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長三角 momo,作者:祝穎麗,題圖來源:AI 生成
對很多員工來說,晉升到 Team leader、業務主管乃至部門總監在未來都是一個可望可即的目标。一些摩擦和不适,換一個視角,也可能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上周我們呈現了幾位中層管理者在部分沖突問題上的視角(大廠權力上位者,如何看待「職場 PUA」?)。這周,在沖突之外,當他們被當做職場中的 " 優勝者 " 去看待時,一些經驗和路徑也許值得參考,一些教訓也值得被看到。
以下是編輯整理後的回答。
70 後—從互聯網到外企,曾管理 200 多人團隊,現團隊人數 30 人;
80 後—互聯網公司,管理超過 200 人團隊;
85 後—電商公司,管理 100 人以内團隊;
90 後 A —從自己創業到大公司,管理 30 人;
90 後 B —經曆過外企、互聯網企業,目前在創業,管理 200 人團隊。
怎麽成爲管理者?
70 後
我們一個團隊的,大家在一起工作,首先要選一個小的 Leader,其實就是選業務做得比較好的。
這時候 Leader 也不是讓你管人,而是讓你把經驗傳遞給整個團隊,讓大家一起來取得更好的成績。
80 後
我做管理應該是 11 年之前,第一個階段管小團隊,首先你要讓别人服,對你的業務很服氣,你也能幫他們解決問題。
85 後
那時候公司成長得快,個人在裏面也會跟着成長。2013 年就開始帶幾個人。但帶團隊真的需要時間,因爲業務你可以通過方法論複制的,但是帶團隊不是。所以你需要有實戰的經驗,需要學會舉一反三。
90 後 B
我當時也是運氣好。
我輪崗到一個部門,覺得挺好的,業務很有意思,老闆也很好,就明确表達想留下來。
這個部門有一個很貴的 Manager,他 7 年了,要走。而我是一個很便宜的 Manager,正好老闆想做數字化轉型,我就站在團隊戰略轉型的一個位置上,什麽都撞上了。
我當時就幹了一年,那個崗其實至少等 5 年之後才能接的,我是卡了個空子。
管理者的試錯與成長
剛開始當管理者的時候,更多覺得,很多事情我能做得好,其他人也能做得好。他們做得不好,無非就是對自己要求沒這麽嚴格。
有一個下屬,我就覺得他做得不好。然後跟他去聊,就站在公司的天台上,從下午 4 點鍾一直聊到晚上 10 點鍾,整整聊了 6 個小時,最後還是沒有聊通。
我苦口婆心,他就是不接受,我就特别不理解。後來上了管理者課,講師說溝通的基本點是兩個人有共同的立場,如果沒有,什麽東西都是白搭。
這位下屬還一直有情緒,開周會的時候會鼓動其他人反對我。剛開始爲了團隊的穩定性,我其實是在和稀泥。 當時我很軟,覺得他的想法可能也是對的,我們應該團結每一個人,不要輕易地就去放棄一個人。
這個事情被我老闆知道的時候,在某一次會上直接讓他離開了。我記憶深刻。
我第二個階段就是團隊從幾個人到十幾個人,然後到了二三十個人,這種情況下,你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幫哪個人解決業務問題,在這個基礎上,你還是去看大家的訴求。
有的人想漲薪,有的人想晉升,這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激勵體系;還有的人希望有情緒價值。有的人看重性價比。那你就要看這個人他屬于哪類人了,要把人分類型了再對症下藥。
第三個階段,我開始從大概 60 多人的團隊管理到兩三百人的團隊。
大規模管理的話,最重要的東西是 " 管一層,看一層 "。管好你下面那層,解決 80% 的問題,但同時你不能讓下面那層跟你之間形成一個閉環,要時不時提溜下面的人看看他們跟你說的,和你下面那層的人跟你說的是不是一緻。
逐漸意識到要接受不完美。
因爲從一線一路上來,你就會要求很多員工,跟你當初對自己要求一樣。這是人的慣性,就像父母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樣。
問題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沒有辦法跟你一樣。他可能比你弱,也可能比你好,所以很多時候你得接受不完美。
