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定西 | 排版:LA
2022 年 12 月 11 日,小米 13 系列準時與我們見面,可能小米自身都沒有想到,小米 13 系列居然成了 2023 年最受歡迎的安卓手機之一。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小米 13 系列僅用了 9 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小米的銷售目标,可以說是近幾年最成功的小米手機。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小米 13 系列的成功也毫不意外:罕見的旗艦直屏、不錯的影像配置、合理且舒适的握持感等一系列水桶配置再加上性價比極高的售價,确實讓它在一衆競争對手中成功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但每一款成功的産品都會面對一個難題:「如何讓它的下一代産品延續高銷量高口碑呢?」原本小雷預測小米 14 系列就是在小米 13 系列的基礎上改變一下外觀,升級一點點相機和性能,隻要穩紮穩打就一定能再次取得不錯的銷量。
但當小雷拿到小米 14 Pro 并作爲主力機使用了一周後,才終于明白,此次小米帶來的小米 14 系列,絕非是簡單升級這麽簡單。
小雷當然知道在座各位讀者最關心的都是小米 14 Pro 所搭載的這顆第三代骁龍 8 處理器,它到底是像之前兩代骁龍一樣在功耗和性能之間取得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還是像骁龍 888 一樣成爲「衆矢之的」,别急,小雷爲這顆處理器進行了多項詳細測試。
第一個環節是理論性能測試,小雷拿出了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安兔兔和 GeekBench 6,小米 14 Pro 在這兩個跑分環節的成績分别爲 207 萬分和單核 2096 分,多核 6418 分。作爲對比,小米 13 在 GeekBench 6 的跑分爲單核 2012 分,多核 5429 分,在多核方面進步尤爲明顯。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OK,接下來,原神啓動!
老原神玩家應該都清楚,受限于移動端的性能釋放和功耗,原神在手機上的分辨率大多在 540P 到 700p 之間,雖說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但與 PC 端和 PS 端相比還是相差甚遠。而小米 14 Pro 則是得益于第三代骁龍 8 超強的 GPU 算力将移動端原神的分辨率提升到了原生 1440P,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2K 分辨率級别。
(标準模式)
(高質量模式)
從對比圖中可以看出,在原生 2K 分辨率下的原神不管是人物的服飾細節還是遠處的文字渲染都要清晰不少,一時間還讓小雷有些不适應,但在貼圖質量方面依舊沒有什麽提升。不過 2K 分辨率所帶來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發熱量和耗電量會明顯提升,因此小雷在此環節會分别以普通分辨率和 2K 分辨率進行幀率測試,看看第三代骁龍 8 處理器在遊戲中的表現到底如何。
兩次測試均在須彌國中進行半小時跑圖,路上遇到一切敵人都會進行戰鬥,并将所有跟畫質相關的選項調至最高以确保讓第三代骁龍 8 能釋放所有的性能。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在「标準」模式下(不開啓 2K 分辨率),小米 14 Pro 在半小時的遊玩過程中平均幀率幾乎都在 60 幀上下,除了部分調用設置時出現了明顯掉幀情況外,無論是攀爬、遊泳還是戰鬥都能保持高質量的遊玩體驗。這個數據在測試前小雷就已經預料到了,畢竟今年的一衆旗艦機型基本都能做到。
那麽在開啓 2K 分辨率的情況下,小米 14 Pro 的原神遊玩體驗又如何呢?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遊玩過程中全程沒有出現明顯掉幀的情況下,這大大超出了小雷的意料,不過由于分辨率提升明顯,小米 14 Pro 将遊戲幀率鎖定在了 30 幀。畢竟如果是全程 2K 60 幀的話,那手機的溫度怕不是用水冷散熱都壓不住。
第二款遊戲則是近期在雷科技内部比較火爆的競速類手遊《巅峰極速》,它與原神、王者榮耀這類遊戲不同,在遊戲大廳時幀率鎖定在 30 幀,在正式開始遊玩時才會回到 60 幀。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不過從幀率波動圖可以看到,除了遊戲自身優化出現的 bug 幀外,小米 14 Pro 是可以全程穩定在 60 幀的,測試該環節的同事也表示,這是他近期玩巅峰極速最流暢的手機,沒有之一。
而它的溫度把控也完全在小雷的意料之中,在連續遊玩一個小時後,小米 14 Pro 的背部溫度爲 44 ℃上下,屬于較爲溫熱的情況,如果需要長時間遊玩高質量遊戲,還是建議大家加個散熱背夾。
