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在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這些高科技産品成爲推動國内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産力,同時也受到 " 兩會 " 代表的高度關注,成爲 2025 年 " 兩會 " 期間的熱議話題。
3 月 4 日,2025 年 " 兩會 " 時間正式開啓," 兩會 " 代表紛紛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建言獻策。汽車行業作爲體量最大的實體經濟産業之一,一直以來都是 " 兩會 " 期間的關注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
目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與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等汽車行業代表已陸續對外公布了自己關注的 " 兩會 " 方向。其中,馮興亞提出的有關促進行業發展的多項建議,因爲契合經濟發展方向,備受行業關注。
在馮興亞建議的背後,外界看到的是廣汽集團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勃勃雄心。
涉及人形機器人與飛行汽車 馮興亞重要建議引發行業熱議
2025 年 " 兩會 ",馮興亞就 " 産業融合 培育新質生産力 "、" 直擊痛點 推動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 "、" 履行社會責任 展現企業擔當 " 三個方面提出建議,涉及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當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物種、新産業,以及推廣換電模式、促進動力電池回收、實現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等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任務。
在培育新質生産力方面,馮興亞今年關注的重要方向是深入落實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紮實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因此,他從産業融合發展的角度提出,要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産業與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産業融合發展,加速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

廣汽集團首款複合翼飛行汽車 GOVY AirJet
馮興亞提出低空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增長的新引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是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廣汽集團早有布局。結合企業實踐和對産業的洞察,就如何推動 eVTOL 産業的發展,馮興亞建議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産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推動與電車産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形機器人産業同樣是新質生産力中的代表性産業,其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其在國内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存在技術難點有待攻克、落地應用存在障礙等課題。
對外,馮興亞認爲,加快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已刻不容緩。他希望加快政策規劃、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示範應用進程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廣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GoMate
這是馮興亞站在如何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度,提出的兩個高瞻遠矚的建議,在整個社會中引發高度共鳴。
回到自己所處的汽車行業,馮興亞對于如何加速産業轉型、如何解決行業痛點也有着深刻思考,對補能、動力電池回收、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産業發展的難點、堵點和重點,馮興亞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建議。
對于影響消費者使用體驗的補能設施的建設情況,馮興亞認爲換電模式作爲與充電模式并列的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既符合雙碳戰略也能有效解決補電難問題,具備明顯優勢。然而,目前全國乘用車換電站保有量僅 4200 餘座,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換電建設成本高企、規劃布局整體滞後、電池标準不統一等問題尚待解決。對此,馮興亞建議加大換電模式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标準,多措并舉加速推動換電站的建設和普及。

昊鉑超級充換電中心
從打造新能源汽車産業生态閉環,節約能源、低碳環保的角度出發,馮興亞觀察到,國内正在迎來大規模動力電池退役,如何更好地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利用,成爲汽車産業鏈的新課題。針對現行法規位階較低、現有動力電池利用回收産能明顯過剩、企業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馮興亞希望盡快出台專項法規标準、加快産業規劃優化産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範運營。
此外,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車産業發展的關鍵。但現階段在設計領域、制造能力、應用生态、測試認證體系等方面,仍需各方協同推進完善。對此,馮興亞希望攻克關鍵設計短闆、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擴大終端應用和完善認證體系。
與此同時,作爲中國汽車産業中堅力量——廣汽集團的領頭人,馮興亞在 " 兩會 " 建議中也加入了多條履行社會責任、展現企業擔當的内容,體現了地方國企的責任意識和大家風範,具體建議包括加快推廣普及無障礙汽車、支持廣州加快建設綠色商品全球定價中心等。
關注領域與廣汽集團三年 " 番禺行動 " 方向高度契合
馮興亞爲何要提出上述建議,深究之下,外界可以察覺到這與廣汽集團 " 番禺行動 " 在戰略方向上高度契合,二者均圍繞新能源技術突破、産業升級、國際化布局及社會責任展開。

