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一定對 QQ 空間不陌生吧?有多少人像老狐一樣,當年也是 QQ 空間的重度用戶,每天都得進去看看,就像現在有事沒事瞅一眼朋友圈。
QQ 空間有一個闆塊,就是 " 訪客記錄 ",誰來了 QQ 空間,記錄下來,并且在我進入 QQ 空間時有提示。
如此一來,朋友來訪問我的 QQ 空間,我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訪問空間也是一種社交行爲,猶如現實生活中來家裏做客一般,QQ 空間還設了一個留言闆,訪客可以留下一段話," 踩踩 " 空間。
但不知道小夥伴是否有跟老狐一樣的經曆:随着年歲漸長,開始刻意不要留下訪問記錄。
例如很久沒聯系的朋友,浏覽了他的動态,查看了照片,又無話可說,不評論,不點贊,卻留下了一個訪問記錄,總覺得有點尴尬。
就像去到對方家裏,見了面,一句話沒說,轉身就離開了。" 訪問記錄 " 的數據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社交壓力。
因此,在有了微信朋友圈之後,老狐用 QQ 空間就少了。
而微博,最近卻又上線了 " 訪客記錄 " 的功能。
用戶如果訪問了微博博主的主頁,就會留下記錄,第二天,用戶的訪問行爲,就會出現在博主的 " 昨日來訪 " 中,而且還能對訪客進行 " 關注 "、" 粉絲 "、" 非粉絲 " 以及 " 認證用戶 " 分類。
如果多次訪問,還會提示該用戶頻繁訪問。
除此之外,在我的訪問裏,也能對訪問記錄進行删除,如果我訪問了某個博主,不想被博主知道,删除訪問記錄即可。
目前訪客記錄沒有開放給所有用戶,隻開放給 "SVIP" 和 "VVIP" 用戶,也就是說,隻要付錢,我就能了解誰訪問了我的主頁,也能隐藏我訪問了誰的主頁。
如果老狐沒記錯,當年 QQ 空間的 " 黃鑽 ",也有權限删除訪問記錄,而現在的 QQ 空間,已經能夠免費删除。
微博的 " 訪客記錄 " 功能一出,立刻引起争議。
許多人表達了對隐私的擔憂,認爲訪問記錄是一種隐私,把自己訪問别人主頁的記錄讓當事人知道,令人尴尬。
比如自己是不小心點進博主主頁,卻出現在訪問記錄中。
又或者,如果自己頻繁訪問某個博主,卻不關注,自然有頻繁訪問,卻不想關注的理由,如此一來,全被對方知道了。
例如默默 " 關注 " 一個特别的人,這個人可能是暗戀對象、是前任,也可能是前同事,反正就是關系特殊想了解他 / 她的情況,卻不想被當事人知道。
面對自己行蹤暴露,不少用戶已經開始想辦法避免。
有的博主表示,查看訪問記錄是當年校内 / 人人網最讨厭的功能,以後隻能用小号玩微博了。
又或者從其它渠道,以遊客身份訪問博主,比如把博主主頁分享到微信,或百度搜索微博 ID,從浏覽器鏈接進入。
也有博主已經提前寫好聲明,表明自己訪問主頁的緣由。
此外,有博主已經設想了最壞情況,假如所有用戶都是 SVIP 或者 VVIP,都把自己訪問記錄删除,那買會員的錢不就白掏了嗎?
