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 " 申報圖 " 裏的細節
平地一聲雷,小米汽車終于來了,命名爲 SU7。小米把 SU7 這款車定位爲一款 "C 級生态科技轎車 "。按照規劃,小米汽車将于 2024 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其實相比于行業内的競争對手來說,小米汽車已經在電動車大潮中 " 遲到 " 了。雖然傳聞是 2024 年上半年上市,但我傾向于會在一季度就會把這款車發布出來,不然的話,隻會讓智界 S7 和特斯拉 Model 3 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
從 2021 年 3 月雷軍宣布造車,到 2023 年 11 月正式工信部出圖。很多的從業者就像在追一部連續劇一樣,終于要看到了大結局。小米汽車的公示圖,也勾勒出了小米到底要造一款什麽樣的車。
在這 10 個細節中,小米汽車的心思已經浮出水面。
細節一:軸距以大欺小," 三版本策略 " 将成車圈主流
根據工信部網站披露的信息,小米汽車外形尺寸爲長 4997mm、寬 1963mm、高 1455mm,軸距爲 3000mm。
3 米長的軸距其實已經算很長了,燃油車領域的寶馬 5 系軸距也隻不過是 3108mm。相比之下,智界 S7 軸距 2950mm,新款特斯拉 Model 3 軸距爲 2875mm,小米如果和這兩款車落在同一價位,可以 " 以大壓小 ",在車内空間上先聲奪人。
從外觀上來看,小米汽車一共分爲三個版本,分别是普通版,Pro 版和 MAX 版。這一點非常有 " 機圈味道 ",因爲很多手機的版本也是三個,比如說小米 14、14 Pro 和未來要上的 14 Ultra。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兩個版本的選擇太少,而四五個版本的選擇又有些多。從理想到小米," 三版本策略 " 将成爲車企的主流,好處很明顯,消費者少費了不少腦細胞,廠家排産也更容易。
細節二:小米汽車天幕或有黑科技
工信部官圖顯示,小米汽車采用了全景式天幕,而且有兩款天幕可以選裝。
從官圖來看,一款天幕的顔色較深,一款天幕顔色較淺。我猜測,可能一款是不可變色,一款能變色。可變色的那一款呈現出了很強的磨砂質感,應該用的是電質變色玻璃。
在此前的岚圖等品牌上," 電質變色玻璃 " 并不是個新鮮的産物,很多車主都表示這種玻璃看上去就像酒店衛生間同款,質感不好,所以近幾年也鮮有新車型搭載了。
小米反其道而行之,決定再一次在天幕上搞點事情,那我覺得可以期待一下小米在天幕上的黑科技了。如果能把特斯拉都沒有完全解決好的暴曬問題解決掉,那真是善莫大焉。
細節三:沖壓工藝在炫技做工
官圖放出來之後,很多網友都說小米長得像保時捷,确實沒冤枉雷軍,因爲小米汽車尾部和保時捷尾部曲線實在是太像了。
但是,實現這一點其實是很難的。
如果想要實現這種大曲線造型,要求成型的深度要很深,需要超大深度的沖壓成型工藝。保時捷的那一款車幾乎達到了工程的極緻,這種極高難度的工藝,在主流品牌領域難得一見,所以想必小米在沖壓工藝有自己獨特的鑽研,算一種赤裸裸的炫技。
那麽接下來,可以期待一下小米汽車的做工了。
細節四:Founders Edition 上車,彩蛋暗藏英偉達玄機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Founders Edition" 的單詞。這一串字母被小米汽車印在了翼子闆和後窗上,而且作爲一個選裝件的出現。
數碼圈的朋友,可能看到這兩個單詞就已經 " 虎軀一震 " 了。
Founders Edition 這兩個單詞一直以來都是英偉達粉絲心目中的信仰神器,除了性能強悍之外,也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地位類似于謝爾比的眼鏡蛇标,和本田的紅 R 标。
之前有很多車企都搭載過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但是很少有車企,會把這兩個單詞給印在車上。這可能是預示着,小米将會在高配車型上搭配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并且在芯片算力上給人一個驚喜。