去年發布的小米 13 系列,尤其是标準版曾被不少網友評論是「安卓裏的 iPhone」,相似的直角邊框設計、相仿的屏幕尺寸、四四方方的相機模組确實有那麽一點點「果」味。很多網友希望小米能夠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設計語言,讓别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小米手機。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有點可惜的是,小米 14 系列的設計語言相比上一代沒有太大改變,相機模組還因爲堆料的原因變得更加「魁梧」,再加上雙層凸起的模組,顯得這個相機模組稍稍有那麽一些「不平衡」,不過這也算是一種獨特的辨識度。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左爲小米 13 Pro,右爲小米 14 Pro)
小米 14 Pro 的正面堪稱大殺器,四微曲面搭配超窄邊框的設計讓我司一位對手機邊框尤爲挑剔的同事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這是他近期看到最出色的好屏幕之一。四微曲面的設計還很好地解決了當下不少曲面屏手機都存在的 R 角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邊框曲率和屏幕曲率不同,導緻手機屏幕上方出現一小塊空缺,雖說這個空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還是會影響到整台手機的正面顔值。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左爲小米 13 Pro,右爲小米 14 Pro)
是的沒錯,小米 14 Pro 不但做到了超窄邊框設計,而且上下左右四邊都是完全等寬,肉眼觀感極爲舒适。前後雙四曲面設計更是帶來了溫潤如玉的手感,雖說小米 14 Pro 的機身重量爲 220 多 g,但握持感并不算差,小雷甚至認爲戴上手機殼後反而影響了這種溫潤的手感。如果十分在意手機的重量和握持感的話,小米 14 絕對是一個好選擇。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另外讓小雷稍稍有些不解的是,明明前後都用上了四曲面設計,中框部分卻依舊爲直邊,雖說這樣能盡可能收窄邊框,但略微凸起的中框和有些不平滑的過渡還是稍稍有些影響手感,希望小米 15 系列可以稍稍修改一下這個設計。
除了性能之外,全新的澎湃 OS 可能是在座各位最關心的一點了,作爲 MIUI 的繼承者,它所承擔的責任非常重大,絕不能僅僅是換皮系統,需要拿出更多的誠意。
所以小雷在首次激活時就感受到了澎湃 OS 和 MIUI 之間的差距,就以最開始的激活環節爲例,如今的澎湃 OS 可以不登錄用戶的小米賬号就完成換機,甚至能直接将原小米手機的鎖屏密碼都直接複刻過去,這一換機體驗絕對是小雷近期體驗過最爲人性化的。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不過在換機結束後,澎湃 OS 在主界面上的變化并沒有給小雷帶來多大的驚喜,似乎跟之前的 MIUI 14 完全一緻。不過在某些細節上,還是能夠看出澎湃 OS 與 MIUI 之間的不同之處。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左爲 MIUI 14,右爲澎湃 OS)
例如控制中心頁面集成化更高了,相比起 MIUI 14 時期有些雜亂無章的排版,澎湃 OS 排版的位置顯然更加合理,從上到下分别爲網絡連接設置、多媒體控制及音量 / 亮度調節、小米妙享中心以及一堆可自定義的快捷按鈕。
小雷身邊也有一位同事至今覺得将信息通知頁面和控制中心合并到一起更加方便,之前的 MIUI 14 也确實給用戶提供了這一選項,但在澎湃 OS 上,小雷完全找不到這項設置,或許這種偏實用但不夠美觀的設計要徹底被小米給淘汰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左爲 MIUI 14,右爲澎湃 OS)
另外像什麽相冊、天氣、傳送門、文件夾等 APP 都得到了全新的視覺更新。
當然,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如果澎湃 OS 隻是帶來這麽一點小更新的話,那也太沒有意思了。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在設置頁面中發現一個全新的選項——「互聯互通」,這也是本次澎湃 OS 升級的重點之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左爲 MIUI 14,右爲澎湃 OS)
雖說 MIUI 14 也有不少相似的功能,但都是一些較爲簡單的文件流傳功能,很難稱得上是萬物互聯。不過在澎湃 OS 上,我們能體驗到應用接力、妙享桌面、跨設備剪貼闆、跨設備通知、電話 / 網絡協同等多項功能。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左爲 MIUI 14,右爲澎湃 OS)
就以小雷最感興趣的跨設備剪貼闆爲例,隻要兩款小米設備均登錄了同一小米賬号,在手機上剛剛複制的文字或圖片就能直接在另一設備上進行粘貼。而之前我們必須通過微信或是其他的方式來發送文字内容,因此對于小雷這種靠碼字生活的人群來說,這個功能簡直是「如虎添翼」。
