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關于美軍戰備不足的讨論搞得熱火朝天。但對于誰該爲此負責,各方卻說法不一。不過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達裏爾‧考德爾爲首的五角大樓高層近日卻對國防承包商大發脾氣,将所有責任都推到他們頭上。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稱," 在美國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并爲可能與中國發生的沖突做準備之際 ",達裏爾‧考德爾海軍上将對于美國國防供應商發出怒斥:" 看着我!我不會原諒你們無法提供我們所需的武器!我們談論的是作戰、國家安全和與一個潛在的競争對手,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我們不能在交付這些武器方面磨磨蹭蹭。"
報道稱,他公開表達的沮喪情緒,反映了一個令人擔憂且日益明顯的問題:在超級大國緊張局勢加劇之際,美國缺乏生産本國及其盟友所需武器的能力。
衆所周知,在俄烏沖突爆發後的 10 個月内,華盛頓批準了高達 330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美軍從庫存中向烏克蘭發送了如此多的 " 毒刺 " 防空導彈,以至于按照當前美國的産能,需要 13 年才能填補這個空缺。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 " 标槍 " 反坦克導彈方面,生産商雷神公司稱,按照去年的生産速度,當前向烏克蘭援助的該型導彈數量相當于五年的産量總和。
讓考德爾發怒的直接原因,則是美國國防工業無法滿足美軍對于先進導彈發動機的訂單,例如美國海軍驅逐艦裝備的 " 标準 -6" 防空導彈。這種遠程防空導彈被視爲未來美國海軍的主力武器之一,可以對付來襲戰機、導彈和無人機,理論上甚至具備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潛力——它的主要潛在作戰對象是誰,不言而喻。
但問題在于,目前美國隻有兩家國防承包商爲這些先進導彈批量制造火箭發動機,其中一家防務商最近還因爲發生火災而造成生産線中斷,進一步導緻 " 标準 -6" 和其他先進導彈的交付時間延誤。報道稱,作爲對比,在 1995 年時,全美尚有六家企業在制造這類産品。
雷神公司 CEO 海斯也承認:" 火箭發動機短缺正持續成爲問題,嚴重影響該公司按時交付新導彈的能力,這是一個不太可能在 2024 年前解決的問題。"
此外,按照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兵棋推演,如果與中國爆發大規模沖突,美國将在約一周内耗盡所有的 LRASM 遠程反艦導彈,該智庫專家賽斯 · 瓊斯表示,目前美國隻有一架公司爲這類巡航導彈制造關鍵的渦扇發動機。
盡管美國各界已經認識軍備不足的問題,并開始采取針對性措施,包括增加采購預算,向供應商提供多年合同,以鼓勵公司對其制造能力進行更多投資等。但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 · 希克斯承認:" 即使擴大軍工産業基礎,目前也已經到了采購極限。"
報道認爲,當前的問題根源于冷戰結束後,當時對 " 和平紅利 " 的推動導緻了武器采購的削減和工業的整合。直接結果導緻美國的造船廠和導彈制造商的總數将從 8 家減少到 4 家,而火箭發動機制造商的數量将從 5 家減少到 2 家。
老司機認爲,國防承包商的确需要爲當前美國軍備不足的處境負責,但美媒要将所有原因都推到他們身上,顯然也是故意避重就輕。要不是冷戰後美國在全球各地到處惹事生非,掀起的局部沖突不斷,又何至于陷入當前的窘境?
何況在這些局部沖突中取得的所謂戰争經驗,反過來也誤導了美軍與國防承包商的發展方向。正如報道所說,在這些局部沖突中,美軍要麽面臨着短時間、高強度的戰鬥,比如海灣戰争和伊拉克戰争,要麽面臨着長時間但強度較低的沖突,比如長達數十年的阿富汗戰争。它們并不符合俄烏沖突這類大國級别的高強度作戰需求,從而産生了誤導效應——美軍和國防供應商樂于追求昂貴的先進武器,卻不願采購需求量大卻不起眼的彈藥。雷神公司 CEO 海斯表示,這種情況也延伸到了美國的歐洲盟友——例如最近波蘭承諾以 8000 萬美元的高價購買 F-35 隐形戰鬥機,卻沒有儲備在戰争中能使用約兩周以上的導彈。他直言:" 我們在一些非常精密的大型系統上花費了海量資金,但在支持這些系統所需的彈藥上卻吝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