目前來看,大部分車企用的都是 Orin x 芯片,算力達 254TOPS。而就在今年,英偉達最新發布了 DRIVE Atlan 芯片,這是業界首款達到 1000 TOPS 算力的芯片。
小米汽車能不能用上這款芯片呢?這個彩蛋可能是一個信号。
細節五:取消伸縮式門把手?小米汽車在想什麽
在此前網友的諜照中,很多媒體都信誓旦旦地說,小米會采用隐藏式門把手。但是當工信部的真圖出來,大家發現門把手竟然不是隐藏式的。
不得不說,隐藏式門把手現在已經成爲了車圈設計的主流。因爲這種門把手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讓車輛側面的整體性更強,科技感也更強;第二就是降低風阻,提升車輛的經濟性和續航表現。
車輛在行駛中和空氣摩擦會産生阻力,如果用隐藏式門把手可以降低約 0.003Cd 的風阻,一台四門車則可以降低 0.012Cd,這個标準相當于降低燃油車 0.5L/100km 左右的耗油量,電驅動車輛也能實現每百公裏提高 5 公裏左右的續航裏程。
而小米汽車在這裏體現了兩個思考。
第一是沒有用隐藏式的門把手,雖然 " 醜了點 ",但也降低了成本,在後期的維修費用也不高,第二是小米汽車也沒用傳統汽車那種拉式的門把手,而是采用了老式的上下開合門把手,這也可以降低一定的風阻,但就是科技感會差了一些,不知道實車質感會是怎麽樣。
隻不過,北方的車主可能會感謝這個設計,因爲在北方,隐藏式門把手冬天确實有結冰之後開不了車門的困擾。
細節六:内飾全套小米産品,想當成本控制專家
這輛車的車門玻璃上标有小米 LOGO,一些内部的諜照也可以看到車門飾闆有帶着小米字樣的音箱。
這可能是小米要把自己的音箱給搬上車。
據我所知,小米在音箱方面雖然不出名,但技術還是有的。打造音響的團隊請來了飛利浦聲學架構師來擔任音箱的統籌。如果能把小米的音箱搬上車,第一是節省了成本,第二也是幫助産品線消化産品。
除了音響外,中控屏後面的那塊蓋闆用了疑似鎂鋁合金的材質。中控屏大小我推測是 15.6 寸,可能會用上 OLED 材質。因爲主流的大屏筆記本屏幕尺寸就是 15.6 寸,正好可以用到筆電的生産線,這樣才能把成本攤到足夠低。
一輛車能用自己的就都用自己的,小米又不是沒有這個本錢。
細節七:兩種動力版本,3 秒俱樂部或将迎來新成員
在動力上,小米汽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單電機,一種是雙電機。
單電機版本配備 220kW 的驅動電機,極速 210km/h,采用磷酸鐵锂電池作爲儲能裝置,由襄陽弗迪提供,說白了就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雙電機版本配備了前後兩個電機,前電機 220kW,後電機 275kW,極速 265km/h。兩個電機加一起的輸出功率将近 500kW,預測最終的加速成績能夠來到 3 秒左右,恭喜 3 秒俱樂部又多了一個新成員。
雙電機版本配備的是甯德時代三元锂電池,這個可能是麒麟電池,畢竟來年量産的車,定位還這麽高端,不用麒麟電池确實有點說不過去了。
如果麒麟電池的話,充電功率就能達到 800V,充電 5 分鍾續航 200km 也會成爲基操。但是,電池已經到位了,不知道快充技術這部分小米能不能給一個驚喜,畢竟小米在快充技術上是有底蘊的。
在雙電機的選擇上,小米選擇了蘇州彙川聯合動力。這家公司成立于 2016 年,理想、小鵬、廣汽都是他的客戶,目前是新能源物流車電機裝機量的第一。
這家公司研發的動力總成已經到了第四代,小米采用的可能是這一款電機。第四代動力總成最高功率版可以支持最高電壓到 900V,用的也是全新的 SiC 功率模塊,支持高頻高速,CLTC 工況續航裏程提升超過 5%,損耗也極低,采用的油冷設計能夠讓功率密度提升 15%。
細節八:" 北京小米 " 四個字和 " 北京汽車 " 是一個字體
從圖片來看,兩款小米汽車尾部均帶有 " 北京小米 " 字樣。
在這裏有一個 " 彩蛋 ",那就是 " 北京小米 " 這四個字和 " 北京汽車 " 的官方 LOGO,用的是同樣的字體,這也能看出小米和北汽之間的關系。
工信部披露這兩款車雖然都是小米牌,但是資質挂靠的企業都是北汽越野。