這個不完美不是沒那麽優秀,是沒有像你心中想的那樣。因爲未必達到像你這樣的就是最優秀。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不擅長的地方,管理的邏輯永遠不是讓自己成爲整個團隊的天花闆。
現在很多東西日新月異, 20 多歲的人是在信息高度爆炸的環境裏成長的,其實已經不是所謂論資排位這件事。很多東西并不以年齡和經驗作爲唯一。
我也有過掙紮,有過内心抗争,甚至有過比較陰暗的時刻,但沒有辦法,要接受。這種時候你就得認同很多東西,年輕人就是比你強。
舉個例子,年輕人喜歡二次元,那你讓我一個 35 歲以上的人去喜歡二次元?我不是說隻有年輕人才喜歡二次元,但的确絕大部分喜歡的都是年輕人。
我努力過讓自己去看,但是真沒有辦法看下去。
你在一線帶團隊時,是個沖鋒陷陣的人,你的能力是團隊的天花闆。但随着你越管越寬後,你會發現,你的職責變成讓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所謂的接受不完美,既是接受團隊的不完美,也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代際傳承?好老闆以及好管理
我的老闆經常講,他是我的領導,更是我的資源。
他說你有什麽事情可以過來可以跟我說,叫 " 送死你去,黑鍋我背 "。就是希望我們更加主動地去工作,去承擔更大的責任,沖在一線,不要有什麽擔心。
下屬大膽去嘗試,犯了錯誤老闆來背黑鍋。這是我跟我的老闆學到的。
我現在也是覺得要成就他人,這是管理者的一個基本工作。最好的結果就是,下面人比我們更強。
假如他能夠替代我,坐我現在的位置,其實對我來說是個好事。這樣我可以騰出手來做更多的事情。
早期公司其實有很大的空間,你成長了,就可以把我頂得更高。大家其實是互相成就。
有些管理者對下屬是打壓的,最好你們都不如我,誰冒頭了,要想辦法把你趕走。如果我的團隊裏面發現有這種想法的,我絕對會開掉,絕對不留,因爲他的内心太狹窄。
理想的管理者,肯定是優秀的 CEO、董事長的那個級别。
第一個是有知識上的系統性,你必須得懂财務,懂人力資源,懂采購,懂供應鏈等等,知識體系很全面。
第二個是有結構性思維,真的做到高級管理者的人,他的思維是一個網絡,能夠做到像網絡那樣的結構。
正常一個做到中級管理者的人,首先業務要過關;其次管理意味着承擔責任,功勞給下屬,責任自己擔。如果做不到這點的話,連 60 分都不到。
" 推功攬過 " 是管理者的必要條件,這個沒什麽可說的。
我在寶潔那個大老闆真的特别好。
首先就是價值觀特别正。他覺得組織裏面人的幸福感、尊重個體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價值觀打底,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就會有各種行爲,包括他把管理的位置給我,也是希望我不僅僅要完成我自己的 KPI,還要帶好團隊。
他給我布置了很多任務,譬如說如果我不懂就要閉嘴,不能去影響現有團隊核心成員的積極性。也跟我說,當一個好 Leader,必須盡快把專業性的 Gap 給補上。
他還給我盤了一遍手上這六七個人每個人擅長什麽。跟我說前三個月遇到什麽問題去問誰,知識庫去找誰;告訴我合作方的特點是什麽,怎麽跟他合作;遇到什麽情況的時候去找老闆,說得非常清楚。
寶潔是告訴我好的案例應該怎麽做。我現在創業、手下 200 人,在犯了很多錯、經曆了很多感動時刻之後,對 " 帶團隊 " 這件事,有了更長期主義的理解。
1)錢能吸引人才,但是遠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要看到人的不同需求并且滿足;
2)對人才,需要充分放權;
3)要有給團隊試錯的 " 容錯度 ";
4)清楚并且利用自己的優勢,造福團隊。
前幾天我跟合夥人聊某個新業務要不要給一個下屬做,我們都知道這個東西可能不 Work,但我覺得還是得讓人試試看,每個人得趟一遍渾水,才知道這條路上哪個地方通,而不是每個決定都依賴老闆來做。然後我就想可以把我怎麽用人,管團隊的幾個原則梳理一下。
(管理向善)是覺得我這輩子,還是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好人,我不做壞事,這是我做人的原則。
你的管理思路和風格是什麽?