确實是這麽個道理,到時恐怕微博笑瘋了。
老狐看了一圈下來,幾乎沒有用戶對該功能給出好評。雖然大家對誰訪問了自己的主頁好奇,但更想避免的是,暴露自己訪問了誰的主頁。
于是,在其它平台,比如小紅書上,有不少用戶分享怎樣便宜地獲得 SVIP,并删除自己的訪問記錄,超過 2600 人點了收藏。
爲了不被别人發現自己的訪問記錄,用戶隻好想方設法成爲 SVIP。
換一種說法,微博沒有照顧到用戶對于自己數據隐私的需求,反而将其作爲商品,打包成會員權益,吸引用戶開通 SVIP。
毫無疑問,部分用戶會因此減少訪問他人主頁的次數,降低活躍度,甚至減少微博的使用,微博這一舉動最終反噬自身。
其實訪客記錄,一直是一個受到争議的功能。
在 QQ 這樣以熟人爲主的社交平台上,它還能被很多人接受,訪問對方空間,留言,給空間增加 " 人氣 ",提高 " 親密度 ",拉近社交距離。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不喜歡該功能(比如老狐),希望自己 " 無痕 " 訪問别人的空間,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畢竟一旦有了社交行爲,就會給自己帶來社交壓力,保持社交距離也是社交的一部分。
況且 QQ 空間還有訪問限制可以設置,給了用戶選擇是否給他人訪問,給誰訪問的權限。
同樣要吐槽的是,QQ 同樣給予了付費的 " 黃鑽 " 會員更多權限,除了可以隐身訪問,甚至還能查看哪些人被自己擋在 QQ 空間之外。
隻不過,QQ 空間大多是好友訪問,而且該功能推出已經過去許多年,因此,用戶反對聲音不大。
但在更開放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上,訪客記錄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比如人人網。
可能很多小夥伴沒玩過人人網,人人網又曾叫 " 校内網 ",用戶大多用真實姓名注冊,并填寫學校信息,因此,在人人網上可輕松找到自己的同學,但訪問主頁會留下訪問記錄。
老狐就曾是人人網用戶,在上面找自己同學,免不了多浏覽幾個賬号,如果是曾經認識但交集不多的同學,留下自己的訪問記錄,卻沒有添加好友,就成了一種社交負擔。
因此,在微博、人人網這種開放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必然産生大量的訪問主頁記錄,爲什麽要把記錄展示出來呢?
就像人流量高的商場,商家沒必要記錄下每名顧客的身份信息,隻要掌握顧客的性别比例、年齡構成、平均消費這些宏觀數據就好。
微博 CEO 在回複網友爲啥開放 " 訪客記錄 " 功能時提到,這是爲了滿足社交會員(SVIP)的增長互粉需求。
也就是說,微博推出該功能是爲了讓 SVIP 能夠根據 " 訪客記錄 ",找到對自己感興趣的網友,達成互粉。
但爲了滿足這部分付費用戶的需求,微博卻犧牲了更多沒有該需求用戶的隐私數據。
爲了滿足互粉需求,其實有更好的方式。
抖音早早推出了訪問記錄的功能,在隐私數據和互粉需求之間做到了比較的平衡。
在抖音的隐私設置中,用戶如果想要查看自己的作品浏覽記錄和主頁訪問記錄,則必須将自己的浏覽記錄和訪問記錄開放,如果用戶選擇不開放,自己的被訪問數據也不會留下。
主打一個自由公平,還不需要付費。
與抖音相比,微博沒有給予用戶開放訪問數據的自由,甚至悄無聲息地上線了該功能,而且也沒有公平地開放,隻給高級的付費會員(SVIP)開放該功能,把普通用戶置于尴尬的境地。
微博想增加收入想瘋了。
在這方面做得較好且克制的是微信,微信沒有好友推薦,沒有訪客記錄,沒有消息已讀,也沒有好友在線等功能,我可以晚回消息,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查看朋友圈,給用戶留下了裝聾作啞的空間。
裝聾作啞,是維持良好社交關系的秘訣之一。
互聯網平台對用戶數據的濫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尤其是社交平台上,用戶的每次關注、點贊、浏覽、訪問都在生成一組數據,它們就像一滴滴墨水,幫助系統描繪出更加真實準确的形象。
在互聯大數據面前,将普通用戶稱之爲 " 裸畫 " 毫不誇張。
但作爲一名普通用戶,老狐還是希望,我們這幅 " 裸畫 " 隻存在數據裏,平台們别把它挖掘出來,展露在現實中,給互聯網用戶保留最後一份體面。
參考資料:
微博、小紅書、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