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美的集團要去港股上市了。
從 1968 年的塑料、金屬生産商開始,美的集團用 55 年時間成爲橫跨家電、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全球家電巨頭,2022 年收入達到 3460 億元,相當于每分鍾入賬 66 萬元。
水漲船高,美的集團在 A 股的市值一度于 2021 年達到 7540 億元,當時居于其前列的隻有白酒股、銀行股和新能源巨頭甯德時代。
根據 10 月 31 日發布的 2023 年三季報,截至 9 月末,美的集團賬面貨币資金及理财産品達到約 800 億元,看似 " 不缺錢 " 的美的,卻在近期公告了港股二次上市的計劃,市場消息稱其計劃募資超 10 億美元。不過,如果按其披露的預計發行不超過完成後公司總股本 10%,以及目前 3700 億元的市值,融資額最多可達 300 多億元。
在這背後,已經成爲全球最大家電企業的美的集團,爲什麽還要到港股上市?資本市場又爲何反響平平?
家電 " 巨象 ",奔向港股
自 9 月份傳出美的集團欲赴港上市的消息後,10 月 24 日美的集團終于正式遞表。中金公司和美銀證券成爲此次美的集團赴港上市的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赴港股募資金額暫未确定,需要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據此前《南華早報》引述的市場消息,募資金額在 10 億美元以上。
美的集團旗下子公司最近也在忙着分拆上市,與集團層面赴港上市相比,頗有一種 " 各自奔赴 " 的豪邁。
事實上 2020 年 7 月美的集團就公告稱,拟分拆子公司美智光電在創業闆上市,但中間一度撤回申請,重新交表後 2022 年 4 月才被深交所受理,目前仍需深交所的審核同意和證監會的同意注冊決定。在這之後,2022 年 7 月末美的集團又表示啓動分拆子公司安德智聯在深交所上市的籌備工作。
上述美智光電的主營業務是照明及智能前裝産品,安德智聯則以美的産品的物流配送業務爲主,并逐步向外部物流業務拓展,兩者 2021 年收入分别爲 9.26 億元和 113 億元,其中前者計劃募資 5 億元。
資本運作頻頻的美的集團,似乎走到了一個新的關鍵點。
1968 年,何享健和 23 位北滘鎮居民,以每人 50 元的出資組建了 " 北滘街辦塑料生産組 ",主要生産塑料瓶蓋,并由何享健擔任組長,就此開始了一段艱苦創業。
到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經濟建設成爲中心,人們生活水平開始提高,何享健也嗅到了商機,試圖進入能夠改善人們生活條件的家電領域,但以電視爲代表的引進成本和生産線成本過高,于是風扇這個品類進入何享健的視野,也成爲美的從 1980 年開始生産的第一種直面 C 端客戶的家電産品。
之後近 20 年時間,美的的風扇從國内賣到國外、規模逐漸擴大,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也在 1992 年成爲公司一員,但更重要的是,何享健從 1999 年左右開始陸續從北滘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手中收購美的股份,以溫和的方式完成了産權改革,讓美的成爲了一家民營企業。
一直到今天,美的經曆過品類大幅拓展和收入的顯著提升,也因爲戰略過于激進一度陷入頹勢,過程中在 2012 年左右經曆了一次低谷,砍掉了 7000 多個産品型号、30 多個産品平台,才讓美的逐步回到正軌。
站在其成立 55 年的當下,美的集團已經走過了收入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 30% 以上的高速成長期,近 10 年收入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分别在 15% 和 20% 以内,2022 年的收入與淨利潤的同比增幅更是降至 0.68% 和 2.74%。
2023 年 5 月的業績發布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表示," 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在此背景下,出海和 To B 業務都成爲美的突破局面的方式,但某種程度上這兩隻 " 觸角 " 也是相互融合的,即美的集團的 To C 和 To B 業務都面臨出海的考驗,而國内外業務也都需要以 To B 業務帶動增長。
遵循這個思路,近幾年美的集團不管是收購科陸電子、東菱技術、還是萬東醫療,都是爲了在能源、工業、醫療等領域發展 To B 業務,而 Clivet、東芝、庫卡的收購則是在家電行業向海外拓展。
截至當前,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直接及間接持有美的集團合計 31.3% 的股權,按照 10 月 31 日 3717 億元市值計算,對應的就是 1163 億元的财富。
除此之外,一旦相關資本運作完成,美的集團将緊随海爾智家,成爲 A+H 上市的第二家白電巨頭,何享健家族實際控制的上市數量也将從 9 家增至 11 家,其中 A 股上市公司将從 7 家變爲 9 家。
爲什麽港股上市?
