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已有 6 億棟房屋 "?近日,這個龐大的數據掀起巨大波瀾。
不久前,在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情況爲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外披露,在過去三年裏," 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獲取了全國近 6 億棟城鄉房屋建築數據以及 80 多萬處市政設施數據 ",而全國 100% 的鄉鎮、100% 的社區(行政村)和 7 ‰的家庭都參與了調查,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動員了 260 多萬人參與。
這一組數據也被廣泛解讀爲 " 首次回答了我國到底有多少房子 "。但根據住建部自 2022 年末以來陸續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6 億棟 " 并不能作爲這一問題的回答。
根據《中國建設報》相關報道,由住建系統承擔的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普查,涉及全國 6.6 億棟城鄉房屋建築。其中,農村房屋量大面廣,以棟數計占城鄉房屋建築總量 90% 以上,以面積計占一半;而城鎮房屋則爲 4700 多萬棟,同時分爲住宅與非住宅兩大類。
這也就意味着,看似龐大 "6 億棟 " 中并不全是商品房。有房地産業内人士表示," 農村房屋在其中占了 9 成,城市中還有一棟棟廠房之類的建築,總的算下來,住宅占比不會很大。"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也向第一财經表示,普查小組給出的數據中除了商品住宅以外,還包括了大量的非商品住宅房屋,比如工廠、員工宿舍、酒店、長租公寓等,此次調研更重要的的意義是 " 數字化構建了全國建築的樓盤字典 ",這對于我國未來産業規劃以及住房的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一數據引得廣泛關注的關鍵在于,近年來關于我國房地産是否過剩的讨論不曾斷絕,關于房屋空置率高企的話題也總是會吸引眼球。
從目前各方面統計和研究的數據來看,我國當前人均居住空間并不小。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 2020》顯示,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我國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 41.76 平方米。其中,鄉村的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爲 46.8 平方米,城市和鎮的分别爲 36.52 平方米、42.29 平方米。
但這其中存在着結構性問題。據上述普查年鑒,在擁有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的廣東省,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約爲 29.59 平方米、戶均爲 72.06 平方米,位列各省市之末;上海的人均和戶均居住面積分别爲 30.58 和 73.86 平方米,位列倒數第二;北京的則爲 33.41 和 77.64 平方米,位居倒數第三。
若假設得房率平均爲 80%,一線城市的人均套内面積則将低于 27 平方米。據中銀證券研報顯示,發達國家的這一指标普遍在 30 平方米以上,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分别爲 52、40、37 平方米,日本、韓國則分别爲 31、27 平方米。該機構預計,每年由人均住房面積提升帶來的新增住房需求仍将有約 5 億平方米左右。
另據任澤平團隊在 2023 年 1 月發布的《中國住房存量研究報告》顯示,1978-2020 年中國城鎮住宅存量從不到 14 億平方米增至 313.2 億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 8.1 平方米增至 34.7 平方米,城鎮住房套數從約 3100 萬套增至 3.63 億套,套戶比也從 0.8 增至 1.09。
" 一般而言,套戶比小于 1,表明一國住房供給總體不足;套戶比等于 1,表明一國住房總體基本供求平衡;考慮到休閑度假需求、因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宅分離等情況,成熟市場的套戶比一般在 1.1 左右。" 上述報告稱,從國際看,美國、日本的套戶比分别爲 1.15、1.16,德國爲 1.02,英國爲 1.03,中國城鎮住房套戶比接近 1.1,表明住房供給總體平衡。
但分城市等級來看,2010 年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套戶比分别爲 0.92、0.93、0.96,到 2020 年套戶比分别爲 0.97、1.08、1.12,一線城市住房供給明顯偏緊。
另外,細看這些住房,期間存在着諸如房齡過高等一系列問題,仍有更新改善的需求存在。
保利發展控股此前發布《保利 2021-2022 年房地産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爲 "《白皮書》")顯示,住建部曾于 2021 年披露,我國 2000 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有 21.9 萬個。統計局 2015 年的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城鎮家庭有 31% 購買一二手商品房,有 50% 居住在公有住房、經适房、自建房等,19% 爲租房或住在工廠宿舍等;據樓齡統計,有 48% 家庭居住在 2000 年底前建成的房屋。
《白皮書》預測,截至 2020 年,2000 年底前建成的房屋仍有近 100 億平方米。原公有住房、經适房及 2000 年底前建成的大量老舊住房,面積小、質量低、配套差、物業管理不足,居民仍有許多改善需求待釋放。