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生活在同時發生。
人們分屬于不同的年齡層,處在不同的生活圈,有着或類似或迥異的家庭背景與教育程度,也許現實中,他們很難相遇、相識,以彼此的人生經曆碰撞出來一個火花四溢。畢竟,對一個陌生人展現出大量的好奇、乃至産生深入的交流是件日常生活中頗有門檻的事。
但在快手,這個門檻被大大降低了。
撰文 | 楊小彤 編輯 | 巴芮
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快手上的 " 互關用戶 " 對數累計超過 200 億對,同比增長 65.9%。他們借助快手展示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也在這裡看見另一種生活,破壁般地見證着彼此的迷茫、确幸、抉擇和努力 ……
那麼再進一步呢?當兩個選擇大相徑庭的人相遇,他們對彼此的生活不解卻又充滿寬容,隐約間或許還夾雜着一絲羨慕,因為别人做了自己無法完成的事、過着另一副人生。他們會想問對方什麼問題?又在這樣的對談中解答了自己怎樣的困惑?
這裡是「後浪研究所」的特别策劃," 奇妙的相遇 "。這一期是快手上兩個年輕人成為父母後,關于 " 選擇 " 的故事。
張小四今年 33 歲,正是打拼事業的好年紀。她曾在威海的一家外企做管理崗,6000 的薪水說不上高,但也足以在當地擁有安穩的生活。但兩年前,她決定辭職,一個人帶着當時隻有 1 歲半的兒子回老家。因為父親患癌了。
老家在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下的夏蔚鎮,自 2007 年起,張小四就離開了這個地方,再回來,終究有些不适應——村子裡鮮見年輕人的身影,工作的場所也從寬敞明亮的寫字樓轉移到了田間地頭,一天下來撲啦啦一身黃土。
後來她開始在快手上拍攝自己的日常,并開始帶貨家鄉自産的玉米、桃子、地瓜、闆栗等農産品。又跟現代化的世界挂上了鈎,張小四覺得自己終于在農村找到了新出路。" 感覺在農村發展,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 ",張小四說。最關鍵的,是她兼顧了自己的父母與子女,當初醫生說父親的病情撐不過 6 個月,而現在,兩年過去了,父親近乎痊愈,而她的孩子也在這片更廣闊的天地茁壯地成長着。
李園園出生于 1990 年,比張小四小 1 歲,在江蘇常州做了 6 年的外賣騎手。
4 年前,女兒出生,一家三口還擠在一間不到 10 平米的城中村出租房裡。李園園在心裡暗暗定下目标——女兒上學前,一定要在這座城市安家落戶,讓女兒拿到在城裡上學的 " 入場券 "。
李園園的目标在去年提前完成,買下了一套 60 平米的老房子。他和老婆商量好了,決定在女兒讀大學之前,都留在這裡。李園園的老家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縣的一個農村,自己在 15 歲剛剛初中畢業時就揣着 200 塊錢離開家鄉,到江浙一帶的各種工廠打工,為的就是不再回去。
張小四因為父母回到家鄉,而李園園則因為成為父母選擇紮根城市。他們将自己的生活記錄在快手上,通過平台向人們證明自己選擇的适配性。候鳥般,或遷徙或回歸,他們的選擇又何嘗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寫照。
隻是,我們仍好奇,他們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是否糾結過?以及為了堅持這個選擇,他們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與代價?基于此,「後浪研究所」再次發起了一場關于 " 選擇 " 的對話,試圖展現兩個人觀點的碰撞與這世界的多元,而這,是一場基于互聯網平台的 " 奇妙的相遇 "。
以下為張小四與李園園的對話,經「後浪研究所」整理後發出——
回鄉還是留下?
張小四(快手号 zhangxiaosi44):在父親生病之前,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再回到這個村子裡。
2020 年 4 月,我父親被确診為癌症,需要人照顧。起初我和姐姐們商量,想讓爸媽來我威海的家裡,順便幫我看孩子。但爸媽不想給我們增加負擔,所以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他們還是不同意,無論誰家都不去。
在農村老人看來,得了癌症就相當于 " 等死 " 了,所以我爸當時比較絕望。我就跟我老公商量,說我要辭職回家去照顧他們。工作沒了可以再找,錢沒了可以再掙,但爸爸就這樣沒了,我以後肯定會後悔。
我當時也沒有考慮很多,就想着先回來照顧父親一段時間再說。就這樣,我帶着行李,領着當時隻有 1 歲半的孩子回鄉了。
回鄉後的張小四
我知道你也是從村裡出去的,之前看你的視頻,發現你已經在常州買房了,是決定在那裡定居了嗎?
