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軒轅之學 成就新汽車人
撰文 / 吳 靜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趙昊然
題圖 / 張 萌
1896 年,亨利 · 福特在麥克大道租用的廠房裏制造出第一輛汽車,這成爲底特律崛起的标志。1925 年,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全部将總部設在底特律。高峰期,底特律汽車産量占到美國的 80%、全球的 25%,全城近 200 萬人口中約有 90% 的人以汽車工業爲生,有上萬家與汽車相關的企業集聚在這裏。彼時的底特律是當之無愧的 " 世界汽車城 "。
汽車,之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美加邊境、五大湖畔一座不太起眼的密歇根州首府城市,到成爲世界汽車業最著名的地标城市,底特律是第一個被汽車改寫命運的城市,即便當下的底特律已成爲城市衰敗的象征,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爲汽車的 " 眷顧 ",底特律也曾有過其他城市不可觸及的輝煌時代。
曆史告訴我們,一個不能順利實現産業叠代升級的城市幾乎無法支撐城市的持久繁榮。比如,當底特律陷入衰落的窘境時,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東南部的 " 矽谷 " 逐漸崛起。這裏誕生了美國蘋果公司、微軟、甲骨文、谷歌、Facebook 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也誕生于此,其憑借 IT 理念造車,而不是以底特律爲代表的傳統汽車制造思路從而收獲一大批忠實擁趸。
被譽爲 " 工業皇冠上明珠 " 的汽車制造業,近年來和科技産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當新四化的浪潮席卷而來,中國的城市也打響了新汽車争奪戰。
錯過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城市還有未來嗎
在 " 房住不炒 " 的定位下,新能源汽車産業俨然已成爲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相關數據顯示,未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鏈規模将超 10 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萬億美元的産業與城市叠代 " 進化 " 的故事。經過 100 多年的發展,汽車制造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産業鏈,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産值最高的重要産業之一,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汽車工業作爲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一旦形成規模,不但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帶動經濟增長,還可以成爲一個城市的名片,提升知名度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憑借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的增長态勢,一座城市無疑會在區域經濟格局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2022 年,全國前十省市汽車産量排名分别是廣東、上海、吉林、重慶、湖北、廣西、安徽、陝西、浙江、山東。其中,汽車産量超 200 萬輛有四個省市,分别是廣東、上海、吉林、重慶。
2015 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連續 8 年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随着 " 雙碳 " 政策的落實與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飛速發展,尤其 2021 年爆發式的增量更是讓新能源汽車産業直接從政策驅動轉變爲市場拉動。在此過程中,一個行業的共識也逐漸形成:燃油車時代的落幕隻是時間問題。
公安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 4.26 億輛,其中汽車 3.28 億輛,新能源汽車 1620 萬輛,占汽車總量的 4.9%。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 1259.4 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 77.8%。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 312.8 萬輛,同比增長 41.6%,創曆史新高。新能源汽車新注冊登記量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 26.6%。
面對新能源的蓬勃發展之勢,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錯過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城市不會有未來。
在這場 " 新 " 與 " 舊 " 的時代轉換中,中國汽車行業也迎來一場洗牌。在這背後,一場城市與城市間的較量早已打響。
随着國家層面日益加大對于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對此的态度也開始明确,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已被寫入多省市的 " 十四五 " 規劃中。
誰搶跑,誰落後
在 2022 年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投資年會上,有經濟學家表示,當下新能源相關的産業是未來最有希望、最具爆發力的領域。" 從長遠看,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 20 年前沒買房。" 雖然這一說法引起較大争議,但新能源産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無疑十分廣闊。
新能源汽車,這一萬億美元級别市場,正在成爲城市發展的新賽道。眼看着一個新時代到來,沒有一個城市不想搶得先機。而對各大城市而言,這更像是一場攸關前途命運的關鍵之戰。
諸多城市伺機而動。
汽車商業評論整理 2022 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 Top10 中發現,相比傳統燃油車産量的增長乏力局面,Top10 城的新能源汽車産量基本實現了 1-3 倍的同比增幅。
作爲一座 " 黑馬 " 城市,2022 年,西安憑借 101.5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實現 277.7% 的成績,問鼎 "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超越上海。這其中 99.5 萬輛爲西安高新區的比亞迪生産基地所産,占比達 97.9%。
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2022 年,西安高新區國内生産總值突破 3000 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 4000 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超過 20%,固定資産投資增長 15% 以上。
2023 年上半年,上海憑借 61.15 萬輛,同比增長 65.7% 的成績,超越陝西西安的 43 萬輛,重新奪回 "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 的稱号。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上海手握長年在中國汽車市場穩坐頭把交椅的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時代,上海再次賭對了新能源的領頭羊特斯拉。數據顯示,2022 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産量爲 98.86 萬輛,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超 71 萬輛,占比超 71%。這也讓很多人認爲,當下的西安上海的 " 新能源車第一城 " 之争,某種程度上是比亞迪和特斯拉之間的較量。
