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60多萬名律師,近4萬家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是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能需要的服務産品,有着巨大的市場空間。
然而十年來,法律服務的供需平台九成都夭折了。
法律服務是否需要第三方平台?這是一個真問題嗎?
雖然做平台九死一生,但有一家平台穿越了"生死線",還在緻力打造法律服務行業"大衆點評",其推出的法律服務行業精品品牌指南廣受認可。
它就是律新社。
律新社創始人王鳳梅由媒體人轉型,将對價值始終如一地堅持融入新的創業賽道中。2021年,王鳳梅加入混沌上海創商院12期,在混沌"一"思維的啓發下,她确認了律新社的"一"——讓公平正義助力美好生活。不僅爲平台确立了正确的發展方向,還實現了自己人生和事業價值的高度統一。
她堅信:"讓美好發生,一切都是心之所向。"
不久前,王鳳梅做客混沌創商院"創商讓改變發聲"第12期直播,爲大家分享她做法律服務平台的經驗與反思,以及她是如何用"一思維"思考行業問題的解決方案的。
王鳳梅是如何找到真問題,确認律新社的"一"的?
在律新社發展遇到困惑時,她是如何轉換思維,從解決行業信息不對稱轉換爲解決信任不對稱,帶領公司走出發展的死胡同?
在疫情期間,她如何舍九取一,不計回報地推進事業?
王鳳梅說:"我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我能堅持的事裏,價值是我最大的選擇和最根本的底座支撐。"
分享嘉賓:王鳳梅 混沌上海創商院12期校友 律新社創始人
教練:郭骎 混沌創新教練 混沌創商院增長負責人
以下内容整理自"創商讓改變發聲"混沌創商院校友案例直播 Vol.12: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法律問題,當需要法律幫助的時候,找到一個靠譜的平台和發聲渠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在創業過程中都有一個樸素的願望,要先做平台。
做平台意味着有更多的機會,能幫助到更多的人。但做平台很難,如果找不到特别好的路徑或方法,失敗率會非常高。
談到平台型創業,很自然會想到借鑒其他平台的成功案例,比如滴滴,我們會想有沒有"滴滴律師"。或者如大衆點評,我們會希望有一個大家分享和反饋使用法律服務後的意見平台。但凡其他平台成功,人們都會自然地延伸,我所在的行業和領域是不是也可以複制這樣的平台模式。
法律服務行業分很多塊,大衆接觸較多的是律師服務,這是法律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做的法律服務平台是法律服務行業中的一個小闆塊,非常專業,在供需兩端的建設都非常困難。在這樣一個很窄的闆塊裏,我們探索了8年。
法律服務需求與日俱增,
第三方平台卻九死一生?
律新社創立于2015年,正值新興法律服務業創業的高潮。這類新興服務也常被稱爲替代性法律服務(ALSP),不同于傳統直接到律所找尋服務,它可以先在第三方平台上進行初步搜索和預約。
随着法律服務的細分化需求量越來越大,法律服務産品也不斷精細化,業内人士認爲,行業性法律服務及泛法律服務市場闆塊未來可達萬億市場。未來很廣闊,但是回到最基礎的問題,這麽多律師,怎麽選?如果有第三方平台介紹會不會更好?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無論是獨立拿投融資去做的第三方平台,還是已經非常有流量的平台延伸做法律服務的對接或"撮合",十年來死亡率都非常高,幾乎九成以上直接做供需的平台都"夭折"了。
這看似很矛盾。社會上有這麽多需求,行業裏也有這樣的供給和被對接需求,但爲什麽這麽好的初心和付出,沒有得到正常商業邏輯上的回報?
我們開始追問,法律服務交易是否真的需要第三方平台?這是不是一個真問題?問題的思考方向對不對?我們該如何符合邏輯地"活"?