李園園(快手号 Ks19951473575):對。我在常州的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快十年了。2016 年,我就開始在這送外賣了,還挺喜歡這個城市的氛圍的,結婚後,就和老婆順理成章地留下來了。
因為我們在外地務工的子女沒有戶口是不能上學的,所以女兒出生後,我和老婆有了在這裡買房的念頭。那是 2019 年,當時我們一家三口擠在一個城中村的老民房裡,不到 10 平方米,做飯、洗澡、上廁所、睡覺的地方都在一起,一個月 350 塊錢,就這麼住了四年半。直到去年底,我們才在常州貸款買了個二手房。
是個 30 年房齡的老破小,60 平,周圍老年人居多。但我們就是想着趕緊買房落戶,給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了。
其實我覺得你現在生活挺好的,看淡了一切回到農村陪伴父母。我現在是沒辦法(這樣),我得為孩子在城市裡面打拼。而且我們村裡現在基本上沒有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所以我還挺好奇小四剛回村的時候,适應嗎?
張小四:不适應的地方還挺多的。
一是以前周邊都是可以一起出去玩的年輕人,現在就像你說的,村裡根本找不到年輕人,家裡種地的基本都是 50 歲以上的。二是從社會層面上來說,落差也挺大的。以前的工作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農村後,一下子就沒有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了,挺失落的。
所以剛回村的時候,我壓力還挺大的。父母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自己也還有房貸要還,晚上也哭過。但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就想着要趕緊去适應這個環境,把父母給照顧好,然後想辦法去掙一些錢,緩解一下經濟壓力。
2020 年 7 月的時候,我們村裡疫情開始嚴重了。那時村民家的桃子正好成熟,但是這東西放不住,爛得特别快。因為沒有人來收,或者收的條件比較苛刻,到最後都賣不出去。當時我在快手上積累了一批粉絲,村裡的老人就說,你能不能發展一下電商,幫忙賣一下東西?
然後我就開始往這個路子上想。起初我根本沒有經驗,就去縣城裡其他做電商的團隊那去學,問他們産品是怎麼上架的。但也隻是學了一丁點皮毛,因為他們也不會很好地、全部都教給你,反而是更希望我能加入他們團隊。最後,我還是自己一步步摸索的,才慢慢走上了電商這條道路,有了經濟收入。
你呢?在城市裡養孩子,覺得壓力大嗎?
李園園:其實還好。常州的經濟還挺發達的,消費水平相較于上海、北京也還可以。有時候我們買菜,都去一些街邊的小菜攤,基本上我們一家的正常開銷,一個月 3000 來塊錢夠用了。
去年春天,我開始在快手上發布一些帶女兒去送外賣的日常,我本來隻有 3000 粉絲,結果半年時間漲了 100 多萬粉。也是那個時候,就有網友說," 你這麼多粉絲,你要不去直播賣貨?說不定會有一線生機。"
最開始我倆啥也不會弄,有時候連産品都介紹不透,但大家都覺得我們挺不容易的,想來幫我們一把,所以直播間也能有一、兩千人。第一天晚上,我們掙了 200 塊錢,我的天呐,我和我老婆樂了半天,高興壞了。
現在依靠網絡直播和送外賣,一個月下來,我也能有個 1、2 萬,甚至好一點的時候能有個 2、3 萬,我們家的日子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穩穩當當,也沒什麼太大的壓力。
老人與子女都不應被留守
李園園:帶着兒子回農村,你糾結過嗎?
張小四:肯定糾結過啊,因為農村的教育水平肯定不及城市好。但現在客觀因素在這,家裡的老人要照顧,也不能回到城市,就隻能給他在農村選擇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學校上。
現在他已經在這邊上了兩年幼兒園了。我感覺他在農村接觸的東西比在城裡還要多,精神世界還要更豐富一些。像雞、鴨、羊、牛這些家禽,他可以很勇敢地和它們一起玩了,家裡種麥子、割麥子的時候,他也會參與進來。
張小四和兒子
以前在城市的時候,家裡人都比較慣着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回到農村後,有時候我比較忙,他餓了就知道自己去找東西吃,不用我再去喂每頓飯了。
有時候我們村裡這些爺爺奶奶在家門口玩,走的時候,我兒子還會說:" 爺爺你慢點,回家自己做點飯去。"" 别吃涼的。" 感覺都不應該是他這個年齡說的話。我感覺在農村生活,對孩子的生長沒有太多壞處,反而孩子是更懂事了。
你有考慮過把女兒送到爺爺奶奶身邊養一段時間嗎?
