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黃青春
題圖|《賭神》劇照
3 月 11 日上午 11 點,外面淅淅瀝瀝下着小雨,香港會展中心會議廳卻頻繁有窸窸窣窣的響動從前排傳來,香港本地媒體早已架起了長槍短炮,古天樂、曾志偉、林峯、黃宗澤等港星悉數到場,不時有人從座位上站起來拍照。
随後,阿裏大文娛 CEO 樊路遠宣布集團将豪擲 50 億投入 " 港藝振興計劃 " 後,現場有人發出 " 唔 " 的驚呼,而後亮出的合拍榜單更是星光熠熠——《新聞女王 2》已提上日程,《執法者們》正在拍攝,《家族榮耀之繼承者》已殺青,合作夥伴涵蓋 TVB、邵氏、寰亞、天下一等制作公司。
這場事先張揚的攢局,甚至拉動 " 港藝振興 " 概念股多日出現異動—— 3 月 11 日 ~12 日,TVB、英皇、阿裏影業、寰宇、邵氏兄弟等概念股持續飄紅;其中,TVB 在 12 日上漲超 9%,阿裏影業上漲 9.64%,英皇文化上漲 5.26%,寰宇娛樂上漲 6.76%,邵氏兄弟上漲 4.39%。
事實上,2023 年底《新聞女王》強勢出圈後,外界一度覺得 " 港劇越熬越精神了 ",其豆瓣評分至今依然維持在 7.8 分,被網友戲稱爲 TVB 最新一抹餘晖——但近來年,很多人開始将追港劇視作一種懷舊,尤其短視頻、短劇正在重塑年輕人的娛樂習慣,港星北上、港片式微也漸漸被更多人所默認。
即便是《新聞女王》導演鍾澍佳也對虎嗅苦笑稱," 這是一個潮流,本質上是對注意力的争奪,我們暫時不能抗拒的事情 "。
如果深入探究後發現,整個行業環境變化的根源在于用戶需求叠代:
一方面,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越快,對視頻内容密度需求也越高,碎片化娛樂需求爲短視頻野蠻生長提供了土壤;且年輕用戶更喜歡個性化表達、個性化推薦——基于此,用戶注意力正随着内容形式變化而遷移:抖音、快手本質上是 " 興奮劑 ",它們在碎片化時間内呈現更接地氣、有爽點的内容,通過強懸念 / 強沖突刺激用戶,而當用戶越來越沉迷于即時反饋的爽感以及密集的梗時,就越發對一個完整故事、一段完整劇情缺乏耐心;
另一方面,用戶内容喜好及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工作、生活競争越來越 " 内卷 " 的情況下,時間對用戶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更願意犧牲一些體驗換取更便捷的娛樂方式,而短視頻無疑成功完成了新娛樂方式的馴化。
那麽,港片導演、香港投資人如何面對這種時代的撕扯,該 " 打不過就加入 " 還是陣地死守?
虎嗅 3 月 11 日親赴香港,現場與優酷副總裁謝穎、阿裏影業總裁李捷、邵氏兄弟執行董事樂易玲、TVB77 工作室總裁 &《新聞女王》導演鍾澍佳進行溝通(部分表述因閱讀需要有删改):
當抖音與港劇狹路相逢
Q:短視頻、短劇成本很低,對影視沖擊很大,從創作角度如何看待這樣一個趨勢?
