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讀賣新聞》當地時間 22 日消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22 日在相關閣僚會議上宣布,将從 24 日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
東京電力公司 22 日當天公布了向海洋排放的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确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平,将在 17 天内排放第一批共 7800 噸核污染水。2023 年度預計排放約 3.12 萬噸, 氚總量爲 5 兆貝克勒爾,約爲東電年計劃排放量上限(22 兆貝克勒爾)的兩成。
清華大學:240 天到我國沿海
2400 天後北美西岸濃度更高
據都市快報綜合報道,早在 2021 年,清華大學就污水排放做了核廢水在太平洋擴散機理的實驗。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了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拟。
宏觀模拟結果表明,核廢水在排放後 240 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 天後将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随後,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氚的宏觀擴散模拟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污染物高濃度區域将沿着 35 ° N 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 2400 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研究人員進一步選取了日本宮崎、中國上海和美國聖叠戈這三個沿海城市進行對比,從污染物濃度變化曲線圖中可以發現,在第 4000 天時聖叠戈附近的污染物濃度大約爲 0.01 個單位,這一數值已經是宮崎的三倍左右、上海的 40 倍左右。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日本附近強烈的洋流作用,福島處于日本暖流(向北)和千島寒流(向南)交彙的地方,所以大部分污染物不會沿着陸地邊緣向南北方向遷移,而是随着北太平洋暖流向東擴散。
這一結果也意味着,在核廢水排放的早期,應主要考慮它對亞洲沿岸的影響。但在後期,由于北美沿岸海域的污染物濃度将持續高于大部分東亞沿岸海域,需要重點關注北美沿岸海域的受影響情況。
港、澳兩地禁止進口相關食品
據 @大灣區之聲 消息,日本政府宣布将于近日排放福島核污染水入海,澳門特區政府 22 日對此表示強烈不滿,爲保障澳門的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澳門特區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從 2023 年 8 月 24 日起禁止進口源自福島縣、千葉縣、枥木縣、茨城縣、群馬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埼玉縣及東京都共 10 個都縣區的鮮活食品、動物源性食品、海鹽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産及水産制品、肉類及其制品、禽蛋等。
澳門特區政府表示,日方在未與鄰國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決定将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是極不負責的行爲。特區政府高度關注事件,市政署一直和國家海關總署、拱北海關保持密切聯系,亦已和香港食安中心建立了通報機制。
澳門市政署亦會加強巡查市面零售店,主要針對由日本其他地方進口無需檢驗檢疫的副食品,如大米、紫菜、茶葉、零食等預包裝食品,以手提輻射儀進行檢測,并抽取食品樣本進行放射性核素檢測。爲提升資訊透明度、加強科普教育,市政署從 23 日起将開通核檢食安專題網頁,除每天公布輻射檢測數據外,還會通過圖文包、帖文、短片等向社會進行科普宣傳。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 22 日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決定自 8 月 24 日開始,禁止源自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潟、長野和埼玉 10 個都、縣的水産品進口,包括所有活生、冷凍、冷藏、幹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産品、海鹽,以及未經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
另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 22 日表示,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這個史無前例、長達三十年的大量排放核污染水的決定和做法,不顧對食物安全所造成沒法排除的風險和難以回複的海洋環境污染及破壞,是不負責任的把自身問題強施于他人身上,他強烈反對。
香港食物安全和公衆健康是特區政府的首要考慮。李家超已即時指示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态局局長及相關部門立即啓動進口管制措施,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的健康。
編輯|王月龍 杜恒峰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都市快報、清華大學、@大灣區之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