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馬歡
印度的制造業雄心,可能會倒在種地的年輕人上。
據《華爾街 / 日報》報道,明明看起來人口衆多、機會無限的印度,制造業崗位卻招不到足夠的人,很多年輕人都困在了農村地區。
受新冠疫情和印度總理莫迪的糧食福利計劃影響,在過去 4 年裏,印度的農業勞動者數量增加約 6000 萬。即便是已經擺脫新冠影響的 2023 年,印度農業勞動力也還是增加了 1300 萬。
一般來說,擁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年輕勞動力湧入工廠,能夠幫助提升整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但印度的情況偏偏相反,報道指出,不僅沒有出現農村勞動力向制造業遷移的情況,看起來倒像是要早早走上去工業化的道路。
事實上,自 2019 年開始,印度農業勞動力就在不斷增加。" 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重返農業,這是災難性的。" 發展經濟學家、英國巴斯大學客座教授桑托什 · 梅赫羅特拉稱," 這是我們經濟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的倒退。"
正在田間勞作的印度年輕人(圖源:社交媒體)
印度作爲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将要走的發展道路卻與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截然相反。莫迪高喊振興 " 印度制造 ",但制造業的成長速度卻不達預期,短期内無法成爲提供職缺的主要行業。
爲了 " 印度制造 ",要怎樣才能說服這些年輕人進廠呢?
進廠不如種田
21 歲的農村大學生庫瑪爾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從農村老家到孟買投靠姐夫一家,他渴望進城,去工廠裏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在庫瑪爾的家鄉,還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但他們甯願留在當地務農,也不願意去城市裏。因爲城裏 " 找不到什麽好工作,待遇也不怎樣。"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封控政策下,大批印度勞動者從城市湧回農村地區。彼時,不少學者認爲,這隻是印度邁向工業化國家過程中一段小插曲而已。
如今 4 年過去,疫情帶來的影響消退了,但這個小插曲卻沒有逆轉——印度的農業勞動者數量增加約 6000 萬,制造業就業比例卻在持續下降。
梅赫羅特拉的數據顯示,印度農業就業人口在 2005 年左右開始下降,到 2019 年年初降至最低點,爲略低于 2 億人。然而,從 2009 年起,農業就業人口開始飙升,如今已超過 2.6 億,與 20 年前印度農業就業高峰期的農業勞動者數量相差無幾。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選擇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工作。
新冠疫情期間,回鄉下種田的印度年輕人(圖源:社交媒體)
爲什麽這些年輕人甯願在自家種田,也不願出去打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學者們分析認爲,是印度的糧食福利計劃讓年輕人留在了農村。
新冠疫情期間,印度推行一項覆蓋 8 億人的糧食福利計劃,每月向受封控影響的窮人提供 5 公斤大米或小麥。
莫迪将該計劃宣傳爲全球最大福利項目之一。爲了維持這項計劃,印度政府必須以承諾的價格,從印度農民那裏采購更多小麥和大米。據估計,僅僅是 2023 年,印度政府在這一項目的花費就達到了約 2 萬億盧比(240.6 億美元)。
隻要留在鄉下種地,就有政府以合适的價格前來收購糧食,這讓很多年輕勞動人口甘願留在了農村。
而且,随着 2024 年年初印度全國大選的臨近,爲了吸引選民,莫迪已經在 2023 年 11 月宣布,将這個項目再延長 5 年。
城裏找工作難
鄉下可以種田,但在城裏找工作就沒有那麽幸運了。
盡管印度已經躍居世界第 5 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居于全球前列,但在城市地區,大部分增加的崗位都在資本密集産業而非勞力密集産業。這些工作,對來自農村的勞動人口而言,幫助不大。
印度媒體《The Wire》表示,過去 5 年,印度的勞動力(即就業人數)幾乎停滞在 4 億,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執行長維亞斯指出:" 雖然印度人口,特别是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成長,但勞動力并未增加。" 另一組數據也顯示,印度 15-64 歲的勞動參與率僅 51%,遠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
除了參與率不高,印度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也良莠不齊。印度文盲率至今仍超過 20%,擁有全球最多的的文盲人口,而且存在城鄉與性别差距。諸如蘋果工廠這樣的高端制造業,所需的熟練技工仍然不足。
進城務工的印度年輕人(圖源:社交媒體)
" 印度的人力資本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印度商學院教授錢斯裏帕達表示,大部分年輕人進城,隻能從事低薪工作以維持日常生計。
對于印度當下就業市場的矛盾,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前首席顧問普拉納布 · 森指出:"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企業正抱怨找不到人才。"
這種環境,失業率當然居高不下。
CMIE 在 2023 年 10 月的數據顯示,印度全國失業率爲 10.05%,創兩年來新高。印度 2022-2023 年的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 45.4%。
印度人口基金會執行董事穆特瑞加爲此感慨道:" 我們必須爲農村人口創造就業機會,但我們沒有發達的基礎設施,沒有充足的電力建設,也沒有好的工業中心。"
看起來,不是資本充足、人力衆多,就能成爲新的世界工廠。
人口紅利隻到 2041 年?
印度總理莫迪一直承諾要創造數千萬就業機會。自他上台開始,印度就出台多項激勵措施,鼓勵多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這些工廠并未令印度全國就業崗位出現明顯增多。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在印度國内生産總值(GDP)中的占比,已從 20 年前的約 17%,降至 2022 年的 13%。
而印度目前總計有 6500 萬個制造業崗位,這與莫迪 2014 年首次當選總理時相比,僅增加 500 萬個。
圖源:社交媒體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分析,若不能盡快提高工人技能,創造大量制造業職位,可能導緻印度錯過人口紅利的發展優勢,反形成失業危機,助長社會動蕩。
印度人口不會永遠年輕。數據顯示,印度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在 2041 年左右到達颠峰,然後開始下降。
而在一些印度地區,已經出現了老齡化的現象。
比如在南部旅遊勝地克拉拉邦,出現了大量青年外流現象。克拉拉邦是印度全國唯一人口高齡化的地方,若是未能利用好這波人口紅利,克拉拉邦很可能是整個印度未來社會問題的縮影。
除了内憂,印度還有 " 外患 ",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均在虎視眈眈。這些國家正積極搶食國際供應鏈轉移的投資大餅,憑借着各自的人口紅利、更穩定的商業環境緊追在後。
對于印度來說,機會是有限的,如不迅速行動,龐大的人口反而會阻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