上海 " 十四五 " 規劃明确提出,到 2025 年,上海要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産業競争力,新能源汽車年産量超過 120 萬輛,産業規模突破 3500 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産值 35% 以上。
2022 年,深圳市以 84.99 萬輛的成績,在 2022 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排名中位列第三。争奪 "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深圳同樣野心勃勃。
今年 8 月 3 日,深圳工信局發布《深圳市加快打造 " 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 " 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産量超 200 萬輛,全球汽車 " 含深量 " 顯著提升,汽車産業工業産值達到萬億級規模。
作爲三線城市的柳州,2022 年其新能源産量爲 66.7 萬輛,同比增長 38.6%,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 1/10,在 2022 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排名中位列第四。今年 9 月初,柳州市委外宣辦官方消息稱,柳州目前正加快建設國際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設立 210 億元産業創新引導基金,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領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發展。
官方稱,柳州目前正推進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建設,打造由 8 名院士領軍、多名專家及産業研發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目前,實驗室已建成新能源汽車智造、控制器與芯片應用、金屬材料成型、智慧語音、能源及關鍵材料 5 個子實驗室。
2022 年,長沙新能源車産量爲 44.7 萬輛,跻身 2022 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城市 Top5。
長沙也是受益于比亞迪的城市之一。2009 年,比亞迪落戶長沙雨花經開區,2012 年首次投産。2022 年,比亞迪在湖南産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 93.39%。其中,比亞迪雨花工廠成爲湖南首個産值過 600 億元汽車項目。
" 我們力争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産業實現産值 900 億元,年均增長 10% 以上,零部件配套率達 40%。" 雨花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袁钊表示,将矢志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産業高質量發展,力争在産城一體格局中探索新路徑,确立新優勢。
排名第六的城市是重慶。2022 年,重慶全市汽車産量 209.2 萬輛,同比增長 4.1%。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 36.5 萬輛,同比增長 140%;汽車制造業實現産值 4514.6 億元,同比增長 10.6%。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以來,重慶全市新能源汽車對全市汽車産業增長貢獻率達到 85%。
常州 2022 年生産新能源汽車 34 萬輛,在全國排名第七。作爲一個地級市,常州新能源車産量就占全省 75%。江蘇統計公報顯示,2022 年江蘇省汽車産量爲 94.4 萬輛,增長 10.9%,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爲 44.8 萬輛,增長 93.2%。在産業規模方面,常州計劃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 1000 家,産業規模 5000 億元左右。
2022 年,廣州以整車産量 313.68 萬輛連續第四年成爲國内第一,但在新能源車産量方面,廣州去年全年僅生産 31.37 萬輛。在新能源汽車的戰場,廣州顯得有些乏力。對此,廣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汽車産業支持措施,提出打造萬億 " 智車之城 " 的發展目标,還提出争取在 2024 年實現新能源汽車年産能進入全國城市前 5 名,占全市汽車産能約 20%。
2022 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産量 25.5 萬輛,在全國排名第九,同比增長 133%。當前,合肥正在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發展引領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力争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産能超 300 萬輛。
蕪湖的新能源汽車産量排名第十。2022 年,安徽蕪湖整車産量在全省率先突破百萬輛,達 111.1 萬輛、同比增長 36.5%;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 21.58 萬輛,同比增長 125.8%。可以說,奇瑞憑借 " 一己之力 " 把蕪湖送上中國汽車産業舞台。
除了上述城市,武漢、昆山等都有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雄心壯志。
武漢經開區是國内汽車産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不到 500 平方公裏的範圍内,這裏集聚 9 個整車生産企業、13 個整車工廠、500 餘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業,工業産值超 3200 億元,被稱爲 " 中國車谷 "。
武漢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超在 2022 年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武漢經開區的夢想是不但要當 " 中國車谷 ",還要做 " 世界車谷 ",未來将助力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成爲比肩上海、廣東的全國汽車強省前三強;力争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賽道上進入第一方陣,用 2 到 3 年的時間,形成 100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産能。
昆山是全國首個 GDP 突破 5000 億元的縣級市,連續 18 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作爲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高地,昆山如今正在着力打造新汽車供應鏈高地,積極搶抓新機遇。截至目前,昆山已經集聚汽車行業優質企業超過了 960 家,形成的産值超過了 1500 億元。
昆山市副市長陳钊明确表示,昆山将全力搶抓汽車電子轉型機遇,發揮電子信息和汽車産業鏈基礎優勢,構建以車型的形式,動力電池爲核心的汽車電子産業鏈,推動産業鏈價值鏈向高端躍升,實現電子信息與汽車産業的跨界融合。
可以看到,這是一場攸關城市未來的戰争,沒有城市願意落後。但是到底誰能抓住機遇實現蛻變,這是對城市管理者的一場考驗。
" 新能源車第一城 " 之争日漸焦灼,您認爲今年的冠軍将花落誰家?未來,哪座城市還有潛力進入 Top10?歡迎下方留言互動。
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