法律服務行業的痛點
在對一線服務者的調研中,我們發現本行業最主要的供應者是律師,律師的服務門類很多,交易發生以及服務的過程很個性化。法律服務的共性特點是低頻且非标(沒有标準),每個case都有不同的訴求,而且非常依賴人。即使現在有很多技術,包括ChatGPT等等,但在實際的服務應用中依舊非常依賴人。
還有一個特點是地域性。四川的客戶更願意找四川的律師。很多法律問題跟地域的規則、文化習俗都有密切的相關性。我們還注意到,越大金額的法律服務交易越隐秘。所以我們初步判斷,直接做大的統一的專業服務供需平台就是很難成功。
那換個思路,我們能不能從一個細分領域入手?比如爲中小企業做某類服務,做企業商标的服務等等,這其中确實有些平台出現,也做得不錯,但這類平台已經不是純粹的法律服務,它還有很多泛法律服務的特質。如果直接對标法律服務,靠這類數據很難支撐平台生存。
我們在服務場景中對現有的法律服務種類進行細分,發現企業類的服務占比最大,政府類、民生類刑事及其他服務是遞減的。每一類服務如果細分下去,依然是非标的。如果在某類服務當中直接切一個細分平台,做小的、标準化的服務,是不是有很大的機會?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一做平台風險就極大。有的團隊運用技術手段,在像催收這種流程化以及對服務專業性要求不太高的行業,是可以有一些存活的,但一旦平台化,就會放大風險。
我們總結,在法律服務行業裏,客戶非标需求導緻做撮合性供應平台很難。這是大家用金錢、時間、精力驗證過的。這些模式至少現在跑不通。
"一"思維讓我們發現了
法律服務行業的本質解
與此同時,律新社也進入了平台的瓶頸。我從媒體的記者、編輯轉型出來做平台,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夠把法律服務更好地介紹和對接給大衆。因爲我在做媒體的時候,也接到過很多這樣的需求。我們當時希望能把律新社做成這樣的平台。
但我們走着走着發現,甚至有技術、有資金、有商業模式、有商業管理能力的團隊,做的平台都走不通了。我們之前沒有商業經驗,所以還是先幹自己熟悉的事,同時小心翼翼地觀察平台的變化,發現這樣子做不下去。
我們一邊做行業咨詢和調研,一邊看還有沒有其他突破方式。怎麽去突破思維?我讓整個團隊慢下來,我本人來混沌參加學習。在學"一"思維的時候,開始學用本質思維來思考行業問題的本質解決方案。
法律服務的本質和規律是什麽?受尊重的律師都有一定的資曆、閱曆。雖然技術是驅動行業變革的重要因素,但在法律服務行業還是靠經驗去解決複雜問題,而且随着年齡和閱曆的積累,以及解決方案的綜合化,經驗價值越高。就像人們信賴老醫生,因爲我們覺得他處理過那麽多複雜的病例,他處理我的事一定是十拿九穩。
所以我們發現,我們本來想解決信息不對稱,用戶對律師不了解的問題,後來發現不是的,是用戶願不願意信任律師的問題。
回到這個行業出現平台之前,我們找律師或者碰到法律問題,天然的模式是找熟人介紹。它雖然不科學,但它能存在,因爲信任。因此,我們發現,法律服務業信息不對稱隻是表象,根本問題是信任不對稱。信任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資源,它還是經濟流動的根本,也是很多交易合作發生的根本。
"一"的下探:
從建立供需平台到打造信任機制
當前,律師服務業建立商業信任的傳統模式有五大類表象:樓宇辦公、個人形象、規模化擴張、榜單榮譽和媒體報道。比如,最近幾年很多律所都搬到了 5A 寫字樓,辦公環境高大上。樓宇房租已經是很多律所的重要成本,甚至大家都很有壓力的情況下,也要搬到好的大樓。上海最豪華的辦公地段上海中心大廈有七八家律所,也被行業稱爲律師樓。