我屬于比較細緻的那種,對細節關注會偏多一些。我願意更多往一線沖。
我覺得一個好的管理者,不是一個指揮者,坐在轎子或戰車上,讓你的員工在前面去拉。不是這樣的。
一個好的管理者,他應該跟着大家一起去拉這個車,所以我認爲好的管理者也應該沖到一線去,并不是隻制定規劃,看到結果後指手畫腳。
所以我平常跟我的下屬溝通比較多,我覺得可以通過頻繁溝通,來做一些對焦。
當然跟他們開會不是說事無巨細地檢查每一項,隻是看看最近的交付,做的事情跟大的目标有沒有偏差。如果沒有偏差的話,那就讓他們繼續去搞就好;如果有偏差的話,要及時掰回來。
我肯定屬于硬派,就是要求高,回報也高。分了類型後,把某個人劃到哪個類型裏面去,就大概知道主要激勵他的東西是什麽。
喜歡錢的靠錢來激勵,喜歡情緒價值的主要靠情緒來激勵。我肯定能做到。
我做好管理的方法是多結交跨界的朋友,交朋友要深交,這樣你從他的那個領域得到的經驗就是事半功倍。
然後平時有事沒事看點書,看書我也是比較喜歡深讀,我讀書的時候會做很多的筆記。我讀一本書可能比很多人讀 10 本書收獲都大,因爲這本書的東西我都記下來了。
我的管理思路就是大家先把事情做好。因爲大家來公司的核心是工作指标,把這個事情完成是第一位的。
我說得再接地氣一點,大家來到職場就是來求财。這個過程裏,大家把相應的結果做到。
作爲團隊負責人,除了帶團隊做到結果外,對拿到結果的個人,要去幫他們争取該獲得的最大收益。有的人可能希望成長,那你就給他調到更重要的項目,給他更大的 Scope;有的人追求在職業生涯裏晉升,那你就給他提高競争力;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收入,那你幫他加薪。
總歸來說就一件事,你帶他們努力獲得結果,幫他們争取收益。
風格上因爲我是處女座,對自己要求比較高,表揚鼓勵不太多。他們可能做到 100 分的時候,我會表揚。不過标準很高,這個 100 分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 120 分。
我團隊人可能的确需要較好的心态,在稱贊中成長的人就很難。我覺得這也是個适配,每個人跟上司其實也講究适合不适合。
他們經常吐槽我很少表揚他們,希望聽到表揚。 如果明确說了,我表面當時不會多說什麽,但也會記在心裏,下一次做得好時,我會更多誇獎他,但這次不會。
有成就感嗎?
管理是一條不歸路。讓我重新選,可能我不會選做管理。
其實最難管的是人心。你很難讓很多人理解你。有時候你爲了他好,但他把好心當成驢肝肺辜負;或者有的時候會背叛。這種事情在職場上也是經常會發生。
有時候也要做艱難的決策,典型的是優化人的時候。
公司要求我們必須要優化多少人,每一次我都是這個團隊挑一個,那個團隊挑一個,但公司的指令是沒有結束的。
我最後下定決心,幹脆把整個北京團隊全都關了。我去談的時候,内心其實很難,但他們覺得是針對他們,說你新來的老闆要立威。
其實把他們幹掉對我個人有什麽好處呢?沒有好處,這就是公司的一個決定,但我們管理者往往要承擔這些負面情緒。
我幹了這件事,才發現真的挺難的,沒有那麽容易的事。但這個東西用心幹也是會給人無限成就感的。
管理的成就感甚至是大于業務拿到的結果,比如 KPI 完成或者拿了多少獎金,因爲這是人與人之間非常純粹的情感。
我舉幾個例子。
當時帶的團隊有個 40 多歲的大哥,有倆小孩。他業務能力很強,不需要我幫什麽忙,痛點是,年輕人的東西跟不上,沒法跟他們對話。
我就讓他做做數據看闆。他學編程,然後也會跟他兒子聊,兩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那半年他覺得終于有了一些進展,家庭的幸福感有特别大的提升。
後來他特别感謝我。我也沒想到這件事情讓他生活的幸福感提升那麽多。
然後我在想,哇,原來我做一些努力,投入一個三四分的事情,居然可以給我十分的回報。
我覺得可能就是因爲看見了個體的需求,并且給予了幫助。
還有另外一個年輕點的下屬。團隊全年表現好,就有一個 CEO 獎金名額。一般情況,像我這種快到晉升窗口的經理就會自己拿,下一個季度鐵定能晉升。
但我覺得我團隊裏有一個特别厲害的人,他應該拿這個獎,我就把名額給了他,幫他晉升。
像 PPT 我會幫他改,數據我也會幫他看,很希望他把項目做好可以晉升。最後他成功晉升,我當時比他還要開心。
體制如何影響管理?