樂易玲:有時候我們會想去慢慢享用一頓燭光晚餐,但也會免不了吃快餐;既然我們會吃快餐,那也避免不了去 " 拍快餐 ",我認爲這是訓練藝人很好的一個方法,更是一個機會——藝人是需要訓練的。
鍾澍佳:這是一個潮流,本質上是在争奪注意力,我們暫時不能抗拒的事情。現在很多年輕觀衆都沒耐心去看劇——《新聞女王》有評語說 " 終于可以不倍速追劇了 ",好像不倍速是很給面子的事,你就明白他們爲什麽看短劇,那是娛樂消耗品。
注:虎嗅與數位從業者溝通發現,短劇商業化能力能迅速駛入快車道,主要源于兩大推動力:
第一,視頻平台規則日益完善。
首先,投的更準了。出品方在積累某個類型片的數據表現後,會通過各種模型去預判觀衆 " 口味 ",基于大數據分析什麽題材好賣、什麽 CP 受歡迎、什麽元素流行,從而精準立項,甚至不惜爲此開發新題材;
其次,利益捆綁更緊了。以優愛騰爲例,三家會将項目(更多是網劇、網絡電影)大緻分爲 S+、S、A+、A、B、C 級,對應匹配的流量、資源完全不同,例如平台重點推薦的 S 級項目幾乎會包圓全線平台産品營銷資源。
第二,片方的策劃運營更專業、精細化。
首先,選 " 準 " 賽道,即利用大數據分析,從基本盤中找出增量盤;
其次,針對項目上線平台、賣點,團隊會做詳細測算。例如先分析平台優劣勢,測算票房下限基礎;再做産品對标測算,像盜寶會對标《鬼吹燈》,古裝玄幻對标《倩女幽魂》;然後針對性選導演、編劇、演員等;
最後,極緻營銷,放大賣點。
Q:很多港劇班底和港星陸續拍短劇、網絡電影,您認爲港劇内核該回歸影視質感,還是追求用戶基數、播放數據?當兩者沖突的時候,導演怎麽去平衡?
鍾澍佳:投資方肯定優先受衆基礎,各項數據越高越好;但片子質感問題上,我認爲短劇和長劇是兩個不一樣的賽道。我家小朋友愛看短視頻,我問他們爲什麽喜歡這種?他們說主要是可以快速知道想知道的劇情,部分觀衆已經沒有耐心慢慢跟你的叙事走,這些人不想動腦子,就想看臉譜化、很狗血的劇,但也有觀衆喜歡有内涵,深度的故事,喜歡在娛樂時引發思考。
導演要做的是把長劇的觀賞性和節奏提速,提到觀衆不用倍速追劇——因爲很多劇冗長,台詞、劇情逼觀衆倍速追劇;但其實觀衆能力越來越強,密集地給很多信息都能看得懂——這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講得太快會看不過來。
當然,提升講故事的能力不單是提升内涵,還要做到情節處理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你不可能再拿 20 年前一個美劇的犯罪心理案件重拍一次,觀衆不買賬的,從業者必須提升自己的内容能力。
Q:港片現在榮光不再,您覺得主要是觀衆口味變化嗎?
鍾澍佳:香港影視爲什麽會走下坡?其實是市場問題,我們隻有 700 多萬人的市場,觀衆基數比起内地,甚至亞洲、全球來講太小,市場小資源就少,創作就會受限,市場就會一點點下坡;但日本、韓國也經曆過這個情況,能不能翻身再往上走,就看願不願意進步,去把傳統的、老概念去升級。
小時候會買光盤(或不知哪來的資源)去看,那時多辛苦,但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原來世界是這樣、原來可以這樣拍、原來可以這樣講故事;現在港劇如果願意改變一些固有觀念,在保留過去優秀經驗的基礎上重新再走,新港劇還是很有希望的。
說回觀衆口味,觀衆是進步的,小時候看光盤《六人行》《老友記》,現在大家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到全世界的制作,二十年前的橋段、風格觀衆不再買賬;我們有經驗,比如動作片、大場面,特别是矛盾沖突很強烈的戲,在寫劇本、場面調度、設計方面都有經驗,拿《新聞女王》做例子,提升技術層面、制作規模外,對女性主義要提升地位,有一些内核進步才好看。
樂易玲:我在 TVB 負責所有藝人的培育、發展,所有藝人的計劃,TVB 應該有兩百多個不同年齡層的藝人,有很多東西、很多方向要幫他們去打造;但香港這麽小的地方,出了很多很出名的藝人、明星和導演。
對大部分香港觀衆來說,影視娛樂是娛樂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個趨勢會一直走下去,隻要我們跟着時代進步——當然,中間也會有一些公司、人被淘汰,但想進步的人一定跟着時代進步。
港劇顯然被低估了
Q:近年來,港劇用戶畫像出現了哪些變化(包括人群占比、地域特點、類型偏好等)?