律所爲什麽要搬到很貴的樓,付高房租?因爲,人的信任感産生是很樸素的,看到"大的"就容易信。當前,行業也在做大所,律所規模化是潮流。很多律師也越來越注重形象宣傳進行品牌展示,如參加榜單申報,積極參加媒體報道。本質都是建立品牌,助力客戶産生信任感。
這時候真問題要開始轉換了。從是否要建法律服務交易的供需平台,轉換到律新社如何助力行業打造信任機制?信任機制一旦打造成功,行業内外都會受益,因爲信任機制是雙方的。
那麽又出現了一個問題,打造信任機制,在平台模式中讓雙方産生信任,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在哪一邊打造信任?這時我們學習到了一個特别好的理論,是混沌的老師給我們講解的。
《平台革命》講到了單邊策略。平台模式有很多種,傳統想法認爲它是兩邊共同做的一種方式,其實還有一種是先打造隻讓一邊用戶群體受益的業務,随後将該業務轉變爲平台公司,吸引想要與這一類用戶交易的另一類用戶。
比如在沒有大量餐廳加入的基礎上,怎麽讓大量的消費者訪問外賣平台呢?如果沒有大量的客戶基礎,餐廳爲何會選擇加入平台呢?可以首先向餐廳分發預訂管理軟件,餐廳可以用來管理座位剩餘清單。等線上有足夠的餐廳之後,開始着手建立客戶聯系,允許他們預訂席位,然後從餐廳收取客戶引導費用。這樣的模式對我們非常有啓發。
法律服務行業是否存在這樣的單邊市場、單邊平台?律師之間是否需要一個内部市場、内部平台?行業裏我們聽到了兩種對立的聲音。律新社創立時,我們确實希望,讓行業外或者行業相關方看到行業内的動态信息。但做着突然發現,關注我們平台的是法律人多。因爲我們聚焦的信息是行業裏大家關注的生存發展信息,因爲聚焦發展痛點,共鳴者特别多。所以有些人會找到律新社做宣傳,但是會問:"你們平台怎麽都是律師?"
另一種找我們的人也很多,說律新社的讀者都是律師,太好了,我們要找都是律師的平台。我們也會問,爲什麽律師願意在律師紮堆的地方做宣傳?這樣一個樸素的問題讓我們挖到了一個"新"市場。
在律師眼中,同行之間是互爲市場的關系。在一個專業服務業裏,細分化、标簽化是非常明顯的。做勞動的律師在勞動法業務紮根很深,不會去做婚姻的案子,做婚姻很多的律師不太會去做企業類的服務。行業已經從萬金油律師發展到專業律師的階段了。
很多律所對律師的專業标簽有強制化的限制,叫一主兩輔。律師隻能做一個專業的标簽,同時做兩個輔的,因爲人的精力有限。成爲專業化的律師需要很長的時間,他做自己專業的研究時必然有别的不懂的東西。當客戶産生了其他方面需求的時候,他的專業無法提供,就需要其他領域的律師來協同完成。
所以,我們發現律師行業是一個非常大的協作市場。調研顯示,一些内部協同好的律所新增的30% 業務增長來源于内部同行的轉介。好的律所是很活躍的内部交易市場。
我很優秀,夥伴也很優秀,這樣就給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客戶會覺得很放心,委托就會非常爽快。客戶對律師産生信任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如何消化客戶的信任,本質就是律師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
其實,類似每個律師都是平台的入口,每個律師都在給客戶做服務導航和後方支持。同行在行業裏有協作需求的時候,他就特别希望了解還有誰做得好,更具品牌标簽。這樣的協作信息需求給了我們一個确認的突破口。
助力行業品牌化,
做行業的"大衆點評"
律新社鏈接了非常多的律師,我們怎樣使大家的标簽在同行内閃耀起來?
