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生的生态進化
2025 年,中國無人配送在國際舞台上迎來強勢開局。
2 月 8 日,中國在全球無人配送車技術标準領域取得關鍵突破。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電氣運輸設備領域首個載物國際标準《電氣運輸設備 第 3-2 部分:載物電氣運輸設備移動性能測試方法》(IEC 63281-3-2)正式發布,标志着中國在智能物流領域的技術話語權達到新高度。
這個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全球首個無人配送車國際标準,不僅彰顯了中國在智能物流領域的技術實力,也爲全球無人配送産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有着 " 女股神 " 之稱的 Ark Invest CEO 凱茜 · 伍德,在《BIG IDEAS 2025》報告中,把新石器、美團與 Starship Technologies 無人車列爲全球前三強。
這份報告揭示了一個微妙的轉折:相較于美國無人配送主要集中在大學校園,導緻相關公司在真實城市環境中訓練數據有限,中國的道路機器人更爲普及,展現出更廣闊的商業化前景。
資本市場用轟鳴的投票印證了這個判斷。近日,新石器斬獲 10 億元 C+ 輪融資,宣布 " 萬輛軍團 " 交付計劃——這相當于全球現存無人配送車總量的三分之一。
站在 2025 年的門檻回望,無人配送行業與快遞行業的深度融合——不是冰冷機器對血肉之軀的替代,而是一場人機共生的生态進化。
當快遞員與無人車開始混合協作,當手寫面單進化爲數據基因,智能運力正催化重構新的 " 技術金字塔 ":底座是持續進化的自動駕駛矩陣,中層是動态優化的運力網絡,頂端則是持續降低的配送成本。
這或許就是中國物流業在數字文明時代找到的新支點。
人機共生,解鎖中國快遞的「不可能三角」
國家郵政局局長趙沖久在 2025 年全國郵政工作會議上分享:2024 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 1745 億件,快遞業務收入達 1.4 萬億元。
1745 億件,這個印在 2024 年中國快遞戰報上的天文數字,若首尾相連可繞赤道約 1700 餘圈。
在快遞業務量飛速增長背後,行業的目光卻投向另一組對比曲線:快遞量十年激增 12 倍,快遞員日均配送量從 11 件暴增至 91 件,但超半數從業者月薪仍困在 5000 元線以下(《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
人海戰術瀕臨失效。湖北韻達快遞曾将招聘年齡放寬至 60 歲以下,但仍難以招到足夠人員。廣州某基層快遞網點的老闆李民表示,盡管網點給出了月薪 15000 元的高薪承諾,但招聘快遞員仍然困難——網點在節後開工時人員到崗率不足一半。
這也揭示了中國快遞業面臨的「不可能三角」問題——業務量激增、人力成本控制、服務質量提升之間的動态平衡瀕臨瓦解。
在此矛盾下,一支特殊軍團正悄然改變戰局——無人配送作爲新興運力加入市場。
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手段,無人配送爲物流行業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不僅支持快遞員提高配送效率,還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物流配送,從而推動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圖片來源:新石器)
這場智能物流的「諸神之戰」,參賽者圖譜折射出中國無人配送行業的獨特生态:
以美團、京東物流、菜鳥等爲代表的互聯網平台公司,選擇自己生産無人小車,助推其強大的物流體系轉型升級,或滿足自身業務配送需求。
以新石器、行深智能、白犀牛、九識智能、毫末智行等爲代表的無人小車科技産品公司,緻力于産品設計研發,以滿足不同物流企業的配送需求。
此外,還有三通一達、順豐、郵政等物流企業,廈門金龍、長城、東風等汽車廠商積極參與布局相關業務。
