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丁萍
頭圖 | 視覺中國
截至 10 月 8 日的 6 個交易日(如果算上港股假期,實際上是半個月),A 股市場經曆了一波典型的 " 困境反轉 "。尤其是在 9 月 30 日和 10 月 8 日兩個關鍵交易日,A 股的換手率達到了 2015 年 5 月市場高峰時的水平,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
然而,我們還沒從股市上漲帶來的恐懼中緩過來,市場就突然出現了暴跌。
10 月 9 日,三大指數齊齊遭受衆創,截至到 10 月 11 日的三個交易日内,上證指數累計下跌 7.8%,深成指下跌 12.48%,創業闆重挫 17.62%。
這種劇烈波動讓投資者感到迷茫,大家開始擔心 A 股在持續上漲時可能形成的泡沫會破裂。
那麽,現在的 A 股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呢?本文将從 " 估值之擺 " 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爲什麽我們采取這個角度?
這是因爲,在投資過程中,估值的重要性不亞于對行業趨勢和公司基本面的分析。無論市場邏輯多麽誘人,隻有當估值合理時,投資才具備真正的安全邊際。以過去三年的熊市爲例,虧損最嚴重的往往是那些估值過高的闆塊,如新能源、互聯網、醫藥和消費品行業。
而估值之擺指的是股票估值像鍾擺一樣,無法永遠指向某個端點,最終會回到中間值。
接下來,我們先來探讨下估值在什麽情況下向上擺動?
估值爲何向上擺動?
現在我們不讨論不同行業的具體估值方法,因爲無論是基于資産、收入、現金流還是利潤,這些估值方式都可以統一用 PE(市盈率)來解釋。盡管各個估值模型的計算方式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周期性波動規律是相似的。
假設在一個簡單的企業增長模型中,某個公司未來 5 年淨利潤年均增長 20%。那麽,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可 " 未來 5 年 20% 年均利潤增速 " 這個預期時,市場會發生什麽?
其實,這就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如果股價每年上漲 20%,那麽買入後的年化收益也是 20%。此時,作爲買方,你願意出的價格是多少?或者換句話說,你是否願意按未來 N 年的價格買入,并等待 N 年後開始享受每年 20% 的收益?
在這個過程中,N 可以是 1 年、2 年、3 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N 越大,意味着泡沫越大,市場的風險偏好越高。當然,N 也可以是負數,N 越小表示市場越悲觀,價格也就越低于其實際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這裏所謂的 " 買方報價 " 并不是某個投資者個人的報價,而是當前市場的價格,這反映了市場對該股票的内在定價邏輯。
在上述買方報價模型中,估值爲何會向上擺動呢?
随着基本面逐漸改善,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也随着股價的上漲和信息的明朗化逐步增強。
于是,買方的報價從當前價格(甚至是過去的悲觀價格)逐漸向未來延伸。最早進入的左側投資者可能以去年的價格(N=-1)買入,而更加敏銳的投資者可能在當年價格(N=0)入場。
随着樂觀情緒的強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N 逐漸變大)買入。這一過程中,估值會被迅速擡升。
這一情況,正在發生。
A 股迎來 " 困境反轉 "
基于上文所述的 " 估值之擺 " 模型,我們觀察到,最近 A 股市場的大幅上漲其實是熊市轉牛市的拐點信号,其背後的邏輯更多是修複此前極度悲觀的定價模型,并在新的增長預期下建立新的估值體系。
此輪市場行情啓動的催化劑,源于 9 月 24 日的一行三會新聞發布會和 9 月 26 日政治局會議公報超預期的政策定調。
利好措施主要包括:
(1)兩項貨币政策工具:首期 5000 億元的互換便利操作工具、首期 3000 億元的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
(2)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3)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别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
(4)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5)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6)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等。
很多投資者可能覺得這種政策轉向過于急促,但實際上,長期跟蹤政策的變化可以發現,政策通常是漸進的,經過多輪加碼後才會出現所謂的 " 急轉彎 "。
政策制定也有一個從 " 發現問題 " 到 " 提出解決方案 " 的過程,這通常不會超過 3 個季度。過去的 " 供給側改革 "、" 房住不炒 " 和 " 疫情管控 " 等政策變化都驗證了這一點。
資本市場的一個有趣現象是,它總是自認爲自己看到的就是當前最突出的矛盾,期待政策立刻響應。但這種 " 巨嬰心态 " 忽略了政策制定的複雜性和周期性。
回到市場,連續的陰跌讓今年 2、3 季度的市場情緒極度悲觀,滬深 300 的 PB(市淨率)甚至跌至曆史低點約 1.3 倍。這正是 " 估值之擺 " 中的最悲觀定價情緒,意味着任何稍微的利好都可能打破這種不穩定的價格預期。這種現象無論在牛市還是熊市末期都容易發生。
自 9 月 30 日起,市場連續四個交易日大幅跳空上漲,兩天成交量達到 2.5 至 3.5 萬億,換手率甚至達到了 2015 年牛市高點水平。許多人感歎 " 從未見過 " 這樣的行情,但類似的大幅上漲在 519 行情、上證 998 行情以及 2015/16 年、2019 年都曾出現過。
每一輪市場轉折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邏輯,不變的隻有投資者情緒的極緻表現。
但瘋狂的行情過後,A 股迎來暴跌。不少投資者開始恐慌,難道 A 股持續大漲形成的泡沫破裂了?