律新社原來希望做律師和客戶之間的供需平台,我們有一個隐含假設,即平台能夠提供信息對稱的價值,或是信任的價值。看到那麽多困惑和死亡的案例之後,我們把隐含假設轉化爲單邊的平台策略,爲服務方、爲供應方提供行業内的信任價值。
我們應該怎樣堅定地在行業内實現信任的對稱,展示的對稱,以及相互之間協同的對稱?于是我們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使命。我們提出做中國精品法律服務系列品牌指南。把這麽多年在行業裏發現的信息,第一品牌化,第二分類化,第三加以榮譽推薦。榮譽推薦并不是随便賦予榮譽,而是在經過機制的篩選之後,用同行或專業的标準,相互驗證給予的榮譽。
這就附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行業信任。行業信任如此寶貴,這裏有非常重要的隐含假設,就是專業人士或者專業服務的價值标準和好壞誰來判斷?一定是同行專業人士。非專業客戶隻能感知到服務過程中态度熱情不熱情,是否負責任,在專業度上還是依賴提供者的水平。提供方的能力或者服務的水平,他的同行是知道的。被同行認同的律師一定是好律師。
我們恰恰連接了很多同行,所以先在同行内建立"大衆點評",這個思路自然生發。但做事要天時、地利、人和。2022年,我們在上海遭遇疫情,三個多月封在家裏。這時很多計劃和想法做還是不做?天時沒有了,還都在封在家裏,需要的人才沒法招。我們開始靈魂拷問,當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的時候,如何活着才能不留遺憾?對我而言,這确實是做減法的過程,有很多的想法,各種各樣的限制逼着你必須砍一刀。
第一,在 100 件想做的事情當中,必須舍九取一。
第二,在100位要照顧的人裏,必須"舍九取一"。先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要先讓我安心,讓我有能量,讓我願意做這件事情。
在确認了人和事之後,我們開始了一場不計成本不計回報的瘋狂之舉。
疫情期間,中國精品法律服務品牌指南的計劃啓動了。大家在家裏,在屏幕前,面對不知道什麽時候結束的疫情,推動了各項調研工作。哪怕做不成,做得不好,但那是個确定的方向,也是我認爲這是不讓人生遺憾的事,所以特别坦然地去做。
我們也在不斷地驗證做指南能不能支撐律新社的發展。我們用了混沌創商院的另外一個模型——戰略杠杆(如下圖)。
在混沌創商院的課堂上,邱肅川老師拷問我不變的戰略支點是什麽?我說要"堅持做有價值的事,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從學校到踏入社會,我一直保持着對尋求真相的興趣。2020 年作爲記者參加報社的slogan評選,我的一句話被選中——真實記錄曆史,真誠深入生活。創立律新社的時候,我個人的slogan是"堅持做有價值的事"。價值一直都讓我心潮澎湃。戰略支點一定跟我最喜歡的事有關系。我能堅持的事裏,價值是我最大的選擇和最根本的底座支撐。
"一"不變的情況下,我們把核心能力,即傳媒能力、組織能力和運營能力聚合起來,都放在了整個品牌指南的研究、分類、運營和策劃上。我們初步做了分類,發現中國的法律服務有好多門類,而且随着服務細化,新增的很多。非标性服務或者特色性服務不斷湧現,我們看到了特别大的市場,這個市場讓大家有對新标簽的需求,以及被看到的強烈需求,它是同步存在的。
我們調研了很多行業裏的律師,大家都非常認同這樣的分類标簽,包括品牌化地推進工作。所以我們覺得這件事可以成爲新的發展方式。這件事也真的得到了行業回應。2022 年 6 月,我們在線上啓動了"V品計劃",律新社的公号叫"律新V品",律新社的logo也是"V","V品計劃"蘊含着提升視野(Vision ),創造價值(Value),獲得成就(Victory )。
"V品計劃"啓動的時候,我們邀請了行業内的衆多大咖,說我們要幹這件事了,大家都非常支持。線上萬人見證,這件事的價值和大家的直覺共同推動,形成勢能。我們在"V"品計劃中做了三件事。第一,做專業品牌指南。第二,做律所品牌指南。第三,做法律行業品牌運營課程。目前法律品牌運營課程是非常稀少的,但需求很旺盛。我們梳理出三個線路,在三個線路裏去分别突進,同時給大家做整個産品運營的SOP。