現在行業内有兩條路:一種是用别人的資質,用别人的工廠,比如說蔚來和江淮。另一種是收購别人的資質自己建廠,比如說理想。但是用别人的資質、用自己的工廠,這種确實很少見。
小米既然走到了自己建廠的這一步,肯定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資質,但是資質遲遲沒有被批準。目測小米爲了急于發布新車,也隻能讓主管部門協調一下,所以就近水樓台用了北汽的資質。當然,小米肯定不能白用就是了。
但長期來看,小米還是會用自己的資質,用北汽或許隻是權益之計。
目前,小米汽車在北京亦莊的一期工廠已投入使用,年産能達 15 萬輛。之前汽車之家也去探訪過,小米汽車工廠内部開工情況還是很好的。這也證明了,生産還是小米自己來生産,品質這方面可以放心。
細節九:自動駕駛走融合感知路線
雷軍對自動駕駛有着一種執念,他笃信激光雷達一定會成爲自動駕駛不可缺少的零部件。但是爲了拉低售價,他也隻能妥協。
從官圖來看,低配車型在自動駕駛方面,采用了大陸集團的 5R1V 多傳感器融合系統解決方案,也就是 5 個毫米波雷達加 1 個攝像頭。這種沒有激光雷達的方案隻能說是無功無過,在 20 萬左右的車型上很常見,日常開着沒什麽問題,但是潛力有限,可能不會支持城市 NOA。
而高配版的車型,則配備了激光雷達(數量未知),加上英偉達芯片的加持,算法由小米自研。
小米其實并不是一個自動駕駛的新手,早在小米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的時候,就已經在預研自動駕駛方案了。因爲掃地機器人和汽車之間有着很強的聯系,比如都用了激光雷達,比如說都有路線規劃和躲避障礙物的需要。
是否會使用高精地圖?我個人傾向于小米會搭載。
2021 年 8 月,小米已經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 訂立股份購買協議。而 DeepMotion 主要提供以高精地圖爲核心的感知、定位、決策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雖然現在有車企采用了純視覺的自動駕駛路線,比如說特斯拉和極越,但融合感知還是行業的主流方向。小米汽車選擇融合感知,是相對保險和靠譜的方案。
隻不過,激光雷達的成本還是很高的。一顆禾賽的固态激光雷達,價格差不多要 1.2-1.5 萬元左右。小米搭載激光雷達的高配車型,或許要奔着 30 多萬的價格了。
細節十:"30 萬以上起售 " 不可能,最終起售價不會超過 25 萬
後排隐私玻璃這一點偏向于家用,而塗色卡鉗和前後不一的輪胎規格、可選裝自動升降尾翼,又讓整車向着運動氛圍靠攏。
" 這輛車到底要賣給誰?" 可能是小米汽車長時間思索的一個問題。
如果把小米用戶想成低購買力人群,那就大錯特錯。看看現在小米 14 作爲高端的安卓機銷量,就知道其實小米的粉絲 " 不差錢 "。
小米粉絲群體和華爲粉絲群體有着天然的區隔。華爲的粉絲人群是 40、50 歲的事業型中年人,都懷有樸素的愛國熱情,而小米則偏向于年輕化與極客風。
所以,估計小米汽車的 Pro、Max 款銷量或許将會超過普通款。
之前有汽車博主透露,小米的首款車售價會到 30 萬,以上高配會來到 40 萬,但我傾向于這是放出來的煙霧彈,畢竟同級競品都沒有起售價高于 30 萬的情況。
我預測最終的售價不會超過 25 萬元,高配版不會高于 35 萬。但如果能夠給一個 20 萬左右的驚喜,那小米汽車就是下一個妥妥的爆款。
寫在最後:小米汽車能不能成?
從賣汽車到賣手機,是 " 小群體撬動大群體 ",相對較難,這一點蔚來或許深有感觸。而從賣手機到賣汽車,是 " 大群體帶動小群體 ",相對簡單,這一點華爲已經給出了示範。
華爲有上億的用戶,隻要有 0.001% 的人忠誠于品牌,購買了華爲智選車,那就是幾十萬的訂單量,能夠撬動賽力斯的百億市值。那麽,小米的年輕人群粉絲轉化率,隻會更高,不會更低。
當年蘋果傳出要造車,大家都覺得 " 狼來了 ",但是蘋果喊了這麽多年,最終也沒有能把車造出來。而現在,華爲、小米的汽車紛紛問世,從另一面給傳統車企帶來了一些小小的科技圈震撼。
行業格局從來都不是固定的。雖然在本屆廣州車展上,沒有能夠一睹小米汽車的真實樣貌。但是在來年的北京車展,或許小米汽車會是人數最多的幾個展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