A 股沒有泡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估值之擺的探讨上——估值之擺是如何從上行到回落,進而完成一個周期擺動呢?
根據我們的經驗,估值從擴張到收縮的拐點上,往往會出現兩個關鍵信号:
(1)基本面不再符合預期:盡管基本面依然強勁,但增長不再超預期,無法滿足投資者過度樂觀的預期。這種 " 失望 " 情緒導緻市場開始質疑之前的高估值。
(2)股價對利好消息不敏感:即便有正面消息,股價不再上漲,也就是 " 利多不漲 "。這表明市場已經對基本面的樂觀預期給出了過高的定價,除非有更大的利好,否則股價難以繼續上漲。
這兩個信号表明市場可能處于估值收縮的拐點,價格也失去了上漲的動能。這個時候,估值就會回落。
目前這兩個現象不僅沒有出現,反而我們正處于熊市預期極度演繹的階段,過度悲觀的定價已經完全忽略了未來任何的向好的可能。也就是說,現在并沒有形成估值回落的條件。
當然,在近期持續逼空的行情中,也有一些投資者會質疑這種快速上漲爲何脫離了基本面。
實際上,根據波浪理論,隻有在主升浪(三浪)階段,基本面與價格才是同步共振式上行的。而在行情初期(一浪)和尾部(五浪),基本面和價格通常是背離的。
初期上漲常被稱爲 " 沒有基本面支撐的熊市反彈 ",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而尾部上漲則被形容爲 " 價格已經遠遠超出基本面邏輯,基本面分析者完全看不懂 "。
既然基本面經常與市場脫節,那麽傳統價值投資中的基本面研究還有意義嗎?
我們認爲,所謂基本面與市場脫節,其實并不準确。在市場拐點附近,這種 " 脫節 " 更多是因爲定價在過度悲觀或過度樂觀的背景下,利潤模型中的核心假設參數發生了重大變化。
換句話說,當市場看起來與基本面不符時,問題不在于市場,而可能在于你所用的模型需要修正,甚至可能是模型本身出了問題。
總之,目前極高的成交量和換手率表明市場已經進入超買區間,但這更像是行情轉折的信号,而非牛市的尾聲。關鍵在于未來一個月内,是否能看到 " 縮量止跌 " 的信号,如果出現,則意味着可能還有更高的主升浪。
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爲市場有望創新高,甚至可能像美國股市一樣,迎來持續 20 年的長牛行情(這個結論并非簡單邏輯推導,後續我們會詳細說明原因)。
一點小建議
許多人認爲投資的真谛是理解市場的 " 博傻 " 效應(指的是市場中的投資者有時會購買高估值的資産,因爲他們認爲即使價格過高,仍然可以找到下一個更願意以更高價格接盤的人),股市就像擊鼓傳花的遊戲,如果你看不到誰是最後的 " 傻子 ",那可能你自己就是那個接最後一棒的 " 傻子 "。
這種心态反映了很多投資者在市場狂熱時,往往忽略風險,隻想着短期獲利。
對于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持股的體驗往往是 " 在一群聰明人中做那個看似傻的堅持者 ",因爲他們往往并非追求短期的瘋狂上漲,而是更注重在合理估值下的長期收益。
正如 "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無論 A 股還是海外市場,無論當下還是過往,市場規律從未改變。投資決策的核心在于判斷你所處的位置,而非市場何時啓動。懂得在正确的時間進入和退出,才是投資成功的核心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僅供參照,文内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