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董卿,我們的腦海裏一定會浮現出她那溫柔知性的模樣。
她被觀衆譽爲 " 央視一姐 ",她是《朗讀者》《中國民歌大會》等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的主持人。
她在節目中展現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大氣端莊讓許多人都視她爲榜樣,衆多觀衆在提到她時,脫口而出的幾乎都是贊美之詞。
董卿優秀的專業能力,更是讓她連續十三年登上春節聯歡晚會主持,被央視連續八年評爲央視年度 " 央視十佳主持人 "。
但就是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卻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中說道:時至今日,我依然極度自卑。
這到底是爲什麽呢?到底又是什麽事讓董卿産生這樣的感歎呢?
01 原生自卑
在作者麥家《人生海海》的新書發布會上,董卿曾哽咽地回憶起了童年時父親對她的嚴苛,素來總是平靜地叙說自己故事的董卿說到這裏時,情緒卻變得略微激動。
" 他對我的嚴厲和苛刻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的。很多人聽了以後都會感到非常不理解,都會反問道‘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女兒能夠怎樣苛刻呢?’ "
因此董卿從小就渴望父親的認可,童年時期的她缺少了太多的認可和贊譽,這才使得她心底還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
因此,當總台和她一起協商開辦一個新的節目的時候,她總會思考許久才會給總台一個答複。
因爲年幼時,不管她做得多麽出色,父親總是嚴厲地看着她,告訴她她可以做得更好。當她開始工作以後,父親那句" 你可以做得更好 "便一直影響着她。
父親還曾對她說過:" 不要經常照鏡子,把注意力放在正事上,家裏有衣服穿就不要買新衣服。每個寒暑假就去做做兼職,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
董卿知道父親嚴厲的背後是深沉的愛,因此她從沒有想過反抗父親的那些指令,她也不敢反抗父親。
董卿在新書發布會上還談到自己從高一開始寒暑假就必須要去賓館做清潔工,掙到的零用錢則被媽媽收了起來,存在了一個固定的地方。
董卿如果在家中玩的時間超過了董父的規定,那她就要被罰站在家的角落,直到全家開飯時她才可以活動,因此父親對董卿的影響就深遠持久到如今。
" 我必須要比别人做的好很多很多,雖然我長大以後,我的父親并沒有強制我要做的很好,但是我隻有做到最好,我的心才會覺得踏實。如果和别人差不多,或者是稍微比他好一點,我都會感到很不安。"
" 這種感覺會讓我自己覺得,我的能力不行,我沒有這樣的能力完成這樣的事,因此我會不斷懷疑自己。"
" 我讨厭否定自己的感覺,所以我要付出很多,甚至拿命去搏我也願意,因爲隻有把事情做好的時候,我才會覺得踏實。"
七歲以前的董卿,一直跟着外婆在上海長大。到了要上小學的時候,董卿的父母覺得相較于工作,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因此他們将董卿接回了身邊。
回到父母身邊的董卿以爲可以獲得更多寵愛的時候,卻沒想到父母對她非常嚴格,她每天必須要跑步、刷碗、擦地,還要背那些枯燥無味的古詩詞,如果不按時完成就會被冷眼相待。
15 歲時,她聽從爸爸媽媽的安排去當了一個月的清潔工,有一次她打掃房間時需要挪動 20 張厚重的席夢思床墊,一個上午的時間她也隻挪了 4 張,因爲太重,那天晚上回家以後她的手臂便酸得擡不起來。
初中畢業以後,董卿對傳媒行業産生了非常大的興趣,她常常在休息看電視時,學習裏面主持人的講話方式。
她鼓起勇氣将自己想考藝校的想法告訴了父親,但父親卻嚴厲地反對了她的想法,因爲那時的傳媒行業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行業,進入那個行業根本沒有辦法喂飽自己。
面對父親的一再阻撓,處于青春叛逆期的董卿便在自家 6 樓的陽台上寫下了 " 活着還有什麽意思 ",這句話沒過幾日便被董母發現。
董母被吓壞了,她趕忙将這件事告訴了丈夫,并領着丈夫去看了那行字,這才讓董卿爲自己争取到了" 權利 "和" 自由 "。
但父母的嚴格要求,的确也讓董卿長大以後成爲了一個社會定義的成功人士,就像她自己說的一樣 " 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很難估量的。"
她一方面不願面對年少時父親嚴厲的樣子,另一方面又感激父親的嚴厲。
就像人生海海一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形狀,有着專屬于自己的因緣,我們依附這片大海十幾年,最終要漂泊到其他地方,開創屬于自己的小島。
