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初德國大衆汽車宣布将在美國開始測試自動駕駛版本的 ID Buzz 電動微型巴士。在大衆和福特合資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ARGO AI 因爲沒有後續資金支持破産之後,大衆集團自動駕駛戰略的走向比較引人關注。而在這次投入測試的 ID Buzz 電動微型巴上,大衆也更換了新的合作對象。最初,大衆汽車的自動駕駛 ID Buzz 原本打算使用 ARGO AI 的技術,但現在該公司正在與其合作夥伴 Mobileye 一起開發内部硬件和軟件。
而由此,一個代表大衆在自動駕駛上全新方向的新公司 "ADMT" 浮出水面。在 ARGO AI 解散,CARIAD 劇震之後,大衆在智能駕駛上走向何方?
01
自動駕駛在大衆集團層面得到重構
在迪斯時代,大衆的自動駕駛工作基本都是由 ARGO AI 來完成。在那場引人注目的大衆和福特的合作中,大衆向 ARGO AI 投入了 26 億美元。其中,10 億美元是來自大衆集團的直接現金注資,剩餘部分是把大衆集團旗下估值 16 億美元的自動駕駛子公司 Autonomous Intelligent Driving(AID)并入 ARGO AI。而在 ARGO AI 破産之後,大衆順勢對旗下的自動駕駛業務在集團層面進行了調整。
一方面,大衆在理念層面抛棄了迪斯時代的全棧自研,引入了 Mobileye,無論是在大衆負責軟件 CARIAD 内部,還是在大衆新成立的 ADMT(Autonomous Driving Mobility & Transport)中,Mobileye 都将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大衆抛棄全棧自研的背後,是希望能夠整合市場上相對成熟的技術方案來确保集團旗下各個品牌的戰略車型不因爲軟件的問題而再度導緻延誤,這也是迪斯失去董事會支持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大衆集團内部自動駕駛主導權從奧迪轉向商用車部門也基本得到了确認。作爲一款商用車,ID BUZZ 将堅持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這意味着,大衆商用車部門承擔了整個集團自動駕駛先鋒的角色。而在無人駕駛 ID BUZZ 在北美落地的新聞稿中,大衆董事會中負責商用車以及自動駕駛項目的 Christian Senger 的出場,進一步證實了之前的傳聞。
衆所周知,和乘用車相比,在封閉道路上行駛的商用車更容易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大衆的自動駕駛主導權從奧迪轉向商用車,也表明了相比于迪斯時代對于産品落地和全棧自研抱有魚和熊掌兼得的心态,務實的奧博穆更加看重産品落地,避免自己因爲過多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步前任的後塵。
02
大衆堅持 L4,但短期放棄全棧自研
作爲 ARGO AI 的另外一個股東,福特在 ARGO AI 破産之後,成立了 Latitude AI 用來承接相關的人員和資産,成爲福特發展自動駕駛業務的全新載體。不過福特不再将目标鎖定爲 L4,轉而由 Latitude AI 來領導福特内部 L3 級别的自動駕駛技術,幫助福特加緊落地消費者可以感受到的包括領航功能在内的高階智能駕駛在量産車型上的部署。
但反觀大衆汽車,新成立的 ADMT 不僅有大約 100 名員工來自 ARGO AI,同時位于奧斯汀的 ARGO 自動駕駛汽車測試中心也成爲 ADMT 的大本營,以此來支持之前同樣也是 ARGO AI 未竟的無人駕駛的 ID Buzz 項目。
引入 Mobileye 爲大衆自動駕駛戰略合作夥伴也是貫徹奧博穆構想的戰略落地之一。在全球幾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Mobileye 相對來說是最爲封閉的。和 Mobileye 合作,大概率情況下,大衆将會采購 Mobileye 的全套方案,并基于 Mobileye 的黑盒來做二次開發。考慮到 Mobileye 方案的成熟性,因此自動駕駛版本的 ID Buzz 按計劃進行測試并投入量産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而對于 Mobileye 來說,和大衆的合作将進一步豐富 Mobileye 的數據庫,對于後期長尾問題的解決以及算法的優化将起到比較大的作用。但大衆汽車,能否在 CARIAD 的體系内,通過和 Mobileye 的合作,來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數據,反哺大衆自動駕駛自研能力的提升,目前還看不到有太多的進展。當下 CARIAD 肯定是全力放在 E3 2.0 上。整合 Mobileye 的自動駕駛功能會成爲一個主要任務。
但是從長遠來看,大衆未來必然是需要具備自研自動駕駛能力。否則大衆也沒有必要在國内投入重金和地平線開展一系列的合作,尋求對于自動駕駛 AI 芯片能力的掌握。
03
ID Buzz:大衆強化美國戰略落地
根據大衆公布的信息來看,這次在奧斯汀進行測試的 ID Buzz 将配備大衆集團與 Mobileye 合作開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平台。其在硬件層面将融合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依然直指 L4 級别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ARGO AI 的失敗,并沒有挫傷大衆對于 L4 的追求。而這也将和整個大衆在美國進軍電動微型巴士的戰略息息相關。
在美國市場的規劃,大衆 ID Buzz 将是一款具有戰略意義的車型。其中,專門針對美國市場的三排座 ID Buzz 将于 2024 年上市。從大衆的角度來看,單純依靠 ID Buzz 這款電動車能夠在北美市場取得多大的銷量,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 ID Buzz 可以搭載 Mobileye 的 L4 級别自動駕駛技術,那它在美國的銷量前景必然會上一個新的台階。爲此,大衆爲 ID Buzz 制定了比較全面的測試計劃:在 7 月底,這些無人駕駛的 ID Buzz 将在美國德州的奧斯汀市道路上進行測試;在未來的三年,測試的範圍将推廣到奧斯汀之外的其他美國四座城市。在 2026 年底,大衆将在美國推出基于 ID Buzz 的無人出租車服務。
除此之外,将具備一定的 L4 自動駕駛功能的 ID Buzz 出售給 " 移動和運輸領域的其他領先公司 " 成爲大衆新的财源。也就是說,ID Buzz 在美國的主要客戶将不僅僅是 C 端的個人用戶,移動和運輸領域的 B 端公司将成爲 ID Buzz,尤其是帶有自動駕駛功能的 ID Buzz 的主要客戶。考慮到 Mobileye 在相關項目上的介入,大衆可能更多将轉向一個整車平台提供者的這樣一個角色。
其實大衆這種做法并不是首創。之前 Uber 就從沃爾沃采購 XC90 作爲自己的平台,而 Waymo 則從極氪購買相關車型來加裝自動駕駛系統。對于主機廠來說,未來無人駕駛會更早地在移動出行 / 物流領域落地,而整車企業能夠盡快實現車型的交付并賺取一定的利潤以及積累相關數據,可能是更切實的一種策略。
在引入 Mobileye 加速推進自動駕駛項目的同時,我們也相信大衆也會拿出一定的資源繼續之前自己的自動駕駛全棧自研。畢竟大衆這種級别的公司,肯定不會把自己的靈魂拱手交到其他人手上。但是自研和外部資源雙輪推進的模式,需要公司投入更多的資源。對于大衆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擁有足夠的舞台供自研和 Mobileye 兩個方向同時推進。考慮到大衆在國内投入 24 億歐元和地平線開展的合作,未來大衆自己研發的芯片加上 CARIAD 的軟件能否實現對 Mobileye 的平替,也将值得我們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