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汽豐田上了一次熱搜,原因是廣豐突然宣布裁員 1000 人,盡管廣豐回應稱裁掉的這些人都是勞務派遣人員、并且僅占廣豐員工總數的 5%。
廣豐的裁員,一個直接原因是銷量下滑。
然而從數據上看,廣豐在 2023 年上半年的銷量并不差,甚至可以算是五家日系合資車企——長安馬自達不在此列——裏面銷量最好的。
2023 年上半年,廣豐銷量 44.7 萬輛,雖然同比下滑 9.98%,但一汽豐田那邊銷量僅爲 38 萬輛。這也使得豐田中國上半年累計銷量 87.94 萬輛,同比下滑不過 2.8%。即便是看更加準确的上險量數據,廣豐上險量也在 41.7 萬輛左右,甚至超過了上汽通用,僅次于兩家大衆。
對比之下,本田中國上半年僅 53 萬輛的終端銷量、同比下滑高達 22%;日産中國僅爲 35.85 萬輛,下滑幅度超過 24%。可以說,廣豐一家甚至已經比日産中國都多,僅比本田兩家合資車企加起來少 10 萬輛,已經算是很亮眼的成績了。
那麽爲什麽廣豐又突然裁員呢?
可以注意到 6 月的銷量,廣汽豐田下跌了 4.7%,整個豐田下滑了 13.5%。而根據廣豐經銷商的回應,6 月份經銷商進銷差也進一步擴大,并且經銷商爲了保量不得以進一步降價,造成了經銷商盈利堪憂。
所以進入 7 月以後,基本上豐田的單周上險量已經回落到 3.5 萬輛、月度量化數據也就是 14 萬輛左右,而 6 月之前豐田單月銷量在 16 萬輛以上。如果一汽豐田早就對銷量目标是 " 躺平 " 了的話,廣豐的銷量下滑應該是導緻整個豐田 7 月銷量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直強調零庫存管理的豐田生産方式,當監測到銷量下滑以後,第一時間做的必然是降低産能,因此也就有了這一波的裁員。" 最先行動、最先受益 ",對于豐田生産方式來說再正常不過。而且,如果廣豐都開始裁員減量的話,其他幾家日系合資車企估計也都會有差不多的動作,甚至可能下手更快、範圍更大。
不僅是日系車企,所有的合資車企都有這樣的困境,面對上半年的銷量成績,裁員減産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辦法。隻是從外界的角度,現在合資車企的窘境并不是産能過剩,更多是需求不足,合資車企需要解決的是需求端的問題,是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對于合資車企來說,雖然各家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不管是廣汽豐田,還是一汽豐田,又或者上汽大衆、東風本田這些合資車企,它們都有着相同的潛在問題:
那就是被困在了 " 合資體系的思維模式 " 裏面。
合資車企過去三十年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大部分合資車企都形成了很強的慣性:引入新産品 - 車展亮相 - 上市營銷期 - 進入經銷商銷售 - 進入下一輪新産品周期。合資車企的銷量增長更多是靠新産品的上市來帶動,一旦沒有新産品,銷量就無法實現增長,整個運營鏈條就停下來。
比如我們以廣豐爲例,廣豐在 2018 年之前三年一直在年銷 40 萬輛級别,但是到了 2018 年就開始以 20% 以上的的增速上漲:2018 年 58 萬輛、2019 年 68 萬輛、2020 年 76 萬輛、2021 年 84 萬輛、2022 年達到 100 萬輛。
五年時間就形成銷量的翻倍增長,主要原因就是從 2018 年開始廣豐導入了更多的産品:C-HR、第二代雷淩、威蘭達、全新漢蘭達、淩尚、鋒蘭達、威飒、賽那等等。翻倍的新産品數量也意味着翻倍的銷量增長,所以廣豐就迎來了一波銷量的迅速上攻。
一旦沒有新車,就成了合資車企口中的 " 小年 ",基本上就是通過價格來調控銷量,多進行優惠促銷就能保持銷量的問題,然後熬到新車周期的到來。
