但目前占比還較少,暫且不談。
而一旦放棄對 PHEV 的兼容,專注純電平台的話,BEV 就有很多 PHEV 不具備的優勢了。
比如在小微代步車上,宏光 MINI、海鷗等車型的體量,基本不可能裝下一套插混系統,而純電車型則可以在 A0/A00 級别的尺寸上,實現接近燃油車 A 級轎車的空間,同時對代步定位的專注,又可以通過控制電池容量來縮減成本。
這樣一來,不管售價還是小巧靈活的尺寸,小微代步車就被純電平台的 BEV 車型給壟斷了,不管是 PHEV 還是燃油車,基本都将徹底告别小微代步車市場。
3、增程 / 純電兼容性強,潛力巨大
雖然同屬 PHEV,但和插混相比,增程的本質更接近于 BEV 純電,和純電車型的兼容性也更好,例如零跑的增程版本都是在推出純電之後才增加的,而深藍雖然兼顧純電和增程,但 SL03 和 S7 也具備典型的純電平台的特征。
和插混相比,增程車型更傾向于配備更大容量的電池,例如理想 L 系列全系純電續航都超過 200 公裏,零跑 C11 的 CLTC 工況續航甚至接近 300 公裏,不論驅動方式還是續航規格,增程車型的電驅屬性都比插混要更強。
這個前提下,增程車型的售價比同級别的插混略高,但比純電明顯要低,但又能夠兼容純電車型在動力、空間、配置、設計等方面的特點。所以有選擇的話,對純電屬性動心的消費者,可能并不會太介意它的内部裝了一台燒油的備用增程器。
目前具有增程版本的車型,都成爲了銷量主力,但市場上可選的産品還很少,如果增程市場的跟進者越來越多,那麽 PHEV 大類别的增長速度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快。
實際上,過去一年 PHEV 銷量大漲的主要動力,也正是來自各家品牌的增程産品。
4、電池、充電技術進步,利好的不止是 BEV
和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銷量份額增長的同時,電驅技術也在快速發展,碳化矽、800V、3C/5C 電芯、800、900km+ 續航等等,在去年底都開始普及,而不久之後,它們也勢必會逐漸下放到 20 萬以内的主流市場。
這樣一來,純電車型的裏程焦慮就會被大幅緩解,這個過程中,純燃油和插混車型的續航優勢都會被削減,這是純電車型的一大利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優勢并不僅僅隻會作用于 BEV 純電,理論來講,BEV 的新技術不一定都能用在插混,但基本都能無障礙的移植到增程車型上,即便純電續航隻有 200-300 公裏,但極速快充技術下,5 分鍾就能補充一大半續航的話,也同樣具有吸引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純燃油車承受了最大的沖擊。
5、中國車企加速出海,BEV 和 PHEV 誰更适合?
在中國品牌在國内不斷侵蝕合資份額的同時,2023 年中國也成爲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國内汽車從業者的目光,也從之前專注國内而逐漸拓展向海外市場。那麽在出海的過程中,BEV 和 PHEV 誰能承擔起先鋒呢?
還是看乘聯會的數據,11 月份中國乘用車出口總量爲 33.7 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出口總計爲 8.6 萬輛,占比将将超過四分之一,遠低于國内市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
而在這 8.6 萬輛中,BEV 的出口量超過 7.5 萬輛,PHEV 則隻有 5 千多輛,和國内市場 2 比 1 的比例相比,PHEV 出口的規模要小得多。
不過從趨勢來看,11 月 BEV 的出口量同比下滑了 1.4%,而 PHEV 出口量大漲了 83.2%,而且這還是在絕大多數 PHEV 車型都未開啓出口業務的情況下實現的。
換句話說,雖然去年我們稱爲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但國内市場最具競争力的車企和産品,大多還沒有正式出海,汽車出口在我國依然處于萌芽狀态。所以不管是論品牌還是車型類别,目前的出口數據參考意義都十分有限。
而看中長期的未來,新能源車的出口很大程度受制于目标市場的政策扶持,目前明确扶持新能源車型、且有能力推動充電配套建設的,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是歐洲、日本、韓國等市場有較高的貿易門檻,北美地區則存在政治對抗的問題,這對我國新能源産品的出海,造成了很大阻力。
而短期内最有發展潛力的海外市場,是俄羅斯、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地,其中不缺油的俄羅斯和中東,本身對新能源車的需求有限,而東南亞、南美受制于經濟和政治因素,推動新能源的動力不足。
也就是說,不論 PHEV 還是 BEV,在國内風生水起的新能源車,目前在海外還沒有特别适合開辟的市場,目前純電車型的出口,有不少還是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純燃油車可能都将承擔中國品牌出海的主導。至于讨論 PHEV 和 BEV 誰更适合出海的話題,目前就顯得爲時尚早了。
總結
純電動車會一統江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