在「互聯互通」中,小雷還發現了一個特别的選項——汽車互聯,其實小米創始人雷軍就曾在微博上表示,澎湃 OS 的出現是爲之後的小米汽車服務,這項功能的面向對象大家自然也就清楚了,不過具體功能是什麽,表現如何就得等到小米汽車發布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目前澎湃 OS 最重要的升級之處就是加入了更多與外界互聯的接口,不僅讓小雷看到了小米生态的未來,也确保小米手機在未來依舊能夠保持較高的競争力。
之前小雷曾采訪過身邊不少一直在使用蘋果的同事和朋友,他們表示自己也知道現在的 iPhone 不但賣得貴,而且在很多方面的體驗都已經追不上安卓了,但無奈自己的電腦、手表、耳機、平闆等一衆設備都是蘋果旗下,完善的生态讓他難以脫身。但澎湃 OS 的面世,預示着小米将加快發展自己生态的腳步,或許在未來的三年或是更短的時間内,小米就能擁有一套真正完整且好用的生态設備,屆時蘋果用戶也有了其他選擇。
從小米 10 系列開始,小米在影像這條路上的進步速度可以說是越來越快,小米 12S Ultra 的出現更是直接把小米推到了手機影像第一梯隊。小米 14 系列作爲第三代與徕卡深度聯合調校的手機,在影像方面的表現可以說讓小雷十分期待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先放一組樣張。
小米 14 Pro 的主攝是一顆全新的定制傳感器,雖說在傳感器尺寸上相比小米 13 Pro 的一英寸小了一些(1/1.31 英寸),但其在傳感器寬容度及動态範圍方面提升了不少。熟悉攝影的讀者們應該清楚,決定傳感器進光量的因素有很多:尺寸、光圈、快門速度、寬容度、色深等等等等。
而小米 14 Pro 的這顆主攝便是如此,其被小米官方稱作是光影獵人 900,基于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和小米 11 Ultra 上的雙原生 ISO Fusion 基數進行了升級改造。官方說明其動态範圍比之前的 IMX989 高出整整 8 倍。動态範圍代表着一張照片最亮到最暗的範圍,拍攝的照片動态範圍越大,寬容度越高,兩者呈正比關系。動态範圍高的好處意味着能讓用戶在一些大光比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細節,以及在一些光線較差的環境下可以降低相關感光度和曝光度來保證照片不糊以及保留更多細節。
超高的動态範圍也能帶來更快的連拍和抓拍速度,以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稍瞬即逝的美好瞬間,等我們從口袋裏拿出手機,對好焦并按下快門,那個瞬間早已消失不見。而小米 14 Pro 則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這一畫面永久地保留下來,這也是不少攝影師一直在追求的。
這項技術聽起來貌似沒什麽含金量,實際上不少專業相機的寬容度和動态範圍都比較一般,像尼康 Z8、GFX 100S、索尼 α 7R5 這類旗艦級相機才會擁有超高的動态範圍,不管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處理,高動态範圍都能給予攝影師更大的操作空間。
另外小米官方還表示光影獵人 900 在功耗方面相比 IMX989 降低了 42%,功耗的降低意味着小米能拿更多的資源去做計算攝影方面的優化。
小米 13 Pro 上那顆飽受好評的長焦微距鏡頭被保留了下來,另外由于鏡頭方面的升級,如今小米 14 Pro 在拍攝超近物體時的畫質更好,不像是之前那樣圖個樂子。
總的來說,小米 14 Pro 的影像得到了進一步的進化,雖然沒有一英寸大底加持,但它的影像表現絲毫不輸小雷手上的小米 13 Ultra,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小雷後續也會針對這兩款機型的影像部分進行一個深度的解析和對比,看看使用了新技術的小米 14 Pro 能否「幹翻」老大哥。
優點:
1、無論是形态還是素質都堪稱頂級的屏幕;
2、第三代骁龍 8 的性能表現更爲出色;
3、更貼近生活,更專業的拍攝體驗;
缺點:
1、220 多 g 的重量搭配直角邊框,握持感有點奇怪;
2、相機凸起有些誇張,視覺觀感不太協調。
從産品的角度來看,小米 14 Pro 無疑又是一台堆料堆到極緻的旗艦級産品,它并沒有想小雷想象中那樣把小米 13 Pro 簡單升級一下就拿出來賣給消費者。作爲小米首款搭載自研操作系統的手機,小米 14 Pro 顯然要起到一個帶頭作用,絕對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我們看到了能與國際大廠三星媲美的國産頂級屏幕、依舊處于影像第一梯隊的拍照體驗、性能更加恐怖的骁龍 8Gen 3 等等等等。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關于小米 14 Pro,你可以說它外觀沒有新意、重量有些壓手、影像沒有跨越性提升,況且小米 14 系列作爲一衆手機廠商中最先亮相的旗艦,自然可能會在配置、價格吃虧,但無可置疑,這就是小米目前能給到的最好答案。小雷也相信小米 14 Pro 會在未來一年的時間内,在同價位中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下。
End
骁龍X Elite,PC 王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