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遠
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臨床兒科博士研究生,現任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主任。
從事兒科臨床工作二十多年,對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經驗豐富,尤其擅長急危重症搶救和治療,對膿毒症、呼吸衰竭、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髒器功能障礙、中毒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作者|葉芳 楊美雲
編輯|梁中明
本文共3754字,閱讀時間7分鐘
名醫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欄目為當代名醫立言。
本文是 39 健康《仁心》欄目組對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增城院區兒童重症監護室
主任醫師武志遠的深度訪談。
早上八點,伴随着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内 " 滴滴 " 的儀器聲,武志遠跟往常一樣忙碌,安排夜班白班交接,巡視病房,與家屬溝通,應對突發情況,進行院内院外各種協調。
留着短寸頭的武志遠,總有一雙月牙般的笑眼,讓人如沐春風。或許是每天面對小患者,他與人相處總是溫柔且有耐心,一言一行裡透着果敢、堅韌。他說,在 ICU(重症監護室)就是用醫生的心血來換病人的時間,幫助病人延續生命。
自 2006 年進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武志遠在兒童重症醫學領域一幹就是 17 年,始終充當着一個兒童 " 守護者 " 的角色。從北京到廣州,從熱鬧市區到偏遠郊區,他把一流醫術傳帶到基層。他每年參與救治 1000 多名危重症患兒,将一個個孩子從病危線上搶救下來。
◎ 一位患兒被轉送到 PICU 病房,武志遠帶領團隊進行救治。
1
兒童不是 " 小大人 ",
謹記師訓 " 一輩子做個好醫生 "
廣州婦兒中心的 PICU 基本上收治的是 " 重症中重症 " 的患兒,因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病情千變萬化,緊急情況随時可能出現,這要求醫生必須是 " 多面手 ",随時更新知識。
1990 年以優異成績考上山西醫學院兒科專業後,武志遠心無旁骛,将精力專注于兒科領域,越學習越了解就越有興趣,于是一路深造到博士。
武志遠表示,兒科專業難度大,兒童不是 " 小大人 ",兒科疾病也不是内外科疾病的縮小版。兒童有自己的生長發育規律,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點,即使和成人得的是同一種病,其發展規律也不相同,治療處理和注意事項也不一樣。
在他看來,兒科醫生比其他科室的醫生更難做。" 成年患者尚能準确描述病情,但年幼孩子無法做到,年齡稍大的孩子認知水平也不成熟,不能很準确表達自己,所以我們就不能像對待成人患者一樣去對待和理解他們。這要求兒科醫生在專業訓練中慢慢去适應,靠經驗去把握對疾病的判斷與思考。"
幸運的是,武志遠在讀博期間遇到了對自己人生和職業都影響深遠的一位老師——我國著名兒科專家、北京兒童醫院第三任院長樊尋梅教授,也因此堅定了在兒童重症醫學紮根的決心。
談及已過世老師對自己的影響,武志遠充滿敬意:" 樊教授是我的恩師,也是我國兒童重症醫學的奠基人。她為了推動中國兒童急重症醫學事業的發展,為了提高兒科急重症診療水平和促進規範化,傾其一生、用心良苦。老師為人和藹,每天最早來最晚走,工作不知疲倦,退休返聘後還在帶教,還堅持看診。"
" 其實,老師得過幾次癌症,但都是頑強地堅持工作,這種精神深深影響了我。" 武志遠表示,樊教授對學生非常嚴格,現在桃李滿天下,遍布在全國各地醫院的 ICU,也培養出像他師姐錢素雲(二十大黨代表、北京兒童醫院 PICU 主任)這樣榜樣式的人物,激勵着他在專業上要努力前進。
武志遠甘願把青春和汗水揮灑在兒童重症工作,時刻牢記恩師生前的叮囑——" 一輩子做個好醫生 "。" 樊教授的話一直刻在我的腦海中,影響了我的人生方向。做醫生,首先要做好醫生,還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堅持下去。"
2
3 歲孩子命懸一線,
他領着團隊 31 天 " 生死營救 "
PICU 是患兒生命的最後一道關卡,武志遠無異于長年身處 " 生死場 " 中。他每天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幾百平方米的重症監護室,來回巡視,應對突發狀況。
◎ 武志遠在查房。
ICU 和其他很多科室不同,這裡看不到行走的病人,患者幾乎都是絕對卧床。" 來的時候奄奄一息的孩子,後來能站起來、走出去了。"從醫十幾年,武志遠用真情與敬業赢得了患兒家屬的尊重。
這些年遇到不同的患兒與家屬,武志遠印象深刻的,是 2016 年收治的一位 3 歲重症肺炎患兒,孩子的 70 歲奶奶用了兩天時間,一筆一劃地寫下 1000 多個工整的方格字感謝信。
那一年,武志遠還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院區上班。4 月 25 日晚上 12 點,急促的電話鈴打破了 PICU 短暫的甯靜。3 歲的琳琳因腺病毒感染導緻重症肺炎,出現呼吸衰竭,由急診火速轉入 PICU 病房。
