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李莎 , 黃婷婷
編 輯丨陳潔
圖 源丨圖蟲
十月秋風起,正是吃蟹時。舒幸(化名)居住的村莊是漁業村,村裏人祖祖輩輩都以漁業和水産養殖爲生。自宅基地被劃分到太湖附近,舒幸一家便開始養大閘蟹,其爺爺也養了四十多年螃蟹,今年家裏養蟹近百畝。
" 今年算是螃蟹豐收年,村民們的産量大都有所提高,我家今年的螃蟹産量比過去三年都多,比去年高出 10% 左右。" 日前,舒幸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相比于去年冰凍、高溫等不利天氣,今年各螃蟹養殖地風調雨順、氣候适宜,大閘蟹迎來了近三年産量峰值。" 近年來全國大閘蟹的産量穩定在 70-80 萬噸,而今年的産量應在 80 萬噸以上。" 上海海洋大學水産養殖系教授、國家現代産業技術體系蝦蟹體系淡水蟹生态系統養殖崗位專家成永旭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今年大閘蟹産量質量均有提升,但對蟹農而言,豐産并不意味着豐收。不久前,處于上市旺季的大閘蟹,突然因爲 " 價格腰斬 " 的話題沖上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多個社交平台熱門話題榜,武漢、廣州、鄭州、杭州等多地均出現大閘蟹 " 價格觸及曆史低點 " 的現象。
優質不優價
" 最适合大閘蟹生長的水溫是 20-28 ℃。" 成永旭介紹,持續的高溫,會造成水草死傷嚴重,這一方面會影響水草的淨化能力,導緻水質被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會影響到養殖池塘中的光合作用,水草腐爛以及高溫導緻池塘底質變差,池塘水中含氧量不足,從而影響螃蟹蛻殼。今年适宜的天氣提高了大閘蟹的産量和整體規格。
除此之外,什麽值得買生鮮行業負責人楊剛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大閘蟹養殖受到水文、氣候等條件的限制,廣泛生長于長江中下遊地區。但近年來,伴随大閘蟹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越來越多地區都打造了大閘蟹養殖基地,如雲南、重慶等地,因爲先進的養殖工藝,相繼克服了水質、環境、全流程管理等多項技術難點,帶來了大閘蟹産量和品質上的雙雙提升,且于近年來呈現出階段性的培育成果。
但是産量的增加與品質的提升并沒有帶來更高的售價,今年不少養殖戶面臨 " 增産不增收,優質不優價 " 的局面。
" 去年大閘蟹價格基本是一百多元一斤,中秋國慶的時候甚至可以到 200 元一斤,而今年一斤隻賣到八九十元。" 舒幸表示。
重慶花春天水産鮮生市場的商戶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今年大閘蟹的價格普遍較低,我們今年的進價是 60 塊一斤,比去年低了十幾塊。售價也低了一些,今年中秋左右售價最高,一隻 2.5 兩母蟹大概賣 30 塊。"
以往每逢中秋、國慶,大閘蟹都處于銷售高峰,價格也相對更高。而到節後,市場價格又會出現一定程度回落,今年亦是如此。
舒幸家的螃蟹從 10 月 5 日開始降價," 主要是大個的螃蟹降價比較多,小個的基本沒變化。" 據舒幸介紹,之前 3 兩母蟹是 40 元 / 隻,3.5 兩母蟹是 60 元 / 隻,現在分别降到了 35 元 / 隻、50 元 / 隻;之前 4 兩公蟹是 40 元 / 隻,4.5 兩公蟹是 60 元 / 隻,現在分别降到了 36 元 / 隻、45 元 / 隻。
" 今年生意不好做,買螃蟹的人普遍比去年少,感覺很多人買大閘蟹的欲望都不是很高了。" 在重慶三亞灣水産綜合交易市場經營 " 太陽島 " 海鮮店的遊女士向記者反映。
針對目前的市場形勢,成永旭也表示," 現在養殖戶有 1/3 賺錢,剩下的 2/3 做到不賺不賠,就應該是很不錯了。" 有 " 陽澄湖養蟹第一人 " 之稱的養殖專家周雪龍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方面是由于經濟仍在恢複,消費者購買能力和購買意願下降,往年大閘蟹常常作爲大家中秋請客送禮的首選,但今年這樣的情況在減少。另一方面,電商平台的深度介入也給大閘蟹價格帶來了沖擊。電商普遍以清庫存爲宗旨理念,因此價格低于線下渠道,但螃蟹質量卻不能得到充分保證。
質量難保證
在重慶花春天水産鮮生市場,有商戶直呼 " 根本比不過電商平台 "。據該商戶觀察,一些電商直播平台的價格特别低,但是個頭相對比較小,質量普遍也不好。" 如果用我這些質量好、個頭大的螃蟹跟他們比價格的話,我就賺不到什麽錢了。" 該商戶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低質低價、缺斤短兩、虛假宣傳等現象已經給大閘蟹産業發展帶來影響。周雪龍表示," 因爲目前大閘蟹在網絡上的推廣面更廣,價格更便宜,很多消費者都選擇在網絡上購買大閘蟹。但如果線上的産品質量出現太大問題,就會導緻消費者對大閘蟹的印象變差,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
成永旭也關注到了電商銷售大閘蟹的亂象。他表示,電商平台的加入本意是爲了通過互聯網進一步促進大閘蟹的銷售,但有時候 " 價 " 和 " 質 " 仍難兩全:" 電商平台也沒辦法,它們大規模地從養殖戶或經銷商手中收購大閘蟹來賣,所以就很難控制産品的質量。"
成永旭坦言,線上線下的市場其實都存在這種産品多而不精的現象。
