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最後幾個工作日,A 股久違的拉出了三根陽線,俨然一副「逼空」的架勢,整個元旦假期投資圈開始嘗試走出 2023 年的陰霾,盡可能用一種樂觀向上的氛圍迎接新的一年。
但元旦之後 A 股的表現,卻令所有人大跌眼鏡:除了上證指數不至于太慘,其他如中證全指、深證成指、中證 1000 以及中證 2000 指數等等,均創下了 2016 年以來的最差 1 月。
即使 1 月 24 日的超預期降準,也僅讓市場行情興奮了三天,之後便再度轉入絲滑的下跌。降準前的市場低點在二月初再度告破。
走熊的市場裏,鬼故事的數量常常和下跌的速度成正比。一夜之間,CXO 的一點「傳聞」都能直接帶崩大盤情緒,融資盤、質押盤也被頂上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随着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卷向債券市場,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2 月 4 日這個周日,非銀機構還在竊喜不用調休上班,就被勤勉的銀行、保險資金偷襲背刺,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直接打到 2.4% 的曆史極低。
債牛走向一個新時代,股市則陷在流動性困境中。
即便大部分投資者也都知道,經濟和市場會有周期,正如繁花爺叔貢獻的名言「大暑之後必要大寒。一定記住,這是規律」
。但問題總是——那寒冷的戰役我已經打過了,冰冷的 A 股究竟何時立春?
去年末,一位久經沙場的私募基金經理曾告訴筆者,過去這麽多輪市場周期,A 股在真正見底之前,總會經曆最後一輪也是異常兇猛的「出清」。
那麽,當人們又經曆了 1 月這場堪比熔斷的「災難」之後,那殘忍的最後一跌,到底過去了沒有?
這次怎麽了
「當前市場是否對短期的悲觀負面因素過度反應了呢?是否對長期的樂觀積極因素忽視了呢? [ 1 ] 」如果不提出處,這句反問應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近期的 A 股市場,但事實上它來自兩年前的一篇文章。
22 年 3 月 17 日淩晨 3 點,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公衆号發文《從今天起,開始樂觀》,語重心長地細數了 A 股十大樂觀因素。
而在此前一天,A 股剛剛經曆了「大奇迹日」:上證指數先是高開低走盤中一度下跌超 1%,臨近午盤多頭忽然發力,最終指數大漲 3.48%。三大部門——國務院金融委、人民銀行以及銀保監會集體發聲,力挺資本市場。
受此鼓舞,A 股一掃開年之後的連續陰霾,17 日當天三大指數繼續高舉高打,收盤均漲 1% 以上。市場紛紛高呼 " 政策底 " 已至,沒有人預料到,這隻是 A 股漫漫尋 " 底 " 之路的一個起點。
自此以後,雖然不斷有政策出台,但想象中的牛市卻遲遲沒有現身,反而今年在外圍股市紛紛上漲的情況下,A 股三大指數齊刷刷跌破了 22 年 4 月份的「市場底」。
持續低迷的情緒之下,過往投資者賴以生存的經驗似乎都在消融。
站在 2022 年底,疫情封閉的三年已經成爲曆史,充滿複蘇希望的 2023 正在徐徐展開,人們曾經非常熟悉的喧鬧與增長也即将重現。況且,在 2022 年的大熊市之後,許多基金經理也已經認爲,連續再熊的概率并不高,曆史上發生的頻率也不多。從勝率上看,應該是要積極布局的。
隻是,這幾年「小概率事件」的頻頻發生成爲了投資收益率面前最大的攔路虎。之後 A 股不僅連熊兩年,今年年初更是跌破了自 2005 年以來幾個熊市低點連線構成的趨勢線。
與此同時,替下跌背鍋的「敵人」也已經換了好幾波。從量化資金到天量 IPO,從大股東減持到基金轉融通,每一輪新的「尋底過程」,總會出現新的「元兇」,即便美國股市裏多的是量化基金,既沒有暫停 IPO,也沒有限制做空。
但不論政策如何漸進、「敵人」如何變更,一個不變的問題是,社融數據始終沒有複蘇。
「躺平」的社融
在讨
論「救市政策」時,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二級市場,但實際上實體經濟是一切股票指數最底層的「資産」。