近期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後,最受關注的還是美的集團整體赴港股上市。
市場的疑問大多圍繞美的赴港上市的真實意圖——如此一家手握 800 億元、每年分紅超過一百億元的 " 現金奶牛 ",還需要來自港股市場的資金嗎?
在公開資料中,美的集團此次上市募資的用途包括全球範圍内的科技研發、智能制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銷售渠道和網絡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以及用于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但關于科研投入、營銷渠道等資金用途的描述背後,其實是美的集團在向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整體層面資金相對充裕,但海外資金相對缺乏的體現。
梳理年報數據可見,2018 年到 2022 年,美的集團的外币貨币性資産(包括外币貨币資金、外币應收賬款、外币其他應收款)合計金額都在 208 億元到 275 億元之間,外币貨币性負債(包括長短期借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應付債券等)則在 458 億元到 493 億元之間,外币貨币性資産始終低于負債。
從半年報數據來看,不管資産還是負債,美的集團的外币貨币性項目都在 2022 年 6 月末和 2023 年 6 月末有顯著提高,分别從此前延續多年的 200 億、400 億級别上升到 500 億、600 億級别,這也意味着近兩年美的集團在海外市場明顯提高的資金需求量。
但美的集團目前仍有接近 60% 的收入來自國内市場,想要将國内資金轉到海外賬戶面臨重重外彙限制,在港股上市直接募集境外資金成爲一種更直接的方式。
至于海外市場的錢都用在哪了,中泰證券研報分析認爲,H 股上市可助力潛在海外并購和全球化戰略下資本開支,另一方面 2B 業務發展也将提升資本開支強度。
除此之外,參照已經實現 A+H 股上市的海爾智家,依托 A+H 上市平台,分别設置了 A、H 員工持股計劃,二者在參與對象上存差異化設置。美的已具備良好的限制性股票激勵和員工持股機制,考慮全球化布局下存在大量外籍員工,依托 H 股平台或能使激勵方案更具吸引力。
海外市場缺錢的因素之外,美的集團目前滬深港通持股比例(占自由流通股,下同)達到 29.62%,意味着南向資金持股已接近上限,相比之下格力電器隻有 13.95%,海爾智家則爲 17.24%,從這個層面上看,美的集團赴港上市後在港股市場也有更大可能獲得比海爾智家更好的估值。
海外缺錢也罷,受到境外資金青睐也罷,美的集團奔赴港股更深層次的考量還是海外市場對于美的集團來說越來越重要了。
《2022 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顯示,2022 年家用電器内銷零售額爲 7307.2 億元,同比下滑了 9.5%,而美的集團的營收增速也在 2022 年創下近六年新低。
相比較來看,海爾智家近幾年大手筆收購帶來的業績助力相對明顯—— 2014 年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就超過了 40%,2023 年上半年以達到 51.89%,且 2019 年以來海外市場增幅始終大于國内市場。
但美的集團 2022 年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從 2016 年開始就達到 40%,近幾年占比并無顯著提高,2022 年海外市場收入增幅 3.63% 也顯著低于海爾智家的 9.91%,海外市場的探索仍有較大空間。
市場反饋消極
雖然有一系列好處,但美的集團赴港上市,似乎并不受資本市場的 " 待見 "。
8 月份美的集團公告稱,正在對境外發行證券(H 股)并上市事項進行前期論證,此後兩個交易日股價連續下跌。10 月 24 日美的集團正式發布向港交所遞表的消息,次日市場又以 1.43% 的跌幅回應,目前也仍保持小幅波動。
爲什麽市值超 3700 億元的美的集團赴港上市,沒能在市場上濺起更多水花?
