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安妮的職場小故事 Author 安妮的努力
昨天,一位正在找新工作機會的夥伴在知曉我司正在招募的時候,和我有了如下一段對話:
Y:你們的要求沒有我之前在的 X 公司(某 big name 公司)的要求高吧,所以我要比我原先高一級的職位,以及比我原先薪水高 20-30% 的增長。
我:我們根據夥伴的能力定薪酬,薪酬水準在市場行情内處于中高。你之前的這個(big name)公司的薪水方便說下麼?
Y:xxx(薪酬的數字)
我:我們這個崗位的薪酬區間的上限高出你對薪資的期待,同時我們需要有 writing test, 你願意接受筆試麼?
Y:你這是對 xx ( big name)公司的不尊重 ......
在 big-name 做過的履曆,讓這位夥伴下意識的認為:TA 找工作應該很容易。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
big name 做過≠你的工作能力強
作為招聘者在簡曆富裕的情況下,會根據一些關鍵詞來快速識别候選人能力。其中包括但不僅限于行業内的 big-name 競争公司名字,名校,業内知名的項目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通常來說 big-name 公司對人才的選拔标準是嚴格的,能夠通過篩選進入行業内的 big-name 公司,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人選的能力,所以擁有 big-name 背景的候選人,相對來說有更高概率通過簡曆初篩得到面試機會。
但這并不意味着 TA 的綜合實力一定比其他候選人強,也并不意味着 TA 必然會得到 offer。
昨天和我有文中一開頭對話的夥伴,簡曆上呈現出的綜合能力距離我們的在招崗位要求有距離。如果最終 offer 的話,那 TA 需在面試中展現出自己是 " 好學 " 且願意努力的人,然而可能有的機會卻被 TA 自己 " 弄丢了 "。
2
在 big-name 做過的光環≠你與所招崗位的匹配度高
在 big-name 做過的光環,有時候也會成為求職的阻礙。
因為 big-name 公司裡面對崗位的劃分大多比較 " 細 "。很多人長期處于同一個崗位,重複單一而固定的工作内容,導緻自己的能力和視野受限,真的讓自己變成了隻是 " 一台機器上的某一個螺絲釘"。
當他們離職進入求職市場,雖有亮眼的 big-name 光環,但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過往習得的工作技能單一。在當前的市場大環境下,企業紛紛要求自己的員工是 " 多面手 ",技能單一且自身并無意識去拓寬自我能力維度的候選人的競争力是弱的。
特别是求職者還沉浸在自身有 big-name 加持而該有更高薪資和職位的境況下,這就容易出現雙方需求的不匹配。
3
放下 big-name 的優越感,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
過度強調自身的 big-name 光環很容易一葉障目。把借由平台資源和優勢達成的成就全部歸結為自己的能力,這種過于驕傲的認知會影響到對自身實力的正确判斷,讓自己成為那個總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打工人。
長期如此,還容易打擊自信,嚴重的還極為容易導緻抑郁。對于相當一部分的具有 big-name 背景的求職者來說,再次求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你在 big-name 的公司獲得了什麼技能?這個技能當前在市場上處于什麼行情,對你來說這個技能是否還有可增長的可能?
2. 問詢新工作機會對你來說發展空間如何?比你直接問詢在你原先工資基本上的增幅更有意義。
3. 将你離開 big-name 公司的離職原因坦誠相告,可别一邊想用 big-name 為自己做加持,一邊又閃躲自己的離職原因。
對于好工作的定義始終是:"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big-name 有 big-name 的優勢 , 但一個硬币總有正反兩面,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需求、職業規劃,才能讓你的職場生涯發展 " 如已所願 "。
延伸閱讀:
對新的工作機會要求漲薪幅度 30%,合理嗎?
跳槽,算好你值多少了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