道氏理論創始人查爾斯 · 亨利 · 道曾經說過,「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這句話後來被寫入了大學教材。A 股雖然經常因爲「投機屬性重」而被廣爲诟病,但從曆史上看這一教條同樣适用。
2022 年 7 月,國盛證券金工團隊曾經對 2000 年之後 A 股的六輪牛熊周期做過一次簡單複盤,結果顯示:景氣是牛市的基礎,衰退則是熊市的開端。二十多年裏,隻有 2013、2015 和 2019 年有所例外。
盡管如此,想要通過研判基本面景氣變化來把握市場拐點卻并不容易,因爲投資者對經濟複蘇的預期會促使股市先于經濟見底,再加上曆史上政策對于經濟往往具有比較強的指向性,由此衍生出了 A 股的三重底:政策底、市場底和經濟底。
市場的迷幻之處在于,這三重底并非一蹴而就,換句話說,即使出了政策,市場和經濟也未必見底。在三者的傳導過程中,社融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橋梁。A 股想要見底,可能要先看到「高社融增速」出現。
根據國盛證券總結,市場底一般在兩種情況下出現。
第一種是出現了特别強的政策信号,比如 2005 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和彙率制度改革,以及 2008 年 11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另外一種,則是有持續政策落地,同時配合具有信号意義的 " 高社融增速 " 發生,比如 2013 年 1 月社融環比增長 10%(季度調整,下同),或者 2019 年 1 月社融環比增長 7% [ 2 ] 。
2022 年 3 月之後,雖然持續有政策出台,但級别顯然都達不到「彙改」或者「四萬億計劃」級别。
況且,國内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制度完善程度都已今非昔比。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近期分享了一個「政策效益遞減」理論,在他看來,「産能過剩的情況下,經濟從過去經常見到的通脹變成現在的通縮,政府在需求方面采用的各種政策越來越沒有效率」,所以,「貨币政策的放水、信貸政策的松寬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 [ 3 ] 」。
在《A 股曆史大底是如何煉成的?》中,招商證券策略團隊解釋過,「新增社融增速加速改善,意味着實體經濟獲得的融資增加,也會帶來相應的投資消費需求的增加,企業的收入和盈利也将會因此而改善,因此新增社融增速領先工業企業盈利增速 3-6 個月。新增社融增速轉正也就意味着企業盈利增速也會改善,加速上行 [ 4 ] 」。
問題也恰恰出現在這裏。
根據國盛證券宏觀團隊分析,2023 年新增社融雖然同比多增,但增量主要集中在封控剛剛放開的一季度,此後增長即開始放緩;同時社融結構欠佳,政府債券是主要拉動方,而居民和企業中長期貸款自 7 月起均連續同比少增 [ 5 ] 。
至少從目前來看,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仍保持着謹慎求穩,呼籲救市拉動擴表信心的聲音此起彼伏。畢竟從供需關系看,資産價格要上漲,總歸是要實現資金的淨流入。
A 股正在「老」去
2023 年末,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 1+1》中,主持人白岩松與嘉賓展開了一場關于「元旦春節假期,如何促消費」的讨論。節目中,一句「老百姓有錢,但是他們
也不敢花、不願意花」讓很多人破防,也讓白岩松被罵上了熱搜。
雖然與大多數人的「體感」不符,但白岩松的提問其實有數據支撐——「社融」躺平的另一面是,存款利率雖然在不斷降低,居民儲蓄率卻在持續提升。
因此,增量資金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增量的錢會被人們放到哪裏去,則是問題的另一面。
