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生,就是最大的基礎。老齡化正在加速,近 3 億老年人就是最大的和諧穩定的基礎。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養老金體系不牢固,老年人不幸福,這個社會就不穩定。
養老金就是老年群體幸福穩定的壓艙石。最大的民生就是讓退休人員保持體面的生活,唯一的措施就是上調養老金的基數,一步到位。尤其是對待那些曾經做出曆史貢獻的老一輩産業工人,他們普遍擁有 30 年以上工齡,為中國制造付出過青春和汗水。
所以,廣大退休工人呼籲:養老金上漲 3.5%,解決不了貧富差距的問題。當務之急是提高那些曆史功臣的養老金水平,比如,将滿 30 年工齡的退休工人的養老金基數統一調整到 5000 元,滿 40 年工齡的統一調整到 6000 元。讓他們早日享受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當然了,老一輩産業工人的心聲,第一個阻力來自社保專家的反對。有的社保專家的理念有明顯的錯誤,主要有四點:
第一點,養老金機制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市場化機制;
第二點,工資高的繳費高、養老金高,工資低的人繳費少、養老金低,這是天經地義的;
第三點,養老金執行的是 " 年輕在職人員繳費供養退休人員 " 的機制,養老金的來源,主要依靠在職人員繳費,後人繳費供養前人。
第四點,養老基金大池子沒有水了,所以,要延遲退休,讓水流失得慢一點。
社保專家的四大理念,看上去似乎有道理,其實,大錯特錯。我們是支持給老一輩産業工人上漲養老金的,反對社保專家的這五大誤區:
第一個誤區:養老是社保體系,是福利體系,不是市場經濟體系。滿腦子都是市場經濟法則的社保專家都不會有 " 良心 ",眼裡隻有市場、沒有民生。也就是說,他們的眼裡隻有 " 金錢 ",沒有 " 愛心 "。我們認為,社會保障體系不能走市場經濟的路子,反對把養老體系 " 市場化 ",要避免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市場化的悲劇。
第二個誤區:養老基金大池子缺錢了,不是想着如何多充水,而是想着如何少流水,首先采取的招數就是延遲退休,讓老人多工作五年、多繳五年社保、晚領五年養老金。這種導向和思路是錯誤的。養老體系是全社會的民生問題,全社會都應該給養老金大池子充水,社保部門存在的意義就是應該多充水,而不是少流水。比如,美國養老金規模是美國 GDP 的 150%,中國養老金規模是中國 GDP 的 10%,折合人均養老金,中國不足美國的 1%。請問他們的錢從哪裡來的?
第三個誤區:養老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職人員的社保繳費,盡管養老金還有投資收益、财政劃撥、國資劃撥等輔助渠道,但主要來源是年輕人的社保繳費。現在的問題是,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而且年輕人不繳社保或斷繳社保的越來越多,這種單一的繳費機制已經入不敷出了。解決養老金不足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擴充來源而不是延遲退休等問題。比如,全民所有制的國企經濟占 GDP 的 75%,既然是全民所有,就應該劃撥更多的利稅進入養老金體系。
第四個誤區:養老金體系需要解決的是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這不是我說的。看下圖,人社部在發言中自己說的,養老金水平差距過大。養老金是民生福祉和社會保障問題,而不是市場經濟問題,所以,解決養老金失衡問題要注重公平大于效率(注:在職人員要注重效率大于公平)。那麼,注重公平就是要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職人員繳費高說明他們的工資高,已經享受了在職時的發展紅利;退休後他們的養老金高,再次享受了養老體系的雙重紅利。那麼,在養老金上漲機制中,高收入的漲得多、低收入的漲得少,貧富差距反而是越來越大。所以,在上漲機制中就要注重公平理念,加大低收入群體的上漲幅度,讓低收入者慢慢實現共同富裕。
第五個誤區:老一輩産業工人因為在職時社保繳費少,所以退休後發的養老金低," 活該 " 他們的曆史貢獻小,就應該領取低水平的養老金。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觀點。眼裡隻有市場機制,沒有曆史貢獻的愛心,典型的曆史虛無主義。老一代産業工人在建設工業基礎、發展國企基礎的時代,執行的是低工資、高勞動強度的機制,人到中年之後又為了支持改革而選擇下崗分流、買斷工齡,也是一種為國貢獻。我國正是依靠老一代産業工人的低人工成本的人口紅利造就了 " 中國制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現在的高薪者要感恩老一輩産業工人的貢獻,現在應該給他們多漲養老金,彌補曆史和時代對他們的虧欠,而不是沒良心地罵他們 " 沒有貢獻 "。
PS:看懂了以上五個誤區,相信更多的退休工人會支持這種理念。也請你多多轉發給退休人員、共同呼籲政策更加溫暖、有良心、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