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關門潮的風,吹到了香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特約作者 | 陳方
編輯 | 王偉凱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曾經 " 比奶茶店還多 " 的藥店,正在經曆着一波關門潮。如今,這股風吹到了香港。
10 月 8 日,香港連鎖藥店華潤堂發布通知,将于 11 月 8 日關閉香港的全線分店。這是一家擁有 25 年曆史的連鎖藥店,前身是華潤集團旗下華潤百貨的中成藥部。鼎盛時期,華潤堂在香港的門店達到 92 家,遍布全港,是香港較大型的連鎖藥店。
不過,與萬甯、屈臣氏這些更具知名度的門店不同,華潤堂以中醫藥爲主,并且定位高端,一大特點是獨家設置的中醫駐診服務,每年有超過 2.1 萬香港市民在華潤堂就診。
而萬甯、屈臣氏等,除了銷售藥品之外,還銷售嬰幼兒用品、個人護膚品等,走的是多元化的經營路線。
目前,華潤堂在香港擁有 19 家分店。《棱鏡》作者發現,今年 5 月,華潤堂官網顯示的門店還有 34 間。這意味着,過去幾個月,這家公司一直處于收縮狀态,直至此次徹底閉店、歇業。關于閉店,華潤堂給出的原因是: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和運營的挑戰。
華潤堂在今年深秋的突然謝幕,讓不少業内人士感到意外,也被視爲香港醫藥零售市場的一個風向标。
一位香港本地人士向作者感歎,華潤堂的關門有着多重因素,一方面租金的長期高企,一直讓線下門店承受着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廣州、深圳等地商品的高性價比,也吸引不少港人前往購物;此外,網購也對線下門店的經營起到了不小的沖擊作用。
曾經想成爲最大的名貴藥材商
在香港,滿街林立的藥店,曾是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很多港劇常見的外景。
作爲一家成立時間不算太長的較大型連鎖藥店,華潤堂能夠短時間内在香港立足,與 2003 年非典疫情的爆發有一定的關系。
華潤内刊記載了當年 5 月 5 日的一段訪談,當時的香港,正面臨着非典疫情的防疫壓力,闆藍根、口罩被一搶而空。時任華潤堂商品總監的姚青琪在訪談中提到,面對闆藍根被瘋搶、進價暴漲的情況,華潤堂選擇了不漲價,這爲他們赢得了不少民心。
時任華潤堂總經理艾玉洲介紹,從 3 月 20 日到 5 月 4 日,華潤堂的營業額同期增長将近五成,兩個月闆藍根的銷售超過前兩年的總和;清開靈口服液銷售量是 2002 年的 10 倍。
在非典疫情時,華潤堂開啓了新的銷售思路:提倡教育式的消費觀念,推出坐診服務,充分利用當地居民對中醫藥的好感和信任,引導本地消費者接受藥 + 診的捆綁服務。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華潤堂和中藥保健綁定在了一起,這與香港其他藥店多元化的模式不同。貴細藥材和名貴藥品的銷售,是華潤堂的一大特色,其官網顯示,華潤堂目前熱賣的産品有四款:野生冬蟲夏草、安宮牛黃丸、東阿阿膠原粉、滴雞精。
在嶺南地區,中醫藥一直備受推崇,香港的中藥鋪也自帶專業光環。
不過,香港的藥店要想拿到中藥材銷售資質,必須另外申請一張 " 中藥材零售商牌照 ",受到的監管也比普通藥店更加嚴格。
2010 年前後,國内 " 大健康 " 理念開始流行,華潤堂曾希望借機在内地市場擴張。
2010 年,華潤堂放下豪言,5 年之内,要在内地市場開出 500 家門店,成爲中國最大的名貴藥材、中藥保健品零售商。2014 年,深圳華潤堂以 7296 萬元的價格從華潤醫藥收購三九醫藥連鎖 152 家藥店,一時風光無兩。
當時的華潤堂并不屬于華潤醫藥的一部分,而屬于華潤創業有限公司。2015 年,他們從華潤創業剝離出來,加入了華潤醫藥。
但是,名貴藥材和滋補保健藥物的銷售狀況并沒一直長紅。
比如,華潤旗下的另一品牌東阿阿膠就在 2018 年發現,阿膠等滋補品的銷售在下降。還沒等行業分析出到底是年輕人不崇尚中藥滋補了,還是消費能力下滑了,東阿阿膠業績就在 2019 年大幅度下滑。
2020 年,華潤堂在内地的所有藥店又被華潤三九全部收購回去,從此退守香港市場。
此時的華潤堂,已經沒有了幾年前的風采,也開始出現了虧損。華潤三九在 2020 年的一份公告中提到,華潤堂 2019 年度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别爲港币 10.43 億元和港币 -0.87 億元,2019 年 12 月 31 日淨資産爲港币 -2.25 億元。
如今,對于華潤三九來說,華潤堂每年的營收也已經顯得微不足道。财報顯示,2023 年,華潤三九的營收高達 2447 億元。
時下的華潤堂,在經營上雖然遇到了困境,但這家名貴藥材的連鎖門店依然受到不少内地遊客的推崇," 華潤堂 " 三個字經常出現在香港的各種旅遊攻略中,這些攻略推薦遊客去華潤堂買中藥,一是因爲保真,二是因爲不會宰客。
中藥的定價本來就是一門 " 玄學 "。行業人士介紹,因爲産地來源、貨品等級、炮制工藝、藥屑水分等不同,中藥材的價格向來難以統一。今年 8 月份有媒體就曾報道過,中藥材在 " 炒作 " 影響下價格飙漲,如健脾益氣的白術去年 37 元 / 公斤,今年漲到了 180 元。
