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母澤良
巡演百場,《詠春》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
10 月 25 日下午,《詠春》百場演出總結會于深圳大劇院音樂廳舉辦,《詠春》百場系列活動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此後四天,《詠春》将在深圳保利劇院連續演出 6 場。其間,《詠春》百場演出研讨會、共享會等活動也将陸續展開。
在近 1 年的時間裏,這台于嶺南大地誕生的舞劇風靡全國,而隐于舞劇後的 " 一群人與一座城 " 的故事,也随着《詠春》的持續火爆,流傳開來。
時間撥回到上個月 28 日晚 8 點,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台下的導演韓真、周莉亞與其他《詠春》舞台劇劇組工作人員很難真的放松下來。
即便,《詠春》已在前一天晚上的包場首演中大獲成功;
即便,這是一場從深圳首演、登上國家大劇院,到全國巡演近百場都大受贊譽的舞劇。
面對首次公開售票的海外商演場面,沒人心裏有底。
這是一場大考。但坐無缺席的演出現場,已經爲這次考試定了基調。
于是大幕拉開,觀衆席燈光漸暗。
舞台上的第一束光投向 " 燈光師 " 大春的同時,這場由深圳政府與主創團隊聯手打造的舞劇《詠春》,徹底點燃了面前這座獅城。
接連四場的海外演出,讓這個從深圳走出來的《詠春》,再次成爲了被熱議的焦點。
每一場落幕後,《詠春》的全體成員都會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多次沖台、多次謝幕。
這超出了導演韓真的預期。令她驚喜的是,新加坡演出的火爆,意味着《詠春》所表達的精神内核不隻是能引起國内觀衆的共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打破文化壁壘的能力。
這一點,幾乎決定了舞台劇這種藝術作品的生命寬度。而獅城演出的成功,則意味着年輕的《詠春》,也許擁有更高的上限。
事實上,《詠春》在海外演出的火爆是有迹可循的,從北京到上海、從甯波到鄭州 ......2022 年 12 月首演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詠春》已經在國内掀起了數輪熱潮。
今年四月,《詠春》作爲開幕大戲登上國家大劇院時,演員靳東用了六個字來形容——震撼,大開眼界。
确實,相對于同題材的大熒幕作品,《詠春》在表達形式與内核構建等方面的塑造都相對獨特。
《詠春》采用雙線叙事的形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電影拍攝片場的故事:
" 戲外 ",深圳《詠春》劇組在拍攝葉問的故事;
" 戲内 ",葉問遠赴香港,弘揚詠春。
戲外戲内兩個故事平行叙事、無縫切換,兩個場景在舞台上旋轉交替。雖然劇名爲《詠春》,該劇講的卻不僅僅是英雄葉問的故事,而是同時在 " 戲外 " 塑造了以燈光師大春爲代表的一群 " 追光 " 的平凡人。
這也是《詠春》想表達的核心——這不是一篇英雄的史詩,而是一個時代洪流中緻敬每個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廣泛的共情能力、清晰的叙事結構、紮實的表達功底,這些都是《詠春》得以風靡的原因。
以舞台劇的生命周期來看,《詠春》是年輕的,但這份功勳章,卻是沉甸甸的。有趣的是,正如舞劇中所用的 " 戲裏戲外 " 的雙線叙事結構一樣,《詠春》狂飙的背後,也有一條令人無法忽視的故事線貫穿始終。
百場巡演總結會上,導演韓真如願獲頒深圳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聘書時說道:" 舞蹈演員的生命就應該綻放在舞台上,我們真的不虛此行。在《詠春》創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深圳對文化的重視,爲文藝發展提供了非常棒的土壤。"
如她所說,《詠春》自誕生之初,便牢牢刻上了深圳烙印。
立項之初,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等相關組織就大力扶持,盡可能的爲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創造條件。同時由 2022 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在作品的一些核心命題上,于嶺南大地誕生的《詠春》創新性地融合了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詠春拳 "" 香雲紗 " 爲展現形式,将深圳元素賦予劇中,在主流價值觀、審美與市場間找到完美的平衡,實現了非遺的活态運用,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的表達。
這種 " 守正創新 " 的能力,正是深圳最核心的标簽之一。