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分享過一個有趣的視角:對于中國全行業的高速增長,最受益的群體主要是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前後出生的黃金一代,他們既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又趕上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科技革命,尤其是 08 年之後通過充分運用金融杠杆進一步實現了資産增值,所以,大量财富集中在這幾代人手中。
而 80 年代至 90 年代前後的這一批人,「雖然未能趕上入世帶來的财富積累,但通過新興産業和金融、實體杠杆也能獲取到足量财富」;至于 95 後和 Z 世代,已經趕上了居民部門高杠杆時期,「能遇到的造富機會逐漸稀缺」。
在付鵬看來,社會總體是個體居民的加總,所以社會資源配置毫無疑問會受到年齡結構帶來的風險偏好影響。而根據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人們的消費欲望和風險偏好會在青壯年時期達到頂峰,此後随着年齡增長,會更傾向于減少開支,降低風險資産的配置比例。
換句話說,王思聰肯定比王健林更喜歡「撒币」與「創業」。
所以,社會整體的風險偏本身就在随着年齡結構的變化逐漸降低 [ 6 ] 。
同樣的現象也曾發生于上世紀 70 年代之後的歐美,以及 90 年代的日本。以日本爲例,二戰之後日本經濟上行的起點,是在朝鮮戰争中向美國供應商品,到了 90 年代,從戰後就開始積累财富的這一代人逐漸進入退休年紀,投資和消費需求開始降低。
在《我的投資生涯——一位日本投資者的自白》中,日本民間股神村上世彰列出過一組數據:
在日本家庭财産構成中,現金和存款占比超過 50%,股票、投資信托、債券占比隻有 18% 左右。股市因此缺少活力,反過來再次限制了投資者回報預期,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導緻日本股市與美股的估值差距被不斷拉大,最終在淨資産規模基本相當的情況下,日本股市總規模僅剩下美股的 1/4-1/3。
而過去幾年,宏觀經濟增速的下台階,經濟結構發生的劇烈轉變,加速了國内投資風格的轉向。這種變化投射到 A 股,即表現爲成長股無論科技還是醫藥都被棄之如敝履,而低增長高股息的紅利股則成爲了躲避下跌的「諾亞方舟」。
顯然,A 股折騰不動了。
尾聲
「如果還認爲我們陷入的是經濟周期的下行周期,那就真的錯的太可怕了,應該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和一個時代的開啓,周期和時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性質。」過去的這個周末,京東前 CEO 徐雷的這條朋友圈被火速傳播。
A 股正在經曆的,同樣很難用常規三到五年的周期往複來解釋,更像是在映射一個漸行漸遠的昨日世界。
但昨日遠去,從來不意味着曆史終結,困頓之中也連接着一個新世界的起點。「
大暑之後必有大寒」這句話反過來一樣成立,A 股也不會永遠「坍縮」下去,總會找到新的平衡和投資邏輯。隻是,能通過投資賺錢的,永遠隻是少數。
因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股票市場裏,比「寒暑交替」更接近第一性原理的總是,用便宜的價格買好東西。能不能找出下一個時代裏的好東西,首先淘汰了一批人;敢不敢在市場極其恐慌但價格極其便宜的時候,仍然擁有現金與理性,又淘汰了更多的人。
參考資料
[ 1 ] 從今天起,開始樂觀,澤平宏觀
[ 2 ] 市場底先于經濟底的條件是什麽?——七月大類資産與基金研究,國盛證券金融工程團隊
[ 3 ] 許小年:企業家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宏觀上,華夏基石 e 洞察
[ 4 ] A 股投資啓示錄(十九):A 股曆史大底是如何煉成的,招商證券策略團隊
[ 5 ] 2023 年社融回顧與 2024 年展望:4 大關注點,國盛證券宏觀團隊
[ 6 ] 論債務【四】人口年齡結構和風險偏好,付鵬的财經世界
作者:張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