父親給董卿留下的 " 童年陰影 " 讓董卿将自卑轉化成了動力,她開始學會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雙面的,是很難改變的,想要真正改變原生的影響,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态改變自己,告訴自己不要再被原生影響。
02 人生海海
董卿之所以在麥家《人生海海》的新書發布會上談到自己的自卑情結,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麥家曾在《朗讀者》裏所朗讀過的一封家書,爲兒子而寫的信。
其中提到了一句:" 我曾經非常讨厭自己有那麽叛逆的時期,我的孩子那麽叛逆,我一直沒有放棄。因爲我一直認爲,那是我應該還的債。"
麥家要還的債,正是年幼時對父親不好的債。在麥家正在讀書的時候,因爲家裏貧窮他總是穿得比較破爛,因此總會有一些調皮的男孩來惹怒他。
他也常常因此跟那群小朋友打成一團,當父親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便嚴厲地懲罰了麥家,麥家也知道了不能再和别人動手了。
後來的麥家總是安安靜靜地呆在座位上,但是那群欺負他的人見他不再反抗以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欺負他。
麥家的父親有一天正好就撞上了那群孩子欺負他,但在麥父眼中,他以爲是自家孩子先去招惹的他們,他一句話都沒問直接跑到了麥家的面前重重地扇了麥家兩巴掌。
原本就敏感自卑的麥家,就此 " 恨 " 上了自己父親。高考完以後,便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看過自己的父親。
28 年的時間裏,麥家一直客居他鄉,每到過年的時間母親總會打電話來叫他回去過年,他也都沒有同意。
他經常通過書信的方式,給家中寄錢,書信中除了母親他也從未提過自己的父親,他也從沒有給自己的父親買過一樣東西。
父親的兩巴掌,讓他心中始終芥蒂着父親,即使爺爺奶奶想要見自己的小孫兒,他也隻會把妻兒送回家,自己總是借故逃避。
直到麥家成爲了父親以後,他才漸漸地懂得了父親的含義和意義,對父親的怨恨也逐漸消失了。
他在朗讀者裏說道:" 我不想做那個父親,孩子十幾年不跟你交流,我不想有這麽一個孩子,所以我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忍受,而且覺得這可能就是我的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看着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麥家開始選擇主動去緩和自己和父親的關系,他開始每個月都給父親打一個電話,一年裏必須也要挑一天回家。
汶川大地震以後,麥家發現父親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與父親通話時也發現父親漸漸地忘記了自己,面對已經癡呆的父親,麥家覺得他醒悟的太遲了。
爲了彌補這份罪過,麥家選擇搬到離父母最近的地方,陪着父親度過了最後一段時光,在父親去世的一年後寫了一封長達五千字的《緻父信》。
每個原生家庭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或許隻有當我們真正想通的時候才能夠成熟地面對原生之殇吧。
麥家在完稿的第一時間就送了一本《人生海海》給董卿,董卿收到書以後便很快地讀完了。
董卿曾在節目中透露過她睡覺之前是絕對不會看手機的,她隻會拿起放在床頭的書本,讀書也成了她的一個習慣。
收到麥家的新書發布會邀請的董卿當時正在外地出差,她剛工作完回家以後便推掉了所有行程,準時地出現在了《人生海海》的發布會上。
或許是因爲兩人對童年時對原生家庭的看法有着相似之處,董卿被麥家的新書打動了,也在發布會上談到了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父親年輕時總是時刻嚴厲地要求她完成一些她不想要做的事情,老年以後的父親早已從報社總編的位置退了下來,對待董卿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嚴厲,相反地,他開始鼓勵董卿去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在小說《人生海海》中,藏着許多父愛故事,上校一生如此傳奇回到家鄉卻始終被人猜疑,但他總是以笑化解對方的惡意,他将年幼時的小主人公牽往了正道。
" 我在小說裏确實藏着親情,如果仔細讀你能在裏面看見幾對情感真摯的父子情。"麥家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 二十幾年我都一直在跟父親置氣,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失去父愛的人。"