謝穎:港劇長期以來形成了穩固的受衆基礎,有其高光時刻,但過去一段時間用戶看港劇更多是懷舊、爲情懷買單,雖然港劇用戶構成涵蓋全年齡層,但 70、80、90 後居多,他們追《尋秦記》;去年《新聞女王》火了,用戶結構也發生了改變,90 後、00 後成了主要群體。
從地域來看,以前西南地區港劇受衆少,《新聞女王》撬動西南地區用戶上升接近 10%;現在,大灣區用戶依然是港劇主力用戶,但從東北三省到京津冀再到江浙滬、大灣區已經是一條完整的收視觀衆線。
所以,未來港劇不管在年齡構成還是地域分布上,隻要内容足夠好就不會有這些局限,會很容易破圈被全民熱追。
Q:随着影視行業複蘇,市場資金也在加速流入影視行業,影片儲備情況怎麽樣?
李捷:疫情三年對整個影視行業影響很大,拍攝、上映均受到影響;但去年有個數據讓大家振奮,國内 2023 年備案立項電影 3008 部,達到曆史最高峰,遠比疫情前高。3000 多部影視立項意味着按照國産電影每年大概 500~700 部會開機和上映的規模來看,足以支撐 4~5 年的拍攝計劃。
當然,電影從立案到開拍、上線會經曆漫長過程,但至少能明确感受到電影市場在恢複;尤其 2023 年春節後,能明顯感受到劇本參與合作的量在激增。
Q:5 年投入 50 億港元,這筆錢具體會怎麽分配?
李捷:50 億隻是一個估算數字,包括 4 個方面,一是劇集,二是電影,三是演出,最後是人才培養。至于分配比例并沒有明确預算說某個領域一定要花多少錢,一切以合作夥伴片單和合作制作計劃爲準,大頭主要會在版權采買、劇集采購、電影投資、演出投資、場館建設上。
當然,50 億對整個香港文化娛樂産業力量有限,但香港市場現在最需要的是信心,行業和觀衆迫切需要重建對香港影視包括文藝内容的信心,而我們合作的信心主要是過去港片建立的市場品質,以及香港頭部制片公司的管理能力、專業能力,有好的契機一定能産出優質内容。
Q:那麽在合作模式上會有哪些新的突破和改變?
謝穎:會更深入一點或更前置一點。以前模式是香港團隊拍好一個劇,我們看成片,然後他們來做版權發行,而且以前的生産目是要本地有平台,稍帶賣給國内,他們會以本地觀衆爲主;現在,香港團隊會把注意力放在内地,把受衆設定成所有用戶,包括各個年齡段、題材不設限。
具體到合作模式,一是政策層面聯合香港團隊、影視制作公司跟内地推動政策上的支持;二是提前告訴香港制作團隊年輕用戶的審美變化、情緒點,包括一些内地演員市場數據表現,一部劇演員會新老面孔混搭,比如《新聞女王 2》就會用新生代演員——就是說,從前期選題策劃到制作、營銷再到成片,各個階段雙方會一起共創。
港片必須要變了
Q:鍾導作爲一個資深 " 北漂 ",在拍《新聞女王》時如何把握觀衆口味?