我們第一個法律服務指南對标社會公衆最關注的領域:家事法律服務闆塊。我們做了一份《精品婚姻家事法律服務品牌指南》,是中國第一份在婚家領域整個行業發展的品牌發展報告。
我們收到了全國最好的婚姻家事律師申報信息,同時對全國各省市律協的數據做檢索,兩塊數據進行整合,最後我們形成了中國第一份《中國婚姻家事法律服務品牌指南》。我們給行業也提供了一份婚姻家事領域寶貴的數據,同時把品牌數據用小程序的方式給大家做了呈現,就是我們的"律新名片",這也是法律人的品牌工具。
這件事情完成後,全國更多的婚家律師想來報名參加。我們今年還會在知産、勞動、企業合規等闆塊陸續推出類似的品牌指南。
我們在做的另外一條線是律所。
現在全國有近4萬家律所,有大所,有小所,有精品所,如何去理解和識别這些律所之間的競争和差異化?我們花8個月做了"律所卓越品牌"系列調研,還推出了"卓越之道"線上直播,很多優秀的律所主任把自己的建所經驗心得和品牌化的認識都悉數分享,在行業裏也形成了非常好的反響。很多律所的主任都是忠實的粉絲,幾乎每期都來。我們有了非常好的能量互動,形成共同探讨行業品牌标準的熱潮。
通過調研和訪談,我們慢慢彙聚出好律師的标準畫像,包括他的專業、敬業、勤奮、責任、愛心、溫度、社會責任、公益等等,以及好律所的标準,怎麽成就客戶、做極緻的服務、做研發創新、激勵内部的同事、做有愛的團隊、讓組織更具有社會責任、有持續發展的傳承之力、文化治理等等。我們在互動中,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傳遞了什麽是好的共識。專業服務組織如何去建立好的品牌,本質是要有好的理念,吸引好的人才,留住好的人才,培育好的人才,共建文化場域。
正像善友教授講的,組織建設最終是讓組織賦能,讓它有生命力。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已經不隻在探讨品牌了,卓越之道探讨的是道。律新社跟行業的信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有共鳴,越來越同頻。
所以,我們也更珍惜信任。2022年11月,我們啓動律新社《律所卓越品牌影響力指南(2022)》和《律所卓越品牌影響力優秀案例(2022)》的申報,收到了将近 200 家律所的500 多個案例。每家寫過來的案例申報表,他們的故事都有一種愛的流淌,能看到那種用心和真誠。所以我們也用同樣的真誠,去小心翼翼篩選出特别優秀的案例,賦予真誠的評價。我們一一篩選,爲 150 多個案例寫了獲獎理由。
當然,我們還請了很多專家來共同審閱和定标準。我們形成了律所品牌"四力"标準,我們很自豪,中國律所品牌建設的第一套市場方法論标準,是律新社提出的。
2023年2月18日,我們做了國内首個法律服務業品牌發展論壇暨律新社2022年度品牌盛典,獲得了巨量傳播,将近100家中國優秀品牌律所同步傳播活動及所獲得的榮譽。這種共鳴和鏈接無以言表。大家用 UGC 的方式幫我們确認了品牌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
我們品牌戰略的集中工作赢得了行業的認同和信任。但這隻完成了律新社的 1.0 戰略。我一直跟團隊講要戒驕戒躁,而且更要謹慎。這隻是非常簡單的第一步而已,還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狀态。
前不久,《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頂端新聞的記者采訪我,因爲他們注意到律新社有個平台叫"律新幫",幫助知名律所與國際家族辦公室達成戰略合作。确實,婚家指南推出之後,有了信任價值,很多機構、個人來找婚家律師,讓我們幫忙預約和推薦。其實預約和推薦是有成本的。好律師的時間、意願度和對需求的匹配度需要專業的推薦。
律新幫是我們在布局的一個項目,現在隻是初步的服務。我們有信息和服務能力,就先對接了,幫大家去達成服務資源,其實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法律服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任何階段都要接觸的服務産品。隻是現在還沒有很好地展示和挖掘服務價值。未來一定是像國外一樣,大家習慣有事找律師,很多交易需要有法律方面的環節來确認。所以我們相信,未來法律服務會成爲服務升級市場的必配産品。在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後,對個人權利權益以及公平正義的需求一定會放大增強,需要懂行的第三方推薦。這時候真正的"大衆點評"價值才會發生,才會有更大的集中化的市場。