甲型流感,并感染流感嗜血杆菌、雙肺變 " 白肺 "、需要氣管插管上高頻振蕩呼吸機……武志遠帶領重症監護團隊迅速展開搶救,忙而不亂、精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積極對症處理,維護患兒的各個髒器功能。
半個月後,琳琳的病情明顯好轉,四個星期後撤離呼吸機,轉至呼吸科治療數天,終于痊愈出院。
" 在外人看來,搶救都是驚天動地的,但在我們實際工作中就是常規治療操作。病情出現起伏的時候,及時處理,隻要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都不輕言放棄。對于小琳琳,我們堅持救治了 31 天。" 武志遠表示,ICU 的工作沒有那麼驚心動魄,隻不過每一天都是平凡又有意義的堅持。
" 在 ICU 工作高壓高強度,孩子病情瞬息萬變,生死攸關,容不得半點延遲或失誤,但當把重病患兒救過來的時候,内心幸福感滿滿,非金錢能買到。" 他非常享受這份職業。
◎ 患兒奶奶用大紅紙手寫千字感謝信,并向武志遠等醫護人員送上錦旗。/ 醫院供圖
琳琳出院的時候,她奶奶用兩大張大紅紙手書了一封感謝信,1000 多個手寫工整的方格字,講述孫女救治的過程和她的感恩之心。
" 老太太這份真心,再漂亮的錦旗都比不上。" 武志遠自豪地說,能夠得到患兒家屬的理解和信賴,就是對醫生最好的回報。
與死神争奪,多數時候能赢,有時也會輸,武志遠說:" 沮喪、傷感肯定會有,但可以很快調整,因為還有很多生命等着你去救。"慢跑、散步、寫毛筆字、下棋等,都是他進行放松的方式。
對于剛來到 ICU 的新手,未必能快速走出情緒的低谷。" 有年輕醫生看到患兒沒能救活,陪着家屬一起痛哭。" 遇到這種情況,武志遠必定會親自開導,幫助年輕醫生及時調整。
ICU 講究快、準、狠,對醫護人員高要求。武志遠認為,從經驗來看,性子比較毛躁、容易緊張、太内向等都不适合幹 ICU。" 相對來說,沉穩、外向型的性格會比較适合,而且得喜歡這個科室,才能長期幹下去。" 他坦言,這些年遇到不少困難," 但我除了 ICU 别的也不會,既然幹了這一行,就要堅持下去。"
3
患兒也有心理需求,
下班前與患兒道别 " 你要乖乖的 "
被稱作 " 生死之門 " 的 ICU,是一個醫院中最考驗人性的地方。門裡門外隔着的,不僅是生命與疾病的對抗,同時也是親情與金錢的博弈。武志遠在其中見證了人間的所有情感,有脆弱的人性,但更多的還是真摯的親情,為人善良的一面。
◎ PICU 團隊在救治患兒。
幾個月大的小福因為肝移植感染嚴重,4 歲的小濟則因為腦炎而昏迷,不約而同進了 ICU。因一同守在 IUC 門外,小福爸爸與小濟爸爸互相認識了,前者經濟條件較好,後者失業但是個熱心腸。
在 ICU 期間,有一回小福需要做 CT,要求家屬陪同才能完成檢查。然而,小福父母有事無法趕過來,熱心的小濟爸爸主動幫忙,協助醫護人員給小福做檢查。這讓小福爸爸十分感動:" 檢查有放射性,也怕擔責,我自己多年的司機都不願意幫這個忙,他一個陌生人還能如此熱心。"
" 好人有好報。" 武志遠說,這兩個孩子不僅都治好了,兩家人還成了好朋友,小福爸爸後來幫小濟爸爸解決了工作之憂。
因為成功救治了小福這樣棘手的肝移植感染患者,武志遠随之在肝移植病友圈出了名,許多人來聯系他進行會診。
2017 年增城區婦幼保健院移交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接管,武志遠作為醫療技術專家被調至婦幼保健院,負責籌建 PICU。
" 增城是廣州東部郊區,醫療水平較弱,稍重一點的病人就得轉送市區。當地老百姓去市區裡看病,路程較遠,不大方便。" 武志遠表示,要讓當地的婦女兒童患者在增城就能看大病,享受到和廣州婦兒中心同質量的醫療服務。"ICU 是給各手術科室支撐重症搶救的平台,自從增城院區的 ICU 建立以後,收治的病人數量翻倍。"
2018 年 9 月 19 日,增城院區開展了第一台兒童心髒手術,現在常見兒科疾病手術基本齊全,還有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同時也具備開展 ECMO 挽救各種危重病人的技術力量和設備。
2022 年 9 月 16 日,廣州婦兒中心增城院區搬遷到新院址,成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區域)的一部分。武志遠又肩挑 " 大灣區東部沿海兒童急危重症救治轉運中心 " 的重任,他提出開展航空救援轉運重症婦兒,有效提升了婦幼重症搶救能力和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這天正常工作日,一轉眼忙到中午 12 點半,武志遠準備下班去吃飯。他交待了值班醫生幾句後,轉身對着安靜躺在病床的 4 歲患兒小安說:" 小安,我要去吃午飯咯,你要乖乖的,下午再來看你!"
◎ 武志遠下班前與患兒道别。
小安的嘴巴和鼻孔都插着管子,無法說話,眼睛半閉着,但手指微微動了一下,仿佛在回應醫生。
武志遠說,ICU 患兒同樣也有心理需求,别看他們是在昏迷中,但仍能感受到外界的情況。如果沒有人關心和鼓勵,患兒往往恢複得比較緩慢。所以 PICU 的醫護在交班時,一般都會與患兒說點兒什麼,比如 " 加油啊 "、" 你要乖啊 "、" 今天你表現很棒哦 " 等鼓勵的話,也可以聊天氣、分享趣事等。
這樣充滿童心的人文關懷,無疑為冷冰的 ICU 病房增添了許多溫暖,讓人感覺很治愈。
注:文中所有患兒名字均為化名。
圖片及視頻由 39 健康拍攝(除署名外)。
通訊員|李雯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