廣汽集團番禺總部揭牌
在 2024 年 11 月舉行的第 22 屆廣州車展上,廣汽集團開啓三年 " 番禺行動 ",宣布将通過四大改革舉措、五大保障,在 2027 年實現自主品牌占集團總銷量 60% 以上,挑戰自主品牌銷量 200 萬輛。
自那以來,廣汽集團圍繞戰略轉型與效率提升,實施了一系列深度改革,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廣汽集團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變革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升級産品與技術戰略、加速全球化布局和産業鏈資源整合、引進和培養更多人才等。
在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變革方面,廣汽集團最重要的舉措就是總部搬遷。2024 年 11 月,廣汽集團将總部從廣州市中心遷至番禺汽車城,與傳祺、埃安工廠及研究院形成産業集群,實現 " 研産供銷 " 一體化調度。此舉旨在縮短決策鏈條,提升響應市場的敏捷度,降低運營成本。
在總部搬遷之後,廣汽集團内部随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例如,設立新部門和優化業務流程,其中産品本部導入 IPD(集成産品開發流程),整合市場調研、産品定義、技術研發到上市的全鏈條,由消費者需求驅動産品開發,目标打造 " 爆款車型 ";财務本部強化成本控制與資金效率,通過财務數據驅動經營決策;采購本部整合集團資源,實現跨品牌平台化采購,降低零部件成本。此外,廣汽集團還合并了營銷部門,設立品牌營銷本部,統籌傳祺、埃安、昊鉑的市場策略,提升資源協同。
在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上,廣汽集團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實施管理幹部競聘上崗與任期契約化考核,以經營業績爲核心指标,激發組織活力。
産品方面,廣汽集團爲未來三年密集布局了 22 款自主新能源産品,2025 年率先上市 7 款,覆蓋純電、增程、插混全動力形式。其中,埃安 UT 作爲 " 番禺行動 " 首款車型,以 6.98 萬元起售價颠覆 A 級純電市場,标配 L2 級智駕、彈匣電池等越級配置,月銷目标突破萬輛;傳祺 S7 定位中大型 SUV,将搭載華爲高階智駕,進軍家庭用戶市場;豪華純電 SUV 昊鉑 HL,以長續航、超豪華、全智能爲核心賣點,計劃 2025 年開啓預售。

廣汽全固态電池
技術自研與對外合作方面,廣汽集團核心技術儲備豐富:全固态電池計劃 2026 年裝車,續航提升 50%;布局未來能源賽道,氫混系統已實現真車示範運營;第三代星靈電子架構 EEA3.0 支持端雲一體大模型,将支持廣汽集團在 2025 年實現智駕技術國内領先,2027 年沖擊全球第一陣營。此外,廣汽集團還将與華爲進行深度合作,打造全新的汽車品牌,同時旗下品牌傳祺正在與華爲聯合開發三大系列車型,搭載華爲高階智駕系統,加速智能化落地。
對于國際市場,廣汽集團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4 年廣汽集團馬來西亞、泰國工廠投産,産品進入 74 個國家和地區,計劃 2027 年覆蓋 100 國,出口量挑戰 50 萬輛。産業鏈資源整合方面,廣汽集團拉通傳祺與埃安平台,共享模塊化架構,降低研發成本。在産業生态打造上,推進二次混改,引入社會資本,孵化如祺出行、巨灣技研等創新企業。

廣汽集團首個海外 CKD 項目馬來西亞泗岩沫工廠竣工量産
人才培養方面,2024 年以來,廣汽集團在新能源、智能駕駛、國際化等領域引入全球頂尖人才,實施 "328 人才工程 " 及倍增計劃,強化研發團隊實力。
在 " 番禺行動 " 的指導下,經過數月改革,廣汽集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市場方面,2024 年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 50%;埃安 UT 上市後訂單火爆,成爲入門級純電市場标杆;昊鉑品牌溢價能力顯著,高端車型預售超預期;技術方面,發布飛行汽車品牌高域 GOVY 和複合翼飛行汽車 GOVY AirJet,發布第三代具身智能機器人 GoMate,彈匣電池保持 " 零自燃 " 紀錄,超級快充技術實現 24 分鍾補能 30%-80% 等等。
但這些改革隻是廣汽集團三年 " 番禺行動 " 剛剛邁出的一小步,未來想要對外呈現一個 " 全新的廣汽 ",還需要廣汽在培育新質生産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積極作爲,而這些正是馮興亞多項建議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