相較于麥家,董卿跟父親的關系雖然并沒有那麽僵硬,但是父親的嚴格卻滲透到了董卿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父親的嚴謹和堅韌影響着董卿,出生在高知家庭中的董卿從小就展現出了與其他小孩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但這讓董卿的父母對她的教育更是嚴格。
小時候的董卿最開心的事情便是看到爸爸出差,明明應該是最親近的人,但因爲父親的嚴格導緻董卿小時候始終不敢過分靠近自己的父親。
董卿與麥家相對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原生家庭,雖然話裏都離不開 " 被安排 " 三個字,但是兩人最終都笑着說着各自的釋然。
就像董卿說的一樣:" 我們在愛父親的同時,也要承認,其實沒有一個父親是完美的。"
03 與原生和解
我們其實并不需要逃避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我們隻需要做的就是明白這樣是不好的,避免我們對我們的下一代也做出同樣的事情。
在收到麥家的新書以後,董卿将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書中的父子情深深地觸動了她。
因此在新書發布會上,董卿對記者說道:" 人生海海,其實什麽事情都有發生的可能,如果是善緣的話,發生的事情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比我們想象地好。"
正是因爲父母在她年幼時要求她必須會背誦古詩,才奠定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父母愛讀書的習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她,因此而立之年的她也早已讀過萬卷書。
暑假時爸爸總是把她送去各個賓館當清潔工的經曆,讓董卿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和勞動的辛苦,鍛煉出了董卿堅強的意志。
" 倒垃圾、刷馬桶、刷浴缸 "這些事情她都統統幹過,也正是因爲父親主編的職業,因此父親總能接觸到各行各業的朋友,在高中時的她就早已體會過多種職業人生了。
年少時的她,其實心中根本不願意去做那些工作,她也想呆在家裏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她不敢忤逆父親。
但當董卿長大以後,她才真正地明白了那一句" 我是爲你好,等你長大你就明白了 "。
雖然她并不喜歡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但是她選擇與父親的嚴厲和解,因爲如果沒有父親嚴厲的教導或許她也沒有辦法在自己的領域閃閃發光。
既然每個人都跑不掉逃不開原生家庭,那還不如去愛上生活。
書中上校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樣波瀾起伏,像高山一樣有高峰也有低谷,但不論在那種情況下,他始終堅守着心中的義和道,不計較外人對他的評價和嘲諷。
"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
一個人一生都在與苦難做着鬥争,有一部分人始終無法從原生家庭出來,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原諒那些的确做了很多壞事的原生家庭,但我們要放過自己,不要讓自己在陷入原生的痛苦中。
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董卿說她的父親教給她的一句話一直影響着她到如今,那就是" 人必須要刻苦,必須要會吃苦,要會過苦日子,後邊才會有好日子過。",因此她的父親才在她年幼時對她如此地嚴厲。
長大以後的董卿也始終用着最高的标準要求着自己,力求自身能夠做到最完美。
成年以後的董卿也早已與自己的父親和解,當她再聊起自己的父親時,語氣中不再有小時候對父親的不理解和" 怨恨 ",而是釋懷和理解。
" 他已經退休了,人也老了,他也做不到再像年輕時候那樣了。他也常向我反省着他過去對我太過嚴厲,現在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嚴厲的父親了,而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老人。"
" 他一直都不喜歡用手機媒體,他始終在與紙刊打交道,我不愛浏覽互聯網也是受到了他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傷痛雖然很難化解,甚至會伴随一生,但是我們要學會的就是面對。學會釋懷,不是釋懷原生給我們造成的傷害,而是放過自己,讓自己不要再沉浸在原生家庭的傷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