鍾澍佳:我 2002 年離開 TVB 住在内地拍電影、拍國産劇,直到 2021 年才回到 TVB 負責合拍片,當時不太清楚前面合拍片是什麽樣,雖然也有看,但每個項目都有個别問題;幸運的是,在内地生活這麽長時間,我對觀看習慣、觀衆口味知道得多一點,國産劇做宣傳,微博是怎麽一回事、抖音是怎麽一回事、小紅書要怎麽做,這些都有基本認知。
回歸創作,第一先想好要講一個什麽故事,再想故事需要什麽思想内核,比如要做女主題材,裏面一定是有一個獨立女性的思想内核,确定命題再圍繞其發揮、講故事;當然,還要兼顧話題性、社會性,比如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事實上是不是呢?這就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讨論的問題,有它的社會性。
視線拉回《新聞女王》是職場主題,會有蠻多共鳴——打工都受過苦、被罵過甚至是被無理取鬧地罵過,這種氛圍之下看劇的人就可以找到共鳴。我經常說每個公司總有一兩個飛爺的角色,隻要把握好這種共鳴,不管内地還是香港,甚至全世界,觀衆會感受到劇的故事内核。
所以,一個好故事、好人物設定,理論上應該是共通的。爲什麽看一些韓劇、美劇會覺得好看?不管哪個地方播出都會受到一定歡迎?本身是劇好看,既然這樣的話,我們自己的劇和電影爲什麽不能做到這樣——事實證明,之前很多經典港片做到過。
Q:《新聞女王》熱播後,新港劇計劃也被搬上日程,但新港劇背後還是老班底(導演、監制、IP)," 新 " 體現在哪些方面?
謝穎:打開看細節,才能看得更清晰。《新聞女王》演員是老面孔,但編劇團隊不乏新生代。以前 TVB 創作是自己發工資的編劇,這次加了對電影有研究的新生代,觀衆會發現裏面很多 " 金句 " 與以往 TVB 的創作套路很不同。
再看新港劇,港劇此前優勢品類是懸疑、犯罪、刑偵、商戰、黑幫,但現在用戶口味多元化,審美也在叠代,港劇必須把劇的類型與題材多元化、把譜系做得更廣,比如古裝喜劇、科幻、都市奇幻、都市商戰等;現在,奈飛創作審美在引導大家,觀衆會拿奈飛劇去對照其他,這就要求港劇在常規之上多一些反轉、加快節奏。
當然,新審美還體現在制作思路上,包括考慮用戶情緒、時代環境等,原來創作更關注香港地區用戶觀影習慣和情緒,現在必須要顧及内地觀衆及審美變化。
樂易玲:現在香港演員,不管 TVB 還是影視圈都有點斷層。觀衆喜歡看的藝人超過 40 歲,年齡偏大;所以我們希望用舊的帶一批新人出來,希望更多年輕藝人可以讓觀衆熟悉,當然先要讓更年輕的藝人有機會被看到。
李捷:其實影視新生代力量已經很強了,以 2023 春節檔爲例,除《滿江紅》(張藝謀導演)、《流浪地球 2》(郭帆導演)是前輩導演和中生代導演,《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都是甯浩和陳思誠監制下的兩個 85 後導演,呈現出 " 長江後浪推前浪 " 的趨勢。
這次來香港和片方交流,大家都認爲市場對年輕化渴求強烈,這對香港電影是巨大的機會,因爲市場變化會讓更多年輕導演進入,是一次很好的行業推陳出新的機會。
Q:港片全球化過程中,香港制作團隊如何面對品類依賴的問題?
鍾澍佳:過往港劇有警匪、黑幫題材,這些慢慢成爲标志性元素;可即便相同黑幫題材,拍了很多年,其實在這個命題上,很多内容已經在與時俱進改變、提升,因爲觀衆想看新東西,舊的隻是情懷,觀衆可以買單一次、兩次,但不可能一直爲情懷買單,所以創作團隊既要保持情懷,也要敏銳捕捉到時代變化,與新時代觀衆一起成長。
# 我是虎嗅商業、消費與機動組副組長黃青春,關注文娛社交、遊戲影音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