李園園:還沒結婚的時候,我就和我老婆說,以後不管過得好不好,咱們都跟孩子一起,一家人不能分開,分開了就不是家了。
因為我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爸媽基本上一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在家裡待一個禮拜就走了。所以從 7 歲一直到 15 歲,我都是跟爺爺長大的。
那時候吃了很多苦,家裡窮啊,一個月吃一次肉,一年到頭就一件新衣服,平時的衣服都是堂姐、堂兄弟穿剩下來的,還有鄰居給的。那時候渾身髒都沒人管你,因為我爺爺一個老頭子,他也照顧不了我和弟弟妹妹,每天的早飯就是硬饅頭,開水一泡,放點鹽,放點香油就吃了。
可以說我是從小就缺失父愛母愛,所以我肯定不會讓我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孩子出生後,我和我老婆商量輪着換班帶,她每天 5、6 點鐘去菜市場開門賣豬肉,那段時間小孩就跟我在家睡覺。到早上 8、9 點鐘,我起來收拾,孩子吃個奶粉,就帶她出去送外賣;到中午 11 點,外賣進入高峰期,我再把孩子送到菜市場,因為菜市場在 11:30- 下午 3:00 都關門,我老婆就有精力照顧小孩了。
送外賣的李園園
你好像和我截然相反,聽說你現在舉家都搬到農村了?
張小四:對。之前我公公一直在威海的家裡住着,但他有時候想孩子,所以回來兩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是每個月往返一次威海。實在太累了,而且我公公年紀也大了,身體越來越差了,我就想把他接過來,這樣也方便照顧。
今年 6 月,我在這邊租了一個房子,我老公跟我公公就一起過來了。其實在農村這邊,老年人還多一些,我公公每天出去遛彎,跟村子裡的老年人在一起,精神狀态也能好一些。
現在農村的條件也變好了,你沒考慮過回農村生活一段時間嗎?
李園園:沒有。因為對于我來說,回農村肯定沒有出路。農村的話,要麼搞養殖,要麼搞種植,但我們那個村子沒有山沒有水,比較荒涼,而且我們家那邊很多都是土泥巴路,條件比較落後,交通不便,所以村子裡基本上沒有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2005 年的時候,我就從村裡走出來了。當時我們家庭條件比較差,我記得初三的時候,班主任說準備中考了,報名費 260 塊錢,我們家裡邊沒有。當時我就想,算了,因為我成績本來也不是很好,考個一般的高中以後,也就是上個三本或者職業學校,還不如早點出去多掙點錢。
那年我才 15、6 歲,就揣着 200 塊的路費,跑到江浙滬打拼去了。我去過各種廠,服裝廠、電子廠,後來因為不想在工廠裡做流水線了,想要過過外面自由的生活,2016 年,我就開始送外賣了。
送外賣的第二年,我認識了我現在的老婆,我們 18 年就結婚了。這幾年來,其實我也有過想辭職的時候,想休息一段時間,做個小生意啥的。但是我和我老婆都是初中畢業,也沒文憑,現在(因為)疫情,環境也不穩定,所以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就還是先一邊送外賣,一邊直播這麼做着吧。
可能等以後等孩子上了大學,我和我老婆會去貴州那邊,我老婆的老家,山好、水好、空氣好,去那邊再幹點啥或者做一把生意。
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又回來了
張小四:在農村生活了兩年,我感覺在這裡發展起來也沒想象的那麼差。
雖然這裡信息比較閉塞,交通不是很便利,買個東西需要去十幾公裡以外的鎮上去買,但現在我可以随時随地照顧父母,并且有一份還可以的收入,我覺得挺好的。
之前爸爸生病時,醫生判定他活不了 6 個月,但現在兩年多的時間,我們再去複查,爸爸的病沒有轉移,基本上算是痊愈了。不止如此,我爸從最開始沉默、郁郁寡歡的那種狀态,到現在能幫我看着孩子,還能幫我打包農産品,整個人的精神狀态轉變非常大。
你因為帶着女兒送外賣在快手上火了之後,生活有發生什麼變化嗎?