事實上,如果看恒生指數當前的滾動市盈率,隻有 8.23,而過去 20 年恒生指數市盈率均值爲 12.25,過去 10 年則是 10.49。從下圖也可看出,當前恒生指數市盈率不僅低于均值,也幾乎處于過去 20 餘年的最低水平。
在資本市場整體市盈率較高節點上市,無疑能夠獲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融資,反之則并非一個理想的上市節點,簡單理解就是美的集團當下上市并不 " 劃算 "。
從這個角度,美的集團依然如此選擇,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其現階段對于資金的需求度較高,也沒有耐心再等待一個更加合适的時機了。
除此之外,即便如前文所述,美的集團更受外資青睐,也難以突破港股市場估值普遍偏低的處境。
以同樣是在 A+H 兩地上市的海信家電和海爾智家爲例,截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海信家電港股價格爲 21.5 港元 / 股,約合人民币 20.1 元 / 股,同日其于 A 股市場價格爲 23.8 元,比港股高出 18.41%,海爾智家情況類似,A 股價格也比港股折算後人民币價格高出 6 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美的集團赴港上市大概率也将面臨相似的局面,而這可能會對現有股東權益起到進一步稀釋的作用。
與此同時,美的集團雖然從銷售額和銷量的角度來看,已經是全球範圍内最大的家電企業,但從盈利能力來看,還有一定的空間。
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中,有 6 家家電企業上榜,分别爲韓國的三星電子(25)和 LG 電子(205),日本的索尼(104)和松下(218),以及中國的美的集團(279)和海爾智家(419)。
值得注意的是,Wind 數據顯示,這六家企業中美的集團的毛利率居于最後,隻有 24.12%,而另外五家的毛利率則在 24.24% 到 41.08% 之間不等。
在這背後,三星有領先的半導體業務作爲整體毛利率的支撐,索尼有更具優勢的影音技術,松下的空調、洗衣機等産品則在高端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京東上的洗烘套裝,松下的熱銷款能賣到 7000 元至 1 萬元的定價,美的的熱銷款則在 2000 元到 4000 元之間。
究其原因,2022 年美的集團 OBM(自有品牌)業務模式下的收入占海外智能家居收入的比重首次超過 40%,意味着仍有 60% 的海外家電收入以 OEM 爲代表的代工形式存在,而毛利率更高的海爾智家,2022 年自主品牌收入在海外收入中的占比已經達到 100%。更多的代工業務顯然對美的集團的整體毛利率産生影響。
但美的集團的優勢也很明顯——即便毛利率方面墊底,其費用率 2020 年以來就控制在 13%-19% 之間,在六家中屬于最低,尤其 2020 年開始又有顯著降低,而另外五家 2017 年以來平均費用率則在 17% 到 31% 之間。
在這背後,2012 年美的集團啓動數字化轉型,2020 年戰略升級爲 " 全面數字化 ",已經實現 100% 的業務運行數字化和 70% 決策行爲的數字化。
就這樣,溢價有限的美的集團,靠着絕佳的運營效率,整體淨利率自 2017 年以來都排在六家之中的前三名,僅次于三星或三星和索尼。
也依托于這種更高的運營效率,如果用巴菲特最看重的 ROE 指标比較,近幾年美的集團的 ROE(攤薄 / 扣除)大多時候都是上述六大家電巨頭中最高或者第二高的存在。
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背景下,此次美的集團若能成功在港股上市,也将擁有更多彈藥糧草,用以應對全球範圍内日趨激烈的行業競争。
作者 | 林夏淅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