經過多年鏖戰,2024 年,快遞行業在無人配送方面産生了明顯突破。
在 2024 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餘恩源指出,新石器無人車可将物流公司的城市短途運輸成本降低 40% 以上。
杭州市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 年 " 雙 11" 期間,中通共投入 28 輛無人車,單日派送包裹超過 5 萬個,單件節約成本約 0.05 元,每日共計可節省成本 2500 元;順豐快遞每台無人車日均接駁約 350 件,單車成本節約達 13 元。杭州郵政公司投入 5 輛無人車,日均配送包裹 800 件,單件成本降低了 0.114 元。
中通快遞武漢黃陂盤龍城網點引入 8 輛無人快遞車作爲試點運行,其負責人吳飛勇稱," 快遞包裹從我們中轉網點到社區網點的運輸成本降低了 50%,快遞員的時間精力大大節省,從而能更好地服務于上門收派件。"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産業各方對無人配送未來降本能力的預測更爲樂觀。
Ark Invest 報告預測,自動駕駛技術在不同場景下的自主配送方案,将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其中地面配送機器人可将批量配送成本從 2.40 美元降至 0.40 美元。
當京東物流的 " 無人車 + 快遞員 " 混合配送體系顯著提高日均派單量;當順豐在成都龍泉驿區的無人車應用中,快遞員每次能節約 30 分鍾的折返時間,提升 40% 的派單效率。
效率之歌奏響,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快遞業沖破「不可能三角」的密碼,從來不是簡單的機器替代,而是依托 14 億人的場景富礦,冶煉出智能時代的生産關系新範式。
「神經末梢」革命,無人小車重塑「最後五公裏」
當下,無人配送角力的主戰場,是從快遞網點把貨物送至驿站,稱之爲城配物流的 " 神經末梢 ",也是物流配送的 " 最後五公裏 "。
從中轉場站到社區網點,是物流配送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大概占到整個物流配送成本的 50%~60%。行業相關人員指出,這一環節正是無人配送可以發揮最大價值的部分。
然而,無人配送小車作爲一種全新的運力方式,融入傳統的物流信息系統,并持續賦能,并非一件易事。
我國從 2000 年開始發展城市物流,構建起城市物流信息系統,在物流活動中發揮神經系統的作用。同時,國内物流公司,如三通一達、順豐、郵政等,斥資數十億人民币,構建起了覆蓋全城、全國乃至全球的龐大物流信息化系統。
尤其在城配物流的 " 最後五公裏 ",流程繁瑣,涵蓋分揀、裝車、運輸、卸車、倒出、上架、掃碼入庫打印條碼、貼碼關聯上傳等環節。

(站點卸貨,圖片來源:白犀牛)
無人物流融入傳統物流體系,如何确保物流信息的連續性,并與原有的物流信息系統實現無縫對接,成爲了一個尤爲關鍵的問題。
并且,要解決包裹從中轉站或分揀廠送至千家萬戶中,誰發出配送指令,誰将包裹裝上運輸車輛;過程中,車輛需經過哪些路段,這些路段可能遇到哪些路口或交通場景;送達目的地後,誰負責将其取出并分發出去等等問題。
一位科技公司的代表向車路雲 50 人強調," 一旦貨物被送錯或送丢,物流公司将難以承受由此帶來的損失,這将對整個物流體系造成破壞。"
末端配送中,快遞袋滿載快件後,在多驿站流轉難以辨識,卸車需等場地清理,易延誤和錯拿。後續從卸袋到上架過程繁瑣,驿站負擔重,這些都導緻了配送效率低。
爲解決上述問題,車櫃分離模式的無人小車在業内興起。車櫃充當 " 移動貨架 ",送到各營業網點與快遞小哥見面,節省營業點分揀時間,提高車輛的使用效率。
新石器發明 " 無人車 + 籠箱 " 配送體系,在與順豐的合作中,順豐定制橙色籠箱,供網點分揀貨物,實現車到即推箱上車,到站立箱卸貨,車行箱留。在自動運輸基礎上,攻克自動裝卸難題,并成功釋放夜間配送潛能。

(" 無人車 + 籠箱 ",圖片由 " 車路雲 50 人 " 拍攝)