堅持長期主義,讓"一"自然生長
我們的初心是幫助别人找律師或預約律師,但那時發現行業内的信任沒有完成,所以先去做了供給端。我們的第一曲線是律新社,是行業内的鏈接。第二曲線是律新幫,是行業外的鏈接。
律新社從2023年起,第一個"三年計劃"是讓好的品牌出海,發揮更大的價值。我們計劃出品30個法律服務領域的品牌指南,覆蓋至少 3000個優質品牌團隊。
我們一點也不着急,我們不輕易被平台思維誘惑,希望讓一切自然地發生。我們願意用 10 年來證明誰是好律師,之前已經做了7年,再來3年時間不算什麽。供應端市場聽起來并不難,但用信息化或者标簽化做,它就變成了一種新的工作和表達。供需空間一直存在,但需要有人去做品牌才能被看見。這件事情我們恰巧能做,所以我們就在做。我們相信一句話,一般人因爲看見才相信,創新者因爲相信才看見。
在發展中我們更加确認了混沌的"一"思維。律新社的"一"是自己長出來的——讓公平正義助力美好生活。這表達了我想表達的所有東西。
我本人雖然沒學過法律,但我是律師的朋友,我是律師行業的記錄者。我們願意幫助律師業更優質化發展,因爲我們一直相信法律人是社會規則制定的參與者、守護者、保障者,也是我們社會公平的守護者、服務者。如果這群人不能生活幸福,工作幸福,怎麽能給更多人帶來公平、正義和幸福?我們的終極願景是希望社會生活更美好。
實現宏大的"一"和願景,一定需要經曆很長時間的磨砺和考驗。在長期主義中,創始人或機構組織的負責人要有持續的心力。在受到風險和壓力,不确定回報的狀态下,還要有能量去做,就必須要找到我存在的"一"是什麽?在所有的守護當中,要先确定自己的能量是什麽?我的能量是從做事中來,還是從爲什麽做事中來?
我獲得的啓示是讓美好狀态助力美好生活。首先要讓自己在一個美好的狀态中,再注入到事情當中,去實現美好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美好,無論結果如何,這樣做事就沒有遺憾。
善友教授講,做的事本身根本不重要,做事的狀态才第一重要。我笃信的原則是,用熱愛的方式去做手裏的事,把這些事做到極緻,自然會有美好的收獲發生。很多優秀的法律圈大咖也是這樣。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絲毫不覺得累,一直在進行心流的交流。
羅翔老師也講過,做你該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與願違。"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句話以前寫作文經常用,但在做事業,尤其是在做有風險性創新的時候,要用什麽樣的心态?當我們面對短期利益和長期主義之間的矛盾的時候選擇什麽?這時候這句話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和光芒。
從 2021 年參加混沌創商院12期,到混沌的活動和大課,混沌的同學老師都在不斷地叠代。我來混沌創商院的時候,很多模型看不懂。周圍都是高人,覺得自己特别學渣。我做的事也很偏門窄衆,短期内沒有那麽大效益。但我一直爲價值而癡狂,我一直覺得這個事有價值,我還沒有做完。在追尋價值的過程中,我向内追尋美好和智慧。帶着智慧去工作,帶着愛,帶着更接納和正念的眼光,很多事會有不一樣的變化。從學渣到今天可以跟大家做分享,這種能量的變化是更值得關注。
律新社平台還很小,從做事的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初期的狀态,但這依然是"術"上的問題。在過程中我們獲得了"道"上的收獲,智慧的收獲,對生命理解升華升維了,這是最大的價值。
主持人:你說做法律服務的供需平台,有90%的同行都很不幸,失敗了。你進一步思考,法律服務到底需不需要這樣一個平台?你通過層層下探發現,做平台的本質是信任,所以轉而去構建信任平台的信任機制,打造平台的品牌化。你具有這種層層下探的意識,是出自思維習慣,還是通過向外求助,在别人的幫助下讓你找到了本質?