用科技賦能中式美學、讓技術與傳統深度融合、用光影雕刻武術身姿、以光作畫以舞融武 ......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茅慧這樣評價《詠春》," 這部劇可以很好代表深圳的文化現象,這是我觀劇後最突出的感受。包括舞蹈、燈光、舞美、音樂等方面都非常前衛,綜合起來的感受就是,深圳的文化底蘊和敢爲人先的時代精神,都在這部劇裏面有所體現。"
同樣的,在後續的推廣方面,深圳也展現了敢爲人先的特質。就拿對 " 年輕化 " 的理解來看,今年元旦時,《詠春》以一段精彩片段登上 B 站跨年晚會,成功在跨年之際在青年群體中引發了大量的讨論和二次傳播。
" 從三六九等到衆生平等,由開詠春一扇門到心中無門,葉問悟到,一個人代表不了武林。" 無論是傳播路徑還是内容打造上,《詠春》都打破了 " 說理 " 的常規操作,更強調體會與感受,并探尋了更多容易被青年群體所接受的表達方式。
整體來看,《詠春》确實是一次 " 深圳式的成功 "。
這正是最令人驚喜的地方,曾經在經濟發展方面創造無數奇迹的深圳,同時成爲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文化綠洲。
從 " 來料加工 ",到華爲、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引領時代發展的企業破土而出。從 2.7 億 GDP 的小漁村,到突破 3 萬億大關的亞洲經濟規模第四大城市,即便放眼全球,也很難找到一座城市能在 43 年的時間裏,便走到深圳這樣的高度。
不過,在高度發展的背後,深圳在文化産業方面的發展與努力往往容易被忽視。
從嶺南走向世界的《詠春》、現象級的電視劇《青春之城》、民謠盛典 " 吾城吾歌——新時代中國城市民謠歌彙 "、" 一帶一路 " 國際音樂季 ...... 高舉高質量發展旗幟的深圳,根植中華文明、嶺南文化沃土的文藝精品佳作層出不窮。
這片文化綠洲上,正生長出越來越多的參天大樹。
兼容并蓄,守正創新的氣質,也吸引着更多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來到這裏。
" 年輕的深圳從不吝啬給我們這些年輕人機會。這座夢想之城、青春之城,爲我們這些年輕的舞者提供了表演創作的沃土和平台,讓我們毫無顧忌地向前沖。" 對于《詠春》主演常宏基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深圳是一座 " 酣暢淋漓 " 的城市,是一座仍在持續 " 沸騰 " 的城市。
對于《詠春》編導周莉亞來說,深圳則是一座美麗且包容的城市。
确實,這份根植在骨子裏的包容,正是這片文化綠洲最初的種子。在此基礎上,深圳形成了一套機制并逐漸完善。
2022 年,深圳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 2600 億元,文化産業法人單位超 10 萬家。
爲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産業和創意文化産業,近年來,深圳以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爲目标,先後出台《關于加快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深圳創意設計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 5 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産業發展。
《詠春》誕生于這樣的深圳,絕非偶然。
給支持、給創作空間、出品後扶持傳播,巡演後形成閉環。相關專家将這種創作生産模式概括爲 " 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劇院運營+劇團+外腦)",這是對深圳近年來創新形成的 " 政府保障+社會資本+文化企業 " 的文藝作品創作機制和推廣機制的另一種诠釋。
在百場演出總結會現場,4 分鍾的回顧視頻讓在場的所有人潸然淚下。
在經久不斷的掌聲與呐喊聲中,《詠春》劇組這群平均年齡僅 24 歲的年輕人們,正如當年的深圳一般,任其磨砺,靜待玉成。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韬略》,爲了便于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标華商韬略公衆号,感謝支持,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韬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東方 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華商韬略旗下公衆号,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号【華商韬略】原創内容
◆◆◆
"點贊" 是喜歡," 在看分享 " 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