可以說,隻要有新車,合資車企的銷量就能夠保持增長,尤其是進入一些新的細分市場的産品,可以有效的推動車企的銷量增長。
如果新産品不合适、消費者不買單怎麽辦?對于合資車企來說這不是問題,隻要核心的三到四款車型銷量足夠穩定,其餘的産品都是 " 錦上添花 "。
就好像廣汽豐田在這一輪盡管上了八款新車,但銷量主力主要是凱美瑞、雷淩、威蘭達、漢蘭達,賽那算半個。而淩尚、C-HR、威飒這幾款車型的銷量數據基本就拿不出手了,幾百家經銷商一個月賣一兩千台,可以用 " 低迷 " 來形容。然而廣豐也毫不在意,畢竟走量的産品有幾款,從主機廠到經銷商也沒有那麽多精力來管理邊緣車型。
這就使得合資車企在營銷層面其實并不需要做太多營銷策略。賣得好的車型,比如廣豐的雷淩和凱美瑞,隻需要常規的曝光量就行,消費者會自然到店購買;至于銷量不好的産品,合資車企的策略也是放到一邊不用管,同樣不營銷也沒有人在意。
最終對合資車企來說,隻需要保持 " 慣性營銷 "、無論是銷量好的還是銷量差的,隻管每年投入廣告費進去,有沒有效果并不重要,反正最後的銷量也是由那幾款核心車型決定。所以合資車企的營銷部門并不太擅長打 " 逆風局 ",大多數時候隻需要 " 劃水 " 就行。
在往些年因爲合資車企的主力車型沒有太多競争對手,自主品牌往往都是在更低端市場内卷,因而合資車企這種不擅長 " 逆風局 " 的情況就不明顯。可是這兩年情況突變,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車彎道超車,消費者心目中的 " 頭部 " 都是新能源車企 / 車型,這就使得合資車企原本穩固的銷量結構被破壞掉。
同樣還是豐田,以前在 13 萬元市場有雷淩和卡羅拉把守,20 萬元級别轎車是凱美瑞和亞洲龍坐鎮,20 萬元以上 SUV 就是榮放和威蘭達,30 萬元市場交給漢蘭達收割,這些都是很穩定的銷量份額。
可是現在消費者買 13 萬元的車,會先去看一遍比亞迪,然後吉利和長城的新能源車型也層出不窮,凱美瑞所在的市場是被比亞迪漢、深藍 SL03 搶了,再高一點的還有小鵬 P7、飛凡 F7。而 30 萬元以上的市場現在更是打得火熱,不僅有理想的 L7、L8 兩兄弟,還有魏牌藍山,比亞迪唐,和哪一個打漢蘭達如今都夠嗆。
加上現在自主新能源 MPV 對賽那的沖擊,廣豐長久以來的 20-40 萬元的穩定基盤就散了,再考慮十多萬家轎市場本身就不掙錢,整個經銷商網絡也經不起壓庫。因而廣豐的銷量可能一下就垮下來了,隻能選擇裁員減産,避免庫存積壓引發整個體系的垮掉。
當然,這裏僅僅是以廣豐爲例子,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合資品牌都有一樣的問題。這些合資車企始終還在延續過去二十年的路徑,對産品的營銷隻停留在上市期,然後等待産品 " 自生自滅 ",成了就是自己的功勞,失敗了就丢到一邊。
大部分合資車企還忽視了合資品牌營銷的打造,他們沒有意識到,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對消費者來說是一樣的,都是豐田,但是落到企業自身卻是不一樣的,當産品同質化之後沒有品牌的區分,就會變成 " 内卷 "。
最後,長期習慣于用廣告投放替代營銷的合資車企,也忘記了營銷是一項長期工程。既然是工程,就絕不是一項簡單重複的工作,營銷工程需要不斷投入、重複,以及創新。
被困住的合資車企,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窘境?這不決定于外部環境,而在于合資車企自己。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讨論一下,合資車企要、需要如何在營銷層面做出相應的改變,來暫緩目前的困境。
文|劉學曉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