王鳳梅:一開始,我沒那麽大本事。在邏輯方面,我不擅長,我定義自己是直覺型。分析問題我從兩方面:第一,是從實踐當中碰出來的。碰不是碰巧的碰,是碰壁的碰,不停地撞南牆,走不通,就想爲什麽走不通;第二,當然也會求助求教,包括到混沌學習。混沌的思維模型對我觸動和幫助非常大,幫我梳理思考問題的方式。媒體人創業、文科人創業、女性創業,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一些投資人曾跟我們講過三不投(媒體出身的,女性,家裏沒有經商背景)。所以我屬于不被看好的類型。但沒關系,我喜歡,我願意幹。所以要理性和感性結合,既要有直覺,也要有方法去分析。
主持人:你是因爲什麽樣的機緣巧合來到混沌學習?
王鳳梅:2021年我碰到很多困惑,包括我父親病危和爲孩子學習成績焦慮,工作上又碰到一些事,各種各樣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好像每個闆塊都需要你,但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所以我非常焦慮,想快點找到一個方法先把工作理清楚。
來混沌是朋友推薦,非常偶然的機會。那時上海創商搞七人戰隊大賽,我無意中進了一個小組,非常随機,最後發現這個小組是七人戰隊裏最強的小組。最後現場比賽的時候,我們組長拿到了全場最牛的彩蛋獎,我們是被全場歡呼着上場領獎的。那樣的一個狀态下我就決定報創商了。
主持人:你覺得當時是什麽觸動了你?
王鳳梅:首先,我們組長也是一個混沌迷,我是菜鳥,來了啥也不知道,他講得一套一套的。我就震撼了,原來一個還沒開始學習的菜鳥都能這樣。第二,在現場看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很多的創業夥伴展示案例,非常有邏輯地分析。方法論的力量非常吸引人。混沌場域的魅力非常棒,前兩天活動也是,把同頻的人聚在一起,一個眼神就可以确認對的人。
我是2021 年 4 月加入創商,12 期一組,叫"一統江湖組"。後來發現,我們是混沌創商院 12 期最優秀的組,後面混沌很多活動我們組同學都是集體參加的。我們組還誕生出了 12 期的班長,現在他是混沌上海創商院的校友會的領導。這群同學給我了很多能量。
主持人:來學習之後,有沒有覺得自己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王鳳梅:有。2021 年是律新社成立六周年,團建主題叫:尋找"一"思維,連成一條心。所有同學的 t 恤上都是這句話。我們的事業合夥人都要去回答你是誰?你的"一"是什麽?
大家在語言上有很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思考方法上有了方向感。混沌有很多好課程,時間原因還沒有很細的消化,但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高人是什麽樣,知道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在這裏得到一種安全感。
主持人:你用"一"思維在團隊裏做同頻,讓他們遇到問題都會用"一"思維進行思考。"一"思維對你們看問題最大幫助是什麽?