據了解,從投放蟹種(扣蟹)到上市,大閘蟹生長期大概需要 7 至 8 個月的時間,其間螃蟹要經曆五次蛻殼,每蛻殼一次,蟹就會長大一圈。
成永旭表示," 現在全國各地都把吃螃蟹當作中秋佳節的文化習俗,然而作爲螃蟹供應量占全國 90% 的長三角地區,要按照‘九雌十雄’的規律吃螃蟹,也就是農曆九月母蟹才成熟,農曆十月公蟹才成熟,中秋前的螃蟹其實并沒有達到膏滿黃足的程度。"
對于大閘蟹這種季節性美食而言,優先上市,搶占節假日熱點賣期的市場是提高銷售量和收入的重要籌碼。" 但正因部分商家一味地迎合市場,提早在節前上市大閘蟹,才讓一些品質不太好的蟹流入市場,而消費者對這些标準不太了解,購買到不合時令的大閘蟹。" 成永旭說。
對此,成永旭認爲,隻有建立統一的标準,才能實現優養優産優銷,帶動蟹農提高市場競争力,進一步整治以次充好、蟹繩注水、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
成永旭透露,他牽頭以及制定了《中華絨螯蟹等級規格》國家行業标準,已報審批,本标準已經确定在今年 11 月 17 日昆山陽澄湖第八屆中國河蟹産業發展大會暨第二屆昆山陽澄湖大閘蟹産業綠色發展研讨會上進行宣貫。标準的制定能夠爲線上線下的大閘蟹消費提供更明确的評判依據,實現市場優質優價,引導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更加注重産品的品質,提升大閘蟹的質量和形象,助力行業良性發展。
養殖方式之變
" 近幾年,大閘蟹市場已經處于供大于求狀态了。" 成永旭說。
中研普華産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 年中國大閘蟹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1 年全國河蟹養殖面積 800 萬畝,養殖總産量 80.83 萬噸,2022 年全國大閘蟹産量 78.22 萬噸,需求量 77.69 萬噸。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的水産消費正在迎來突破性增長,大閘蟹的主要消費市場也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二三線城市。前述報告指出,目前大閘蟹已處于價格谷底,利潤空間有限。未來幾年大閘蟹價格将觸底反彈、波動性上揚,總體逐漸趨于平穩。
大閘蟹養殖方式也在變革。江蘇是我國大閘蟹産量第一大省,近年來,江蘇加大生态環境保護力度,大閘蟹圍網養殖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 太湖這邊一直在鼓勵大家轉業,不止水面,很多村都拆遷了。" 舒幸說。2019 年 6 月 28 日,經過專家組實地檢查,太湖最後的 44981 畝圍網養殖設施全部拆除完畢。除了太湖,興化也是如此。2022 年,興鹽界河縱深 300 米涉域蟹塘全面複墾,累計面積 1.1 萬畝,興化市提水養殖蟹塘複墾面積達 2 萬畝。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成永旭認爲,有品牌加持的大閘蟹更有可能在當前市場上獲利,而散養的養殖戶們,沒有更多銷路的話很難分到一杯羹。" 以科技爲先,規模化、标準化、科學化養殖将是未來大閘蟹養殖業的必然趨勢,養殖戶們應該轉變養殖方式,從‘單兵作戰’轉向‘合作共赢’。"
對此他希望,以 " 科技 + 企業+養殖戶 " 的形式,推進規模化、标準化養殖,打造金牌養殖區,走 " 精品大閘蟹 " 的路線,由企業帶動養殖戶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大閘蟹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已經有多個大閘蟹養殖地開始大閘蟹規模化、标準化養殖實踐。如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出台《關于加快黃河口大閘蟹産業發展的意見》,今年墾利區黃河口大閘蟹标準化養殖池塘達 3 萬畝。
無獨有偶,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現代農業産業園是全國首個以螃蟹養殖爲主導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水産養殖面積 16.10 萬畝,其中螃蟹養殖面積 15.51 萬畝。園區成立了江蘇省河蟹研究中心,主打科學養蟹,螃蟹健康養殖規模連片面積全國領先。
江蘇省宿遷市也是我國大閘蟹養殖的重要産區之一,年産量 6.5 萬噸。成永旭介紹,宿遷成立了駱馬湖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并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園區河蟹養殖 3.5 萬畝。宿遷市湖湖濱新區管委會聯合上海海洋大學、江蘇淡水所、宿遷農科院等三家單位成立宿遷駱馬湖霸王蟹産業研究院,創新 " 試驗、示範、推廣 " 的産業發展模式,打造 " 科技 + 生産 + 加工 " 的産業技術孵化和示範基地,促進湖濱新區乃至宿遷河蟹産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初見成效。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章寶怡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