李園園:最大的變化是,走在路上送外賣的時候,會有一些客戶能認出我來。
其次是,從 2020 年到 2021 年,全國熱心網友給我女兒寄了很多衣服過來。有一位浙江的網友,還給我寄來了他自己做的手工點心,一些零食、毛巾、牙膏日用品啥的。哦對,他還給我寄過一塊肉,然後我在微信上和他說," 這肉是要常溫儲存還是放冰箱裡啊?因為我家沒有冰箱。" 就因為我這一句話,他還在網上給我買了個冰箱寄過來。後來還有很多給我發紅包的,我都沒有收,因為要人家錢不合适,咱掙錢不能靠别人的捐助,要靠自己的努力。
去年秋天,各種報紙、衛視,什麼央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還有我們本地的電視台都來采訪我們,我也因此受到了當地一些領導幹部的關注,去年我們常州市公安局還讓我做 " 一盔一帶 " 的形象大使,今年我還以勞動模範的身份還入選了常州市第五次工會的代表。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就很少帶着孩子一起去送外賣了。我也開始賣貨了,就不想讓孩子再出去受這份苦了。而且我特别怕人家說,你都上了電視台和報紙了,還直播帶貨了,再帶着孩子去送外賣,很明顯有炒作的嫌疑,我不想這樣子。
我看你經常在快手上分享村裡老人的生活,他們還挺願意讓你拍的?
張小四:我最開始拍的其實是我父母的視頻,當時想着多給他們留一些資料,萬一突然一下沒了,我還有這些視頻可以看。但我爸有點不好意思拍,因為我們家門口有一個小廣場,好多老人都在這喝茶。後來我就幹脆組織他們一起拍,慢慢就有更多老人參與進來了,最多的時候能有 4、50 個老人和我一起拍視頻。
剛開始他們也會問我拍這些幹什麼,我說拍了發網上,就有很多人看,很多網友都會給他們點贊評論。他們一開始還不信,說怎麼可能,我就把網友的評論讀給他們聽,說爺爺奶奶好可愛什麼的,他們就很開心,說" 原來有這麼多人喜歡我們這些農村老人 "。
李園園:所以你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做電商是嗎?
張小四:對。到現在,我累計幫村民了銷售了蜜桃大概 50 萬斤,闆栗大概 10 萬斤,前幾天我們這邊芹菜滞銷,我還用一天的時間幫他們賣了 20 多萬斤。
張小四和自家種的玉米
現在好多村民,農作物沒熟就提前來找我說," 我們今年用的全是農家肥,質量特别好,到時候你幫我賣啊。"我感覺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又回來了。
因為村裡老人的孩子都不在家,老人們就把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之前我媽也生病了,家裡就剩我自己一個人,既要帶孩子,又要收拾菜地,就有很多老人來幫我種菜、除草、刨花生。有時候早上天還沒亮,我還在家帶孩子的時候,他們就幫我把花生給弄好了。我挺感動的,就覺得當時回來好像是一個挺好的選擇。
我好奇的是,你有想過像我一樣把工作重心轉到電商上來嗎?
李園園:其實我根本沒想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這上面。有一段時間我确實挺拼的,早上 7 點鐘起床,播到 8、9 點鐘,掙個 3、5 百塊,然後再帶我女兒出去。但我堅持了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因為後來就沒啥流量了。
我現在的工作安排就是,中午跑外賣,下午回複一些商家和客服的私信,晚上再直播一會兒。其他的心思我都放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上了,在家裡教她一些知識、思維邏輯和算術題,給她講講童話故事。我覺得把孩子撫養好了,才是長遠的投資。
你的規劃未來規劃是啥樣的?打算一直呆在村裡了嗎?還是以後孩子上學的時候,也會再回城裡?
張小四:我暫時還沒考慮這些。目前的計劃是打算一直在這邊,一邊做電商,一邊照顧父母。因為如果我一走,村民的農副産品又會面臨以前的那種狀态了,我就希望自己可以在幫助村民的同時,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你對張小四和李園園的選擇有怎樣的看法?你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好奇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楊小彤、巴芮,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