最近幾年,香港藥店欺詐消費者的事件也屢有發生,而且大多針對外來遊客。
香港處理類似投訴的部門主要有消委會和海關的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組,僅今年至少已經處理 6 起宰客事件,主要集中在中藥材、參茸類滋補品的銷售上。有這麽多同行 " 襯托 ",更加顯出華潤堂 " 貴但真 " 的價值。
隻不過,願意爲名貴藥材買單的人越來越少了。
業内人士預判,還要關 30 萬家藥店
華潤堂的倒下,爲過度依賴單一經營模式的藥店敲響了警鍾。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藥店過得都不太好,包括屈臣氏這樣以美妝爲主的多元化經營模式的門店。
根據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 2024 年的中報,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在 " 保健及美容産品 " 這一欄,他們在歐洲、亞洲(不包含中國)的營收、門店都出現了增長,但在中國市場卻出現了減少,其營收更是同比減少了 19%。
屈臣氏是全球最大的保健和美容零售商,2023 年,其 " 中國保健及美容産品 " 門店數共 3840 家,總營收 164.5 億港元,平均每家門店 428 萬港元,單店營收額遠高于 A 股上市連鎖藥店中規模最大的益豐藥房的 170 萬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依然受到了整個消費形勢的影響。
據香港地區零售業統計,2024 年以來,零售業銷貨價值從 1 月的 365.18 億元降低到了 8 月份的 291.82 億元。零售業銷貨價值指數從 1 月的 130.8,跌至最新 8 月的 104.5;零售業銷貨數量指數從 1 月的 122.8,跌至 8 月的 95.9。
過去十幾年裏,内地和香港的居民來回騰挪,幾經反轉,通常都是 " 哪邊便宜去哪邊 ",這兩年很明顯,風在向北吹。
據大公報測算,2023 年平均每位香港居民 " 北上 "7.2 次。另據《港人北上消費數據簡報》,2024 年第一季度,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生活服務類消費環比增長 135%,訂單量增長 157.6%。廣州、深圳是 2024 年第一季度港人北上消費最熱門的城市。
" 香港賺錢深圳花 "、" 港人北上 "、" 跨城消費 " 一度沖上熱搜。
巧合的是,華潤堂的關店與内地藥店關閉潮遙相呼應,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依然有共同點:藥店的主要購買力正在減少。據中康藥店通系統數據顯示,全國關閉的藥店數量從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6778 家增加至第二季度的 8792 家。
國内四大連鎖藥店之一老百姓大藥房今年召開的業績解讀會上表示,公司會主動關閉較多門店,甚至會主動退出部分經營城市。不少行業人士預判,國内的藥店關門事件還将繼續增多,未來藥店規模将逐步回落到 40 萬家店左右。
在此之前,藥店曾經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甚至給人一種 " 藥店比奶茶店還多 " 的印象。《2023 — 2024 年度中國藥店發展報告》顯示,全國藥店門店數量從 2019 年的 53 萬家增長至今年的約 70 萬家。
在内地,街邊藥店主要依賴中老年人的醫保消費。因爲醫保的兜底,這些年零售藥店行業的業績增速快,門店快速擴張,多一家店,就多一個醫保刷卡點。
不過,今年初,醫保監管突然轉向,開始嚴格審查藥店串換藥品、超量開藥、藥品購銷存記錄不匹配、處方藥銷售不規範等增加營收的 " 秘訣 "。曾經靠數量擴張而非質量提升的發展模式,正逐漸遭到反噬。
尤其是醫保個賬改革後,資金由 " 按人分配 " 轉向 " 按病分配 ",單位繳納和統籌基金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減少,藥店可用的金額也就減少。零售藥店的主要消費群體中老年人本身就對價格極其敏感,自己賬上醫保錢少了,自然會影響消費。
今年 6 月份以來,國家醫保局對知名連鎖藥店企業一心堂進行約談,更是對行業不規範行爲的緻命一刀,行業變動開始加速。
除了對個别連鎖藥店約談之外,一些知名連鎖藥店的主要負責人也被調查、留置。比如,去年 7 月,大參林實控人柯金龍被留置後,經調查違法事實明确,因單位行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 50 萬元。今年 7 月,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被湖南省監察委員會留置、立案調查。
據不完全統計,自 2023 年下半年以來,董事長被留置的醫藥企業,還有衛甯健康、賽倫生物、沃華醫藥與華廈眼科等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