行深智能則推出 " 換熊 + 原子櫃 " 方案。原子櫃集快遞袋與貨架功能于一體,帶身份 ID 精準匹配驿站。到驿站後,原子櫃化身爲貨架,用戶憑短信定位取件,省卻倒件、掃碼步驟。換熊無人車可搭載四原子櫃,覆蓋四驿站,消除驿站快遞袋錯拿現象。

(" 換熊 " 無人車,圖片來源:行深智能)
在萬億賽道淬煉生存智慧,無人小車科技公司需不斷學習物流場景,找到可标準化的環節,把産品功能與場景需求緊密結合,不斷提高運力網絡與人機協作系統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從而赢得客戶青睐。
從此,快遞員的電瓶車演進爲自動駕駛的移動服務器,而那個困住行業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重構爲「智能鐵三角」——将人力勞作轉化爲技術服務,把經驗直覺升級爲算法預測,無人技術與現有物流信息化系統深度融合,使服務質量進化爲系統韌性。
從特許通行到全域運營,路權争奪開啓競速賽
2021 年 5 月,北京市高級别自動駕統示範區爲京東、美團、新石器頒發國内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标志着國内首次實現對無人配送車輛賦予合法路權,無人小車開始 " 持證上崗 "。
這一政策突破爲無人配送車的合法上路和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标志着無人配送車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同時,也爲智能網聯汽車的管理政策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 50 個城市出台自動駕駛試點示範政策,加速拓展應用場景。通過上路分級制度,在工業園區、高校、CBD 等場景構築了數字交通試驗場。無人配送車 " 持證上崗 ",爲催生萬億級市場準入标準帶來可能。
然而,路權的開放仍然呈現散點狀态,暴露出規模運營面臨的深層悖論:路權開放的進度,與物流企業日均數萬單的運力需求,存在顯著差距。

(圖片來源:九識智能)
有企業代表向車路雲 50 人表示,路權開放無法達到物流企業預期是運營中遇到的難點之一," 政府支持無人車運營的區域比較荒涼,難以商業化;而商家希望引入無人車的區域,通常有密集的人群和車輛,運營難度較大。"
該代表進一步指出," 需要真正的全域開放,開放的時段也希望能夠和業務真實需求匹配,例如目前限制早高峰通行對快遞企業是比較大的痛點,因爲高頻派件集中在早上八點。"
這也折射出監管體制改革與市場擴張需求的速度差。
對于企業而言,把握路權獲取的時間窗口至關重要。在牌照受限的背景下,誰能更快更多地獲得路權,誰就更有可能在市場上占據優勢。
業内人士指出," 時間不等人,如果你不盡快去拓展一個城市,并形成良好的運營網絡,等别人占領了市場,再想進入可能就難了。"
路權争奪戰已經全面打響。
新石器協助多地政府制定智能網聯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至今已累計獲得超過 85 個城市頒發的無人車路權 " 鐵牌 "。九識智能在山東(曲阜)、漢中、上海、無錫、如臯、合肥、青島、新疆等地獲得了路權。白犀牛在上海、合肥多地展開運營,在 10 餘座城市獲得路權。
同時,企業正将路權優勢轉化爲場景控制力,通過 " 路權 - 場景 - 産品 " 的正向循環,重塑城市物流的勢力版圖。
與企業對于路權開放訴求相呼應的是,城市全域開放的步伐正在打開。在 2024 年車路雲試點城市工作中,全域開放成爲試點工作的重點任務,這也爲企業加快規模擴張帶來基石。
寫在最後
從全球首個無人配送國際标準的誕生,到行業正在書寫的 " 人機共舞 " 的混合運力網絡逐步成型,中國物流業正在探索從人力密集型到智能集約化的曆史跨越。
當無人車開始組建新時代的末端物流網絡,這場始于勞動力困局的突圍已升維爲數字文明的智能化革命——培育出全球最具生命力的智能物流生态。
未來城市的街頭,穿梭的無人車群或将書寫新的經濟運行法則:那裏沒有零和博弈的 " 不可能三角 ",隻有技術與人文共振的無限可能。
随着政策逐步放寬,新型監管模式的不斷革命,這一天或許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