王鳳梅:爲什麽去找"一"?生活中有很多場景要你去做決定,尤其作爲公司的負責人。但你會發現,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和出發點,會有不同的決定方向。同事的"一"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和結果。下班時間工作任務還沒有完成,從公司角度,"一"是要完成工作,是交付,但從個人角度,下班時間要休息了。你必須找到一個共識點。我們要不斷下探"一"是什麽,才能夠守住基石。
我在公司已經從方法上、事上的"一",開始經常講生命的"一"。在律新社的場域裏,我要做讓生命綻放和成長的平台。律新社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絕對不傳播焦慮,不制造恐慌,不基于恐懼。我希望這個場域裏每個人都基于愛、溫暖和成長,用生命去創造和給予。讓别人感受到這種溫度,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原來很多人說我做公司不符合管理規律,公司管理應該用制度。後來,我學了好多制度,比如用 KPI 等方法。可我直覺總覺得哪裏不對。我一直覺得,當人不舒服的時候,這件事情一定哪裏不對。這次善友教授的課讓我更确認這一點,沒有恐懼了。
隻有自己的生命感覺到從容和魅力的時候,你才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才能夠持久地做事。因爲任何事都是人做的,如果不回到對人的本身關懷,任何事都不會長久。基于恐懼和激發人性惡的平台,雖然可能短期做得很大,很掙錢,但不基于道而得到的東西,都會再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才是萬物的規律。
主持人:看得出來,你也是一個長期價值的堅守者。
王鳳梅:百分之百。尤其合夥人之間,我們經常講以利相交,利盡人散。所以現在創業真難,公司合夥人矛盾糾紛都高于離婚率了。這也是我們要過的一關。要知道人爲什麽要在一起做事,這比事還重要。
主持人:你找到平台需要,做平台品牌化方向的時候,正好是疫情期間。當時你也在糾結做還是不做,是什麽讓你下定決心做的?
王鳳梅:因爲是我想做的,我有一種強烈的flow(心流)。那種欲望、沖動是生命的動能。這件事情已經很清晰地在面前了。還有一點是抱着感恩的心,以及一種視死如歸的心情。哪怕把房子都抵了,我也要發工資,也要讓同事們把這件事做出來。如果它行,繼續走,不行,我接受。我之前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我覺得這件事對大家是有益的,也是我的一種回饋。做的過程當中,不斷生出新的好的東西來,這一點真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又回到那一點,把眼前的事做好,讓美好自然發生。
主持人:在混沌創商院學習一年多,畢業之後還有沒有難忘的人和事讓你記憶猶新?
王鳳梅:很多。在混沌上海創商院學習,我很感謝我們的領教老師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上海的照相機同學也是媒體人,我也很好奇他怎麽可以懂那麽多。我看到了整個上海分社團隊的叠代。
其實我有一種小壞心,覺得你們講那麽多東西,自個兒能做得到嗎?但是看着團隊叠代成長,非常活生生,有張力。胡社、相機、豆芽、菜菜、 Roger……這群人展現的生命和動力讓我感動。
判斷一個組織或領導人,你不要光看他,你還要看他旁邊的人。大家都能被感動,這種能量非常珍貴,一直陪伴的價值是非常感動我的。
第二是我這組的同學們非常強,尤其是班長,他帶整個團隊 8 個人來學創商,現在他還在學習。他們公司也經曆了很大的波折,但他還是非常昂揚地帶團隊。他們都用這種昂揚的生命狀态來給我們做一些展示。
不論碰到什麽事,我都可以如此美好,你還有什麽不美好的?大家都是一見如故的感覺,原來的7 人戰隊現在還在聚會,萍水相逢就有這樣的鏈接。所以我覺得混沌場域不一般。
主持人:你覺得混沌創商院帶給大家最大的價值是什麽?
王鳳梅:認知。混沌創商院給大家不同視角,尤其是善友教授提倡的哲科思維。他做過媒體人,我從他表達的很多東西中能看到他的媒體思維和意圖。
混沌創商院把哲科思維,包括國内外優秀的人的認知提煉出來,不僅是在教育和改變我們,更重要是傳遞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商不是商學院的商,它是一種智商、情商一樣的能力。這種東西我們本來都有,是一種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來源于生命本身的動能,但你怎麽去了解生命的動能?我們至今沒有一門課教大家去研究和了解生命是如何發生的。可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生命的湧現。當你開始對生命和成長産生興趣,你自然會關注自身,因爲你就是活生生的生命。你在關注自身的時候,一定會開始洞察宇宙萬物的規律。
所以我們探求各種規律,創業的規律,做事的規律,最終都會回到生命的規律。所有偉大的成績都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我們做事更多是在悟天道,悟地道,悟萬物之道。吸引我們去探索本源,這是混沌的魅力所在。讓美好自然發生,一切都是心之所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