上家互聯網公司規定就是 "361" 制度(30% 最好,60% 中等,10% 淘汰),或者 "271" 制度,總之 10% 的人是要強制淘汰。這個不是說你幹得好或者是不好,就是公司的制度。
如果你得了 3.25 分,基本年底沒有加薪和年終獎,什麽都沒有。如果你得 3.75 分,你可能就多拿四五個月的工資,然後還有股票。最後的收益差距是非常大的。
現在這家外企整個的績效管理,相對來說要弱很多。他也打分,但是沒有強制的末位淘汰。人少的話你可以不打 "1"。而且就算打,跟最優秀的那些人的年終獎什麽的差異都不是特别大。
這種你對待下屬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樣。前者很可能有打壓控制,因爲你決定他的績效嘛。
互聯網公司和外企最大的區别還有所謂的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感,說話的分寸感。
以前我們團隊,從老闆到下屬,大家都叫兄弟。很多時候工作的事情、家庭私事都混一起,邊界都沒有,大家真的跟兄弟一樣,信任感非常強。講話也直言不諱。
外企大家的邊界感會更強。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有一些家庭上的情況我都不敢去打聽,比如說女孩子,問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不敢,不敢去問。
爲什麽國内這麽多職場問題?法治是制度先于權力,但我們很多草莽時代起來的互聯網公司, 90% 還是人先于制度。
什麽 " 禮不下 P6 ,刑不上 P9",大家爲什麽要這麽說?如果不是公司讓大家感覺到了濃濃的人治,不會有這樣的共識。
赤裸裸的人治是很落後的。制度好的公司比如華爲,它是在中國最差的環境下,在最難的時代,披荊斬棘,無數次從屍體堆裏爬出來走到今天。
時代的産物隻能夠時代去調。個體的角度特簡單,碰到不靠譜的老闆趕緊換,工作和談戀愛是一樣的。與老闆相處,不是改變,不是适應,而是篩選,直到你選到正确的、合适的爲止。
90 後
我現在創業,公司沒有那麽強大的系統幫我改正自己的行爲,所以我就隻能靠自己不停地複盤。
但我覺得人性都是不可靠的,人一旦嘗過了權力的滋味,發現他的喜怒哀樂可以控制其他人,就會對這個權力上瘾。所以好的體制應該去管理這一部分人性的惡。
體制要有獎有罰,對好老闆要充分獎勵,差老闆要告訴他你這樣不行,要明确底線在哪裏。有的公司沒有這個體制,甚至感覺是劣币驅逐良币。
企業的最大驅動力就是營收、利潤的現金流,關注員工不在他的驅動力裏。所有企業,包括寶潔剛開始也都是血汗工廠,壓榨一線工人的權利。經曆了工會好幾波反抗,政府又出手管,所以他如果不好好更新組織文化,公司經營不下去。
寶潔快二百年了,有過非常多慘痛的教訓,所以才到現在這樣,中國公司很多才二三十年,很年輕,我覺得假以時日會發展的。
現在也有很多氣氛好的年輕公司,我們這一代未來成立自己公司的時候,我覺得會不一樣。隻是我們還太年輕,沒有那麽多案例去說。但在乎員工的感受、幸福程度高的好公司未來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